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413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 苏科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复习提纲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提纲

一、复习提纲

第1单元走进生命世界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第1节生物与生物学

1、生物:

指有生命的物体。

生物学:

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物的基本特征:

大多数生物是由许多细胞有序构成的

生物需要摄入营养

生物要进行呼吸和排泄

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2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

2、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观察上图的显微镜,辨认显微镜的每一部分,弄清每一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1)机械部分:

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

(2)照明部分:

反光镜(含平面镜和凹面镜)、遮光器、光圈。

(3)光学部分:

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

3、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实像)→镜筒→目镜(再放大成虚像)→眼。

4、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

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2)对光:

(三转)

A.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C.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低倍镜观察:

A.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B.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

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侧面看着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

C.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高倍镜观察:

(做到先低后高)

A.移动玻片,在低倍镜下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B.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勿提升镜筒)

收镜(两后,两旁,一垂,一降)

取下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

5、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

明确的目标、探究过程、结果。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实验

•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

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快;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减少。

第2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

第2章生物与环境

1、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

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如蚂蚁间的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

异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也是如此;(种间关系:

竞争、互助、共生、捕食、寄生等。

)如蝴蝶与开花植物(互助),菟丝子与大豆(寄生)。

3、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

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等;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

鸟类迁徙、夏眠等。

 

第3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系统: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

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是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并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它们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能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

消费者:

人和各种动物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

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或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如细菌、真菌,是不可缺少的成分。

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3、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不是孤立的,有着密切的联系。

4、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是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第4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一、光合作用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1)步骤:

暗处理(去除原淀粉的影响)-遮光(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去黑纸片-酒精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现象(遮光处不变兰色,未遮光处变兰色)

(2)结论: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探究光合作用场所的实验:

 提出问题:

是否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作出假设:

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原理:

绿叶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内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

此外还有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

 制定计划:

①选取植物(银边天竺葵的叶片既有绿色处也有非绿色处)的根、茎、叶柄等非绿色部位,进行对照。

 

 ②实验用具和方法同上一实验。

 ③步骤:

暗处理(去除原淀粉)-光照处理-酒精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现象(非绿色处不变兰色,绿色处变兰色)

 ④结论:

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片是其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3、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的点:

⑴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藏能量有机物(淀粉),并释放氧气过程。

⑵公式:

   光(条件)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原料) 叶绿体(场所)  (产物)

⑶条件、原料、场所、产物:

_______________

⑷实质:

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化) ; 无机物→有机物(物质转化)

⑸意义:

①植物自身需要;②人与动物食物和氧气来源

⑹应用:

①农作物的合理密植;②连阴雨天农作物的减产;③温室“气肥”(二氧化碳)的使用

 

二、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生物现象中,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的是()

A.柑橘不能在北方栽种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人参在密林中生长良好D.高原草甸没有参天大树

2.有学生在显微镜视野的右下方看见有一物像,要使该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必须将装片移向()

A.左下方B.左上方C.右下方D.右上方

3.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担当的主要角色是()

A.生产者B.分解者 C.消费者 D.保护者

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生物圈B.农田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

5.如果在显微镜视野内看到的是“d”,那么在载玻片上的字是()。

A.pB.dC.bD.q

6..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来自()

A.水B.叶绿体C.太阳能D.二氧化碳

7.有学生在用显微镜观察一临时装片时,在视野内看到一黑点。

移动装片或目镜时,黑点都不动;最可能的解释是()

A.目镜需要清洁B.物镜需要清洁

C.载物台上有黑点D.装片上有一黑点

8.果树上的果实正在长大。

这棵果树这段时间内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是()。

A.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B.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C.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D.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强度一样

9.下列关于实验变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实验变量在实验设计时就要确定好

B.一次实验中一般只有一个变量,不能同时有多个变量

C.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实验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

D.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实验变量相同,其他因素都不同

1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所选用的目镜和物镜有关,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放大倍数最低的是()。

A.目镜10×;物镜10×B.目镜10×;物镜40×

C.目镜15×;物镜10×D.目镜5×;物镜40×

11.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

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A.有细胞结构B.能生长和繁殖

C.体小且绿色D.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

12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13、下列各组中均属于生物的是()

A.克隆羊、蜻蜓、钟乳石           B.蘑菇、珊瑚、松鼠

C.珊瑚虫、菊花、水草            D.枯树枝、小鱼、杨树

14.在调查校园生物时,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A.发现不认识的植物,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校园的草丛里有一只蟋蟀蹦了出来,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就不用把它记录下来了

