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249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导言及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导言

同学们,当你坐在教室里,拿起新编的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时,一定会想到,如果有一本与之相配套的学习用书,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该有多好呀!

高中历史学生成长手册《学习·探究·拓展》正是你所期待的一套学习用书。

高中历史学生成长手册《学习·探究·拓展》,是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相配套的学生用书。

全书共九册。

本册《学习·探究·拓展》,是与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教科书配套的学生用书。

全书内容由三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学习与探究”。

其内容按专题编排。

每个专题下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专题总体学习要求,下设【专题学习目标】和【专题学法指导】两个栏目。

2.各课学习内容自我检测,按课设计,每课设有【课前思考】、【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突破】、【基础自测训练】、【综合创新运用】、【技能提高】等栏目。

3.专题小结。

每册书的第一专题提供专题小结样例,其余专题由同学们在学习本专题内容后自己完成专题小结。

4.专题检测题。

第二部分是“自我检测提示”。

其内容包括每课的【基础自测训练】、【综合创新运用】的答案提示,【技能提高】(包括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测评提示,专题检测题的答案提示。

第三部分是课外拓展阅读。

其内容包括【史学前沿】和【史家争鸣】、【相关知识链接】、【历史资料】、【拓展阅读】等栏目。

本书集中了众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重视从多方面吸收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尝试引导同学们自觉地改进和转变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我们期待着广大教师和同学们提出批评和建议。

本册学生用书由朱汉国主编,参与本册编写的有扎西、张汉林、谷银波、曹守亮、黄庆林、吴修身等。

扎西协助主编对全书作了统稿工作。

在此感谢他们为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第一部分

【专题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思考,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加深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征的理解,运用抽象、概括的方法把握各项政治制度的本质及内涵,如有可能可适当进行一些中西方政治制度方面的对比,以达到对政治制度在更高层次上加以把握。

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

  3.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应认识到政治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重要结构和内容之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关于阶级分析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迄今为止仍是最科学的,对社会、对历史解释力最强的学说。

 

【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一)整体感知

(二)聚焦本专题重难点

  本专题重点:

1.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共有的基本特征,2.说明历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大致轨迹。

  本专题难点:

由于本专题教学内容的年代跨度大,而教材的容量有限,许多相当有意义的历史资料不可能展开介绍,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充分利用以往所学的知识,充分利用课外获得的各种相关信息,充实和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三)学法引导

  本专题中可学习用比较、归纳、概括等基本的学习方法,注意对能力的培养及对发散思维的训练。

例如中西专制制度所发生的作用的比较就属于这一类型。

使同学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例题解析

  为什么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

  答案提示:

此题旨在考查同学们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解决此类问题有助于培养归纳问题的能力,训练发散思维的问题意识。

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l)核心是保障君主权力的绝对权威;

(2)加强思想控制;(3)中央机构的分权;(4)官吏选拔制度;(5)对地方的控制

一 早期国家

【课前思考】

  在你的家乡和邻近地区,有没有文明初期的遗存?

这些遗存有哪些特征?

恩格斯说: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者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

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读恩格斯的话,应当怎样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本课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2、同学们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

  3、通过学习,了解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考古知识的了解与运用,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祖国文明进程的认识,理解历史不断前进的规律,增强维护祖国历史,培育民族精神,推动民族文化进步的责任心。

【重难点突破】

  重点:

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

对西周礼乐秩序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关系的分析。

【基础自测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 )

  A.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B.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C.阶级对立的原因             D.统一国家的需要

2.《韩非子》载:

“上古之世…民食果爪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相当于(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3.下列关于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传说中的人物      ②建立了夏朝

  ③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   ④舜的儿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大致处在( )

  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铁器时代

5.下列各项大汶口文化早期与中晚期相同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处于氏族公社时代      B.属于新石器时代

  C.出现明显贫富分化      D.过着定居生活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讙兜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

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

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二 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

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

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材料三 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讙兜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事。

材料四 又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

——《中国古代史常识》

请回答:

(1)从材料1、材料2可看到“禅让”是一种什么制度?

(2)材料3、材料4又说明了什么?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商朝的历史被认为是“信史”,而夏朝的历史尚不具有“信史”的地位,主要是因为:

( )

  A.夏朝城他的规模比较小   B.夏朝的铜器冶铸水平比较低

  C.没有确认的夏朝文字     D.不能确定夏朝都城的确切位置

2.我国古代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  B.掸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C.生产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D.人们按父亲血统确定亲属关系

3.促使原始社会从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父系氏族公社的直接因素是:

( )

  A.过定居生活形成村落  B.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

  C.贫富差异的产生,私有财产的出现 D.男子在生产中地位的变化

4.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到氏族公社时期的标志是:

( )

  A.生产工具进入新石器时代     B.村落定居取代居无定所的状态

  C.按血缘关系组成稳定的群体   D.人工取火取代采集天然火种

5.促使原始人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与制陶的技术

  C.饲养家畜家禽   D.营造公共墓地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其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篇》

请根据材料回答:

(1)上述两段材料反映的是哪两种社会形态?

