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3510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1 大小:6.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1页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1页
亲,该文档总共1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1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慧校园规划项目分析设计报告文档格式.docx

1.2项目概述

应用场所概况:

全新新校区总体占地面积280亩,供8000名左右学生及500名左右老师学习办公使用;

某中学有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实训设施、公共设施、体育设施和培训设施等六大类建设项目。

包括:

公共教学楼、宿舍、食堂、实训基地、行政办公楼、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培训认证中心等一批建筑,整个建设过程将分期进行,分步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

2.1是形成信息化教学环境、满足师生群体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

城市教育伴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大发展,经过了从弱到强、从落后到先进、从农村化到城市化的伟大历程。

耕耘不辍,春华秋实,城市教育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高度、新的历史起点,正全面进入一个高位均衡、优质发展的新时代。

为了能够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变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扩大数字化教育的辐射力度,形成信息化教学环境,从而为城市学生、老师、家长、学校提供无处不在的资源共享服务、互动教学服务,城市教育局拟建设城市城市智慧校园。

本项目建成后,将加快城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优化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满足受众群体对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形成信息化教学环境、满足师生群体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

2.2是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提升城市教育水平的需要

城市教育局高瞻远瞩,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及思路,以强大的魄力推进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大手笔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全面赶超,并把城市打造成全国先进的数字教育强市的目标。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时空和地域限制,教育管理者、被教育者可在异地进行无障碍交流,节省沟通成本,降低管理费用。

通过数字化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即网络化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学校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区域教育水平。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将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提升城市教育信息化水平。

2.3是实现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需要

当今世界,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迅猛的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科技社会需要具备跨专业和跨学科进行研究和创造的能力,需要通晓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知识和具有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才,需要在广博知识基础上具有一专多能的“通才”。

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显得现代教育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信息化对经济、文化、国防、人民生活及整个社会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样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城市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迫切需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大胆创新,摸索出城市数字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本项目的建设,能够给学生、教师、家长、教育管理者等群体提供非常便捷、实用和人性化的现代化数字教育服务,方便受众群体共享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在实现“校校通”、“班班通”的基础上,通过教育云平台充分体现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公平性,有利于满足师生群体不断增长的校园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2.4是加强城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运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记录信息的方式和传递信息的手段,不仅使学习互动在信息服务过程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使教育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学工作必须与现代技术相协调,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拓展学校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努力建设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学校。

在网络经济时代,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以让学生走进学校转变为让教师走出学校,走近学生,走进数字教育系统。

教育者应从利用现实课堂为学生授课转变为利用网络手段与广泛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授课。

本项目建成后,城市各教育机构将具有信息储存数字化、传输手段网络化、教学载体多样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资源共享全球化等功能特点,一个学校可以非常便捷和准确地了解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源,突破僵化体制,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操作流程,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体现。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城市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将推进城市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2.5是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普及提供资源与技术支持的需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渐成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

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交互性能实现人与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

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与人、人与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然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它是由计算机和网络的硬、软件,以及其他外部设备组成的庞大系统,其更新周期短、投资资源多、科技含量高。

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普及关键需要资源与技术作为支撑,本项目的建设能够为城市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普及提供资源与技术支持。

2.6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要

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应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进一步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做好各项延伸服务,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广覆盖、高效能和可持续发展。

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入发掘和开发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教师、家长乃至全体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化教育。

学习型社会提倡主导性学习。

将传统的被动教育模式转变为自我学习、互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一致的。

学校作为教育资源的聚散中心,为社会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这是任何社会机构和场所都无法比拟的。

建立学习型社会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条件。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及随之而来的数字信息资源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现代化教育拥有了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使得各类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

本项目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城市教育机构的软硬件设施,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利于城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7是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新经济增长点的内在要求

知识经济是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汇集物。

学校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科教兴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当务之急,也是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新经济增长点的内在要求。

在网络经济中,知识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只有通过信息通道广为传播并为更多人分享时,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

而学校,特别是公办学校作为社会主要的信息、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场所,在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知识开发与利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学校现代化的建设只有在树立科技发展观念,努力争取信息发展的主动权和资源共享的引导权,适应网络经济形势,立足本体、放眼世界、勇于开拓,才能建立新时期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智慧校园项目的建设将有助于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为区域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城市建立起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三章项目需求分析

3.1总体发展需求

某中学智慧校园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某中学的教育发展需求,在学校构建一个智能、灵活、运转高效的校园信息服务系统,使其更好的为巴中市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某中学的总体发展需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未来的校园中,要将人、设备、自然和社会各因素之间互通互联,并且他们之间互动的方式更智能化,他们之间的任何互动都有助于促进人、信息系统、设施环境三者之间的数据的完美融合,使校园的运转能够更透彻的感应、衡量和调度;

