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3196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1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docx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

 

计算机学院本科教学

 

 

二〇一七年八月

一、相关规章制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学校“十三五”改革发展规划为指导,跟踪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教学科研的实际而制订。

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一支基础扎实、结构合理,在信息科学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师资队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构建国际合作、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适应信息技术研究、教学研究设备齐全、实验手段先进的教学科研环境,使我院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特色鲜明,质量不断提高。

一、学院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中国矿业大学的二级学院,其历史可追溯到始建于1978年的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1997年,原信电学院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数力系计算机软件专业、中国矿业大学计算中心合并,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2年9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网络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整体授予权(涵盖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有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

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1980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85年4月,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称进行调整,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改名为“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1993年成立并开始招收本科生,同时对1991年入学的数学专业学生按“计算机软件”专业培养。

1996年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的引导性专业目录,将原“计算机及应用”和“计算机软件”两个本科专业合并,1997年开始按合并后的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招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0年经批准成立,2001年开始招生;信息安全专业2004年经批准成立,2005年开始招生;网络工程专业2007年经批准成立,2008年开始招生。

计算机学科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计算机应用硕士点,开始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1997年6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的学科专业目录,“计算机应用”二级学科更名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招收硕士生,2006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得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两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获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

计算机学科2000年获得副教授职称评审权,2004年获得教授职称评审权。

2002年学校首次进行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被批准为“十五”期间校级重点学科;计算机学院在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重点建设的同时,注意了对“计算机软件理论”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相关方向的培育和建设,2008年1月通过对“十五”期间校级重点学科的考核验收,“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又被批准为“十一五”期间校级重点学科,2008年12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被整体批准为“十一五”期间校级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在籍学生2100多人,全院在籍教职工11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人)。

学院机构设有计算机系、信息科学系、信息安全系、网络工程系、计算机基础部,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党政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设在计算机学院;附设机构有中国矿业大学计算中心、煤炭工业计算机培训中心、江苏省社会力量办学计算机技术培训中心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建以来,历经三十余年的创业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以国际合作、校企合作为途径,形成了校企联合、产学互动的办学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了符合IT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了与企业与职业要求有效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人才质量为根本,创建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支持体系。

学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坚持遵照“修身、立德、创新、成才”的院训,深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完善和拓宽学科结构,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创新务实、充满活力的和谐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经过“十二五”的快速建设,学院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省内同类高校计算机学院相比,我们的基础比较薄弱,尤其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工作等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二、总体目标

树立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创新发展;主动适应经济转型、新兴产业布局和常熟周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学院特色。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质量为抓手,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依托,构建教学与实践并重、服务地方能力较强的、有品牌特色的应用型理工科学院。

三、具体目标与任务

(一)专业建设与发展

1、专业建设的目标是:

加强原有专业的内涵建设,探索各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改革,使专业建设具有鲜明特色。

积极探索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培养懂语言、懂规范、懂标准、懂技术的国际化人才,在缩小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进而实现无缝联接方面进行有效的工作。

重点关注专业建设的内涵发展,在校生稳定在1800人左右。

2、专业建设要注重特色,走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

力争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成省级品牌专业。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加强软件工程新专业建设。

着力培养既掌握高端计算机技术、又懂外语,既有职业化素养、又有创新意识的中高端软件与信息服务工程人才。

加强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强化国际化标准和软件开发规范的培养,强化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合格人才。

3、加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

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一级学科建设,坚持以“修身、立德、创新、成才”的创办方针,在优化学科梯队、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完善学科管理制度、加强学术交流等方面继续开展着切实有效的工作,力争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学科。

积极创造条件,巩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力争进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行列。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配合学校行动计划,引进与学科方向相近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注重引进学术带头人和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素质人才,优化科技资源,整合优势力量,完成学科建设的要求。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

围绕学科发展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培养与引进,建设一支教学和科研并重、国际化背景明显、专业结构合理、团队合作精神强的教师队伍。

构建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专业外教组成的多建构的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达到101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80%以上。

2、加大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坚持标准、广开渠道,积极、稳妥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具有国际背景的计算机人才,注重引进高层次教学人才和具有企业开发与项目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

争取特殊政策,注重新建专业的师资配备。

3、进行适当比重的人才柔性引进。

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指导专业方向,并确定明确的工作任务。

创造条件聘用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实践型”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4、加强教师的在职培养与提高。

对教师实行分类分层次培养。

培养学科突出人才,培养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注重博士以上人员的培养,鼓励他们出国专门研修、做博士后等方式,提升层次;支持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按学科发展要求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师资队伍的博士比重;采用国际背景的集中培训、外派培养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力争每年选派教师到世界知名院校或企业进行国际化培训。

注重“教学名师”的培育。

5、进一步深化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与提升计划。

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安排青年教师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研究等工作,扶持他们成长。

新教师在学校组织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学院组织专业实践技能培训,使他们接受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继续安排青年教师必须下企业进行实践活动,了解企业需求,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化能力和水平。

