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1720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苏科版2018Word下载.doc

低倍镜

不清晰

二、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

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探究的过程、要有结果。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快;

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减少。

2.科学探究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 得有一个对照组,对照组的作用是对照。

② 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两个组之间不能比较是因为变量不唯一。

③ 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几次,对这几次的结果要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有水域,有陆地,有炎热的地方,也有寒冷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有生物存在。

2、能区分生物(有生命)与非生物。

非生物:

珊瑚礁、珊瑚、计算机病毒

生物:

病毒、珊瑚虫、细菌、真菌、地衣(藻类、真菌共生体)

3、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4、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生物因素包括种间关系(寄生、竞争、捕食、共生)和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分析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

①沙漠里植物不仅种类稀少,而且植株矮小,根系发达

②大雁南飞、“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③大雨过后,蚯蚓派到地面上

④万物生长靠太阳

⑤蚂蚁之间的分工合作,用触角传递信息

⑥鲈鱼的成鱼经常以本种幼鱼为食

⑦蝴蝶采花蜜,同时也传播了花粉,使植物结出了果实

⑧菟丝子的茎缠绕在大豆的茎上,将细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

⑨水稻和杂草竞争水分、营养和阳光

⑩老虎以其他幼小动物为食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和结构,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动物的速度、植物的气味和色彩等。

6、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生物依赖环境)

7、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影响实验中,变量是光照或水;

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中变量是不同植被;

探究水温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中,变量是水温。

其中,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中对照组是裸地;

湿度大小关系依次是灌木丛>草坪>裸地。

8、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

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

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9、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如蚂蚁间的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

异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也是如此;

(种间关系:

竞争、互助、捕食、寄生等。

)如蝴蝶与开花植物(互助),菟丝子与大豆(寄生)。

10、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

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

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

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

蚯蚓疏松土壤。

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等;

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

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

鸟类迁徙、夏眠等。

第三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系统: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

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是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并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它们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能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

消费者:

人和各种动物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

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或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如细菌、真菌,是不可缺少的成分。

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3、常见的生态系统有:

农田生态系统:

最不稳定,人工生态系统,主体是农作物

森林生态系统: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结构最稳定,被称为“地球之肺”和“绿色水库”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人是主体,人工生态系统

沙漠生态系统

池塘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蓄洪抗旱、净化水源,被称为“地球之肾”

结论: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他们不是孤立的,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

森林、湿地、海洋

4、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不是孤立的,有着密切的联系。

5、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说明,人类目前还不能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第四章绿色植物有机物的生产者

一、光合作用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1)步骤:

暗处理(运走耗尽原有的有机物)→遮光处理(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注意叶片遮光处要上下两面遮光,一般认为遮光处为对照组)→放光照处3-4小时→去黑纸片→酒精脱色【酒精要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遮光处不变蓝色,未遮光处变蓝色)

(2)结论:

绿叶只有在光下制造淀粉。

该实验中,变量是光。

实验组:

未遮光部分,对照组:

遮光部分。

暗处理:

去除淀粉。

部分遮光:

设置对照。

隔水加热:

去除叶绿素,酒精易燃,注意安全。

滴加碘酒:

检测有没有淀粉产生。

实验现象:

未遮光部分:

变成了蓝色;

遮光部分:

不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

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2、探究光合作用场所的实验:

提出问题:

是否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作出假设:

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原理:

绿叶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内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

此外还有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

制定计划:

①选取植物(银边天竺葵的叶片既有绿色处也有非绿色处)的根、茎、叶柄等非绿色部位,进行对照。

②实验用具和方法同上一实验。

③步骤:

同1.

(1)

④结论:

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叶是其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3、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点:

⑴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⑵公式:

⑶条件(光)、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

⑷实质:

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变);

无机物→有机物(物质转变)

即: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⑸意义:

①植物自身需要;

②人与动物最终的食物来源和氧气来源

⑹应用:

①农作物的合理密植;

②温室“气肥”(二氧化碳)的使用

二、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了什么

1、什么是无土栽培?