(2)校园信息化系统要能实现快速、准确的获取校园中人、财、物和学、研、管业务过程中的信息,通过综合数据分析为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

(3)通过应用服务的集成与融合实现校园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从而推进智慧化的教学、智慧化的科研、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以及智慧化的服务的实现进程。

而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

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发展是教育领域发展变革的趋势,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和优化学校管理,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发展能够适应新时期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以及学校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需要。

在巴中建设六大基地、发展三大产业和搭建两个平台的“632”战略中,学校基地建设是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它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其他五大基地和三大产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人才资源,这也是某中学建设智慧校园最根本的发展需求。

3.2功能应用需求

(1)综合的统一管理平台

某中学建设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涉及的子系统繁多,根据目前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的某中学要求建成一个集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应用整合和综合运营为一体的统一管理平台,能提供数据集成、流程集成、用户界面集成等服务,改变教育系统各部门、院校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的局面,实现区域或校园数据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投资,从整体上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2)面向校园管理的应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校园的基础设施和日常管理应用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从校园的通信网络、安全防范、日常办公、信息安全、能源资产管理等方面实现对校园管理的服务支撑。

(3)面向教学过程的应用

某中学未来的校园信息化建设要能为多层次中学教育和培训的教学过程提供各种应用服务。

实现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实训教学管理、培训认证、虚拟实验室、电子考场等实际应用。

(4)面向校园生活的应用

作为校园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除了学习在校园,还要生活在校园。

所以,完善的校园生活服务是必须具备的,建设的某中学要能满足校园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水、用电,食宿消费,信息查询,图书借阅、医疗健康等应用服务。

第四章项目建设思路

4.1建设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

1993年9月,美国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呈现出发展速度快、使用效率比较低、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分散和信息化人才队伍与优质资源比较短缺的特点。

纵观整体,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经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正向目前倡导的智慧化过渡等一系列发展过程,其信息化建设水平已有很大进步,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所致,大部分校园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以下几个普遍问题:

(1)信息化系统规划还不够完善。

对于整个校园来说,目前信息化覆盖还不够全面,不能将校园的各个层面的业务应用进行信息化,只涉及到了如多媒体教学、校园监控、在线办公、档案管理等传统的一些业务服务,对于校园教学、管理过程中业务需求的满足程度不尽如人意。

(2)各类教学资源相对独立,缺少共享机制。

缺少一个统一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不能很好的与其他院校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信息孤岛”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3)信息化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校园信息化发展还处在由多媒体化向数字化过渡的阶段,很多校园里教室的配置还处于“三机一幕”的“老三样”阶段,校园信息化的水平还严重滞后于目前的信息化发展。

(4)信息化系统分散建设,缺少统一的管控平台。

校园信息化建设多是单系统分散建设,缺少互联机制,不能进行集中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情况,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系统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缺少多样化的应用服务体系。

目前大部分校园的信息化系统,已经跟不上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实际业务需求了,系统平台的开放性程度不高,不能很好的实现按需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广大师生的迫切需求。

基于以上这些普遍的问题,结合巴中市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未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校园建设经验,我们对某中学规划提出“智慧校园”的建设理念。

“智慧校园”是通过无处不在的智能化传感器组成的物联网,实现对物理校园的全面感知随时获取信息,并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物联网的整合,借助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的分析和处理,对智慧校园中的各种需求做出预测和智能的决策,提高校园教学、管理效率,创造一个高效、智能、幸福的校园环境。

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

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

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真正的智慧校园。

某中学智慧校园是一个整体的管理和应用平台,其建设思想主要以面向服务为中心,覆盖范围包括:

校园管理、教学过程、校园生活等方面。

4.2建设目标

“三大体系”

利用现代高新信息技术、实用的通信系统、创新的整合理念,建立高效、智能、幸福的智慧校园应用体系,从而满足校园发展中各个层面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在智慧校园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实现校园管理的高效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提高师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感。

高效的校园管理体系:

通过校园基础网络、安全防范、日常办公、信息安全、能源资产管理等涉及校园各个方面的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对校园基础服务、安全、行政办公、教务后勤、能源资产、空间地理等方面进行实时、高效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智能的教学过程体系:

通过智能教室、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电子考场、实训教学等应用系统的建设,从培训的基础教育和实训教育两个方面,实现对校园教学过程的主体活动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

幸福的校园生活体系:

通过校园一卡通、数字图书馆、校园电视广播、校园信息发布、校园公共应用等应用系统的建设,从日常生活中的出、行、住、娱等方面提高师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指数。

智慧校园的三大应用体系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他们之间必不可少的会出现交叉汇集,这也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普遍特征之一。

4.3建设策略

某中学智慧校园建设,规模大,工期长,涉及的应用系统多。

我们结合市政府、油田公司的总体规划以及学校方的实际需求,对于项目的整体建设过程,将遵循以下总体指导方针:

(1)统筹推进,分步实施。

某中学智慧校园项目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在市政府、油田公司的统一规划思路的指导下,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全面协调、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2)基础服务应用先行,注重实效。

积极与运营商合作,注重互联网、物联网、无线宽带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校园管理、教学和生活中的基础服务应用系统放在建设首位,立足实际,注重实效,优先解决校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3)统一标准,资源共享。

在某中学智慧校园项目建设中,将充分考虑相关信息系统与市、省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应充分利用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另一方面,在智慧校园管理平台的组建上,将统一系统服务接口标准,实现与巴中“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规划的总体框架相吻合。

4.4建设特色

4.4.1新技术的使用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在教育中应用越来越普遍,产生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流媒体、触控技术及网络技术使教育达到了更新的高度,构建出一体化的、适应变化和发展的学校教育组织新体系,实现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价值的有机教育信息生态系统。

(1)校园云计算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

“云”其实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

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

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

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

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

云计算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IT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而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计算常与网格计算、效用计算、自主计算相混淆。

(网格计算:

分布式计算的一种,由一群松散耦合的计算机集组成的一个超级虚拟计算机,常用来执行一些大型任务;

效用计算:

IT资源的一种打包和计费方式,比如按照计算、存储分别计量费用,像传统的电力等公共设施一样;

自主计算:

具有自我管理功能的计算机系统。

云计算的特点:

首先,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

其次,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

此外,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校园网中云计算的应用:

云计算系统可用来构建普及计算环境,用于大规模的客户机需要安装大量常用软件的场景。

非常适合用于校园网环境中构建全局计算环境,教学用计算机部署等应用,可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潜能,满足师生在教学科研中的实际需求,大大提升校园网的应用和管理水平。

1)教学系统开发支持

在云计算环境下,需要构建支持网络学习的“云计算”服务,学生通过Web浏览器或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得互动性、体存储与处理-浏览器一客户端用户服务与数据验性,移动性和存储服务。

服务和数据町以在最大范围内共享,避免了教育信息系统的重复开发。

2)建设校园网教育信息系统

在各大高校日常办公、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硬件设施投入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软硬件不断的更新升级,成本不断增加困扰了很多高校的发展,由于云计算对使用的终端计算机本身的要求并不高,并且将设备更新换代的任务统统丢给服务的提供者——数据中心的建立者或者是相关服务的提供商。

教育机构数据中心、网络中心的相关任务将可以选用云计算服务来完成,通过云计算提供的IT基础架构,可以节约成本,不用再投资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负担频繁的维护与升级。

3)构建网络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云计算技术允许人们随时随地从任意终端访问信息及其它服务,增强了嘲络学习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能够实现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按需而用、即需即用、快速聚合”,降低Web学习资源与服务的成本与难度,创建灵活敏捷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生产力,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4)建立校园云计算安全平台

云计算给校园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

我们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

云计算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你放心地与你指定的人共享数据。

同时,数据的集中存储更容易实现安全监测:

通过将信息存储在一个或者若干个数据中心,对应的管理者可以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负责资源的分配、负载的均衡、软件的部署、安全的控制,并有效降低使用者的成本。

5)数据共享

院系联合和应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和共享校园网现有设备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考虑到不同设备的数据同步方法种类繁多,操作复杂。

比如要在这许多不同的设备之间保存和维护最新的一份联系人信息,需要为此付出难以计数的时间和精力。

这时,我们就可应用云计算来让一切都变得更简单。

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份,保存在“云”的另一端,你的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校园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

这样可以达到数据更深一层次的共建共享。

共同应用云计算扩展性非常强,各院系可以将现有的硬件资源共同加入到一个云中,减少单院校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投入,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校园云计算建设有助于学校提升整个校园管理和公共服务,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质量,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校园环境。

其应用优势为:

①统筹共享校区系统资源

②促进数据交换,应用协同

③按需的基础设施服务

④一体化的数据管理分析

⑤加速应用服务提供

⑥便捷化的第三方应用集成

(2)校园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英文名称是“TheInternetofthings”。

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

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

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

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获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