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2802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13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个人整理笔记文学回忆录下Word格式.docx

叙事诗;

最重要的诗,曼弗雷德;

该隐。

诗剧。

其实我们在大陆,都是曲曲折折的该隐;

唐璜。

这首长诗非常见功力,地理、环境、战争,凿凿有据,知识渊博,观察精到,手段充分。

拜伦自称不读书,死后发现其藏书里满是注解,真是天纵英才。

歌德是伟人,四平八稳的——伟人是庸人的最高体现。

而拜伦是英雄,英雄必有一面特别超凡,始终不太平的。

英雄,其实是捣蛋鬼,皮大王,捣的蛋越大,扯的皮越韧,愈发光辉灿烂。

英雄和伟人是不同的。

嵇康是英雄,孔子是伟人。

歌德诗如交响乐,拜伦诗如室内乐。

司汤达在世上最崇拜拿破仑和拜伦。

一晚会,远远看见拜伦入场,他已昏昏沉沉,根本无心听音乐。

他说拜伦皮肤如大理石中点了灯。

那晚,他说未听到音乐,但看到了音乐。

歌德对拜伦一往情深,不可自抑。

一有机会就赞美拜伦,因为在文学上或生活上,拜伦做了歌德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伟人能够欣赏英雄,但英雄未必瞧得起伟人。

拜伦的精神家谱是西方的怀疑主义。

拜伦的个人至上,纯粹的而独立,纯粹的自由,其实就是尼采的超人意志。

拜伦是本能的天性的反抗。

拜伦是“超人”的少年时期,是初出茅庐、跟着感觉走的超人。

他的哈罗德、康拉德、曼弗雷德、该隐、唐璜,都是语言横蛮的小伙子,不读书不看报,漫游,抢劫,乱伦,骂上帝。

这位怀疑主义的子弟尚未成熟,他的诗中的人物,都是捣蛋的美少年,胆大,气醇,赋厚。

尼采一来,超人进入中年壮年,他不再如拜伦诅咒上帝,干脆宣布上帝已死。

拜伦的诗和尼采的哲学,在我看来是如何的乳气,生的龙、活的虎,事事认真,处处不买账……

唯能独善,才能济世。

把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极点,就叫作个人主义。

这样来看拜伦以前如何,拜伦之后如何,所以见其可爱。

我这样形容他:

至性,血性,男性。

雪莱(Shelley)。

同情他的身世。

一个不安于既成见解的人。

去瑞士旅行,在日内瓦湖边碰到拜伦,从此友谊深厚,说死也为拜伦死。

“我要把内心的光传给世人。

”他少年时在泰晤士河畔立誓。

当时看了真感动啊!

现在以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论,我和他已经没法谈了,好像童年的衣服,不能穿了——他当时“内心的光”,无非人民、平等、自由、博爱。

他都想在诗中解决问题,在诗中做政治宣言。

普希金也如此。

其实那时谁懂政治?

我们现在读到十九世纪所谓民主、自由的政论诗,都会感到幼稚滑稽。

《西风颂》有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世界哪里是这样的。

好人读了要上当的。

拜伦因为思想上的不成熟,呼天抢地宣扬他的怀疑,雪莱也因为思想上的不成熟,欢天喜地维持他的信仰——说句老实话,我看他们写的诗,只当风景看看。

说一句狂妄严厉的话:

他们都不懂得写诗。

西方人真正会写的,是小说,不是诗。

中国人才会写诗,但不会写小说。

现代中国人,散文、小说、诗,都不知道怎么写了。

约翰·

济慈(Keats)。

一个清清白白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后来成了个肮脏的唯美主义者)。

初出时被世人骂,他气得发疯。

他不知道可以视批评家为刍狗,也不知道知名来自误解。

他是诗之花,是个薄命的男佳人。

他与雪莱、拜伦不一样,一味赞扬美,对人间世事概不在怀。

“这里躺着的是一个姓名写在水上的人。

”(Hereliesonewhosenamewaswritonwater)。

我最喜欢司汤达的墓志铭:

活过,写过,爱过。

(visse,scrisse,amò

.)厉害得不得了,又谦虚又傲慢,十足阳刚。

雪莱像云雀,济慈像夜莺。

阿尔弗雷德·

丁尼生(Tennyson),桂冠诗人,文学史上位置很高。

温和,明净,讲究音韵,合英国绅士口味。

长寿。

他是英诗史上的福人。

福人往往是俗人。

我不喜欢丁尼生,桂冠诗人尤其讨厌,好像皇家宠物。

罗伯特·

勃朗宁。

一生生活宁静。

诗《花衣吹笛人》。

灭鼠,吹笛,老鼠出洞,到河里淹死。

市长赖账。

吹笛人笑笑,转身走出市府,边吹边走,全城的小孩跟着他走出城门,不知去向。

现在想想,我也是那个吹笛人——讲世界文学,就是吹笛呀。

他是个博大精深的诗人,淡远质朴中见玄思。

他是写给少数智者看的,所以纪德称他“四大智星”之一。

他像一座远远地山,不一定去爬,看到他在,我就很安心。

伊丽莎白·

芭蕾特·

勃朗宁(ElizabethBarrettBrowning),通常称勃朗宁夫人。

她是英国女诗人中最有成就的。

知识广博精深,翻译希腊文学(《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她最爱弟弟,弟弟不幸死于海难,她悲痛,隐居,以至瘫痪。

她名气大,长罗伯特·

勃朗宁六岁。

勃朗宁求婚。

她先拒绝,后来感动,结婚。

在意大利度蜜月,由于爱和葡萄酒,她康复了,能走路了。

伍尔芙小说《爱犬富莱西》(Flush:

ABiography),以他俩的宠狗的视角,描写他俩恋爱,写得真诚质朴。

充满真情。

他俩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爱侣(李清照才高于丈夫太多,还是寂寞的)。

勃朗宁夫人死在意大利:

她与丈夫谈心说笑,觉得累了,就偎在他臂上睡去——无病痛,死了。

时代有点像个人:

人的心情,明一阵,暗一阵,时代也如此。

到阿诺德(马修·

阿诺德MatthewArnold批评家名气压过诗名),理智和信仰冲突,直到悲观。

再难受一阵子,济慈的后人又开始走济慈的唯美道路。

罗塞蒂兄妹。

但丁·

加百利·

罗塞蒂(DanteGabrielRossetti)。

他的十四行诗,据说是英国最好的。

诗更有名的诗克里斯汀娜·

罗塞蒂。

与勃朗宁夫人并称。

波斯《鲁拜集》(TheRubaiyat)。

我在十三岁时见到,也爱不释手。

奇怪的文学因缘,凭本能觉得好。

简·

奥斯汀(JaneAusten)。

很特异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我以为是不易读的,写凡人凡事,六部小说,前后很完美。

她的讽刺很平静,简朴的手法,很秀美。

女性作家中我非常推崇奥斯汀,有天才,有功力。

那时女人写小说是笑话,要被人看不起的。

奥斯汀就在那种翻板的小桌上写,听到脚步声,连忙盖上桌面。

这样提心吊胆的写作生涯,竟能完成六部长篇小说——天才是埋没不了的。

查尔斯·

狄更斯(CharlesDickens)。

不幸的生活造就他的文学起点。

他从未进过学校,一切自修。

父亲出狱后送他到律师事务所工作,他不喜,宁可去当速记员,得以练习速记和文章的剪裁。

正统文学批评说他艺术水准不够,认为是通俗小说作家。

我以为这种批评煞风景。

我喜欢他。

在他书中,仁慈的心灵,柔和的感情,源源流出。

说他浅薄,其实他另有深意。

他的人物,好有好报,恶有恶报。

但和中国式的因果报不同。

托尔斯泰说:

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我写东西时与奥斯汀和狄更斯比,奥斯汀太啰嗦,狄更斯太通俗,但我就是喜欢这两位作家。

艺术上前人和后人的关系,是艺术上的天伦关系:

前人哺育后人,后人报答前人,成天伦之乐。

夏洛蒂·

勃朗特(CharlotteBrontë

)(简爱JaneEyre)是老三,艾米莉(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是老五,安妮是老六,住在约克郡的桑顿村,旷野的偏僻一角,自然环境影响了她们的气质和文学风格。

三姐妹在约克郡一直写到死,真正做到了生活和艺术的一元。

生活和艺术家应该是什么关系?

