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264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3 广州高中毕业班教学信息语文整理三古诗文备考课例Word下载.docx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客人在赤壁之下划船游玩。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及意外的变故。

将原句与译文对照,找出需要保留、替换、删除、调整、补充的地方总结五种方法并归纳其适用范围

总结五字经:

适用范围

方法

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

同义连用的实词某些虚词偏义副词的陪衬词

单音节词、活用、通假、古今异义

倒装句(宾前状后主谓倒装定后)

原文省略的内容(主谓宾介量)

三、课内应用(应用无字经解决课内文句,并总结出规范答题思路)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留——武帝、单于、中郎将、苏武

换——汉、节、义、使、厚、留

调——匈奴使留在汉者匈奴留在汉使

补——武以中郎将使(匈奴)送匈奴使留在汉(回国)

汉武帝赞许他的道义,于是派遣苏武凭着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并持旄节护送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趁机赠送给单于很丰厚的财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回顾翻译过程总结答题四步骤:

1.审标出得分点,引起注意

2.切切分词语,逐一解释

3.连连缀成句,符合规范

4.查书写规范,检查疏漏

四、小试牛刀(运用五字经及答题步骤做踩点练习)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

“范氏富,盍已乎!

”曰:

“欲为系援③焉。

”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

“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⑥庭之槐。

叔向过之,曰:

“子盍为我请乎?

”叔向曰:

“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①范氏:

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

②叔向:

晋国大夫。

③系援:

结交攀附。

④董祁:

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

⑤范献子:

范祁的哥哥。

⑥纺:

吊、悬。

1.范氏富,盍已乎!

(踩分点:

盍……乎,1分;

已,1分;

省略宾语,1分)

范家非常富贵,为什么不取消(这场婚姻)呢?

2.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省略主语,1分;

省略宾语,1分;

宾语前置,1分)

(你)想要的(东西)已经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译文,点名评点,分析得失,落实踩分点。

五、真题演练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史公曰: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李将军列传》) 

1.其李将军之谓也?

其,1分;

之谓,1分)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及,1分;

省略,1分;

尽,1分;

大意,1分)

等到李广死的日子,天下的人认识他的不认识他的,都为他竭尽哀悼。

六、课堂小结(以翻译歌诀作结)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

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

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

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七、布置作业,翻译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

晋平公与群臣饮,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

“莫乐为人君!

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

“太师谁撞?

”师旷曰:

“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

”公曰:

“寡人也。

“哑!

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

“释之,以为寡人戒。

1.莫乐为人君!

没有什么比作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是没有人敢违抗的。

2.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

现在有一个在旁边说话的小人,所以我用琴打他。

3.左右请除之。

晋平公的侍从请求除掉他。

晋平公说:

放了他吧,把这件事作为我的警戒吧。

板书设计:

文言句子翻译

字字落实文从字顺

留删换调补

【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断句教学设计

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黎建蓉

一、教学目标

了解断句对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归纳并掌握断句的方法,提高断句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归纳并运用断句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断句的方法,理解浅显的文言文。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无米,面也可;

无鸡,鸭也可;

无鱼,肉也可;

无银,钱也可。

故事说明:

断句对文言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不可忽视。

(二)“断句”的定义

唐韩愈在《师说》中说: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

语意已尽,需作较长停顿。

“读”:

语意未完,需作小停顿。

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作句读。

(三)考点分析

考点说明:

“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B”。

(四)借助练习,总结断句的方法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选自《郑伯克段于鄢》)

2.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

(选自《马钧传》)

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选自《师说》)

(五)方法指引

例子1: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1.找主谓

断句时要特别留意句子中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代词和动词。

找准了这些词语,就能迅速地定出句子的主谓关系,有助于断句。

例子2:

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

2.记句式

整句:

如对偶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

特殊句式:

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等。

固定句式:

如:

奈…何,无乃…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

关注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例子3: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看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首:

“盖”、“夫”、“凡”等发语词

句末:

“乎”、“也”、“矣”等语气词。

句中:

“于”、“以”、“而”等连词。

(六)热身训练

1.(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

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选自《资治通鉴·

周纪五》)

注释:

①扞蔽:

nbì

遮蔽,护卫。

引申为屏藩。

2.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①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

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选自《晋书·

乐广传》)

①广:

即乐广,字彦辅,河南阳淯(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②河南:

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

乐广当时任河南尹。

③听事:

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④角:

即装饰有犀角之类的弓。

1.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断句。

2.让学生说说故事的大意是什么(即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

在基本读懂大意的基础上,再断句。

3.老师点评,指出学生断错的地方,并对应断句的方法做指导。

(七)高考实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

“公辅才也。

”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

“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迪对曰:

“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

李迪传》,有删改)

(高考实战资料选自2009年广东语文高考试题,有删改)

2.老师点评,指出学生断错的地方,并对应断句的方法做指导,巩固和强化断句的能力。

(八)教师小结

老师给学生建议: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拿到题目时,学生不要急于答题,应该先通读全文,对文言文的意思有个大概的了解,再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仔细寻找句子的“特征”,运用今天所学的三个方法,巧妙解决难处的断句。

断句步骤:

第一步:

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第三步:

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九)作业巩固

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2.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选自《左传·

襄公十五年》)

3.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周访传》)

4.高祖曰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本纪》

5.子游曰:

“子夏之门人小子①,当②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③。

本④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⑤焉孰后倦⑥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⑦也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选自《论语·