人们不用土壤,而是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成培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

2、实验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

提供了植物生长必需的水和无机盐

3、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根尖(根的最尖端到生长根毛的区域)的成熟区。

根尖的结构由顶端向上依次是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伸长区(长长)和成熟区(大量的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4、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⑴、细胞吸水的原理: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

吸水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

失水

⑵、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⑶、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根毛细胞→根表皮以内层层细胞逐步渗入→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叶肉细胞

5、应用:

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植物失水)、土壤干旱导致的植物萎蔫现象(植物失水)、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

三、综合

1.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

小麦在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就会造成减产。

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等有机物,没有光,植物就不能产生有机物。

2.暗处理后,切断植物叶片的叶脉,并把植物放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经过脱色处理并滴加碘酒。

切断面以下的部分变成蓝色,切断面以上部分不出现蓝色,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水。

3.把青菜的根、茎、叶柄、叶片脱色后滴加碘酒,结果叶片处的蓝色最深。

用银边天竺葵做上述实验,中间绿色的部分变成蓝色,银边部分不变成蓝色。

这些都说明了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4.绿色植物所有含叶绿体的器官在光下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其中叶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5.取一些新鲜的豆芽,放在烧杯中,保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让其萌发。

一份放在阳光下,长成了绿豆芽,一份用黑色材料罩起来,长成了黄豆芽。

这实验说明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6.恩吉尔曼的实验证实了植物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它是绿色植物细胞中的有机物的“加工厂”。

在叶绿体中含有能够吸收光能的色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叶绿素。

7.在自然条件下,绿色植物可以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在这个过程中还放出了氧气。

科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8.光合作用。

9.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用以满足自身的生长需要,而且储藏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也是动物和人所需要营养物质的最终来源。

10.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里的能量,也都是植物亿万年前通过光合作用积蓄的太阳能。

地球上70%的氧都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11.把无土栽培培养液、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各滴一滴在载玻片上,当水分蒸发后,无土栽培培养液、土壤浸出液在载玻片上留下了结晶物质,其中主要的成分是无机盐。

而蒸馏水没有在载玻片上留下痕迹。

这说明无土栽培培养液、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

12.用无土栽培培养液、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培养青菜植株,结果无土栽培培养液、土壤浸出液培养的青菜长势良好,蒸馏水培养的青菜长势不良。

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3.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这里的“肥”指的是无机盐。

14.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除此之外还需要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如铁、硼等。

15.植物的叶色发黄,缺少氮肥;

茎叶呈现紫红色斑点缺少磷肥;

叶边缘向火烧一样焦枯,缺少钾肥。

16.植物的根伸入到土壤里,主要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固着植物体,使茎能够挺立;

二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供给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储藏、繁殖等功能。

17.移栽植物时带土移栽、带土缠根的目的是保护根毛和幼根。

28.把相同大小的萝卜条分别放入清水和浓盐水中。

一段时间后,在清水中萝卜条变粗、变长、变硬了,在浓盐水中萝卜条变细、变短、变软了。

我们发现水分总是从无机盐浓度低的溶液流向无机盐浓度高的溶液。

19.一般情况下,土壤中溶液的浓度低于(高于或低于)植物根毛无机盐浓度,所以植物吸收水分。

过量施肥会造成“烧苗”,这是因为外界无机盐浓度高,植物体失去水分。

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是因为外界无机盐浓度高。

20.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1

21.根尖的结构从上到下依次包括

1成熟区、2伸长区、3分生区、4根冠。

2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因为这里生长有

3

很多的根毛,增加了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表面积。

4

22.发芽的蚕豆根尖的绒毛是根毛。

第五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1、食物中对人有用的物质称做营养物质。

2、平时人们所说的六大类营养物质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含量最高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

第七类营养物质是纤维素。

糖类:

在馒头、米饭、面条等谷类食品中含量较多。

脂肪:

在食用油、肥肉和一些豆类食品含量较多。

蛋白质:

在蛋、鱼、奶、瘦肉、豆制品等含量较多。

“第七类营养素”——纤维素

3、六大营养物质中不能提供能量的是水、无机盐、维生素。

能够被人体直接吸收的是水、无机盐、维生素。

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蛋白质、脂肪。

要经过消化才能吸收的是糖类、蛋白质、脂肪。

4、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蛋白质遇到高温会凝固,脂肪能在白纸布匹上留下油斑。

5、营养物质的作用

•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供给能量;

也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不可缺少的成分;

也可以提供人体能量。

•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和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

•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含量最多。

•无机盐对人的身体非常重要,如钙、铁、锌、碘等缺乏会引起人类疾病。

•维生素:

需要量很少,但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离不开,人体缺乏就会患病。

6、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综述如下:

建造我们的身体、给我们提供能量、维持生命和健康

7、三种营养物质中提供能量(同等重量)最多的是脂肪,但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8、合理膳食应做到哪些?