C.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虽然它是人类的敌人,但是还是把它记录下来了。

15.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

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        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C.偏远山区可以不用调查       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

16.地球上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

A.水圈    B.岩石圈   C.大气圈      D.以上三项

17.生物圈的范围为 ()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C.大气圈和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D.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8.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功绕地球飞行20小时,你认为“神舟五号”的太空仓中,应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

A.空气  B.食物、水   C.空气、食物、水   D.水

19.下列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A.生物圈及生物圈内的生物      B.一个湖泊中的所有生物 

C.地球上的所有人类         D.长白山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20.有些昆虫的身体颜色与它生活的环境颜色极为相近,这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21.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的活动影响环境的实例()

A.树木在秋天落叶       B.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

C.草履虫能净化污水      D.蚯蚓的活动改良了板结的土壤 

22.下列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落叶林  D.北方针叶林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水受到污染,对其他生态系统没有什么影响

B.生态圈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C.蛇类经常袭击人类,所以我们大量地捕捉蛇,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D.在美洲大量使用的DDT与我没有关系,因为我住在亚洲

24.从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植物,可以看出,老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A.阳光     B.植物 C.蛇      D.昆虫

25、麦田里的杂草和小麦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有()

A、竞争关系  B、捕食关系  C、合作关系  D、分工关系

2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B、温度C、光照D、土壤

27、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

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8.人的作用消失后,下列生态系统中会很快消退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

29.实验室有如下一些镜头可供选择,要使被观察的物像放大50倍,应选择的镜头为()

 

A、④和⑤B、③和⑥C、①和④D、④和⑥

30.用显微镜观察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

A、目镜B、玻片标本C、镜筒D、物镜

31.下列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A.智能机器人B.变形金刚C.溶洞中不断长高的石笋D.石头上的青苔

32.观察下图,葵花朵朵向太阳,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这说明()

 

A.葵花只受阳光限制,粮食只受水的限制 B.葵花仅仅需要阳光,粮食仅仅需要水

C.葵花和粮食都不需要阳光和水D.阳光、水是它们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之一

33..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诗赞颂雪莲花:

“异香升腾,秀色媚景。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尝兮,深山穹谷秀严霜。

”雪莲花生活的环境是()

A.冰冻的极地B.浩瀚的海洋C.潮湿的草丛D.3000米左右的雪线

34.有媒体报道,自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率团访问大陆以后,一批产自台湾南部的榴莲等热带水果已经开始首现北京街头,这是北京人60年来第一次品尝来自宝岛的热带水果。

榴莲等水果不能在北京地区栽种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温度的高低B.光照的强弱C.雨量的大小D.土质的不同

35..下列诗句都描述了各种自然景观,从诗中描述的情景看,生态环境较差的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探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C.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6.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

A.细菌B.微生物C.动物D.绿色植物

37.草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A.草B.鼠C.蛇D.鹰

38.鲨鱼通常生活在下面哪个生态系统()

A.淡水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D.池塘生态系统

39.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下列哪项组成()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水、阳光、温度

C.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D.食物链和食物网

40.观察生物细微结构(如植物的叶肉细胞)通常使用的仪器是()

A.肉眼B.放大镜C.照相机D.显微镜

41.“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42、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于生物,大家并不陌生,同学们周围看得见的花草树木、鱼虫鸟畜都是生物;一些微小的细菌、病毒,尽管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时刻与你相伴,它们也都是生物,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列现象与生物学无关的是()

A.校园的花草点缀着我们的生活B.果园养鸡促进了物质的综合利用

C.新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D.杂交水稻解决了粮食的短缺

43.下列哪项不是影响生态系统中香蕉生长的非生物因素?

