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211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docx

春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

第1课了解我们的住房

1.住房的基本结构(多个分类标准)

(1)从功能分类有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

(2)从高度分类有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超高层等。

(3)从楼体结构分类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框架结构、钢结构等。

2.住房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根据需求不同,结构也会存在差异。

3.住房由供水、排水、供暖、采光、通风、电路、煤气、承重、网络等多个系统组成。

4.住房建造的过程:

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

5.住房需要经历一定的建造过程,每一个过程都非常重要,需协同发挥作用。

第2课认识工程

1.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2.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3.认识港珠澳大桥

(1)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2)港珠澳大桥面临的限制和挑战以及解决办法

限制和挑战

解决办法

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

修建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相结合

桥梁和隧道缺少岛屿连接

修建人工岛

海底淤泥问题与环境保护

用圆钢筒围岛

(3)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4.梳理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

 

5.“中国天眼”、高铁、“鸟巢”体育场、“天宫”空间站等宏大的工程都应用了大量的科学技术。

6.工程与技术的关系:

工程与技术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技术的进步支持工程的实施,工程的实施也推动着技术不断发展。

第3课建造塔台

1.建造塔台需要考虑的因素

(1)足球教练训练塔台不固定位置,可以随需要变换位置。

(2)塔高、承重、安全是工程项目的核心与重点,美观、成本等属于在重点基础上的综合点。

(3)对一项工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

2.制订标书

(1)从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时间分配等方面,制作标书。

(2)竞标要点是项目成本和项目安全性。

(3)制订标书时,要综合小组内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3.投标发布会

(1)可以利用文字、绘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

(2)小组依次进行投标讲解,介绍本组塔台设计的优势。

(3)其他小组进行有理由的质疑与评议。

4设计塔台模型

1.建立模型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师常通过建立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

2.我们建造塔台模型的过程:

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设计塔台模型要考虑的因素

(1)增加塔台的稳定性:

多用三角形结构,接口处牢固。

塔身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有利于抗风、抗震、增加塔台的稳定性。

(2)防止塔台倾斜:

立柱的高度相同,结构对称。

(3)抗风的方法:

塔身采用框架结构,减小受到的风力。

(4)抗震的方法

①耐震:

加大底部面积或加大底部质量。

②制震:

塔台底部加弹簧。

③免震:

塔台底部滚珠。

(5)控制成本:

不能太大、太高,以防材料不够用。

5.工程的关键是设计,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之间的关联。

第5课制作塔台模型

1.制作塔台模型的过程

(1)动手制作:

①制作塔台模型要与设计方案相一致。

②塔台的接口处要固定牢固,同时也要考虑节省胶带。

(2)开始搭建底座:

①控制好立柱的高度,尽量等高,可防止塔台的倾斜。

②使用三角形结构可使塔台稳固。

(3)基本搭建完成:

①检查接口处是否牢固,是否有地方需要修补。

②为建造的塔台模型起个名称。

2.制作模型时,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当小组内成员意见不同时,要通过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3.在实际制作模型的活动中,如果对塔台模型的设计有了新的想法,要经过小组研讨后,先修改图纸再实施制作。

要保持设计图纸与建造模型的一致性。

第6课测试塔台模型

1.在一项工程中,测试是重要环节。

测试是衡量设计是否达到规范要求的重要方法。

2.明确测试标准,以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为依据从“设计图及文字说明、塔高、顶端承重、抗风能力、抗震能力、材料成本统计、分工合作、美观”等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

3.展示与测试

(1)测试高度,需要使用直尺等材料。

(2)测试顶端承重,需要使用书本或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做重物。

(3)测试抗风能力,需要使用电风扇。

(4)测试抗震能力,需要使用专业仪器进行地震模拟。

(5)完成一项测试任务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

4.各组梳理塔台模型建造中的问题。

问题梳理记录单

小组:

日期:

(1)塔台模型高度太高,对于抗风有一定影响。

(2)塔台模型承重结构不多,造成承重能力差。

(3)制作还不够精细,角度不正对于抗震有影响。

(4)吸管用量过多导致成本过高,浪费材料。

(5)底部较轻,不利于抗震。

(6)制作过程中测量有误差,成品有倾斜的问题。

 

 

第7课评估改进塔台模型

1.工程要反复评估改进,不断完善,才能达成最终的工程要求。

2.评估与改进:

小组交流评估→明确问题→改进设计

3.塔台设计方案修改记录单

(1)重新调整斜杆结构,减少多余的吸管与胶带,降低塔台模型的成本,让外形更加美观。

(2)重新调整框架结构,让底部更大更重,使塔台模型在抗风抗震中稳固。

(3)制作过程随时进行准确测量,减小误差。

(4)组员分工协作的同时要加强沟通,保证整体搭建顺利完成。

(5)制作过程中,要合理裁剪吸管,避免浪费。

(6)在连接吸管时,要避免破坏吸管的整体结构,导致承重能力下降。

4.根据塔台设计方案修改记录单,进行改进设计,并画出设计图。

5.将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按照改进后的设计重新加工,使它更符合建造要求。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第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

1.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

生物为人类。

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调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了解、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

3.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

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4.找一张校园平面图,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将校园分成几个小区域。

分小组调查每个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观察生物之间的联系。

5.调查方法

(1)把不认识的动植物画下来或拍照片。

(2)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躲藏起来的动物和曾经来过的动物,将它们记录下来。

6.成果形式:

在校园平面分布图上标注出观察到的动植物。

7.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注意事项:

(1)不要伤害生物,注意自己的安全!

(2)如果校园中的生物较少,可以到周围公园或田间开展调查活动。

(3)遇到小鸟从校园里飞到校园外,我们也应该记录下来。

8.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第2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对不知名的小动物,我们应该详细描述它的样子,说明是在哪儿找到的。

2.利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

(1)二歧分类法:

确定一个标准,将我们发现的校园植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2)草质茎:

茎中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

(3)木质茎:

茎秆坚硬,大部分由木质部组成。

3.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生物的名称太长,直接写在校园生物分布图上写不下,可以用编号的方法来做,也可以将我们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边,用箭头指出它所在的位置。

4.校园中的花坛、草坪、池塘等区域生物种类较多,橡胶操场、水泥路面、教室等区域生物种类较少。

这说明生物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

5.校园中的动植物存在的关系:

有些动物以植物为食,动物的粪便可以给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有些动物在土壤中疏松土壤的行为有利于植物生长。

6.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第3课形形色色的植物

1.认识形形色色的植物:

苔藓、蕨类、云杉(裸子植物)、水稻(被子植物)

2.比较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选择两株植物,一株(后代)是由另一株(亲代)结出的种子培育来的。

观察比较亲代与后代植株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

花瓣数量,花的整体结构等。

不同点:

花瓣的颜色、形状等。

相同点:

叶脉的形状、叶片边缘的形状等。

不同点:

叶片的整体形状等。

3.遗传和变异

(1)植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

(2)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变异。

(3)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4)正是因为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4.人类利用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改善着人类生活

(1)袁隆平院士发明的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2)抗倒小麦增加了粮食产量。

(3)太空椒、无子西瓜等都改善着人类生活。

5.孟德尔花了八年时间用豌豆进行实验,终于揭开了生物一代与一代之间又像又不像的奥秘,这就是著名的孟德尔遗传定律。

第4课多种多样的动物

1.比较动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1)右侧小狗的毛色与狗妈妈相同,它遗传了狗妈妈的毛色。

左侧小狗的毛色与狗妈妈不同,它相对狗妈妈的毛色来说发生了变异。

(2)推测狗爸爸的毛色可能是白色的,因为左侧小狗的毛色是白色,它可能是遗传了狗爸爸的毛色。

2.动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动物亲代与后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不同。

3.与植物世界一样,正是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动物。

4.动物的分类

(1)像麻雀那样,身体上长有羽毛的动物是鸟类。

鸟类包括燕子、大雁、丹顶鹤、鸡、鸵鸟、企鹅等。

(2)像兔子那样,直接生下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的动物是哺乳动物(哺乳类)。

哺乳动物包括大象、长颈鹿、马、牛、猪、猫、狗、袋鼠、河马、海豚、鲸、蝙蝠等。

人类也属于哺乳动物。

(3)像鲤鱼那样,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

鱼类包括鲫鱼、金鱼、带鱼、鲨鱼等。

有一些动物名称里含鱼,但不是鱼类,如鲸鱼、鳄鱼、章鱼、墨鱼等都不属于鱼类。

(4)像蚂蚁那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昆虫类)。

昆虫包括蚕、蝴蝶、蜜蜂、苍蝇、蚊子、蜻蜓、蟑螂、蟋蟀等。

5.“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描述的是遗传现象。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描述的是变异现象。

第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

1.动植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中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

在世界上不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3.如果每个性状表现出两种特征,2个性状可以呈现2x2=4类相貌,3个性状可以呈现2x2x2=8类相貌,4个性状可以呈现2x2x2x2=16类相貌,······

4.我们人类遗传组合的可能性几乎是无穷尽的,身高、体重、头发、眼睛的颜色等有无数种组合可能。

5.人的后代与亲代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有许多不同。

6.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

7.红绿色盲、高血压、糖尿病、血友病等许多疾病都是可以遗传的。

第6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1.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借助地层中的化石,科学家们一点点复原出各种生物的样貌、它们当年的生活环境,研究生物是怎样变化的,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2.1999年由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昆明鱼化石是至发现的最古老的鱼类,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3.远古时期,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生物。