(2)联系本课所学的内容回答,在由前一种社会形态向后一种社会形态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其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三)问答题

7.结合教材中所学的关于国家起源的知识以及平时相关的知识积累,通过具体的例子论述国家起源的过程。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阅读下面材料,就文中所探讨的问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习作:

  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

……;然后强有力者出而制之,往往为曹于险阻,用号令起,而君臣十五之法立。

德绍者嗣,道殆者夺,于是有圣人焉曰黄帝,游其兵车,交贯乎其内,一统类,齐制量。

然犹大公之道不克建,于是有圣人焉曰尧,置州牧四岳持而纲之,立有德有功有能之参而维之,运臂率指,屈伸把握,莫不统率。

尧年老,举圣人而禅焉,大公乃克建。

由是观之,厥初周罔匪极乱,而后稍可为也,非德不树。

——柳宗元《天对》

    

2.实践活动

  历史课外小组在参观陕西半坡氏族村落的遗址复原模型时,听到了参观者的下列四种议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A.它标志着氏族公社的开始   B.它是氏族定居生活发展的结果

  C.它表明房屋私有的出现      D.它说明生产力发展阶级出现

  根据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试着画一幅氏族村落的遗址复原图。

并配有简要的文字说明表明自己的观点。

二 百家争鸣时代的政治设计

【课前思考】

  《老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主张?

【本课学习目标】

  1.在对春秋战国之际各学派的思想已有总体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道家、儒家、法家三学派的政治思想。

注意提高阅读和理解古史资料的技巧,训练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已有历史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加深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列表格的形式分析和比较儒、道、法三家不同的政治主张,并判断它们不同点产生的历史根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也可以全班同学合作,分成几个大组,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3.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先哲们积极的政治意识和进步的政治主张。

通过对商鞅变法有关内容的学习,联系实际,与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树立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难点突破】

  重点:

通过学习,掌握道家、儒家和法家的基本思想主张。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比较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

从自己已学习的百家争鸣时代各派思想中提取儒、道、法三家的政治思想加以分析、评价,进一步理解认识他们的政治主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基础自测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 )

A.民贵君轻            B.人应互爱互利

C.反对掠夺战争        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2.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级的利益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3.诸子百家的政治思想 我国封建社会作为统治思想有所体现的是()

  ①道家的“无为”②儒家的“仁政”

  ③墨家的“兼爱”  ④法家的“‘法治”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

4.郭沫若曾指出:

“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

 A.春秋时期各国的战争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5.商鞅变法废除的秦国旧制度涉及( )

  ①土地归属  ②官吏选拔  ③授爵禄  ④地方行政制度 ⑤财产继承 ⑥赋税

  A.①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⑤⑥

(二) 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关于管仲改革的材料:

材料一 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

                                               ——《国语•齐语》

材料二 春以萖振族(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

军旅整于效……(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国语•齐语》

材料三 划野分民乱井田,有王礼乐散寒烟。

    ——元朝陈采正《管子》诗

材料四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五 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

                                              ——《论语•宪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何作用?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

“民到于今受其赐”和“吾其被发左衽”实质何在?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2.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关系时,下面四人的结论,比较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3.“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上述言论反映了作者的什么主张()

 A.尊儒抑法   B.儒法并用   C.尊法抑儒   D.独尊儒术

4.史载:

“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

”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5.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宋代朱熹和明朝李贽对儒家思想的评价不尽相同。

朱熹在《行宫使殿奏折》中说: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修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李贽著《藏书》卷中说:

“前三代(指夏商周),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请回答:

朱熹与李贽有何不同?

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结合史实说明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三)问答题

7.列表说明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状况。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试收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成语,并加以分类,对有关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的部分,结合本课所学的内容加以解释。

2.实践活动

以下材料均摘自《管子》:

材料一管子曰: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材料二“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

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生财。

材料三“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才)无敌。

材料四人之本性是“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前也。

渔人入海,海深勿论仞(音Ren-古时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上。

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管子(仲)的治国方针。

要求:

可引用原文指明其治国方针,还应包括实施该方针的目标、措施、原因及评价。

答案应成文,限180字以内。

三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前思考】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写道: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统一的朝代?

其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皇朝是在何时建立的,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我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延续奠定了基础。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速亡。

2、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模拟秦朝中央大臣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同学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3、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历史观。

同学们可以通过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思考,探寻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历史事件发生以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

【重难点突破】

重点: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所推行的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措施及其对其后的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影响。

同学们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掌握秦汉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难点:

同学们对一系列的专有术语,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专制主义、郡县制等的理解和运用,对统一与分裂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基础自测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判断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叙述是否正确( )

    ①在十年时间里,秦国先后灭掉了赵魏韩楚燕齐,统一了全国

    ②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最早建立郡县制

    ③秦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④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A.都正确    B.都不正确

 C.①③正确,②④不错误    D.④正确,①②③错误

2.汉高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中,效果与动机明显不一致的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沿用秦朝的郡县制

C.重视农业生产             D.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3.秦始皇通令全国使用的字体是( )

 A.隶书   B.楷书   C.甲骨文   D.小篆

4.以下制度之间有明确依存关系的一组是( )

 A.分封制与郡县制   B.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C.两税法与均田制   D.士族制与科举制

5.秦朝能够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最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法治的实施

C.国家的统一                 D.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二) 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

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负锄挺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夫也。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材料引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引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

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

谈谈你的分析。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A.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          B.儒法之争激烈

C.仁政代替了法治              D.封建统治思想成熟

2.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秦朝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C.秦朝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铸币制造样式

  D.开发的灵渠第一次沟通长江和珠江流域   

3.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情况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说他阵亡了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D.老四收入粮食1000斤,全家人还经常挨饿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