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3238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docx

首师中国古代文学八

第七章《聊斋志异》

第一节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一、大半生在科举中挣扎: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

十九岁考取秀才,科举不顺,年逾古稀方得了岁贡生的科名。

二、塾师生涯:

31岁时,南游作幕僚,后在乡绅毕际有家做墪师。

三、徘徊于雅俗文化:

他一方面是标准的穷书生,一方面经常接触官员名流。

这使他摇摆于文士的雅文学和民众的俗文学之间。

四、《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成书:

1766年,《聊斋志异》经赵起杲、鲍廷博据抄本编成16卷本刊刻行世,世称青柯亭本。

60年代初,张友鹤整理出会校会注会评本,简称三会本。

五、《聊斋志异》的主题思想

通过《促织》、《席方平》等作品揭露了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同情被压迫人民的苦难遭遇。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大量表现封建科举制度题材的重要作品,以大量的篇幅对科举制度的虚伪性、腐朽性及对封建士子的毒害,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通过对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他们对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反抗精神,借狐鬼花妖,赞美中国古代妇女的高尚品格和超人的才智。

第二节狐鬼世界的建构

一、一书而兼二体:

纪昀“一书而兼二体”,鲁迅称为“拟晋唐小说”。

体现了出于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而胜之的创作特征。

二、鲁迅说“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大多叙写神仙狐鬼精魅,与六朝志怪同伦,但其中许多篇章描写委曲,与唐人传奇相类。

1、志怪性质的变化:

六朝志怪是将“怪异非常之事”当作曾经有过的事情,记述出来可供读者“游心娱目”“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

蒲松龄多是有意识地结撰奇异故事,连同其中的神仙、狐、鬼、花妖,都是出版他个人的心灵创造,个中便有所寄托、寓意。

他揟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已成为主导的创作意识,他期望读者的不是信以为真,而能领会寄寓其中的意蕴。

在六朝志怪小说中,“怪异非常之事”是作品的内容,在《聊斋志异》中,神仙狐鬼精魅的怪异故事作为小说的思想内蕴的载体,带有表现方法和形式的性质。

2、思维性质及其功用的变化:

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神道观念及其思维模式具有神秘性质,蒲松龄也因袭了此思维模式,结撰出诡谲奇丽的狐鬼花妖故事,但却不完全是在原来迷信意义的上的因袭,而是弃其内质而存其形态,作为文学幻想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法用于小说创作中,从而也就摆脱了神道意识的拘束,在这个领域获得了自由,可以随意地藉以观照现实世界,抒写人生苦乐,出脱个人的内心隐秘。

三、神怪、梦幻的艺术形式化:

一种模式是人入异域幻境,入梦、天界、冥界、仙境,入奇邦异国,其中幽冥世界的形式化最为明显;另一种结构模式是狐鬼花妖精怪幻化进入人世间。

四、狐鬼花妖的人情化和意象性:

它们是用作观照社会人生的。

多数是美的、善的,给人(多数是书生)带来温馨、欢乐、幸福,给人以安慰、帮助,可以说是寄托意愿,补偿现实的的缺憾。

还有一种狐鬼花妖的性格、行为表现的是一种情志、意向,可以称为象征性的文学意象。

如黄英、婴宁。

所谓撄宁,就是指得失成败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

第三节狐鬼世界的内涵

一、创作的抒情表意性:

狐鬼故事多是由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生发出来的,凝聚着他大半生的苦乐,表现他对社会的人生的思考和憧憬,是言志抒情的。

二、科举失意的心态:

清人冯镇峦说《叶生》“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

《司文郎》

三、落寞生活中的梦幻:

小说中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生活处境中发出的幻影。

一类情节比较单纯,如《绿衣女》《香玉》;还有一些故事,狐鬼花妖的出现不只是让苦读的书生或做了馆师的书生解除了寂寞,还使书生得到尊重、鼓励,事业上也获得上进,为之编织出种种理想的梦,如《爱奴》《凤仙》。

幻想是对现实的超越,非人的狐鬼花妖形象可以不受人间伦理道德特别是所谓“男女大防”的约束。

蒲借着这种自由,写出了众多带着非人的符号,从而摆脱了妇道闺范的拘束、同书生自主相亲相爱的女性,也写出了为道德理性所禁忌的婚姻之外的男女情爱。

四、刺贪刺虐:

如《席方平》《促织》

五、现实伦理与精神超越:

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

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

这类文章多数是直写现实人生,少用幻化之笔,而且是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美刺的原则,如《丑女》《田七郎》。

六、崇高与庸俗并存:

写作历时长,关心的事情有变化,写作态度、旨趣也有抒忧愤、寓劝惩、寄闲情、记见闻之别,故并存。

第四节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

一、多种小说模式:

既有简单记事的短篇,又有精心结撰的记叙详尽委曲、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

二、情节的丰美:

注重对人物环境、行动状况、心理表现等方面的描写,使小说更加肥腴、丰美,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学魅力。

三、小说诗化倾向:

1、小说中有诗,通常是人物以诗代言,《聊斋志异》偶尔用之,而且极少写出整首的诗词,由此显出作者以诗入小说的艺术匠心。

如《白秋练》写的是爱情的波折,而自始至终以吟诗为情节,将诗与爱情扭合在一起,赋予神奇的力量,精灵故事的奇异性也被诗意化了。

有些小说是借助传统的诗歌意象建构的,如《宦娘》的构思是建立在“琴瑟友之”的意蕴上,《黄英》写菊精,是借陶渊明诗歌中的菊花意象做反面文章。

2、《聊斋志异》的诗化倾向,不仅表现于小说叙事中运用了诗句、诗意,还表现于许多篇章程度不同地带有诗的品格特征。

作者借狐鬼抒情写意,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小说的情节、人物多是意象化的,表现的不是世俗的人生相,而是超世俗的、理想化的、幻化变形的人情事理,个中寄寓着诗一般含蓄朦胧、甚至不易捉摸的内蕴。

如婴宁的性格、白秋练的钟情都是诗意化的,可意会却难以言传;《翩翩》心造了一个温和而又能正丈夫之心的贤以孤幻影!

空灵而又鲜活,颇有诗的“镜花水月”的韵致。

3、《聊斋志异》的叙事也吸取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

作者虽用全知的视点,却时而故作含糊,造成扑朔迷离的意味。

如《公孙九娘》的结尾,莱阳生无法找到九娘的葬处,来年再来寻找,九娘却怒而不见。

四、叙述语言平易简洁:

保持了文言体式的基本规范,适应小说叙事的要求,采用了唐宋以来古文辞日趋平易的一面,又揉合了一些口语因素,形成了叙述语言平易简洁,人物语言则灵活多样的特点。

五、人物语言多样:

人物语言的雅俗之别。

六、《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1、借用谈狐说鬼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

2、通过精练集中的故事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用短小的形式进行最大容量的概括,充分表现作者概括生活的能力。

3、安排故事情节方面,力求情节的跌宕有致,变化多端。

4、刻画人物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画龙点睛,使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得鲜明突出。

5、“描写委曲,叙次井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语言工丽简练、含蓄传神,代表了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

  

第五节《聊斋志异》的馀响

一、文言小说的再度蔚兴:

青柯亭本风行天下,袁枚与纪昀带头追随仿作。

二、顺随与抗衡:

顺随仿效者偏重于记叙委曲,有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袁枚的《子不语》;抗衡者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屠绅的《六合内外琐言》、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

三、《子不语》等:

顺随仿效较早的是《子不语》和《夜谭随录》,较好的是《谐铎》和《萤窗异草》

四、《阅微草堂笔记》:

由纪的门人盛时彦将《滦阳消夏录》《滦阳续录》《如是我闻》《槐西笔记》《姑妄听之》合刊而成。

第八章《儒林外史》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一、科第兴盛的家族:

字敏轩,号粒民,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自号文木老人,有《文木山房集》。

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科举世家,家道衰败,家产“不数年而产尽”,移居南京,闭门种菜,生活日见贫困。

五十四岁病死扬州。

二、科举失意与觉醒:

家族累代科甲,但其十八岁进学,后却屡试不第,对腐败的科举制度深有痛感,由热衷变为冷漠。

三、取材于现实士林:

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选素材,通过虚构加以典型化,作品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一、命意在批判科举:

通过周进、范进的悲喜剧辛辣地讽刺了弄得人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

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投入了八股举业,结果造成了精神空虚,知识贫乏。

同时着力描写他们命运转变中环绕在他们周围人物的色相,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二、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

在不顾品德而疯狂追逐功名富贵的社会环境里,人性发生了扭曲和蜕变。

科举制度实际上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

暴露了道学儒生的虚伪,展示了被科举时文异化了的读书人的迂腐的灵魂。

三、科举派生的“名士”:

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表面风流潇洒,骨子里却忘不了功名富贵。

如杜慎卿、匡超人、牛浦郎。

《儒林外史》原本五十卷,共五十五回。

全书以反对封建科举、八股文、功名富贵为中心,批判了科举制度和这个制度在知识分子的生活中所产生的极端恶劣的影响。

小说从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入手,并旁及于当时的官僚政治制度、社会风气、人伦关系、学术活动、风俗习惯等进行揭露和嘲讽。