有些古生物已经灭绝,一些现存生物与古生物相似,也有些古生物至今仍存活,如鲎(hòu)等。

4.科学家通过将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与观察到的现在生物特征进行比较,可以推测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5.认识古生物的化石

6.研究古生物有助于我们认识生物及地球环境的发展变化。

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互相联系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

2.目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正在采取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

(2)建立植物种子库和花粉库。

(3)建立动物精子库。

(4)颁布相关法律法规。

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单元宇宙

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2.认识太阳

(1)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所有天体质量的99.86%,正因为如此,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

(2)它是一颗充满活力的恒星,每时每刻都在向太空发出光和热。

3.了解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

(1)矮行星的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围绕恒星运转,冥王星是矮行星。

(2)小行星是指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3)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与大气发生剧烈地摩擦,会使流星燃烧发光。

(4)彗星也绕太阳公转,有的大约几十到几百年绕太阳一圈,有的绕太阳一圈需要长达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

第2课八颗行星

1.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轨道上运转。

2.给八颗行星排序

(1)离太阳由近到远: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简记为: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按直径从大到小: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行星是水星。

3.处理纸带:

取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

长纸带被平均分为48份。

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

4.标记行星时用两条折痕间的距离表示10000万千米。

5.平时常见的太阳系八颗行星的图片中,八颗行星的间距相差不大,实际上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差异非常大。

6.八颗行星自身都不能发光,只能靠表面反射太阳光,才显得明亮。

有的行星看上去比其他恒星还要亮,那是由于它们距离地球很近。

第3课日食

1.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太阳系中的天体都在围绕太阳运行。

月亮在绕着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

2.模拟三球运动

3.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4.模拟日食

(1)用大小和颜色不同的纸片分别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

(2)将三张纸片摆放在一条直线上。

(3)在地球纸片上打上一个观察孔,让月球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

(4)将月球纸片转到离地球纸片远近略有不同的两个位置上,通过观察孔观察“月球”挡住“太阳”的情况。

(5)实验现象:

当月球距离地球稍近时,月球会完全挡住太阳;当月球距离地球稍远时,月球不能完全挡住太阳。

(6)实验结论: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并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才能挡住太阳光,形成日食。

5.金星凌日

(1)金星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恰巧三者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出现金星凌日天象。

(2)凌日现象发生时,地球上的人们会看到金星在太阳的圆面上缓缓移动,从太阳的东边缘进入,最后从太阳西边缘移出。

(3)金星的直径和地球差不多大(比月球大得多),但凌日现象发生时,金星看上去像一个小黑点(不能像月球那样挡住太阳),这是因为金星距离地球比月球距离地球远得多。

第4课认识星座

1.在夜晚观星中,我们可以看到天空中有许多闪烁的星星。

这些星星绝大多数是太阳那样的恒星,天空中众多的恒星组成了不同的星座。

2.为了方便认星,人们把星星分成了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它们的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者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

这些天空中被人们划分成的不同区域就称为星座。

3.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统一将全天星空划分为88个星座。

4.天空中的星星虽然遥不可及,但我们可以通过建星座模型来帮助我们认识星座。

用投影机的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星座模型,橡皮泥小球在屏幕上投下的影子不同。

5.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也不同。

6.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

第5课夏季星空

1.夏季,是观察星空的好季节,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一些星座。

2.利用星座找方向:

先找到北斗七星,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两颗星的连线沿勺口方向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这就是北极星。

由于北极星始终在北方,所以能帮助我们在夜间辨别方向。

3.根据季节和星图,可以确定星座大致在天空的位置。

4.在晴朗的夜空,我们会发现一条闪亮的光带,它就是银河。

银河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

5.夏季星空中有三颗亮星组成了“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织女星、牛郎星。

它们分别属于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

6.天蝎座是夏季南天最显眼的星座,里面亮星云集。

7.在夜晚观星时,将事先制作好的活动观星盘举过头顶,并转动观星盘,让盘上的“北斗七星”

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大致相同的方位,就可以根据盘中的星座来认识天上的星座了。

8.星座是人类认识星空的产物,不能决定人的命运。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星空观。

第6课浩瀚的宇宙

1.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为普通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由数千亿颗恒星组成。

2.银河系的结构

(1)银河系像一个盘子,银盘直径约10万光年。

(2)银河系又像一个漩涡,它有多条旋臂。

太阳在其中一条猎户座支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

(3)银河系中的天体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高速公转。

3.建立银河系模型时,用米粒模拟银河系的“恒星”。

模型用胶水固定米粒,银河系中天体之间的引力使“恒星”固定在银河系中。

4.通过太空望远镜,人们发现银河系以外还有许多类似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河外星系。

