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184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备课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①联系实际。

实际生活中侵害学生的文化、经济权利的行为和事件目前是比较突出的,但却并未引起一部分学生、家长、社会的重视,正因为如此,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明辨是非。

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讲法,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②正反结合:

选取案例要注意正反面协调,以防给学生错觉,如西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程度问题,要正确认识。

③注重体验。

大量事实表明,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做法与人的道德素质直接相关,所以教学中安排典型案例使学生从道德与法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体验和感悟。

④突出实践:

目前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经济权利等法律概念已经为大众知晓,欠缺的是维权意识和维权行动。

所以课堂要注意突出实践性,从而加强行为实践训练,这样的行为活动也有利于强化维权意识。

  五、课时安排

  以学期授课时数共35课时为计,建议单元安排11课时(其中主题探究1课时)。

  

  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

  第一框

  知识助我成长

  1课时

  第二框

  珍惜学习机会

  第七课

  拥有财产的权利

  财产属于谁

  课时

  第1课时

  合法的财产及其所有权

  第2课时

  怎样保护财产所有权

  财产留给谁

  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

  怎样维护继承权

  第三框

  无形的财产

  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

  我们都是消费者

  消费者享有的权利

  维护消费者权益

  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教育的含义、教育的作用、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的地位、含义和特征;

知道受教育权受到侵犯时要采取各种合法方法予以维护;

明确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机会,履行自己的受教育义务的意识和决心;

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

引导学生认同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使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既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

既是道德义务,也是法律义务。

  二、学生分析

  当今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人人都要受教育,人要终身受教育。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急剧增加的形式下,一个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本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

因此,受教育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

  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侵犯中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如有的家长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的学校随意开除学生,有的校舍危险不能上课,有的教育场地被非法占有,有的不法分子扰乱学校秩序妨碍学生学习,等等,学生应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另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家庭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学生则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但在中学生中还存在一些不认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现象,如迟到早退,逃避作业甚至逃学……,因此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受教育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

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初中生来说,要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一、知识助我成长

  ●○教学目标

从知识和学习两个方面来阐述教育是享受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公民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知道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即国家、社会、家庭、学校有义务为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维权意识。

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理解教育与人的幸福生活的关系,从而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对有关受教育权的典型案例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比是否受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教育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对教育作用的分析,为以后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作好铺垫,并由此增强我们热爱学习的意识,以及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框包括两部分:

一,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二,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

其中第一部分是重点,第二部分是难点,同时它也是第二框内容的铺垫。

  ●○课前准备

  教师:

收集相关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

  学生:

收集“知识改变生活”或“学习成就未来”的典型事例。

  ●○板书设计

  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

  →

  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知识改变生活

  学习成就未来

  ●○综合设计思路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阅读课本第58页故事,思考:

这个幽默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小结引出课题。

  将教育对人的作用生动化,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故事续写

  学生阅读课本第58页笛福的信。

  

(1)根据假设续写故事:

  假设笛福的孩子最终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过什么样的生活?

  假设笛福的孩子最终没有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2)学生交流续写的故事,讨论两种不同的假设带来的结果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认识到:

接受教育与否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可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设置情境,通过课堂演练,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增强真实感受。

  深化认识

  提供两则故事:

  

(1)大眼睛苏明娟的今昔对比。

  

(2)放羊娃的故事。

  并设问:

苏明娟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放羊娃靠放羊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通过正反案例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

接受教育与否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思维体操

  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益处:

  学习语文,能使我们;

  学习英语,能使我们;

  学习历史,能使我们;

  学习绘画,能使我们;

  学习防火知识,能使我们;

  ……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培根的名言:

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小结:

要让短暂的生命发光、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必须接受教育。

对个人来说,知识改变命运。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还可补充民工找工作越来越难的事例来说明。

  帮助学生将教育对人的作用和学习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体会到接受教育的好处。

  你说我说

  出示材料:

如何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

  

(1)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要赶上发达国家,首先要从哪里入手?

对民族国家而言,教育成就未来。

  帮助学生把对教育作用的理解提升到一个高度。

  我来断案

  出示案例:

“父亲不让女读书少女与父对公堂”,思考:

  

(1)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的私事吗?

  

(2)如果是谢友兰自己不想上学,她就可以不上学吗?

