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456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docx

高三地理时事追踪四川发生78级地震附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

时事追踪:

四川发生7.8级地震

(附:

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

【时事追踪】

一、观察以下几幅图,了解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发生在四川汶川县的7.8级大地震。

(图一)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大地震

(图二)地震发生时四川汶川县大街上人民的反应

【图解】据国家地震台网重新核定,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的地震震级为7.8级。

(图3)地震发生时重庆市合川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情况

【图解】5月12日,北京时间14点28分,重庆市合川区发生强烈震感,房子摇晃,室内东西倾倒,震感持续时间达5分钟。

通讯全部中断。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众多学生正在午睡,许多学生没穿衣服逃出寝室。

(图4)RS系统下汶川7.8级地震分析

【图解】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北京、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等多地有震感。

发生地震后,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正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汶川伤亡情况不详。

重庆两所小学发生垮塌,4名学生死亡。

【探究地震】

<地震的来源>

地球外层是由无数物质所组成,在两块岩块接缝的部分称为皮块边界.地底的热岩浆不断沸腾,产生了巨大的顶部压力,开始时表面的岩石仍能够承受着强大的力量,大约可持续数百千年,但当压力不断增大,一些较为脆弱的部分会龟裂,板块之间发生互相移动,摇动愈来愈剧烈,庞大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地震便出现

<地震的含义>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尺就是震级,震级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其大小与地震中释放能量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目前通用的震级标准,最初由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193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技术学院公布。

这个震级表以他的姓氏命名,即里克特震级表,简称里氏震级表。

这种简单而实用的震级标准,最初只用于测量南加州当地的地震,但随着日后在全球普及,里克特也名扬天下。

里克特把地震震级从低到高分为1至10级。

接近于震级表高端水平的地震很难测量,因为它们鲜有发生,高于里氏8级的地震平均每年只发生一次,科学家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分析这种顶级地震。

诞生于近70年前的里氏震级表,至今仍是最为通用的地震分级标准。

在地震表上,每个级别都比上一级地震的运动和强度增加10倍。

中度地震始于里氏5.0级,超过里氏6.0级就是强烈地震,可以造成现代建筑的损坏。

达到里氏7.0级或者更高,就是大型地震,所造成损害范围通常达到数百公里。

目前,科学家开始倾向于使用更加精确的测量法,比如“地震瞬间”,把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量化。

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科学家们一般会在地震之初估算出一个震级,然后在获得更多数据后更新。

里氏震级相比较通用的其他标准来说,更客观、更从量的基础上测定地震强度。

它并不表明地震的影响,但通过地震仪能够精确给出以释放能量为标准的地震等级。

<地震的划分与危害>

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

在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他们说地底下住着一条大鳌鱼,时间长了,大鳌鱼就想翻一下身,只要大鳌鱼一翻身,大地便会颤动起来。

用现代人的眼光分析这种传说,简直是荒诞不径。

但持这种说法的国家,并不只有中国。

  例如,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海神普舍顿就是地震的神。

南美还流传着支撑世界的巨人身子一动,引起地震的说法。

古代日本认为,日本岛下面住着大鲶鱼,一旦鲶鱼不高兴了,只要将尾巴一扫,于是日本就要发生一次地震。

除此之外,埃及和印度也有关于地下住着动物在作怪的传说。

 

  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谁也不会相信这类迷信的说法了。

 

  其实,地震就是地动,是地球表面的振动。

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可以是人为的原因,比如核爆炸、开炮、机械振动等;同样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原因,比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落地震等。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我们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1. 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地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2.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3. 水库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4.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5. 人工地震:

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西海岸发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8.9级地震。

地震过后,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到蒙特港沿岸的城镇、码头、公用及民用建筑或沉入海底,或被海浪卷入大海,仅智利境内就有5700人遇难。

地震后48小时引起普惠火山爆发。

地震形成的海浪以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15小时后高达10米的海浪呼啸而至袭击了夏威夷群岛。

海浪继续西进,8小时后4米高的海浪冲向日本的海港和码头。

在岩手县,海浪把大渔船推上了码头,跌落在一个房顶上。

这次海啸造成日本800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

 

  1995年1月17日日本时间清晨5点46分,东方刚刚破晓,一向忙碌很晚的日本人大多还在睡梦中。

突然,伴随一阵阵蓝光闪动,关西大地传出一种可怕的吼声,大地随之激烈地晃动起来,一次可怕的地震降临了。

随着大地上下左右激烈地颠簸摇晃,几万栋房屋倾刻成了一片废墟,路面开裂,地基变形,铁道弯曲,列车脱轨,港口破坏,拦腰折断的大楼倒下来将道路隔截,倾刻间一切都面目全非。

