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6321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docx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印江民族中学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印江民族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学校的实际,借鉴国内高中研究性学习的有益经验,制定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

 一、课程目标

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严谨求实、不断追求、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课程内容

研究性学习主要有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从研究方式上来分,具体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类型;从内容范围上来划分,又包括自然环境研究、社会生活研究、历史文化研究、科学技术研究、个人发展研究等。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厦门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三、课程配置及组织管理

(一)课程配置

我们的课程配置拟按照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中的学年制方案:

在高一全年、高二全年和高三上学期开设,每年级完成1个课题,一年级获6学分,二年级获6学分,三年级获3学分,共完成3个课题获15学分。

(二)课程组织管理

为了加强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学校成立综合实践课程指导中心,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规划、协调、指导和评价。

在学校实施新课程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调动全校力量,明确职责,加强管理,形成全员服务意识,各个部门均有职责,每个教职员工都有义务。

1、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教科室:

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主要承担者,负责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策划与管理;负责对教师的培训;负责为组织成果展示提供资源保障;组织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协调与校外有关方面的联系。

教导处:

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教师调配、学校教学资源的组织、学分登录等。

德育处:

负责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提供安全教育与安全保障。

总务处:

负责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提供后勤保障。

团委学生会:

一些大型活动的组织者。

各个部门要把履行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职责纳入自己的学期工作计划,学校将职责履行情况作为评选先进科室的重要条件之一。

2、教师职责

(1)班主任职责:

对全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负责。

协助教研室进行培训,协助德育处进行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条件和安全保障、负责班级各个实践环节的组织协调、协助专家小组进行最后的学分认定。

(2)导师职责

课题组和导师之间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全面担负起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职责。

导师要作好指导学生的原始记录。

学校将组织班级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班主任工作业绩的考量指标之一,学校将指导研究性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评优和职称评聘的条件之一。

四、实施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

每一步骤的研究情况必须如实记录,并准备好其他的文案,以备学分认定。

1.前期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要完成好下列工作:

(1)研究前的知识准备

学校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就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进行培训。

在每次开展活动前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学校还以上届学生的成果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训。

学校将给每个学生印发《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以便于学生的使用。

学生要接受学校提供的培训,还要通过相关书籍或学长的帮助,自主学习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

(2)课题组的形成和课题的选择

课题的确定有两种形式:

一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客观条件,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二是学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形成一个大课题,学生们在这一大课题下自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课题。

提倡课题的综合性、开放性、科学性、探究性、独特性、可行性和多样性,以保证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

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

在我校,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允许但不提倡个人独立承担课题研究。

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

研究过程中,实行分工合作制,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课题组的形成和课题的选择可以有两种组织形式:

一是有了课题然后才有课题组,二是有了课题组然后有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或学校综合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进行协调,通过沟通和合并,将有共同志趣的人聚合在一起,组成课题组。

(3)课题的论证

课题论证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理解课题的过程。

课题论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A、对课题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等进行阐述和分析

B、课题的意义分析、预设的结果

C、分析自己小组的研究能力(各个组员的特长)、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课题论证主要是学生自主论证,还包括导师及课题领导小组的论证认可。

对于那些范围过大、没有具备研究条件或没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导师及课题领导小组要加以劝阻。

原则上说来,课题要经过导师和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认可后方可实施,但如果学生坚持,也准予立项。

课题论证要在课题开题报告中反映出来。

(4)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

新课程的学习强调“想清楚了再做”。

确定了课题并经过课题论证,就要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一份完整的课题研究计划应包括:

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的具体范围,课题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工具和所器材,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进程、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以及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等。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分工,制订个人的研究计划。

个人的研究计划的内容包括目标、条件、进程、方法设计、预期的贡献等。

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否合适或是否最佳,是否需要改变研究课题。

对于那些没有经过导师和学校课程小组认可的课题组更是这样。

本阶段应准备提交的文案:

A、课题组开题报告

B、课题研究的总体计划

C、课题组成员各自的研究计划

2.实践体验阶段

确定了研究的课题、制定了研究的计划之后,学生要进入一个实践体验的过程。

一定的观念和态度的形成、一定的方法的掌握都依托于这样一个过程。

这应该是一个面对多样化的资源实施多样化的研究的过程。

而且,只有资源的多样化和研究方式的多样化才能带来多元化的发展。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相关理论研究与文字信息资料搜集。

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当然还应该占有一些鲜活的素材。

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建议学生作好摘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剪辑、复印或下载等。

调查研究。

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采访专家等。

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

如有条件还要进行拍照、录音或录像等。

实验。

为了验证某种关系,为了获取某种数据,学生要进行各种实验。

学生要想好了再做,要在认真的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实施实验操作,并有完整、准确的实验记录。