  (3)处罚谢友兰的家长有什么法律依据?

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一种机会和一项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包括自己的家长。

同时,接受义务教育也是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必须履行。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义务。

  学知导行

  就当地情况,查找侵害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不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现象。

  既是对本框知识的延伸,又是下一框内容的预习。

  二、珍惜学习机会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受教育既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知道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法律依据。

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引导和教学启示,初步培养维护自己受教育合法权益的能力。

通过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读当前我国相关公民受教育状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思辨能力。

懂得受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和利益,更关系国家的命运和利益,从而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联系社会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事例,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

通过对依法施教事例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学生从理论上弄清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可以增强受教育的义务感,增强接受义务教育的自觉性,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故本框的重点是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这也是本框的难点。

搜集视频片段及相关案例并制成课件。

查找侵害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不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现象。

  1.维护受教育权利

  2.履行受教育义务

  3.把握好学习时机

  

  录象导入

  播放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片段:

小代课老师雨中追找逃课学生张慧科。

  设疑:

请用法律知识评价小代课老师的行为,老师的这种做法对张慧科有什么意义?

张慧科的做法实际上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

如果张慧科不接受教育,对他个人来说有什么影响?

如果国家听任像张慧科这样的行为,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有什么影响?

由此导出课题。

  通过选取紧扣主题的录象片段,旨在教学的开始之初,让学生在作认知准备的同时,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情知开端。

  献计献策:

  维护受教育权利

“民工子女的读书之路”

  思考:

(1)你觉得外来民工子女在本地享有受教育权吗?

  

(2)这些失学儿童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3)小燕和弟弟虽然失学在家,但仍坚持自学,她的经历令人心痛。

谁应该在失学少年的遭遇中承担责任呢?

(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分别阐述各方的责任。

  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

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诉讼方式或非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在

  可补充材料:

民工子弟在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的读书生活;

“录取通知书迟到一年,湖北一女生告赢母校”(见附录)。

  通过学生的讨论,以期达到体会法律对自己所享有的受教育权的保护作用,掌握有效的维权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案例分析:

履行受教育义务

  八年级学生李华,平时学习不够努力,还经常旷课,每次测验成绩都不及格,老师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他不但不想改正,还决定退学外出打工,并说:

受教育是我的权利,我可以享有这个权利,也可以放弃。

  分析:

(1)李华的说法对吗?

为什么?

  

(2)假如李华是你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他?

  (3)履行受教育义务,我们该怎么做?

  由此得出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根据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层层推进,揭示学生认知的矛盾,避免单独就事论事的粗浅。

  反躬自省:

把握好学习时机

  

(1)请列举校园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如上课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破坏课堂纪律、旷课逃课等。

  

(2)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

作为同龄人,你准备怎样规劝他们?

  (3)出示:

漫画《难……》(见附录)。

这一漫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讲法,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学生热爱学习的意识。

  请给你的同龄人写一句最能够体现受教育者权利和义务同在的寄语,以此共勉。

  丰富教学内涵,最终促使知识的内化。

  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

公民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涵义;

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方式;

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或所有权受到侵害,要及时寻求法救助;

遗产的涵义及其必备条件;

被继承人、继承权的涵义以及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

遗产继承的方式,遗赠有别于遗嘱继承;

协商解决继承问题,继承权受到侵害要依法予以维护;

智力成果的涵义、表现及作用;

智力成果包含的内容,依法维护智力成果权。

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能力,依法维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财产继承权、智力成果权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己的财产,敢于、善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做斗争;

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协商解决继承问题;

积极创造智力成果,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尊重他人(包括外国人)的智力成果权。

  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己的财产及其所有权日益重视。

法律也加大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力度。

例如,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22条中明确做出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的规定。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侵犯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现象频繁发生。

有些未成年人采用抢劫、盗窃等手段侵占他人财产、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对此,必须加强法律教育,以减少侵犯事件的出现。

另外,也有些未成年人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当自己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寻求法律保护。

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进行采用正当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素质。

通过教育不仅使其了解相关知识,而且能够爱惜国家财产和他人合法财产。

  财产继承权是一种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为了使活着的公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属于自己的财产,也为了使后人能够有序地继承财产,国家制定了财产继承法律制度。

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教育,使其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遵循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知识和智慧是无形的财产。