断裂的高速公路从几十米高处塌落下来,将下面公路行驶的汽车压成了“铁饼”。

地震引起的火灾将神户市上空映得通红,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

这次地震震级7.2级,造成人员死亡5466人,3万多人受伤,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受害人数达140多万人,被毁房屋超过十万栋,生命线工程和大量公共设施被严重破坏,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

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

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

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

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专题训练】

第一部分:

知识梳理

一、我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1)自然资源大国:

土地面积、矿产世界第三、耕地世界第四、河流径流、森林面积世界第六

(2)人均资源不足:

人均土地、耕地占世界人均量的1/3、径流量占1/4、森林占1/5、矿产占3/5

(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特点

总量丰富(年江河径流量世界第六)

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求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大)

(2)水能资源特点

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地区分布不均。

实际开发水能从多到少:

西南、中南、西北、华东、东北、华北。

70%分布在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

目前,已开发的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3)水资源短缺问题及措施

紧张

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

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口剧增,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浪费严重

水污染

解决

办法

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黄入晋、南水北调)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兴修水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和合理用水、合理调整水价

防治和治理水污染

地下水问题前面已讲,这里省略。

(4)水资源短缺区:

西北内陆:

水资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要节约和合理用水,保护地表水、地下水。

知道塔里木河、黑河的调水。

华北地区:

降水少,工农业迅速发展、人口增加,水污染、浪费严重。

南水北调。

(5)主要水电站

三峡葛州坝

二滩

龙羊峡李家峡

万家寨

小浪底

岩滩大化

隔河岩

五强溪

湖北

四川

青海

山西内蒙古交界

河南

广西

湖北

湖南

长江

雅砻江

黄河

黄河

黄河

红水河

清江

沅江

(三)生物资源

1、森林资源

(1)特点

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

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三大林区: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最大天然林区

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岭等东南林区——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我国人工造林面积世界首位。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重采伐,轻抚育;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虫害。

(2)主要林业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社会经济状况。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沿海防护林体系:

缓解台风、海啸、暴雨的侵袭。

太行山绿化工程:

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

平原绿化工程:

保护农田。

2、草场资源——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面积3亿公顷为耕地的3倍。

主要牧场:

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宁夏牧区、南方草山草坡。

3、我国珍稀水生动物:

白鳍豚、扬子鳄、文昌鱼等。

4、自然保护区

目的:

保护生物多样化和各种生态系统

13个加入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

长白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盐城、神农架、卧龙、九寨沟、天目山、武夷山、梵净山、茂兰、鼎湖山、西双版纳

(四)土地资源

(1)特点

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印度耕地面积超过国土30%,我国10%多一点(0.08公顷/人),加拿大耕地1.69公顷/人

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较少;

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耕地:

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

北方以旱地、南方以水田为主

(2)分布草地:

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南方的山坡。

林地:

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西南山区(横断山、雅鲁藏布江谷地)及东南部山地。

(3)问题:

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量居世界之首;沙漠化面积增加快;草场超载、草质下降、森林减少;土地利用中的次生盐碱化。

耕地资源减少:

建筑用地占用,耕地退化荒芜。

依法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4)保护措施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5)基本国策: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五)矿产资源

(1)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煤、铁、石油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磷矿南方居多。

有利于在资源集中地区大规模开采,但加重运输负担。

煤:

华北、西北、东北、西南石油:

东北、华北、西北

天然气:

西南、西北铁矿:

辽宁、河北、四川

磷矿:

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

(2)能源矿产,煤居首位,煤炭产量世界第一位,石油产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四位。

分布情况见下表:

所在省

河北

山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安徽

河南

陕西

内蒙古

贵州

煤矿

名称

开滦

峰峰

大同阳泉

西山平朔

抚顺阜新

鸡西

鹤岗

徐州

淮北

平顶山

神府

东胜准格尔霍林河

六盘水

所在省

河北

辽宁

黑龙江

甘肃

青海

山东

豫鲁

交界处

新疆

油田名称

华北

辽河

大庆

玉门

冷湖

胜利

中原

克拉玛依、塔中

(3)铁矿:

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又是衡量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

我国铁矿物质资源丰富,其中以河北、辽宁、四川三省最多。

主要铁矿分布产地如下表:

所在省

河北

内蒙古

辽宁

安徽

四川

湖北

海南

铁矿名

迁安

白云鄂博

鞍山、本溪

马鞍山

攀枝花

大冶

石碌

(4)有色金属矿丰富,主要产地如下:

湖南

江西

贵州

甘肃

云南

广西

山东

内蒙古

四川

锡矿山锑水口山铅锌

大余钨德兴铜

铜仁汞

金昌镍

个旧锡东川铜

平果铝

招远黄金

白云鄂博稀土

攀枝花钒钛

(5)主要问题:

乱采滥伐,破坏环境,浪费严重等

(6)发挥地区优势,建设区域基地

有色金属矿产基地—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稀土工业基地—内蒙古;磷矿基地——湖北、云南、贵州。

二、世界的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利用类型:

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分布大势:

耕地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林地分布在热带和亚寒带地区;草原在热带、温带半干旱地区

2、生物资源

(1)森林:

(两大林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

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与几内亚湾沿岸及东南亚;

亚寒带针叶林:

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2)草原:

温带草原:

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中部

热带草原:

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

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

3、水资源(径流总量由大到小)

大洲:

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州

国家:

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4、矿产资源

(1)分布

铁矿:

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煤: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

石油:

中东地区储量占一半,也是世界最大生产和输出地区,此外,俄、美、中、墨、英等国产量也较大

(2)铁矿运输:

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的不平衡是铁矿运输的根本原因。

出口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进口主要在发达国家。

印度、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日本

澳大利亚、巴西、北欧西欧

加拿大、委内瑞拉美国

5、能源资源的特点及其分布

(1)常规能源的特点及其在世界的分布

常规能源

石油、天然气

水能

 

①分布广.储量大;②开发和利用的技术难度低

①发热量高②基本上是无灰燃料,是高质量的能源

开采、运输、使用方便

①可再生能源.电站建成后.发电成本低,收益大;②为发电修建的水库具有防洪、灌溉、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综合效益;

不污染环境

①发热量低、燃烧效率低;②灰渣、粉尘多,环境污染严重;

运输及使用不如石油方便

燃烧过程中也有污染

①水库会淹没农田;②移民搬迁:

①受降水量变化影响,枯水期受到限制

分布规律

分布于沉积盆地边缘

分布于湖盆或大陆架上

落差大、水流急及流量大的河段

 

世界分布

 

四个煤带:

①亚洲与欧洲(从我国华

北向西经新疆,横贯中亚和欧洲大陆.直到英国);②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

南非;④澳大利亚

七大产油区:

①中东(主要为波斯湾沿岸的国家)②拉美(委内瑞拉、墨西哥);

非洲(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④俄罗斯;⑤亚洲(中国、印尼);⑥北美(美国、加拿大);⑦西欧(英国、挪威)

水能蕴藏前6位国家:

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扎伊尔(刚果(金))

 

石油运输:

中东→西欧、北美、日本;北非→欧洲;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半球;

俄罗斯→东欧和独联体一些国家;东南亚→日本

优点

缺点

在世界的分布

在我国的分布

 

①能量大、能量密集;

②核燃料运量小、地区适应性强;

核电站建成后运转费用低、收益大

①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②密封设备要求高①核废料处理困难

①铀矿丰富的国家:

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

②核能电量较大的国家:

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

已建或在建核电站:

泰山、大亚湾、岭澳、连云港

①能量大,分布广

②可再生能源

无污染

①分布分散

②投资大、占地广、储能难

影响大阳辐射强度的因素①纬度②海拔高低

空气中云量、水汽含量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线以西以北丰富

 

①清洁能源,有利于净化环境②提高生物能源利用率

可以缓和燃料同肥料、饲料相争的矛盾

气温低的地区利用沼气时间短或难于利用

沼气是我国农村一种比

较理想的能源,推广较快

其它新能源:

地热、风能、潮汐能、可燃冰等

三、自然灾害

(一)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太阳活动在光球层和色球层上的表现分别是黑子和耀斑的增多,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使地球气候异常、影响电离层,导致地面通讯的中断及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二)气象气候灾害。

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防御往往成为高考的热点内容。

而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往往成为高考的最佳切入点。

因此复习时要结合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特点了解气象气候灾害产生的机制、发生的时间、影响和分布的主要区域,产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

如结合冷空气、锋面等因素分析旱涝、寒潮等灾害,结合大气运动分析台风、伏旱、中国华北春旱等灾害成因。

 

我国常见的气象气候灾害主要有寒潮、台风和旱涝灾害。

目前这类气象气候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极大。

1、旱涝灾害。

旱涝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一种气象气候灾害,对各地都有重大威胁。

但受冬、夏季风的强弱等气象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旱涝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表现。