(三)教学工作与质量管理

1、教学工作的目标为:

根据市场需求、社会需要和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建议,准确定位,突出应用,构建国际化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实践国际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突出特色,取得显著成效。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计划,突出模块化课程群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改造传统专业,合理设置新专业,培育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行业特色鲜明、模式先进的重点专业,形成全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显著提升我院办学质量。

3、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建设好专业基础、技能选修、实践训练三大类模块课程群;以国家精品课程、省优秀课程建设标准为目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建设好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平台课程。

组织实验指导课教材与专业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力争实现国家精品课程、省优秀课程建设零的突破。

4、进一步改善实践环境。

以课程综合型实验为核心,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以学科竞赛和科研实践为手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大力推进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的各项工作,并顺利通过验收。

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工程环境。

加强实验设备的新建、改造。

加强校企合作,确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并使部分实习基地逐步建设成产学研基地与人才培养基地,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进一步落实学生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经费渠道,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1、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目标为:

更新观念,广开门路,集中优势,开展合作,在科研层次和服务广度上下大力气,争取科研项目数量与质量的突破,争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科研服务中,提高队伍水平,使学院发展进入科研、教学互动的良性轨道。

2、有效提升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层次。

加大与企业的接触与联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取得广泛支持;下大功夫,多积累,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争取做出有实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广开课题申请类型,积极参与各级科技招标项目的申报。

3、建立和完善科研激励制度。

在学校政策框架内,完善科研奖励办法。

对教师在项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与教材等方面进行考核和奖励,使其与业绩考核、岗位聘任和评优建立更加明确的联系。

(五)学生工作和学风建设

1、进一步确立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发挥学生工作办公室的作用,建设一支以辅导员为主体,兼职班主任、学生导师相互配合的,重实效有活力的学生管理与服务队伍。

2、加强学风建设,在全院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健康上进的良好风气。

建立学风建设的奖励机制,进一步探索学分制下的学生服务体系,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定期召开学风建设表彰会,在学科竞赛、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活动中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

3、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进一步明确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基地建设,及时准确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大力做好毕业生推介工作,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协议就业率保持在100%。

加强考研工作,有重点地抓好考研苗子,组织好考研辅导,努力提高考研录取率。

(六)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

努力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

要自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廉洁从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积极推进院务公开,自觉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要坚持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注重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以人为本,积极为师生排忧解难。

要坚持团结,构建和谐氛围,把全部心思用在干实事、谋发展上,按照学校要求和我院发展规划,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

以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大发展优秀人才入党的工作力度。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青年干部培养力度。

4、加强制度建设。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管理制度,树立公平正义理念、改革创新理念,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监督保证。

 

中国矿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文件

中矿计教字[2015]第8号

计算机学院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国家、省、学校均启动实施了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根据各级有关文件精神,为了使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如下管理办法。

一、项目申报

每年,根据学校教务处对各级创新项目申报工作的相关文件要求,即时开展对应项目的学院级申报工作,由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协同各专业、学生工作办公室对此项工作进行布置。

二、遴选推荐

根据立项原则、申报条件和选题范围,由学生填报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指导教师签署推荐意见,将申请表报送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

学院相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本着公平公正、择优推荐的原则,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排序。

经公示无异议且排名在学校规定推荐名额数内的项目,将作为学院推荐申报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项目上报学校教务处。

三、过程管理

训练项目立项后,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全院立项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学院教学副院长、科研副院长、教学秘书、项目指导教师等构成的指导工作组,负责学院立项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项目中期时,学院要组织专家对立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实时监督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立项项目进展情况的交流活动,促进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四、项目验收

训练项目结束后,学院邀请专家和教务处处室人员共同组成验收组,组织答辩和项目验收并写出验收意见。

验收前各项目应提交“项目结题报告书”(A4纸张),内容包括:

项目成员及指导教师基本信息、内容概述、特色概述、状况分析、研究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物化成果、学生心得体会、支撑材料等。

五、经费管理

经费使用实行项目负责人(学生)制。

报销单据由项目负责人签字,指导教师签字审核,学院教学副院长签字同意并在教学管理办公室登记后,到财务处报销。

经费使用范围:

①调研、差旅费(一般不超过总经费的20%);②资料购置费,测试费,软件、小型硬件及小型实验设备(不超过1000元)购置费等;③资料打印、复印、印刷费,学生撰写的与项目有关的论文版面费等。

各类经费使用的结构要合理。

项目经费在使用中不得超支,申请报销时要提供有关实物清单并办理验收手续。

六、组织保障

学院由教学副院长、科研副院长、教学秘书、项目指导教师等构成的指导工作组,对所在学院具体立项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领导、指导、协调、检查和监督。

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确保公平公正、择优推荐。

学院指导工作组要认真开展立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交流活动,确保过程管理不落空。

验收组要履行职责、认真把关,确保立项项目善始善终。

按照经费的使用范围和财务制度,学院负责对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5年10月15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印发二0一五年十月十五日

