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399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4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docx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一册教案修改版

第一单元微笑世界

课题:

1、放大镜

设计人:

刘钰铧张平

一、导:

1、本课学习放大镜,关于放大镜你们知道了什么?

2、提问:

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学:

1、理解并观察放大镜的构造、特点、作用及用途。

2、利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并记录。

三、议:

1、交流新发现并谈体会。

2、总结:

放大镜的特点。

四、练:

1、巩固应用:

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

2、拓展延伸:

自制放大镜并观察身边的物体,看有什么新发现?

附、本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具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

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

(课件)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板书设计

放大镜

特点:

中间厚边缘薄(中间凸起)、透光

作用:

“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课题: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设计人:

刘钰铧

一、导:

1、同学们谁能介绍一种昆虫给大家认识?

2、本节课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你想看到什么?

二、学:

1、媒体展示肉眼下的昆虫身体特征。

学生观察并用笔画下来。

2、实验观察:

发放活体昆虫,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

3、记录,分析、整理并交流

三、议:

1、分组交流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新发现,达到成果分享。

2、总结:

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四、练:

1、巩固应用:

阅读教材资料,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

2、拓展延伸:

自己选择一种昆虫在进行课外观察,把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下次课交流。

附:

本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教学重点

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

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具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

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

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

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4、交流自己的新发现,达成共识,成果共享。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

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

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耳朵----不同的昆虫耳朵长的位置不同

 

课题:

3、放大镜下的晶体

设计人:

刘钰铧

一、导:

1、请谁来描述一下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形状。

2、你想了解的更多吗?

还想知道关于他们的那些方面?

二、学:

1、用自己的放大镜观察食盐、味精、白糖的形状并画下来。

2、交流并得出关于晶体的特征。

3、制作食盐晶体: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实验)。

三、议:

交流与总结,全班进行,人人参与其中。

四、练:

1、巩固应用:

什么是晶体?

2拓展延伸:

自制很大的食盐晶体。

附:

本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教学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

制作晶体。

教具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

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

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

晶体是怎么形成的?

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

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3、全班交流成果。

三、拓展活动

师:

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

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板书设计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

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具有

   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课题:

4、怎样放得更大

设计人:

刘钰铧

教学内容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教学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具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

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课件)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

用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

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

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

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

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

(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

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17世纪时,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希望

——放大镜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到

——光学显微镜更

——电子显微镜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

 

课题: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设计人:

刘钰铧

教学内容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点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

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

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

(师演示)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

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

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

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

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

细胞的作用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板书设计

 

课题: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设计人:

刘钰铧

教学内容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教学目标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教学难点

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

教具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植物细胞装片、显微镜。

教师演示器材:

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师: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

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组之间尽量不同

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张贴在黑板上。

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

5、交流我们的发现

1)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

2)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3)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阅读16页资料。

二、细胞的作用

1、师:

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

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3、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如:

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

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

三、小结: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板书设计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

课题: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设计人:

刘钰铧

教学内容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教学重点

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

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具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

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

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

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18页上。

b)辨别认识微生物,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

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

4、微生物和我们(课件)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a)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b)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c)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板书设计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课题:

8、微小世界和我们

设计人:

刘钰铧

教学内容

8、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学目标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具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边说边板书):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课题: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内容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具准备

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

观察我们的周围,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发言后师指出:

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探讨:

我们的教室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

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1、师演示:

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异同?

(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2、分组实验发现:

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

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

火柴燃烧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和之前一样么?

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

(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

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它们都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

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3、过渡引申:

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

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

说出你的依据。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1、我们身边的物质

世界--------又物质组成的

物质--------不断变化

课题: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内容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3、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具准备

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谈话导入:

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

观察豆子和沙子是什么样的呢?

2、生观察后回答,师简要板书。

3、引导推测:

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

依据是什么?

怎么做来证实?

建议:

留取对比样本。

4、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

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5、观察比较:

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6、小结:

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板书:

物理变化及其特点

三、糖的加热实验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

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

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

填在表格中。

3、实验并交流:

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

5、小结: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板书:

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6、比较: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7、拓延:

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的燃烧是怎样的变化呢?

三、总结:

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

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及其特点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比较:

物体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课题: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内容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

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具准备

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谈生活经验:

二、品味米饭:

1、学生品尝,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

米饭是甜的么?

说明了什么?

3、试尝馒头1~2分钟,什么味道?

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

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

4、思考:

蓝色物质还是米饭和淀粉么?

是一种新物质么?

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

活动:

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

神秘信件

活动:

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