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448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诗歌整理和习题练习

2020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专题(三)

现代诗歌阅读

制作人:

柄学时间:

2020.3.9

【注】各位老师,同学们。

在我们2019年12月山东省的全省模拟考试中出现了多年未考的现代诗歌——

《刈禾女之歌》,这首诗歌的横空出世真是给广大师生当头一棒。

这也警醒着我们:

高考并非只考查散文、

小说,在平时练习散文、小说的同时也要留意诗歌、戏剧的阅读。

为了防止高考的突发事件发生,因此我

对现代诗歌、戏剧做了一个整理,现在我主要以(真题再现、研究、备战、精刷)四个模块来梳理现代诗

有关内容。

A.现代文诗歌——真题再现

先来回顾这首“空而常满”的《刈禾女之歌》:

(2020·山东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妹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镶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风与云

在我的镶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

在苏格兰高原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

比。

B.“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刘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

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刘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

1

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刘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

渺小感。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

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

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刘禾女愉悦的心

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镶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

效果。

8.“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

(4分)

【答案】“空”可以理解为主人公等待收获时的着急和空虚感,“满”可以理解为主人公

收获时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9.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

【答案】文中主人公自述的语气抒情属于使用第一人称抒情,第一人称方便主观的心理的

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

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

阅读时,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

成了小说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刈禾女之歌》赏析】

“九叶派”诗美的核心观点是超越。

在诗与生活的关系上,他们主张既要潜入现实深处,

又不必直接粘于现实,力求表现上的客观性和间接性;在艺术表现上,他们既反对硬梆梆的

写实,又避免赤裸的抒情,尽力营造一些实而又虚的新鲜意象,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哲

理思考、独特体悟和深切感受。

辛笛的这首抒情短诗,就是一篇意象清新明丽,情调委婉柔

和,意蕴深沉玄虚,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现代诗风的佳作。

表面看来,这是一首现居大城市、家在原野上,曾是刈(yi收割)禾女的思乡诗或田园曲,诗

中三、四句那两个“记起”即可说明。

但细加玩味,诗人实在是在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胸

中之块垒。

诗篇起首两句,点明了她的家乡原在远离大城市的乡村,接着便是对家乡甜美的回忆。

问,她身处何市?

从事何职?

为何发思乡之幽情?

对此,作者无须交待,故一笔带过。

因为

这里的城市和乡村均系似实而虚的象征意象,即前面所指的“化装姿态”的自然意象。

众所

周知,作者不是刈禾女,更未必有过她的生活经验。

这里只是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蕴

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

辛笛长期处于都市之中,早已对城市中的嘈杂混

乱,以及书斋生涯的狭小沉滞深感厌倦、苦闷。

因此这派诗人曾一再呼吁“要把历史(指人

类社会现实)还原为自然(指宇宙空间)”,提倡一切都要返回人类故乡。

故此诗中对故乡的眷

恋,其实正是作者发自意识深层的对广阔清新生活的本能追求。

这种追求早已到了如饥似渴

的地步,所以她首先忆起的便是“家中长案上的水瓶”和“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这种思

乡之情真是达到了望眼欲穿的程度,故而连眼也唱起了原野之歌。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唱

即是心想,一个巧妙的通感手法,把诗人对人类故乡那种翘首远望之状和内心渴望之情,含

蓄而传神地暗示了出来。

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缘由,他对此只能心向往而无法身赴之。

面对

现状,内心空虚惆怅,神往故乡,常觉充实甜蜜,故而才有“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的微妙心态。

那么,她渴求故乡的什么呢?

那金黄色的麦穗,勤劳的女伴,朗照的阳光,闪

亮的镰刀,鲜艳的头巾,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这一系列明丽清新的意象群,岂不正是

2

作者渴望的那种五彩缤纷、宁静和谐、广阔厚实、勤劳淳朴的文化之境吗?

作者心驰神往的绝不仅是远离现实的世外桃源。

我们知道,“九叶派”崛起、成熟于抗战后

中国黑暗与光明交错,方生和未死更迭的特殊年代。

他们曾于《中国新诗》创刊号代序中指

出:

“我们原先生活着的充满了腐朽气息的房屋在动摇,我们原先生活着的阴暗沉滞的空间

在崩溃”,“到处有历史的巨雷似的呼唤:

到旷野去,到人民的搏斗里去!