()

A.阳光B.水C.温度D.害虫

44.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变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B.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C.长期旱灾D.地壳运动频繁

45.下列校园植物中属于乔木的是()

A.小叶黄杨B.玫瑰C.迎春D.香樟

二填空

1.生态系统的四种基本组成成分是非生物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对于显微镜结构请回答:

⑴观察玻片标本时,若视野上方较下方亮,应调节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

⑵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时,镜筒_______________;逆时针转动则镜筒_______________。

⑶显微镜结构中,与物象放大直接有关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⑷操作显微镜时,用低倍镜已调出物象。

再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不可()。

A.转动粗准焦螺旋B.调节光圈C.转动细准焦螺旋D.调节反光镜

⑸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时,物镜是40,要观察放大400倍的物象,则选用的目镜是()

A.15XB.10XC.20XD.16X

3.森林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

其中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

4.在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动物属于_______________;而细菌和真菌属于_______________。

(选填“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

放眼远眺,杨柳青青,麦浪滚滚,桃花含笑,杏花飘香,是你最熟悉的景色。

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

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

(1)将文中的生物进行归类。

植物:

_______________

动物:

_______________

(2)影响鱼生存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_______因素。

 

6.将等量的新鲜的植物和烫、烤过的植物分别装入甲、乙

两只广口瓶中放在温暖处,并封闭、遮光处理。

24小时后分别将点燃的蜡烛迅速伸入到甲、乙两瓶中,

观察到甲瓶蜡烛的燃烧情况是_______________

将等量的新鲜的植物和烫、烤过的植物分别装入甲、乙

两只广口瓶中放在温暖处,并封闭、不遮光处理。

24小时后分别将点燃的蜡烛迅速伸入到甲、乙两瓶中,

观察到甲瓶蜡烛的燃烧情况是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乙瓶蜡烛的燃烧情况是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7.右面是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植物叶片中的_______________等有机物耗尽。

(2)将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这种设计方法在实验中起_______________作用。

(3)叶片经过酒精处理后,向叶片滴加碘液,未被遮盖的部分变成了蓝色,说明了叶片的这一部分内有_______________形成。

(4)根据光合作用过程所需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尝试完成光合作用反应式。

8.根据课本中“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的正确顺序是()。

①把叶片放到装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②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数小时;③用黑纸片把天竺葵叶片一部分正反两面遮盖;④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⑤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染色。

A.③②⑤①⑥B.④③②⑤①⑥

C.②③④⑤①⑥D.②④③⑤⑥①

(2)实验中①把叶片浸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3)正常的实验结果中,变蓝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呈灰白色。

(4)如果用银边天竺葵做该实验,实验方法相同,则实验结果中不变蓝色的部分包括:

________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9、

填写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①名称:

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

②名称:

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

③名称:

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

④名称:

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

⑤名称:

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

⑥名称:

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

名称:

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

名称:

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

⑨名称:

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

⑩名称:

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

⑪名称:

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

⑫名称:

_______________

⑬名称:

_______________

⑭名称:

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

三.哪个对错你明辨(满分10分)

1.

下面是四种不同动物体形的简图,各部分的比例是依据动物原型确定的。

你认为单从体形来看,哪一种动物最适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

为什么?

 ABCD                               

答:

 

四.探究题

1.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一种科学方法,下面是科学家征服疟疾病的历程。

人类征服疟疾病的历程

疟疾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早在两千年前,疟疾病就在世界各地流行。

许多科学家都想找出引发疟疾病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这种病的发生。

当时,科学家们观察居住在沼泽地区人群的患病情况,提出假设:

疟疾病是由于沼泽的水被污染而引起的。

同时,设计了让人直接喝沼泽地里污水的实验。

结果喝污水的人没有患疟疾,假设被否定了。

科学家们又经过长期的探索,到了19世纪后半叶,发现疟原虫是疟疾病的致病“凶手”。

有些科学家还发现,在疟疾病的发病区,抽干沼泽地时的水,这个地区患疟疾病的人就大大减少,甚至消失了。

科学家们就在思考:

引起人体患疟疾病的疟原虫和沼泽地时的水有什么关系呢?

直到本世纪初,一位意大利科学家通过大量观察提出了一个新假设:

蚊子传播了疟疾病。

蚊子在水中繁殖,如果抽干沼泽地里的水,就可以消灭蚊子的幼虫,消灭了蚊子就可以消灭疟疾病。

又过了若干年,一位英国医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

他让蚊子去叮咬体内有疟原虫的麻雀,再解剖发现在蚊子的唾液腺里有大量的疟原虫。

这样人类终于弄明白了人体患疟疾病的原因,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治疗和预防疟疾病的方法

1.从科学家征服疟疾病的历程来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观察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和交流。

2.你认为本地区预防疟疾病的主要办法是什么?

 

2.提到海洋总让人联想起湛蓝的海水、美味的海鲜。

海洋是生命的乐园,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浮游藻类以无机物质为营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