她们的实验很成功:

终生不嫁,态度虔诚,成果卓越。

这种自立、不嫁、求全、写,不一定使人佩服,但要深思。

似乎艺术另有自己的上帝,而她们是上帝的选民。

我以为《简爱》还是好。

一是情操崇高,二是适合年轻人读,是爱情的好的教科书。

对少年维特、茶花女、冰岛渔夫(皮埃尔·

洛蒂)这几部爱情小说,如果看不懂,不爱看,那是爱情的门外汉门外婆。

而且我可以判断他是个坏人,没出息。

呼啸山庄适合老年人读,简爱适合青年读。

乔治·

艾略特(Eliot),本名玛丽·

安·

埃文斯,后与评论家刘易斯同居。

作品风格质朴,热烈,人事描写都写得实在而单纯。

通体看来,很大气。

毕生著作《罗慕拉》(Romola),我没有看过。

一般评论,英国女小说家以乔治·

艾略特最伟大。

艾略特、罗伯特·

路易斯·

史蒂文森(大作家,《金银岛》《新天方夜谭》)、吉卜林(最优秀,他的特点,是不用奇特材料,可以平凡事而写得恐怖),这三人最好。

托马斯·

哈代(Hardy)。

我一直崇拜他,将来可能写一篇哈代的论文。

我也要写《哈代的位置》。

他的作品好到,在这个路子上我看到绝望为止。

另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让我绝望。

有些伟大的作品一派拒绝模仿的气度,“不许动!

”好像这么说。

25岁弃建筑专事文学。

一个天才如何认识自己?

一个天才是在他一无所有时,就知道自己的才能在哪方面。

起点,就要有这份自信。

然后,一本一本书,一个一个字,一个一个标点,证明自己是一个天才。

我认为哈代最好的小说是苔丝/德伯家的苔丝。

还有裘德/无名的裘德JudetheObscure,归来/还乡TheReturnoftheNative(写的艾格顿荒原,将来我一定要去。

住几夜。

他的浪漫,一种平心静气的,看不出来的浪漫。

对这本书非常迷恋)。

他是真正的大家,大在他内心真有大慈大悲。

他的行文非常迟缓,我读时,像中了魔法一样。

行文的本领:

如此长,温和。

读时,心就静下来,慢下来。

像《苔丝》这种小说,福楼拜、托尔斯泰,看了都会发呆的。

福楼拜会说:

“我还是写得粗了,急躁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用的方法也是这样的。

他用大调,我用小调。

”裘德是哈代的压卷之作,不易读。

我迷恋裘德这个人,他平凡,被人拖下泥潭,最后贫病交逼,高烧濒死时还在大雨中上山顶赴约。

整部书悲怆沉郁,但伟大在平淡,一点不用大动作。

哈代,陀氏,是一种方法的两种用处。

公平地说,福楼拜、托尔斯泰,是耶稣的衣服的一部分,重外在;

哈代、陀氏,是耶稣的心灵的一部分,重内在。

排小说的位置,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第一流的。

普鲁斯特、乔伊斯,不如他们。

艺术家贵在自觉。

曹雪芹是半自觉地,哈代、陀氏是恰如其分地自觉;

普鲁斯特、乔伊斯,太过自觉了。

哈代可以教我的,是气度。

向陀思妥耶夫斯基可学的,是一种文字的“粘”度,一看就脱不开了。

我们面临两种贫困:

知识的贫困,尤其是品性的贫困。

哈代,多么沉得住气。

伏笔吗?

到后来他也不交代了。

气度大!

陀氏的结构的严密度,衣饰、自然、环境,都不写,全是人、对话,看得你头昏脑涨,又心明眼亮。

知识学问是伪装的,品性伪装不了的。

鲁迅,学者教授还没看清楚,他就骂了。

讲文学史,三年讲下来,不是解决知识的贫困,而是品性的贫困。

没有品性上的丰满,知识就是伪装。

哈代的小说,里面有耶稣的心,无疑可以救济品性的贫困。

奥斯卡·

王尔德(Wilde)。

幼年即博览名品,眼界气度都高阔。

高唱唯美主义,宣传唯美主义,身体力行。

“除了天才,我一无所有。

”太自觉了。

用不着这样说。

他的唯美主义,是所谓“高举旗帜”的。

我要损王尔德、罗曼·

罗兰,是我从他们家进出太久,一出门就损——其实他们没有亏待我。

才气是横溢的——让萧伯纳佩服,不容易。

“作为一个个性独特的人,一个善于讲话、善于讲述轶事的人,王尔德是一个伟大无比的人。

王尔德,文学技巧好,但整个控制不行。

唯美到了王尔德身上,变成一种病(张爱玲也有这种病,常要犯病)。

王尔德的童话好。

他的《快乐王子集》(TheHappyPrinceandOtherTales),是妙品——安徒生是神品。

他讲起话来气象很大。

见纪德,说:

“亲爱的,对人类充满深厚同情的文学,是在俄罗斯。

”。

说得多好。

他的两大悲哀:

一是唯美而不懂得美。

二是他在生活上是个失败者。

他自称“天才用在生活中”,正好相反。

健康、灵活、明智、健美,善于保护自己,留后路,这才是生活中天才。

生活要保持最低限度的潇洒,不要像王尔德那样弄到老而丢脸,死在旅店。

早年他与情人饮酒,挥霍无度。

他说:

耶稣是第一个懂得悲哀之美的人。

要自己会料理自己。

思想家,第一不要疯。

艺术家,第一不要倒下去。

本来站不直,靠艺术才站好,怎能跌倒?

连艺术的面子也会丢。

我宁可同情疯的思想家,不同情跌倒的艺术家。

兰姆(Lamb)。

我对他一见钟情。

“童年的朋友,像童年的衣服,长大就穿不上了。

”好啊!

一句话,头脑、心肠、才能,都有了。

把愤慨而幽默、渊深而朴素混在一起的,是兰姆。

在世界范围中,兰姆、瓦莱里,我特别认同。

据说兰姆为人很好,人见人爱,我及不上。

我是人见人恨。

他热爱伦敦,我痛骂上海人——他脾气好,我也该学学。

郑重推荐兰姆的《伊利亚随笔》(EssaysbyElia),是他的精华所在。

另有《莎氏乐府本事》(TalesfromShakespeare)。

他非常敬重古典作品,喜欢古典作品中的恬静。

最好的东西总是使人快乐而伤心。

魏晋人夜听人吹笛,曰:

奈何奈何?

卡莱尔(Carlyle),大批评家。

我读罗曼·

罗兰和爱默生时,起劲地读过一阵卡莱尔。

我告别罗兰时,也告别卡莱尔。

读书如交友。

读万卷书,朋友总有千把个,但刎颈之交,不过十来人。

卡莱尔不算。

“没有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语人生。

罗兰、卡莱尔对我的不良影响(不是他们不良,是于我不良),是因为他们一上来就给我一个大的自觉,一个太高的调门。

人要从凡人做起,也要学会做观众。

罗兰一上来就起点太高,结果并不长进。

他在师范大学时写信给托尔斯泰,是这点水准,到老得诺贝尔奖,还是这点水准。

傅雷也相似,上来就给罗曼·

罗兰写信,从法国留学回来,到红卫兵冲击,还在(是?

)那些观点。

卡莱尔在文学上比罗兰好,辞藻丰富,句法奇拔。

罗斯金(Ruskin)。

“美学只有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

”这种类型的文人,中国历代有的是,认为诗赋小道,安邦定国才是大丈夫所为。

我的看法,你要做政治家、教育家,你就去做,别做艺术家。

马修·

阿诺德(MatthewArnold)。

他的可贵,是对产业革命以后的庸俗物质主义,大肆攻击。

我们目前所处的平民文化、商品集权,是他预见的社会。

他是有远见的。

罗斯金、卡莱尔,都可为了道德,艺术要靠边。

阿诺德不这样。

我常说,道德力量是潜力,不是显力。

福克纳领诺贝尔奖时说:

说到底,艺术的力量,是道德力量。

大鼓掌。

可他平时从来不说这些大道理。

他书中不宣扬道德的。

道德在土中,滋养花果——艺术品是土面上的花果。

道德力量愈隐愈好。

一点点透出来。

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耐性多好!