科学的食谱既要包括比例适当并且全面的营养成分,又要注意热量的合理分配。

要做到:

食物多样、饥饱适当、粗细搭配、荤素结合、三餐合理。

6.燃烧的花生米能使水温提高,说明花生米中含有能量。

9、从事轻体力劳动的成年人,全天热量分配以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为宜。

10、青少年正值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需要补充更多的蛋白质。

11、科学的食谱既要包括比例适当并且全面的营养成分,又要注意热量的合理分配。

营养物质的作用和来源:

营养素

缺乏症状

食物来源

软骨病、佝偻病、骨质疏松

奶、豆腐、肉类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碘盐、海带、紫菜

缺铁性贫血

肝脏、菠菜

维生素A

夜盲症、视力减弱

肝脏、蛋黄、胡萝卜

维生素B1

脚气病、神经炎

大麦等粗粮

维生素B2

口角炎

肝脏、奶制品

维生素B12

贫血

维生素C

坏血病

新鲜蔬菜和水果

维生素D

软骨病、佝偻病

肝脏、蛋黄、鱼肝油

12、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肝脏。

最膨大的是胃,最长的是小肠。

最坚硬的器官是牙齿。

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能分泌胆汁。

没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只能乳化脂肪。

消化液中,唾液只能消化淀粉(糖类),胃液只能消化蛋白质,胆汁只能乳化脂肪,胰液和肠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口腔能消化淀粉,胃能消化蛋白质,小肠能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13、胃的功能:

1、暂时储存食物2、初步消化食物。

14、小肠适应消化、吸收的特点:

①、小肠很长(利于消化吸收)

②、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表面积大(利于消化吸收)

③、内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

④、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利于吸收)。

15、消化的概念:

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被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16、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17、各种营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

(括号内为起始消化部位)

①淀粉的消化:

(口腔)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②蛋白质的消化:

(胃)

蛋白质氨基酸

③脂肪的消化:

(小肠)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18、吸收: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如上图)

第六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1、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1)食物链:

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2)食物网:

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

2、食物链的构成特点:

(1)食物链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二环节通常是植食性动物,其它环节一般是肉食性动物。

(2)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食物链环节越少,就越简单,反之,食物链就复杂。

(3)食物链由前到后,生物数量越来越少。

通常所说的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

所以食物链≠生态系统

正确书写食物链举例:

青草→蚱蜢→鸡“→”指向吃的生物。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

(1)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越来越少)

(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一环节的生物发生变化,其它环节的生物也受影响,可能造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破坏和中断,甚至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最关键的生物是绿色植物。

(4)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会产生有害物质的富集效应。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顺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

有些有毒物质因不能被消化吸收而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富集效应)。

等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

5、应用

(1)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农林害虫。

(2)生态农业。

6、举例:

两个成语中的食物链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植物→蝉→螳螂→黄雀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浮游生物)————浮游植物→虾→小鱼→大鱼

第七章能量的释放与呼吸

一、呼吸作用

1.呼吸的概念:

呼吸是指吸入空气中的氧,呼出肺里的二氧化碳的生理现象。

2.呼吸作用的概念:

在组织细胞内,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

3.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实验

①为何把试验装置放在暗处?

放在暗处是为了不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

②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生物体在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同时能够释放出二氧化碳

气体。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探究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的实验

注意:

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多,呼吸作用旺盛。

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区别和联系:

部位

条件

过程

实质

光合作用

有叶绿体的细胞

有光

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合成有机物

储存能量

呼吸作用

所有活细胞

有光无光

都可进行

吸收氧气,

释放二氧化碳

分解有机物

释放能量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互依存,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呼吸作用: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ATP)

活细胞(线粒体)

3.吐鲁番地区夏天昼夜温差很大,这里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旺盛,有机物制造

多,而夜间气温低,呼吸作用微弱,有机物消耗少,所以那里的瓜果中糖分积累得多,特别甜。

4.生物体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一部分

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一种叫ATP的物质里。

ATP是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光能是能量的根本来源。

.二、人体的呼吸

1.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使空气温暖、湿润、清洁,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

2.呼吸运动由人体胸廓和呼吸肌完成:

人体胸廓由脊柱、肋骨和胸骨组成,呼吸肌由肋间肌和膈肌组成,肋间肌又分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

3.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呼吸状态

呼吸肌

肋间肌

肋骨

膈肌

胸廓容积

肺内气压

气体进出

吸气

收缩

上举

下降

扩大

低于大气压

进入肺

呼气

舒张

下移

上升

缩小

高于大气压

从肺排出

4.气体交换

①肺泡适宜气体交换的特点:

肺泡多肺泡展开的面积约130m2;

肺泡外有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的管壁薄,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②气体交换原理:

气体的扩散作用

③气体交换过程:

在肺泡处,氧气由肺泡进入其周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二氧化碳则相反,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在组织细胞处,氧气由其周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则相反,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④气体进出人体的途径:

5、人体肺活量:

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总量。

(以测定时的最大值为准)

6、呼吸作用的应用

呼吸作用的强弱与含水量、温度等因素有关。

种子晒干、冰箱储藏是减弱呼吸作用;

农田雨后排水、松土是增强呼吸作用。

补充:

共12页第1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