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

学生选拔与管理办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

根据教育部和江苏省有关文件精神和我校“卓越计划”工作方案,为确保“卓越计划”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特制订我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学生选拔与学业管理办法。

一、招生专业及招生名额

学院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各开设1个“卓越计划”实验班,每班招生30人。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学生选拔办法

1、学生选拔基本原则

选拔工作坚持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信息公开、流程规范、沟通及时。

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参考指标,注重对学习状况和态度的考察。

2、选拔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可自愿报名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的选拔,报名学生应品德优良,身体健康,无违规违纪记录,立志从事工程实践工作,具有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潜质。

学院采用学生自主报名,对报名者进行面试,再结合其以前的课程成绩和综合素质能力最终确定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入选学生。

三、培养模式

以“3+1”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

3年(基础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

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教育,让学生更早了解工程背景和学科前沿信息,为工程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1年(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到工程现场顶岗实习和开展本科毕业设计,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了解先进设备,参与企业的软件工程等项目的开发,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对企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四、管理模式

1.学生配备由校内导师和企业专家担任的双导师。

校内导师原则上由相应专业具有副教授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且目前具有在研的科研项目。

校内专业导师负责制定学生学业规划,帮助学生确定学习内容、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工程探索和完成学位论文等。

企业导师由企业工程师担任,负责学生现场实践和工程课题的指导;学院为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配备专门的项目开发环境。

2.每个班级设置一名班主任,指导学生按照专业导师制定的学业规划进行学习,掌握学生修业情况,及时对学生的学业问题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涯。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科技竞赛。

3.凡进入“卓越计划”实验班的学生,可享受学校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包括提高奖学金和评优评先的覆盖面、优先参与各类创新计划项目、优先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达到免试硕士研究生推荐条件者,可优先获得校内免试硕士研究生推荐资格。

五、淘汰机制

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必须转出到原专业的普通班继续学习:

(1)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受到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的;

(2)在企业学习阶段,违反企业管理规定,造成责任事故或影响恶劣的;

(3)在学习阶段,出现一门及以上必修课程不及格,经补考仍不及格的;

(4)不能完成导师规定的科研与工程训练计划;

(5)不服从卓越工程师班的管理;

(6)因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完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附件:

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名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4年4月

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名单

工程项目(竞赛)创新实践实施办法

一、实施目标

工程项目(竞赛)创新实践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专业的专业实践环节。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早为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直接涉足嵌入式系统的研发和管理,在其中体会自己未来的职业和角色,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和定位,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

对于卓越工程师班三年级学生每人确立一位导师,基于工程项目(竞赛)创新实践环节,对其三年级期间在实训基地的项目实践工作进行指导。

二、实施内容和要求

(1)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在第6学期项目实训基地提供研究项目,并指导学生完成,第6学期结束前(6-7月份)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报告,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为学生打分;

(2)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

(3)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4)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科技竞赛活动:

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软件人才开发设计与创业大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三、师资队伍

本课程设课程负责人1名,指导教师多名(讲师以上职称),要求课程负责人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本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应能满足教学需要,且结构合理。

指导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能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并且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四、教学组织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并完成项目内容、发表科研论文、参加科技竞赛。

本课程要求指导老师每周至少面对面指导学生一次,督促学生参与项目开发、撰写科研论文、参加科技竞赛,全过程考察和指导学生参与上述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并给予项目研发平台、论文撰写资料和科技竞赛组织的支持。

五、成绩考核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并完成项目内容、发表科研论文、参加科技竞赛并获奖,均认定为完成了该课程的任务,并按照下述评分细则核定成绩:

(1)导师按平时表现、项目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

一般平时占40%,项目完成情况占60%,学生参与的项目需为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或在学校立项的横向科研项目,或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2)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含录用)一篇核心期刊以上的科研论文,课程成绩计100分;其它期刊计80分。

(3)学生参加竞赛获奖,除按照学校规定获得相应奖励外,同时获奖也折算成课程成绩:

∙在“Ⅰ级甲等”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Ⅰ级乙等”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及以上,课程成绩计100分;

∙在“I级乙等”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II级乙等”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III级甲等”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及以上,课程成绩计90分;

∙在其他类别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课程成绩计80分。

注:

相关科技竞赛分类分级参见“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项目分类分级汇总表”

六、说明

本实施办法的变更应由实践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5.4.2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管理制度和总结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第一学年“基础层”、第二学年“专业基础层”、第三学年“应用设计层”到第四学年“综合实践层”,构建了由基础到应用、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整套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该体系中,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认识实习主要是通过参观和现场教学,使学生初步熟悉专业相关的应用领域、应用环境及相关设备等,以提高对后续课程学习的认识,增强学习的目标性和动力。

毕业实习是使学生了解专业工作实际,巩固专业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目前,本专业现有实习指导教师15人,如表1所示。

其中,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一年以上)或主持过校企合作项目的指导教师12人。

本专业现有8个认识实习基地(表2),6个毕业实习基地(表3),4个卓越工程师实训基地(表4),分别如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