”据此,我们可

以看到,作者的诗正是在时代风雷的感召下,对行将瓦解的黑暗王国的无情诅咒,对渐露曙

光的崭新世界的热烈憧憬,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人民正在勤奋收获的衷心向往。

否则,我们

便无法理解作者为何精心选择了经风沐雨、喜割麦穗的收获季节,为何特意强调“我是原野

的主人”,何以把白云喻为“一队队飞腾的鸟”。

B.研究现代诗——先见面

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面诗歌鉴赏又是高考语文评价能力综合考试的主要题型;所

以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也就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了。

通过这几年

的高三语文现代诗歌鉴赏的研究,我们摸索了以下几个解题技巧。

10.领会意境,综合分析,整体阅读防片面。

现代诗歌鉴赏中,有些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

迷感项干扰考生。

答题时,应整体阅读、把握原诗、看清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分析,领会

意境,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例如: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醉汉

(台湾非马)

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

(1997年2月5日).

A.前五句诗,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醉汉酒后神情恍惚、走路左摇右摆的神态。

B.“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形象地说明醉汉酒后已被酒精麻醉20年,难以自损。

C.诗的最后三句回答了人们的疑问,醉汉之“愁”的原因在于思念“母亲”,却又长时间的

骨肉分离。

D.诗中“短短的巷子”喻指台湾海峡,“母亲”则指祖国,“醉汉”喻指远离祖国的游子。

诗篇幅短小,内丰涵富,表达了痛心分裂、渴望统-的感情。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表层意义是写醉汉的蹒跚步态,实际上是以脚步与时

间的对映,形象说明回归路途之遥远与回返之艰难,这种象征蕴含的咫尺天瀝的悲剧意识,

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

所以B是不恰当的一项。

11.把握意象,咀嚼重点,深刻体味辨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请等方面。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

会采用肯定与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

因此,应该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

把握诗歌意象特点,咀嚼重点,感受情感内容,辨出真伪来。

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若我是一只鸟,

3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型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影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

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

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

眷恋.而又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我”,指喻体“鸟”,

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情感。

象所蕴涵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项,其中C、D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

地的眷恋”,-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

有一误。

答题时便可从此人手,细作分辨。

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特

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

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的拟物,以丰富“我”

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

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

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不恰当了。

12.分析技巧,品味表达,以小见大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

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

而是运用象征或其它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

志。

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

一作诗的技巧,抓住这些技巧和关键性的诗句,根据诗歌内容,加以比较,准确理解,那么

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以小见大,把握全诗的主旨或诗歌的关键词

语的含义,从而解答关于主旨、诗句这-类考题。

例如:

对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肚里咽。

眼里飘来-道鞭影,

它抬起头采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

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

4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了中国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沉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作者决不会是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

作者自然是在以马喻人。

本题A、B两项都是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

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

想,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

“它横直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

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悲

惨形象的真实写照。

可见答案应为D。

C.备战现代诗——再屯仓

13.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1)主题:

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

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意境:

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

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

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意象:

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

"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

除了诗人的“我

"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

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

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

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

但物象

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

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

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

象。

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徐志摩《再别剑桥》中的词句:

金柳、青荇、水草、剑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

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

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

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

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

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

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

种色彩。

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

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4)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

抒情、寓情于景等。

表现技巧有对比、夸张、衬托、反复、比喻、排比、象征、抑扬、虚实结合等。

2、诗歌阅读方法

(1)掌握诗歌特点:

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

(2)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3)展开想象:

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

(4)推敲词句:

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5)品味音韵:

韵律美节奏美

(6)体会意象

D.现代诗精刷——后实战

(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第-次联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故园①别(节选)

5

流沙河

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

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

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

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

我熟悉庭上的每一个凹坑

就像熟悉自己的面影

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

在这里悄悄的结了婚

在这里歌在这里哭

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

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

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

现在我要回城去了

眼泪滴着恋栈之情

别了我的小母鸡.

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

别了我的老公鹅

感谢你夜夜为我们守门

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

柴灶不须烧了让它去冷

菜园不须种了让它明年野草青青

让蝼蛄来弹琴

让蟋蟀来吹笙

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

[注]:

①故园指诗人流沙河3岁到16岁(1935~1947),36岁到48岁(1966~1979)曾居住过

的余家老宅。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既照应了诗歌的题目,点出告别的对象,又交代了故园

的特点。

B.“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由“消磨”一词可以看出“我”认为在这园庭生活是

在虚度时光。

C.“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园庭生活有喜悦也有悲伤,园庭是“我”这十二年人生经历

的见证者。

D.“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三句,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无暇顾

及窗纸、柴灶、菜园。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三到六行,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的熟悉。

B.“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来写园庭生

活。

C.“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

悦。

D.“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思乡曲入梦,写出了故园牵绊着“我”,感情真挚感

人。

6

14.“眼泪滴着恋栈之情”中的“恋栈之情”如何理解?