哪里宣扬什么道德。

现代文学,我以为好的作品将道德隐得更深,更不做是非黑白的评断。

他认为文学是人生的批评。

我有一句不愿发表的话:

艺术家是分散的基督。

沃尔特·

佩特(WalterPater)。

他是个老侠客,样子潇洒,文章漂亮。

唯美主义的旗手,是佩特。

唯美主义的健将,都是他的学生,王尔德也在他旗下。

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瓦莱里、纪德,都从唯美开始,又能快步超越唯美主义,潇洒极了。

佩特文体美丽。

在中国,不稀奇。

刘勰的《文心雕龙》,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文字都美极,美得无懈可击。

这本应是文学的菜单,结果菜单比菜好吃。

他的《文艺复兴》(TheRenaissance)和《希腊研究》(GreekStudies),都写得好极。

他是文学上的雅痞。

《想象的肖像》(ImaginaryPortrait)是他写的美好而不可及的传奇。

另有《享乐主义者马利乌斯》(MariustheEpicurean)。

此公不能等闲视之。

英国历史著作。

麦考利(ThomasBabingtonMacaulay)写过《英国史》TheHistoryofEnglandfromtheAccesionofJamestheSecond,《弥尔顿论》EssayonMilton。

他的文章无一页沉闷。

他表白的是多数人的见解,可是别人表白不清楚,在他却是轻轻易易,通而不俗,文笔愉快。

这种才能,正适合写历史。

赫胥黎(ThomasHenryHuxley)。

这个人文章要看。

很好很好。

他是生物学家,杂文、论文、讲演,文学价值都很高,看似轻松,毫不在意,而又雄辩,旁征博引。

我很喜欢他的文笔,完全是文学家在那儿谈科学。

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

我有兴趣的是他的《墓畔回忆录》(Mé

moiresd’outre-tombe)。

夏在整个法国文学史上,是个男高音独唱。

思想是旧的,文体是新的,感情是热的,正适合导引浪漫主义。

接下去,来了:

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大仲马、梅里美、福楼拜、乔治·

桑,等等等等。

维克多·

雨果。

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比,陀更高超,符合原理。

雨果不要吗?

要。

可以这样:

先看雨果,后看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看雨果,就像看旅游风景。

雨果是公共建筑,走过,看看,不停下来。

他不是我的精神血统。

大仲马《三剑客》;

三国演义、水浒传。

自己不会写通俗小说,但我非常尊重通俗小说。

这是文学上的水、空气,一定要有的(但是写鸳鸯蝴蝶派、琼瑶这样的通俗文学,我不要)。

通俗小说最好在三十岁前读,而且一口气读完。

但《基督山恩仇记》不是艺术品。

我一口气读完,一点不觉得艺术,就觉得我生活了一场,痛快了一场。

大仲马是个老板,兰姆是个朋友,打打电话,散散心。

奥诺雷·

德·

巴尔扎克(Honoré

deBalzac)。

文学的巨人。

面对他,思想的深度,文体,都免谈。

谈这些,太小家气——哈代,你要纯性地读,狄更斯,充满友情去读,托尔斯泰,可以苛求地读。

可是我读巴尔扎克,完全放弃自己。

用北京话说,豁出去了。

由他支配,我没意见。

我早年就感到自己有两个文学舅舅:

大舅舅胖胖的,热气腾腾、神经病,就是巴尔扎克,二舅舅斯斯文文,要言不烦,言必中的,就是福楼拜。

福楼拜家,我常去,巴尔扎克家,只能跳进院子,从后窗偷看看。

一进入他的书,就感到他每个人物的精力。

巴尔扎克伟大,福楼拜完美。

《人间喜剧》。

他的未完成不遗憾。

他是整体性的渊博。

社会结构,时尚风格,人间百态,什么都懂。

法国小说家中要论到伟大,首推巴尔扎克。

他的整个人为文学占有,被作品吸干。

人类再也不会有巴尔扎克了。

居斯塔夫·

福楼拜(GustaveFlaubert)。

巴尔扎克是文学上的巨人,福楼拜是文学上的圣人,以文学为宗教的最虔诚的使徒。

《包法利夫人》,极完整的肖像;

《萨朗波》,斑斓、广阔、丰富;

《情感教育》,交响乐。

《包》最完美,《情》博大精深。

他是世界文学中最讲究文法修辞的大宗师。

他本人是个对世界的绝望者,深知人的劣败,无情揭露。

我接受福楼拜的艺术观、艺术方法,是在二十三岁。

当时已厌倦罗曼·

罗兰。

一看福楼拜,心想:

舅舅来了。

我到莫干山时,读的是福楼拜、尼采,由挑夫挑上山。

福楼拜是个道德力量特别强、又特别隐晦的人物。

《包》在我看来是道德力量非常强的的小说。

纪德称其书是“枕边书”,将福楼拜视为老师。

《一颗简单的心》(Uncaursimple)。

我第一遍读时,全心震动,之后大概重读过十几二十遍。

艺术家的关系,就要像乔治·

桑与福楼拜之间那样,说得出,听得进,做得到。

送葬者寥寥。

但有左拉、莫泊桑、屠格涅夫——够了,够了。

福楼拜:

艺术广大已极,足可占有一个人。

对年青人一生的转变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如下:

死亡,最亲爱的人的死亡。

爱情,得到或失去爱。

大病,病到几乎要死。

旅行,走到室外,有钱的旅行和无钱的流浪。

桑(Sand)。

她与缪塞(诗人)、肖邦,都有情恋。

她说肖邦有最优美的性格,最恶劣的脾气,最仁慈,又最刻薄。

情人,情人眼中的人,其实都是这样。

……均为小说,不太好。

我要推荐的是《魔沼》(LaMareaudiable)、《弃儿弗朗索瓦》(FrancoisleChampi)、《小法岱特》(LaPetiteFadette)这三本书(中篇),乔治·

桑的精华,纯粹乔治·

桑风格:

温婉,清丽,细而不腻,哈乡没有人在写,自然流露。

少男少女最难写——那样简单,那样不自觉——乔治·

桑写得好极了,这是女性的优越。

以母爱入文学,但又严守文学的规范,对角色不宠爱,不姑息。

早年我看不起乔治·

桑,后来一看就服。

福楼拜称她大师。

福楼拜言不由衷,不是随便说说的。

按理说,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三者并立,当中夹不进乔治·

桑。

但乔治·

桑实在是伟大的。

司汤达(Stendhal)。

他的《红与黑》,实在是奇峰。

红楼梦、红与黑,都是奇峰。

巴尔扎克是大舅,福楼拜是二舅,教我谆谆,司汤达是好朋友。

世间只有两篇《论爱情》:

柏拉图和司汤达——文字不多,点到为止。

《罗西尼的一生》(ViedeRossini),见解警辟,品位高超——个人艺术背景如此,长篇小说中却一字不谈音乐。

凡大师,都这样,内心汪洋一片。

《拉辛与莎士比亚》(RacineetShakespé

are)。

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Armance),可理解为《红与黑》的前奏。

第二部《法尼娜·

法尼尼》(VaninaVanini),革命与爱情之火熊熊燃烧,后收入中短篇集《意大利遗事》。

《红与黑》,尼采对此书极为推崇。

《拿破仑传》。

艺术充满艺术家的性格,比肉体的繁殖还离奇。

维特、哈姆雷特、贾宝玉、于连,都流着作者的血。

我喜爱于连,其实是在寻找司汤达——上帝造亚当,大而化之,毛病很多;

艺术家造人,精雕细琢,体贴入微。

司汤达和梅里美的小说,就是尼采提倡的酒神精神。

司汤达是个有酒神精神的文学家。

埃米尔·

左拉(Zola)。

他与塞尚是同窗好友,曾同住,据说左拉成名了,塞尚搬出,不想沾左拉的光。

为著名冤案“德雷福斯事件”辩护,已在晚年,以他的声望,正面、直接发挥艺术家的道德力量,伸张人道和公理,震动力极强,十分可敬可佩。

我早年不看他的作品。

后来耐心读,才知道写得很好,悟到艺术品都是艺术家的头脑、心肠、才能,三者合一。

三者可有侧重,但不可能单凭其一。

左拉长于科学分析,但并非纯客观描写,其实宜于中年、老年读。

《卢贡·

马卡尔家族》《三大名城》《四福音》

阿方斯·

都德(AlphonseDaudet)。

我有一份偏爱。

读他的书是很好的休息。

读巴尔扎克,读左拉,要有耐力,要花工夫。

一拿起都德的书,轻快,舒适,像赤了脚走在河滩的软泥上,感觉好像早该这样享受一下。

我特别喜欢他的《磨坊书简》(Lettresdemonmoulin)。

都德,可说以心肠取胜。

这个人一定好极了,可爱极了,模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