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2776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docx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练习题

  1、右图是以“封”字为图案的百家姓图片。

“封”字在金文中写作或,从字形上来看,意思是植树为帜、划定疆界。

可是,图画内容则是以中华百家姓的姓氏出现的。

这说明封姓源于(A)

  A.地名B.植树的过程C.战争D.祭祀

  2、“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君药指方剂中针对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那么使药(C)

  A.辅助君药治疗主症,或主要治疗兼症(臣药)

  B.配合君臣药治疗兼症,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僚佐)

  C.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使药)

  D.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指僚佐)

  相关知识:

使者:

奉使命办事的人。

各味药用途见题中解释。

  3、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材料看,在我国这一传统节日里,人们主要是祈盼(C)

  A.婚姻美满B.合家团圆C.健康长寿D.子嗣兴旺

  相关知识:

九九重阳节,老人节

  4、如果要从《史记》中查阅有关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胜的相关历史资料,应查阅该书中的(B)

  A.本纪B.世家C.列传D.书

  相关知识:

《史记》分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的历代大事记)、年表(帝王将相年表)、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制度)、世家(诸侯王的事迹)、列传(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

全书的中心是本纪、世家、列传。

陈涉世家(农民起义建张楚政权)、项羽本纪(推翻秦、西楚霸王)

  5、中国历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

《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1645年2月),江都围急。

”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D)

  A.天干地支纪年法B.帝王年号纪年法

  C.王公年次纪年法D.年号和干支兼用

  6、农历每月的十五,按照特定称谓纪日法叫做(B)

  A.朔B.望C.既望D.晦

  注:

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

  7、以帝王的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下列历史文化名词中未涉及帝王年号的是(C)

  A.建安文学B.开元通宝C.康乾盛世D.绍兴和议

  8、45、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

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

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

“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是(B)

  A.备、操B.备、孟德C.玄德、操D.玄德、孟德

  相关知识:

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古人幼时命名,一般由父亲或尊长取定。

直称姓名有三种情况:

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古人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一般也由父亲或尊长取定。

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是由自己取定,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9、《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是参加了(A)

  A.乡试B.会试C.院试D.殿试

  10、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在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出现于(D)

  A.隋朝、北宋、南宋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D.隋朝、唐朝、北宋

  相关知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第一名叫案首。

  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杏榜)

  【殿试】是科举制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

  11、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关”和“山”,如“关中”、“山东”等。

请问“关”和“山”分别指哪那道关和哪座山(D)

  A.山海关和泰山B.雁门关和太行山

  C.玉门关和贺兰山D.函谷关和崤山

  相关知识:

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潼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

(也有以太行山为界的)(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现在的关东在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东北),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

唐代亦指洛阳。

(山东也有称太行山以东的)

  12、下列作品中不是以谥号来命名的是(A)

  A.《聊斋志异》B.《王文公文集》

  C.《欧阳文忠公文集》D.《范文正公文集》

  相关知识:

古人作品命名

  

(1)、以地名命名《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山西河东人,世称柳

  

(2)、以“书室”命名《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

  (3)、以“谥号”命名《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号“文忠”、《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

(王安石,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4)、以“名号”命名《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5)、以“字”命名《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6)、以“官职”命名《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

  (7)、以“年号”命名《嘉祐集》作者苏洵,该集为宋仁宗嘉祐年间编辑。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所谓“谥者,行之迹”,

  (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见第7题解释。

  13、好汉宋江、林冲所受的刑罚是(A)

  A.黥刑B.膑刑C.宫刑D.劓刑

  相关知识:

  墨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

战国时秦称为黥刑(在脸上刺字),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

  劓割掉鼻子的刑罚。

重于墨刑,轻于剕刑。

起源于夏,周代广泛适用。

  刖断足的刑罚。

也称剕刑。

重于劓刑。

春秋战国时普遍施用。

齐国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现“屦贱踊贵”现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

秦及汉初,罪重者斩右趾,罪轻者斩左趾。

  宫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

  膑刑,剔去膝盖骨的刑罚。

  14、“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

在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C)