子张》)

①门人小子:

学生。

②当:

担当。

③抑末也:

不过只是末节罢了。

④本:

指做学问做人。

⑤传:

传授。

⑥倦:

厌倦。

⑦诬:

歪曲。

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何赏析古诗词中的愁情

广东广雅中学李俊晖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中常见愁情的具体表现,培养在阅读中积累的习惯;

2.初步掌握结合议论抒情性词语、典故、意象理解诗中的愁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归课文】回忆必修选修课本中抒发愁情的诗句,指出学生在诗意理解上常犯的笼统和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主体思路

【能力提升:

明愁】列出课内诗句,要求学生明确其中的愁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离别――不舍之愁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闺中――寂寞之愁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羁旅――思乡之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怀古――失意之愁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亡国――悔恨之愁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沦丧――愤懑之愁

【能力拓展:

辨愁】通过近期做过的两道抒发愁情的诗鉴题,总结明确愁情的三个方向。

[9月检测]楚中怀古唐·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①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②云中君:

云神。

“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分)

【利用学生的典型答例,让学生自己评判,归纳。

[学生答例]诗中用“寒光”“微阳”“猿啼”等意象营造了秋意萧瑟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悲伤之情。

[参考答案]诗人眼见“露气”“寒光”“微阳”“猿啼”“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景色,生发出内心的悲凉纷扰,又想起报国无门的楚中名人屈原,更突显自己仕途不顺的愤懑愁苦之情。

“愁情”的着力点:

点睛词:

意 象:

露气、寒光、微阳、猿啼、乱流

典 故:

屈原忠君爱国却报国无门

[市古诗调研]惜花  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再问: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小组讨论后完成。

[参考答案]诗人从眼前的花残、花落写到想象中春花落尽后的景象,层层推进,虚实结合,其中寄寓的是面对美好逝去时的不舍与痛心。

离情、愁态、恨、伤心、悲春

花(花残―花落-花落尽)[留意意象所处的状态及其变化]

小结:

辨别愁情的三大着力点:

点睛词、典故、意象

【能力落实:

析愁】学生完成两道关于愁情分析的高考题。

[11年重庆题]渡江 (明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奔波忙碌,孤身在外,思念家乡,朋友零落。

[09年福建题]江行 (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①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1分)的凄迷(1分)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情(1分)。

【能力延伸】

提示:

表达喜悦、乐观等积极情绪的作品和抒发恬淡之情的作品,都可以用同样的思路来读。

走进诗人的心灵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教学设计

广大附中余伟

1.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找到快速解读诗歌的钥匙;

2.学习怎样体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教学内容:

一、由测试情况和考点导入本堂课教学内容

1.“读懂”的作用: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评价和准确表述的基础。

2.怎样才算读懂?

①理解诗句内容: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能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化为散文。

②领会思想感情: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要注意准确表述,要学会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二、方法指引:

怎样才能读懂

(一)测试讲评:

【题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元代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中吕】山坡羊·

叹世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

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旧好;

人,憔悴了。

⑴如何理解“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

(3分)

⑵赏析“今日少年明日老。

人,憔悴了”的手法。

答:

⑴表面是指上文的鸡叫、鸦噪,(1分)实际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

(2分)⑵“今日少年明日老”,以夸张手法,极写人生易老。

(1分)“山,依旧好;

人,憔悴了”,将青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分析1分)形成鲜明对比(手法1分),劝喻人们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情感1分)

【研讨交流重点】

1.分析失分答案,明确存在问题

.※思考:

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正确?

①“闹”指“吵闹”,写晨鸡和昏鸦都不去世间吵闹,暗示作者不同流合污,对世事的感慨与无奈。

②诗人一路在长安道求取功名,渴望能建功立业,但不受到重用,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

——对全诗的内容情感理解错误,或对意象分析不够准确,或对关键语句断章取义。

※思考:

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到位?

③“闹”指“吵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晨鸡鸣叫、昏鸦争吵的热闹情景。

④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悲叹和物是人非的感叹。

——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找出能够帮助自己快速把握诗歌情感的信息并加以分析

标题:

叹世;

诗眼:

那个不去红尘闹、功名、人憔悴;

意象:

晨鸡、昏鸦;

元代……

3.学会对诗歌进行合理联想,揣摩诗歌蕴藏的深意

思考:

为什么要说“人生易老”和“山,依旧好;

人,憔悴了”?

回答:

青山不失本色,永远美好;

人生短暂,却为了外在的功名,奔波憔悴,不值得。

4.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旨

主旨:

感叹世人为功名奔波追逐,劝人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

(二)

【方法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1.读懂第一步:

理解诗句内容:

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

方法:

补充内容、调整语序,整合句意,通译全诗

2.读懂第二步:

领会思想感情:

抓住信息品读,合理联想揣摩

(1)知人论世:

诗人生平经历、诗歌写作背景(有注释一定要关注!

(2)诗句信息:

标题、意象、情感关键词句(特别关注诗眼、首尾句)、典故……

温馨提示:

1、以上几点通常应综合使用,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作为读懂的切入口。

2、对意象内涵和情感关键词句的把握一定要结合全诗进行,不能断章取义!

3、由语言到情感,层层读懂内容;

由表及里,联想揣摩,准确理解思想感情。

三、题例巩固

讲评重点:

灵活使用上述的读懂方法,选好读懂的切入口,明确读懂诗歌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

【题例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广东题)

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