小说俯仰百年,写了几代儒林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他们为追逐功名富贵而不顾文行出处,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造成了道德堕落,精神荒谬,才华枯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抢劫了人生的价值。

在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之中,表现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理想。

对于理想的文人应该怎样才能赢得人格的独立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吴敬梓陷入理性的沉思之中。

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兼济的人生境界。

 

第三节理想文士的探求

一、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他较之传统的贤儒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少了些迂阔古板;较之六朝名士,有传统的道德操守,少了些颓唐放诞。

他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既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又闪耀着时代精神,带有个性解放色彩。

1、他淡泊名利,讲究文行出处。

2、他傲视权贵,却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

3、他既讲求传统的美德,在生活和治学中又敢于向封建权威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

4、他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

5、他尊重个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6、他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仍然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二、真儒与实学思想:

吴的社会改造理想深受颜李学派的影响,礼乐兵农的社会改造方案与时代进步思潮相呼应,具有鼓吹政教,提倡实学,反对浮言,谋取事功的意旨。

真儒名贤的教化不能挽救日下的世风,追逐功名富贵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

三、金陵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

全书末尾写了四大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

他们是知识分子高雅生活琴棋书画的化身,是作者心造的幻影,是文人化的市井平民,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人生道路,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以文人化的自食其力来展示他对未来的呼唤。

第四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一、长篇结构的新形式

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形式。

它冲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互相勾连、前后推进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和中心人物。

而是让众多的人物和故事分别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通篇联结就整体地反映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全貌。

这是长篇小说中颇具特色的一种结构方式。

二、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1、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是传奇型的。

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

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是《儒林外史》。

如马二先生的描写。

2、人物性格的描写:

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

人物性格摆脱了类型化,而有丰富的个性,如严监生的一毛不拔与挥金如土,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如王玉辉劝女殉节时内心的波澜起伏。

小说能在有限的情节里,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非固定性,既性格的发展变化,如匡超人从朴实青年到人品的堕落。

小说以真实的细致的描写,揭示出人物的性格,不同于以往的脸谱化描写。

3、自然景物的描写也舍弃了章回小说程式化、骈俪化的韵语,运用口语化的散文,对客观景物作精确的、不落俗套的描写。

4、小说舍弃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作者尽量不对人物作评论,而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角度,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如西湖边假名士的聚会,主要通过匡超人这个外来者的新鲜感受,看到这些斗方名士的名利之心和冒充风雅的丑态。

三、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吴敬梓怀着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但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

狂狷而豁达的性格,使他睥睨群丑,轻蔑流俗。

这样的气质和禀赋,使他采用了讽刺的手法去抨击现实。

小说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而又锋利的讽刺。

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小说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作者能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如范进中举发疯,这瞬间的可笑蕴含着深沉默不语的悲哀,把对百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讽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

讽刺的艺术特色:

它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讽刺艺术的高峰。

“说部中乃始有讽刺之书”(鲁迅语)。

首先,指责时弊的严肃,讽刺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自然流露,而众多的故事,都是对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典型概括。

其次,是讽刺手法的轻重有别,分寸恰当,“婉而多讽”。

其三,是在人物性格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既使人性格更为突出,又使讽刺更为深刻,使人物可悲又可笑的嘴脸表现得更加鲜明。

其四,小说善于把极端矛盾的东西放在一起加以描写,让伪君子当场出丑,收到很好的讽刺效果。

最后,讽刺语言的简练、准确、形象,把讽刺对象的动作、外貌、心理刻画得丝丝入扣。

  

第九章《红楼梦》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一、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一生:

祖上与康熙的密切关系。

亏空公款,撤职抄家,曹雪芹的富贵生活和贫困生活。

二、版本:

抄本和印本。

抄本名又称脂本或脂评本。

《红楼梦》最初以80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本名《石头记》。

这些传抄本,大都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因此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

甲戌本、已卯本、庚辰本、戚序本(或称有正本)印本又称程本。

1784年的甲辰本存80回,书名第一次题为《红楼梦》。

  三、高鹗和程元伟:

1791年,高程二人将前80回与后40回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来,书名为《红楼梦》,通称“程甲本”。

1792年,二人又对甲本做了一些“补遗订讹”、“略为修辑”的工作重新排印,通称“程乙本”,结束了传抄时代。

高程增补的功大于过:

缺点是安排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

1、由于有了后40回,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

2、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符合前80回的倾向

3、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节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一、宝黛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

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是全书的主线。

大马园里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

作者不仅哀悼美的被毁灭,而且深刻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这是对封建社会和文化进行的深刻反思,也是一种精神的觉醒。