  A.空手B.顿首C.稽首D.肃拜

  相关知识:

九拜-稽(音同其,三声)首(最重)、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后。

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

这三拜是正拜。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

推手为揖,引手为肃。

其实也就是揖。

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

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15、五岳中“东岳”指的是(B)

  A.华山B.泰山C.嵩山D.衡山

  相关知识:

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鲁陕湘晋豫,五岳多奇峰。

  16、下列关于古代音乐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

  B.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被称为“雅乐”。

  C.《阳春》、《白雪》都是古代秦国的歌曲名。

  D.《六幺》是唐朝有名的古筝曲名。

  相关知识:

五音亦称“五声”。

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羽五个音级。

《管子·地员》载:

“凡听羽(yoh)如鸣马在野,凡听宫(kiung)如牛鸣窌中,凡听商(sjang)如离群羊,凡听角(kruk)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

”五音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

唐代以后叫合、四、乙、尺、工。

“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

“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

  “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

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

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

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

  《阳春白雪》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

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

"《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liùyāo《六幺》又名《绿腰》、《录要》、《乐世》,是唐代有名的大曲(琵琶曲)之一,”此曲的结构有“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曰《六幺》”的说法。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

  B.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C.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

  D.古人讳言死:

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

  解析:

天子死:

崩,也叫“驾崩”、“山陵崩”、“归西”、“驾鹤归西”、“驭龙归西”、“殡天”;

  诸侯或后妃死:

薨(或薨逝、薨亡);

  大夫死:

卒;士死:

不禄;庶人:

  未成年人死:

夭、夭折、短折、夭亡、殇、夭殇、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弃养、夙殒、天服之殇、早夭。

  

(一)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名称。

《礼记》谓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清代,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

  

(二)根据人的年龄。

不满20岁死亡的谓之“殇”。

此又分为三类:

8~11岁死者为“下殇”;12~15岁死者为“中殇”;16~19岁死者为“上殇”。

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者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均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老年死者谓之“寿终”。

如系家族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

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三)根据人的死因。

为某种事情舍命者谓之“殉”,如为职责因公而死谓之“殉职”;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

死于外地谓之“客死”。

死于非命谓之“凶死”等等。

  (四)根据人的宗教信仰。

和尚死谓之“圆寂”、“示寂”;喇嘛死谓之“涅槃”;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等等。

  (五)民间对死的敬称(礼貌用语)。

有借道家的“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殒”者;一般称人死为“辞世”(与世长辞)、“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18、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垂髫(tiao)”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

(长寿老人)

  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

  C.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学校有:

“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

  相关知识: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代始设于京师。

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学府。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学府。

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1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

  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B.在古代,“亲戚”中的“亲”主要指(族)内亲,“戚”指外亲。

  C.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

  D.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相关知识:

“箕踞”指臀部既着地或着物,两腿又张开。

“箕踞”和“踞”被视为无礼。

“长跪”“”“跽(危坐”)则是臀部离开脚跟,腰板伸直,上身耸起。

  20、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相关知识:

避讳种类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

  【家讳】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内讳】实际上也是家讳,所不同的是指避母祖名讳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

  【个人讳】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

  避讳方法:

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空字法。

另有避名称字、改变称呼.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封建帝王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

一是大量采用单名,二是采用冷僻字取名

  忌讳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串邻走舍;古人讳言大、小便,常有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hong)、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1、日本古都奈良仿照唐都长安城修建而成,不仅其皇宫、寺庙类似于长安城内的建筑,而且其城内也有一条朱雀大街。

那么奈良城的朱雀大街处于奈良城的

  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

  相关知识:

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

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

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22、《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古人曰:

“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所反映的思想是(A)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

  23、汉代蔡邕《独断》中记载:

“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卫红曰: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妞,惟其所好。

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D)

  A玉玺代表信物B玉玺为天子专有

  C皇位的世袭罔替D天子的权利至上

  24日战争发生在民国(26)年,结束于民国(34)年B

  A2735B2634

  相关知识:

民国年份=公元年份---1911

  25”孟春”就是农历(正)月,孟姜女在家排行第(A)

  A老大B老二

  相关知识:

“伯”、“仲”、“叔”、“季”、“孟”,它們的本義不同,但都可以用來表示兄弟姊妹行輩長幼排行的序次。

(1)“伯”,本義是長子。

引申為排行第一,指兄弟中最年長的,“伯”也可以用於女子的排行,指姊妹中最年長的。

“伯姊”就是大姐。

(2)“仲”,本義是“中”。

引申為排行第二,就是“老二”。

“伯”和“仲”經常連用,表示兄弟的排行,(3)“叔”,“叔表示比父親年少的父輩,即“叔父”,引申為在兄弟排行中表示第三。

(4)“季”,本義是“少子”,即最小的兒子引申為表示排行第四或最後的、最小的。

(5)“孟”,本義是“列為首位”的意思“孟,長也。

”引申為兄弟姊妹中排行居長的。

孔子是老二,字仲尼,“孟女”就是長女。

“伯”、“仲”、“叔”、“季”,可以連用,表示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引申為表示事物排列的次序。

伯也称孟。

二者的区别,一般认为伯为嫡长子,孟为庶长子。

若是只有兄弟三个,那就只有伯、仲、季,没有叔,若是兄弟超过四个,那么伯、仲、季仍是老大、老二和最小,其余的就都是叔。

同一个父亲,伯、仲、季分别只能有一个,而叔可以有多个。

  “孟”、“仲”、“季”,還可以用來表示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月份。

“孟”,由本义“列為首位”可以引申為表示春、夏、秋、冬四季中各季的头一個月,即农历正月、四月、七月、十月。

“孟春”是指春季的头一个月,即农历正月。

“孟夏”是指夏季的頭一個月,即农历四月。

“孟秋”是指秋季的頭一個月,即农历七月。

“孟冬”是指冬季的頭一月,即农历十月。

“仲”,由本義“中”引申為春、夏、秋、冬四季各季三個月中居中的那個月,即农历二月(仲春)、五月(仲夏)、八月(仲秋)、十一月(仲冬)。

“季”,由“排行最後”引申為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的最後一個月,即農曆三月(季春)、六月(季夏)、九月(季秋)、十二月(季冬)。

上古說“四季”,是一年四季中各季最後一個月的泛稱。

“季”作眷夏秋冬四季的“季”用,是汉代才出現的。

唐宋以後普遍使用。

一季有三个月,如春季,分别以孟春、仲春、季春为称,也是这种用法。

只有三个月,所以没有叔春。

“孟春,仲春,季春”都指的农历而言。

  26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

史学家必须具备四种品德,即不畏强暴(史徳),分清邪正是非(史识),鉴别史料真伪(史学),不为浮词妄饰(史才)。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农民陈胜列入“世家”。

这主要体现出他的(B)

  A史徳B.史识C.史学D.史才

  27.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写的习俗发生在今天的(C)

  A.元旦B.端午节C.春节D.中秋节

  28.《晋书》:

“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材料中的“元旦”指的是(B)

  A公历元月一日B阴历正月一日C阴历正月十五D阴历三月一日

  相关知识:

我国古代历法指农历、阴历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

“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元日、元辰、元正、元朔,(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农历、阴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以中华民国纪元,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但公历并没有完全推行。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29.春节是中国各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与这一节日的最终确定直接相关的古代历法是(A)

  A.太初历B.十二气历C.大衍历D.授时历

  30.据《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bo)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的哈雷彗星命名源于(A)

  A.人名B。

地名C.星球名D.河流名

  31.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技近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栽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是(C)

  A2030B30、40C40、50D50、60

  32、“豆蔻年华”和“弱冠之年”分别指女子和男子的岁数是(D)

  A.13、18B.15、20C.15、18D.13、20

  相关知识: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

  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华。

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破瓜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男子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半百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33.兴起于古代的农村庙会习俗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的山东泰山庙会、北京白云观庙会等经久不衰。

庙会习俗体现了古代(B)

  A草市与儒家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