学生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实验,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实验条件。

学校也要为学生实验积极创造条件。

分析、归纳与整理资料。

这是培养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要步骤。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或者实验,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料,下一步便是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形成课题成果。

这是一个组员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流和切磋的过程。

本阶段应准备提交的文案:

每次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

经过归类整理文字资料、实验数据、调查记录;

每个学生提交一份完整的个人活动实录,说明每一次课程的学习活动情况;

研究者各人在研究过程中经历的一些故事以及研究者各人在研究过程中的感受、心得和体会等。

3.表达和交流阶段

(1)   研究成果的表达

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是文字、口头和实物等多种表达形式的结合。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

书面材料可以是论文、研究报告,有一些课题组也可能没有形成最后的结论,写不出研究论文,但不能没有结题报告。

要有研究过程的记录,分析失败的原因。

口头形式的表达包括报告会、辩论会和研讨会等。

实物形式的表达指完成科技作品(或模型)的设计和制作等。

(2)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

学生通过交流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

组织小组成员之间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个人小结、学习心得体会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组织班级内部各课题组之间的交流。

在班级内展示课题研究成果、过程和体会。

组织全校性交流。

先进课题组的评选。

学校应提供展台。

展示过程中要进行答辩,要对展示的东西进行陈述;陈述时要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质询。

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的形式要尽可能多样化,要尽可能用高科技手段来展示和交流。

在交流中,既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更要展示出研究的过程,要力争全面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才艺,并通过展示和交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学会放弃和坚持。

展示和交流结束后,学生进行组间互评;指导教师和课程领导小组要对课题组和研究者个人进行终结评价,并对研究者个人进行学分认定和学分登记,还要对表现突出的课题组和研究者个人进行表彰。

本阶段应准备提交的文案:

以课题组为单位完成研究报告一份;

课题组的自评和他评材料;

每个学生交一份个人研究小结;

各人的自评和他评材料。

五、课程评价

学业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研究性学习课程也不例外。

要充分发挥评价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导向、诊断、激励、交流和管理功能。

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所关注的不仅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并且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把评价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激励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评价时,对学生的优点要充分肯定,以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但因所占学分很大,要讲求学籍管理上严肃性,因而要慎重、要讲求科学、要实事求是,对缺点或存在的问题也要理直气壮的提出来。

如果不讲原则地肯定,便变成了对错误和不正之风的激励,起不到教育作用。

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之间的交互评价弥补了领导评价的不足,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对自己的研究与活动情况加以评价,以充分体现评价的教育功能。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开题时的评价和中期评价用定性评价,结题时的评价用定量评价。

必须量化,但必须是尽可能合理的量化。

学生要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各方面的潜质充分表露,并以一种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研究性学习评价分两个层面:

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评价和对研究者个人的评价。

(一)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组评价

对课题组的评价要贯穿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开题时的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对课题组的评价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

对课题组的评价主要采用档案袋评价。

开题时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评价,主要体现于课题论证和课题研究计划中,有自主评价也有导师评价。

自主评价要对自己的研究能力进行认定,导师评价要对课题研究是否可行、课题计划是否合理作出评价。

中期评价主要也是定性评价。

以下是研究性学习课题组中期定性评价表:

 

研究性学习课题组中期定性评价表

课题组填表时间:

年月日

项目

内容

 

自我评价

 

 

 

组际评价

 

 

 

导师评价

 

 

结题评价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

结题时的定量评价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

1.开题评价(20分)

开题评价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选题评价,考虑如下因素:

选题是否有价值、选题是否新颖、选题是否与现实生活相适应、选题是否与现有知识能力相适应

(2)课题分析与论证评价,考虑如下因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否明确、研究的内容范围是否明确、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是否明确、预期成果及表达形式是否明确等。

(3)课题计划评价,考虑如下因素:

信息搜集的渠道是否多元化、研究方法设计是否多样化、是否有合理的研究过程规划、课题组是否有合理的分工、研究计划的表述是否清楚等。

具体评价项目和分值见开题评价表

附:

开题评价表

评价项目

分值

得分

备注

 

 

选题评价

选题是否有价值

10

 

根据开题报告

选题是否新颖

10

 

选题是否与现实生活相适应

10

 

选题是否与现有知识能力相适应

10

 

 

 

 

 

课题论证评价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否明确

15

 

根据开题报告

研究的内容范围是否明确

15

 

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是否明确

15

 

预期成果及表达形式是否明确

15

 

 

 

 

 

课题研究

计划评价

信息搜集的渠道是否多元化

20

 

根据课题组研究计划和各个组员个人的研究计划

研究方法设计是否多样化

20

 