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全的女子作妻子,主持家政,继续家业。

可是他却力图挣脱家族强加于他的名利缰锁,做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

他“不肯念书”,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

他违背了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成了“不肖子孙”。

在婚姻问题上,他既不考虑家族的利益,门当户对;也不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去选择封建淑女。

他追求的是心灵契合的感情。

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在贾府过首寄人篱下的生活。

但她孤高自许,在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家庭中,曲高和寡,只有宝玉成为她唯一的知音,把希望和生命都交付于对宝玉的爱情中。

她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

她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

宝钗是一个美貌而性格温顺的少女。

她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顺从环境,既会对上逢迎,又会对下安抚,博得上下一片赞扬。

她信奉传统道德,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她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成为符合封建标准的冷美人。

她的家庭背景、品格才干都很符合封建家长的要求,是贾母等人心中宝玉理想的妻子。

她也是一个推动自我的悲剧人物,她的感觉处在不冷不热的中间地带,生命处在一种不生不死的抑制状态。

二、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封建特权阶级贾府是靠剥夺和奴役维持其生存的。

小说展示了维持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

  三、贾宝玉和人生悲剧

  宝玉是个半现实半意象化的人物。

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赖的,他感到了人生的痛苦。

  小说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

作者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身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第三节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一、人各一面

  1、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皴染。

  2、作者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在对比中突出出来。

如黛玉和宝钗。

  3、不仅能够异常分明地写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也能在相似中显出独特性。

  4、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粗细地刻画人物。

  5、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轮廓

二、性格内涵的丰富性:

小说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1、王熙凤:

作者把她放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各个生活侧面给予反复渲染,随着情节的发展,构成她性格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完整性高度统一的性格整体,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

她一方面是当权的奶奶,治家的才干,似乎是支撑这个钟鼎之家的顶梁柱;另一方面又是舞弊的班头,营私的里手,是从内部蚀空贾府的大蛀虫。

治家与败家构成了她性格中的一对矛盾。

她是一个充满活力,既使人觉得可憎可惧,又有时使人感到可亲可近的人物形象。

  2、探春:

有明有识,有才有智,她对封建大家庭自杀自灭的预言,使人感到清醒;她的理家,使人佩服;她的豪爽,使人感到可爱;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作为使人感到扬眉吐气,但她对维护封建纲纪的坚定和无情,又常常使人感到讨厌。

三、展示出心灵: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1、小说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

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的真实的社会欲求,但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

这两种欲求在其心灵深处发生冲突。

  2、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

  

第四节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一、写实与诗化融合:

作者以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

1、小说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

整部小说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品位,成为文学史奇葩。

2、作品借景抒情,移情于景,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把作品所要歌颂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加以诗化,唱出了美被毁灭的悲歌。

作者将诗化的山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相互融合,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意境,如黛玉葬花时的飞燕飘絮,衬着落花流水。

作品的叙事由于涌入了抒情因素更具有一种空灵、高雅、优美的风格。

3、象征手法的运用,引领读者伴随弦外之音,去参透人生的奥秘,也使作品像诗一样具有含蓄、朦胧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引起几百年来不断的猜想、思索,成为长久的探索的课题。

二、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

小说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

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下,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结构。

在这个神话世界的统摄之下,以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为舞台,着重展开了宝黛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同时,体现了贾府及整个社会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

从爱情悲剧来看,贾府的盛衰是这个悲剧产生的典型环境;从贾府的盛衰方面看,贾府的衰败趋势促进了叛逆者爱情的滋生,叛逆者的爱情又给贾府以巨大的冲击,加速了它的败落。

全书三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

小说众多的人物与事件都组织在这个结构中,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筋络连接,纵横交错,层次分明,有条不紊,象彩线织成的巨锦,天衣无缝,既像生活本身那样丰繁复杂,真实自然,又笼罩着一层真真假假、实实幻幻的神秘的面纱。

三、叙事视角的变换:

中国古代小说由说书发展而来,说书人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

《红楼梦》虽然还残留了说书人叙事的痕迹,但作者与叙述者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韵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方式的转变,既便于作者尽量避免直接介入,又便于作者根据不同的审美需要和构思来创造不同的叙述,有利于体现的个人风格,有利于展示人物的真实面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人物个性化的目的。

在叙述角度上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

叙述人叙述视点的自由转换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

把全知叙事和限知叙事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参与故事者的限知叙事,把作品写得更加真实,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四、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小说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加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练、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的文学语言。

小说的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的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

小说的人物语言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第五节 《红楼梦》的影响

  一、续书蜂出:

  二、反复改编:

搬上舞台。

梅兰芳《黛玉葬花》

  三、对创作的深远影响:

人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

  四、红学:

作者问题、文本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艺术特征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