随着社会的进步,智力成果的作用越发显著,人们的智力成果不能侵犯。

未成年人对此了解有限,一些未成年人购买了盗版光盘,抄袭了他人作品,却理直气壮。

鉴于上述情况,使其懂得尊重别人的脑力劳动成果,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权。

  一、财产属于谁

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正确认识财产合法性;

法律是个人合法财产的守护者。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识别个人财产的合法性,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充分认识到不能占有非法财产,树立正确的财产观和法律维权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权。

  教学难点:

对个人财产合法性的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收集财产所有权的典型事例。

社会财富调查,初步判断其归属。

  一、合法财产及所有权

  1.财产属于谁

  2.合法的个人财产

  3.财产所有权

  叙述:

《拾钱捐献失主索还》(附录)

  设问:

①你认为王某的话有没有道理?

②拾来的钱能捐献吗?

这涉及到财产的归属问题即财产所有权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寻找问题、探求问题的兴趣。

  展示交流

  过渡:

今天,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大幅度增加,我们家中的财产日益丰富。

手机、电脑、数码摄相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家中的“新三件”。

  学生展示社会财富调查结果。

①你家近来新增加了哪些财产?

  ②这些财产给家庭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③谈谈社会上还有哪些财产,它们属于谁?

  了解社会财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介绍家庭财产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财产归属问题。

  分析判断

  教师补充展示一些常见的财富,如:

路边电话亭、学校内的运动设施、教室里的电视机……

①你知道这些财产分别属于谁吗?

②说说你的区分方法

社会财富分别属于国家、集体和个人。

  通过对常见的财富的分析,让学生对财富的归属问题有进一步认识,明确其所有权。

  讨论探究

在这些社会财富中,哪些是属于我们个人合法所有的?

请看下面几个事例:

  ①某农民在开垦荒山时无意中挖出两件国家二级文物,卖给文物走私贩子,得款三万余元。

  ②小云在放学途中捡拾到一个装有820元人民币的钱包,据为己有。

  ③万向集团某部门经理因工作出色年终获奖金10万元。

  ④某市副市长索要和收受他人贿赂共计人民币3720000元,美元21000元,将其作为家产。

  学生分组讨论:

①上述哪些财产属于个人所有?

哪些不应该属于个人所有?

②说说看,属于你个人的财产有哪些?

  在我国,施工中发现的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捡拾到的他人的遗失物,采用非法手段获得的财产,不属于个人所有。

只有公民的合法财产,才属于个人所有。

根据法律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

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理”,使学生系统地、宏观地把握所学内容,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更加理性认识哪些属于个人的合法财产。

学以致用,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理性魅力。

树立正确的财产观。

  理性分析

我们对自己的个人财产究竟拥有哪些权利呢?

  出示材料,学生分组讨论:

  ①小王的父亲用合法收入买了一辆小汽车。

  ②小王的父亲用小汽车送小王上学。

  ③办好相关手续后,小王的父亲驾车搞运营。

  ④三年后,小王的父亲将这辆车卖掉。

以上事例分别体现了对自己合法财产的什么权利?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通过不同类型的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参与的机会,在实际分析、讨论中得知对自己的合法财产拥有占有、收益、使用、处分等权利。

  切身体验

  请学生举出一件个人物品,说说他在什么情况下对这件物品拥有哪些权利?

  联系个人实际,加深对财产所有权的理解。

  知识拓展

  案例:

张明的家长花3600元买了一架数码相机。

三个月后,张父发现相机不见了,经再三追问,张明说他将相机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同学。

张父找到那位同学及其家长,表示愿以1000元将相机赎回,但那位同学的家长认为:

张明是14岁的中学生,不是小孩,说话是算数的,买卖已成交并写有字据,双方出于自愿,哪有反悔之理,不同意退回。

  学生分析:

你如何看待中学生张明的卖出行为?

  教师引导总结:

我国民法通则第12条规定: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因此,14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其智力、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出卖家里的高档照相机的行为已经超出了14岁的孩子的行为能力。

因此,其与买方之间的买卖行为是无效的。

我们在生活中决不能做案例中张明所做的事,虽然我们是家庭中的一员,但是由于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家里的财产只有使用权,只有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才可以行使对财产的处分权。

  通过同龄人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