是否有合理的研究过程规划

20

 

课题组是否有合理的分工

20

 

研究计划的表述是否清楚

20

 

开题评价得分

各项得分之和÷10

 

2.过程评价(50分)

过程评价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态度评价、信息搜集情况评价、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评价、研究过程评价、组织性评价、活动过程记录情况评价等。

具体项目见过程评价表。

附:

过程评价表

评价项目

分值

得分

备注

 

各成员的研究态度

出勤率

20

 

 

各成员对研究性学习是否有热情

10

 

 

 

信息搜集情况

搜集渠道和方法的多样化

20

 

 

信息的效用情况

20

 

 

信息的处理能力

30

 

 

 

 

 

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

研究活动的方法是否多样化

20

 

 

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

20

 

 

是否有一些新的技术方法

10

 

 

是否重视实践和实验

20

 

 

 

 

 

 

 

 

研究过程的把握情况

是否在按计划进行

20

 

 

整个过程安排是否合理

20

 

 

有没有一些使整个过程有趣、高效的措施

10

 

 

是否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计划

10

 

 

是否善于寻求帮助

10

 

 

 

 

研究过程的组织性

是否全体成员都付出了努力

10

 

 

成员之间是否有合理的分工和紧密的合作

10

 

 

 

 

 

活动记录情况

活动记录是否真实

10

 

 

活动记录是否及时

10

 

 

活动记录是否完整

10

 

 

活动记录的形式是否合理

10

 

 

过程评价得分

得分之和÷10

 

3.结题评价(30分)

结题评价从两个方面进行:

(1)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是否有体现研究成果的各种物件。

包括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研究论文,结题报告等。

成果的呈现格式是否合理。

结题报告一般应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老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老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主要观点要突出,字数一般不少于3000字。

内容上是否有清晰性、科学性、实践过程和创新因素。

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2)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评价

主要考察材料是否齐全、展示的手段是否多样化、是否有新的展示手段、展示的是否合理、展示的效果如何、课题研究成果陈述时是否有清晰的条理、质询中的应答能力、答辩中的精神状态和小组合作程度如何等。

展示和交流结束后,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指导教师对课题组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附:

结题评价表

评价项目

分值

得分

备注

 

 

 

 

研究成果评价

是否形成研究成果

20

 

 

成果涉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30

 

 

研究成果的信度

20

 

 

研究成果的创意

30

 

 

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30

 

 

 

 

 

 

 

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评价

材料是否齐全

20

 

 

展示的手段是否多样化

20

 

 

课题研究成果陈述时的条理性、科学性、熟练性、自然性如何

10

 

 

积极观赏、听讲,虚心向他人学习

10

 

 

虚心听取他人的评价并中肯地评价他人

10

 

 

结题评价得分

各项得分之和÷10

综合以上各个部分的评价,得出该课题组的最后得分:

课题组最后得分=开题评价成绩+过程评价成绩+结题评价成绩

(二)对研究者个人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但又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只进行课题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学生个体的研究性学习情况,因而要进行个人评价。

对个人的评价也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要全面反映研究性学习的方方面面。

对研究者个人的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研究性学习的态度、研究能力、体验与心志发展情况等。

评价要有一定的依据。

研究者个人评价也实施实施档案袋评价。

评价的依据为学生个人的研究活动以及它的物化形式。

在终结评价前,个人应准备以下文案:

个人研究计划、个人活动记录、独自或合作形成的各种成果(能够体现出整个活动过程的各种材料)、心得、体会和故事、中期评价材料、个人研究小结等。

学生应以多种形式,呈现活动中有趣、生动、和令人振奋的经历及其在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收获。

个人的评价也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导师评价的结合,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

研究性学习个人定性评价表

姓名填表时间:

年月日

项目

内容

 

自我评价

 

 

 

 

 

 

 

 

 

 

等第

认定

 

 

 

导师评价

 

 

课题组内部的相互评价要进行课题组成员的等第认定。

等第认定的目的是激励成员积极参加课题组活动,与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力争为课题组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在一个由6个左右成员组成的课题组,可分为如下三到四个等第:

出色完成自己分担的任务,起骨干作用的为甲等(系数为1.2)

比较完满地完成分担的任务的为乙等(系数为1.0)

能够参加并完成自己分工的任务的为丙等(系数为0.8)

参加活动不积极或没有完成课题组交给的任务的为丁等(系数为0.6)

等第认定由全体组员一起民主讨论认定。

要尽可能公平、公正。

要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出每个成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

根据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评价和对研究者个人的评价,结算出每个学生个人最后的总评成绩:

个人总评成绩=小组成绩×个人等第系数

个人成绩达60分便可拿到学分,成绩90分以上者为优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