(4分)

15.诗歌选择小母鸡、老公鹅作为告别的对象,有何用意?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

(曲一线一线名卷·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

高翔远举

[法]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飞过池塘,飞过峡谷,飞过高山,

飞过森林,飞过云霞,飞过大海,

飞到太阳之外,飞到九霄之外,

越过了群星灿烂的天宇边缘,

我的精神啊,你活动轻灵矫健,

仿佛弄潮儿在浪里荡魄销魂,

你在深邃浩瀚中快乐地耕耘,

怀这无法言说的雄健的快感。

远远地飞离那些致病的腐恶,

飞到高空中去把你净化涤荡,

就好像啜饮纯洁神圣的酒浆,

啜饮那弥漫澄宇的光明的火。

在厌倦和巨大的忧伤的后面,

它们充塞着雾霭沉沉的生存,

幸福的是那个羽翼坚强的人,

他能够飞向明亮安详的田园;

他的思想就像那百灵鸟一般,

在清晨自由自在地冲向苍穹,

一翱翔在生活之上,轻易地听懂

花儿以及无声的万物的语言。

1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连续用了八个“飞”,和诗题遥相呼应,抒情主人公精神上的愉悦也表现得

淋漓尽致。

B.“越过了群星灿烂的天宇边缘”一句,能感受到精神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在宇宙中自

由地徜徉。

C.“仿佛弄潮儿在浪里荡魄销魂”,这一句中暗含着飞翔的精神放浪不羁,完全没有约

束。

D.“它们充塞着雾霭沉沉的生存”,这里的“它们”指代充满厌倦和巨大的忧伤的现实

生活。

1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不经意间罗列池塘、峡谷、高山、森林、云霞、大海、太阳、云霄等意象,拓宽

了想象的空间。

B.诗歌中的“纯洁神圣的酒浆”“光明的火”都是用来净化“致病的腐恶”的,这个比

喻生动形象。

C.诗歌第四节(在厌倦..安样的田园)中大部分人死气沉沉的生活状态与能够获得幸

福的人明亮安详的生活形成对比。

7

D.诗句中“轻易的听懂”这个表达,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幸福的人的思想自

由自在。

18.“他的思想就像那百灵鸟一般”,这个比喻妙在哪里?

请简要分析。

(4分)

19.“幸福的是那个羽翼坚强的人,他能够飞向明亮安详的田园”,结合全诗谈谈你如何

理解“那个人”是幸福的。

(6分)

(天星金考卷·2020山东高考预测卷第二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2题。

冬(之一)

穆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1976年12月

2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的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

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

B.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第二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

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等

C.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屋内小环境

中的温暖压倒了冬日的严寒,快乐驱赶了忧伤

D.第四节中,“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

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

2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

8

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

B.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

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

C.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的内涵具有开放性,如“严酷的冬天”

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D.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

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

22.“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

(4分)

23.《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

复杂性,甚至是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矛盾之处。

(6分)

(预测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6题。

沉默的芭蕉

邵燕祥

芭蕉,你为什么沉默

伫立在我窗前

枝叶离披

神态矜持而淡漠

从前你不是这样的

在李清照的中庭.

在曹雪芹的院落

你舒卷有余情

绿蜡.上晴光如泼

近黄昏,风雨乍起

敲打着竹篱瓦舍

有约不来

谁与我相伴

一直到酒酣耳热

呵,沉默的芭蕉

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

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

在这边乡风雨夜

打破费尔巴哈式的寂寞

芭蕉啊我的朋友

你终于开口.

款款地把幽思陈说

灯火也眨着眼睛

一边听,一边思索

芭蕉,芭蕉

且让我暖了搁冷的酒

凭窗斟给你喝

夜雨不停话不断

9

孤独,不是生活

1980年4月

2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为什么沉默/伫立在我窗前”,诗歌赋予芭蕉以人的情感,用第二人称“你”,更

能表现我与芭蕉之间的亲切交谈。

B.“谁与我相伴/一直到酒酣耳热”,相约的人不来,诗人只能独自斟饮,塑造了一个落

寞孤独的形象。

C.“芭蕉啊我的朋友/你终于开口”,“终于”体现了作者希望实现以及对此的释怀和激

动。

D.“夜雨不停话不断”,显得热闹而充满活力,一位旷达的诗人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2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节中“枝叶离披/神态矜持而淡漠”用拟人手法,赋予眼前的芭蕉以生命和性格。

B.第二节作者发挥联想,想到了李清照、曹雪芹笔下的芭蕉,与诗人眼前的芭蕉形成对

比。

C.“近黄昏,风雨乍起/敲打着竹篱瓦舍”从视听角度来描写,渲染了雨夜冷清的气氛。

D.“在这边乡风雨夜/打破费尔巴哈式的寂寞”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写出了诗人盛

情邀约芭蕉与他谈心。

26.《沉默的芭蕉》在创作上化用了我国古典诗词名作的精华,请结合文本分析(至少找

出一处)。

(4分)

27.“孤独,不是生活”被诗评家称为是“神来之笔”,请简述理由。

(6分)

(山东省临沂一中2019~2020学年阶段性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7~20题。

一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