5.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上百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通过观测分析,我们的宇宙还处于膨胀之中。

6.向河外星系的“外星人”描述我们的地址时,可以描述为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中国等。

第7课探索宇宙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

位于贵州平塘县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天宫”空间站

(1)第一阶段:

古人用肉眼观测天体。

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观测和记录各种天象,比如日升日落、月圆月缺、斗转星移等,并由此形成了日、月、年等时间概念。

为了更好地观测,专门建立了观测、记录和研究天象的场所——天文台。

(2)第二阶段:

借助望远镜等工具观测。

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创制了伽利略望远镜。

(3)第三阶段:

航天时化。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开展了200多次深空探测任务,其中月球是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球以外的天体。

2.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系列探月卫星、“玉兔”号月球车、“天问”系列行星探测卫星、“祝融”号火星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

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

上课使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各种食物,各种动植物,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厨房中的物质

(1)水是透明并且会流动的液体,它没有味道。

(2)食盐是白色的微小晶体,它是咸的。

(3)铁锅是由坚硬且传热快的金属做的,而锅把手是由可以隔热的塑料或木头做的。

3.各种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很多变化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厨房中的变化:

米经过蒸煮才会变成饭,冰箱可以将水冻成冰块,有些放置久了的食物会变质等。

5.不同的变化

(1)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我们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3)我们把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6.泡沫灭火器灭火、燃放烟花、铜狮生锈都产生了新物质,所以都是化学变化。

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

1.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当把白醋滴入装有小苏打的加入水瓶盖时,会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因此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而在其他五个瓶盖中,发生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产生,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3.收集产生的气体

(1)取一个能盛水的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

在一个塑料瓶盖中加入一勺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注意不要让小苏打与白醋接触。

(2)先封好袋口,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观察到有气体生成,密封袋鼓起来。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不助燃。

如图,将二氧化碳沿着烧杯壁缓缓倾倒,我们能观察到靠近底部的蜡烛先熄灭,过会儿上面的那支蜡烛也熄灭了。

5.鸡蛋壳和贝壳也能和白醋反应产生气体。

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

1.蜡烛燃烧会发出光和热,还会产生水、炭黑等新物质。

2.加热白砂糖

(1)加热过程中,白砂糖首先会熔化,这是物理变化。

(2)很快白砂糖颜色会变黄,然后越来越深,这是因为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有颜色的新物质。

最后白砂糖变成了黑色的固体物质,我们也会闻到特殊的气味。

黑色的固体是新物质,气味是

散发到空气中的新物质。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会发生化学变化,又会发生物理变化。

4.有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益,如用面粉烘制蛋糕、虾被煮熟后变红。

有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害,如钢铁生锈、酸雨导致的后果。

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1.物质的变化经常会产生很多现象。

有的变化会发光发热,有的会改变颜色,有的会产生气体,还有的会生成沉淀。

有时这些现象也可能会同时发生。

2.观察变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是否为化学变化的判断,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

例如电灯发光(发光发热)、混合红墨水和清水(颜色变化)、泥水静置(生成沉淀)、烧水(产生气体)等都是物理变化。

3.铁钉生锈实验

①有水、无空气②有水、有空气③无水、有空气

(1)3组实验中,第②组(装半量筒水,既有水又有空气)的铁钉最先生锈。

(2)铁生锈需要具备水和空气两个条件。

(3)铁锈是一种与铁不同的物质,铁钉生锈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4)铁钉生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防止铁制品生锈的主要原理是隔离水和空气。

常用的方法包括:

(1)放在干燥处;

(2)刷上油漆;(3)涂抹油;(4)电镀;(5)搪瓷;(6)制成合金等。

第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1.大地之下有各种矿物,可以用来冶炼不同的金属;有许多美丽珍贵的宝石,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还有煤炭、石油等可以给我们提供能源。

这些宝藏,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许多变化才形成的。

2.煤的形成:

亿万年前的植物被掩埋,在地底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慢慢变成了煤。

3.我们常常能在煤块上看到植物的枝、叶等痕迹。

4.地底下发现的煤,一般都是位于煤层中。

5.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

氧气约占大气体积的21%。

6.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为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质(有机物),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

7.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它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的。

我们利用石油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产生活材料:

燃油、塑料、纤维、沥青等。

8.从铁矿石里把铁冶炼出来,需要经过化学变化;用不同的原料合成药品,需要经历化学变化;

农业上需要的化肥,也是通过化学变化过程制造的。

第6课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

1.在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