在广大的西北地区,干燥少雨,旱情严重。

在东部季风区,旱涝受季风强弱影响。

在夏季风北上时期,当北方干冷空气较强时,雨带停留南方时间相对较长,形成南涝北旱;当北方干冷空气较弱时,雨带较快越过江淮流域,北方因雨水过多发生夏涝,南方出现旱象。

除这种旱涝同时出现于不同地区的情况外,在一地区内,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交替出现,也是常有的现象。

从中国历年旱涝情况看,大致是东北涝多于旱;华北盛夏多洪涝,春旱十分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体上夏多洪涝,盛夏多伏旱。

所以抗旱防涝,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一件大事。

2、寒潮。

寒潮是我国冬春季节的主要灾害天气,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从秋末到第二年初春期间,常受北方强冷空气的侵袭。

当强冷空气袭来时,北风劲吹,气温骤降,有时伴有风沙或雨雪,并出现霜冻,给生产、交通、电信带来一定危害。

由于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关系,寒潮对中国各地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北方受寒潮影响较大。

寒潮由快行冷锋所致,可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特别是在秋春季节农作物成熟期及生长期产生的冻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因此要做好寒潮的预报工作,提早做好防寒准备,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目前中国已能对寒潮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报。

3、台风。

台风是热带风暴强烈发展而成的,是夏秋季节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天气。

影响中国的台风是来自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海面上的热带空气旋涡。

盛发于夏秋季节的台风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影响很大。

当台风过境时,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在海面上可以掀起滔天巨浪和海潮,导致潮流上涨,影响渔类和海洋运输;在登陆地区还会冲毁堤坝、码头,淹没良田,摧毁建筑物,形成洪涝和风灾。

台风是严重的灾害性天气,所以要及时准确预报,以便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损失。

但与此同时,台风带来的强风雨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华南和华东等地的“伏旱”,暂时消除酷暑。

目前中国已初步具备了利用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对台风的监测手段,能较准确地对台风进行预报。

4、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海水的异常增温现象。

厄尔尼诺的出现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特别是厄尔尼诺会对热带气候产生影响,加剧热带地区的旱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厄尔尼诺会对大气环流与洋流产生影响,改变热带风暴出现的时间、频率、强弱等。

(三)水文灾害

赤潮是需要关注的热点知识。

近年来发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海域发生了多次“赤潮”事件,导致大量海洋生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严重地影响我国的海洋产业的发展。

减少含磷、氮污水的排放是防治赤潮的有效措施。

(四)地质地貌灾害

地质地貌灾害是历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的重点内容,复习地质地貌灾害时要结合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植被破坏、地表崎岖等原因分析,特别是在结合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解释世界上一些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1、地震。

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所有自然灾害中威胁最大的一种灾害。

理解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的区别,掌握影响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要明确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和多个烈度。

等震线是指烈度相同各点的连线。

世界上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2、火山。

火山爆发给人类带来惨重的灾难,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地全球火山进入一个高喷发期。

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了十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地热。

3、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从成因上讲,自然灾害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的群发性和严重性。

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第二部分:

经典例题赏析

例1:

(2007年山东文综卷)三峡工程蓄水后,峡江急流变成“平静湖水”。

随着大坝的建成运行,库区环境问题被受社会各界关注。

据国家环保局通报,目前库区水质较好。

但库区上游及其沿岸支流城镇的废水、固体废弃物非达标排放现象仍然严重,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随流水进入库区,某县曾在4天内捞起的漂浮物就达100多吨。

(1)下图中,某支流上A、B两处水质较差的是哪处?

如果该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试说明原因。

(2)漂浮物对库区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3)从源头控制的角度,采取哪些环境管理措施可以解决库区漂浮物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涉及到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水污染的有关问题。

B处位于下游方向,两岸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到河流,在其下游又受库区水的顶托,使河水流速变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漂浮物过多聚集会阻塞水流,危害水坝安全,阻碍航运,并且对旅游景观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对于从源头来解决漂浮物的问题,首先要减少垃圾的排放量,这就需要提高全体公众的意识,并需要一定的监督手段来制止,同时也要多污染物进行回收利用或技术处理。

【答案】

(1)B处原因:

库区两岸支流地区的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其下游受到库水顶托,水流相对变缓,知识污水富集,水质变差

(2)危害三峡工程安全;影响旅游景观;阻碍航运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以及利用各种手段(法律、行政、经济等)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对城乡垃圾进行集中手机;采用各种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利用。

例2:

(07广东地理卷)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