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221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docx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docx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教学设计

作者:

彭晶晶(高中地理甘平凉地理一班)

《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教学设计

[新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

1)复习我国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2)掌握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以及分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熟悉自然灾害在高考试题的地位和命题方向。

2、学习目标

1)复习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以及分布地区。

2)通过高考试题训练,案例探究,运用图表和资料数据,以考题带出相关的考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提高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了解其地区分布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更好指导我们全面分析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4、[重点难点]

我国自然灾害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地区分布、危害及治理措施。

5、[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言

我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位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因此,各种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损失严重、时空分布广,已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因此,加强灾害意识和减灾意识,是地理学习中一大重要内容,也成为高中试题中热点问题。

[知识回顾,课堂大热身]

1.我国是多灾害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是()

A.内蒙古高原B.云贵高原

C.山东丘陵D.长白山地

2.为了进一步发展西藏经济,目前正在动工兴建从青海格尔木到西藏拉萨的青

藏铁路,需要克服的最大工程地质问题是

A.冻土B.泥石流C.滑坡D.崩塌

(二)案例探究----学生讨论

[案例]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

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在过去的2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600多次。

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资料2今年从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资料3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

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1)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填灾害区名称)。

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

我国通过大规模的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2)试分析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

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对策?

(3)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根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演变加以控制

(4)简要说明高科技在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点评]

命题意图:

该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分析我国比较严重的几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危害、特点、分布及其预防解决措施,从而树立危机意识、减灾意识。

知识依托:

我国几种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危害、分布及其预防措施和对策。

错解分析:

从各种媒体学生对于沙尘暴及其危害有了形象的认识,但对于第

(2)题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原因,许多学生受传媒影响,虽然抓住了其主要的人为原因,但往往忽略了自然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失分。

解题方法与技巧:

本题把我国近几年出现几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以材料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要求回答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

这其中有记忆的内容,但是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例如第

(2)题,教材中没有确切的答案,答题时如何抓住要点,提高得分也是要讲究一些方法的。

(1)题:

水旱灾害是典型的气象灾害,它的发生离不开大环境,多发生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因为其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另一条件就是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二者结合答案应为东部平原区。

泥石流、滑坡属于地质灾害,针对其多发的原因,治水(或治河)等水利工程,减少径流量变化和一些生态环境工程来减轻其灾害损失。

(2)题:

沙尘暴的形成要注意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措施应与人为原因一一对应说明,关键在地表植被的保护和建设上。

第(3)(4)题要结合平时的时事了解,注意“挖掘”材料中的信息,并尽量用材料中的语言组织答案。

(三)我国自然灾害知识归纳----重点和考点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四种:

1.气象灾害

(1)洪涝是因降雨过多或强度过大而引起的江河决堤、山洪暴发、内涝积水不退、淹没田地、人员伤亡等水灾,每年的4~7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期。

包括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淮河、长江、辽河中下游和松花江流域。

(2)干旱主要指华北、西北地区的春旱和华南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3)热带气旋在我国主要指威胁东南沿海的台风,另外还有热带风暴、热带低压等。

(4)低温冷害指发生在我国冬半年的寒潮,尤以春季和秋季对农作物危害较大。

2.地质灾害

(1)地震。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交汇部位,现代地壳活动强烈,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

(2)滑坡和泥石流。

在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多地震、多山、多暴雨,是滑坡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

3.森林火灾

特大森林火灾多因干旱、高温、大风或雷击等特殊气象条件,有时有人为因素的诱因。

4.农林病虫鼠害

(四)难点训练----能力提升

1.2001年4月7日,新疆北部出现10级以上狂风,气温骤降至-20℃以下,在天山隘口等地出现沙尘暴天气。

这次天气过程()

A.是春季迅速增温导致的典型暖锋天气过程

B.是极地大陆气团推进造成的快行冷锋天气过程

C.因冷气团不断增温而没有雨雪D.因当地空气干燥而没有雨雪

2.下列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有()

A.日本神户地震B.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

C.云南东川的泥石流D.大小兴安岭林区火灾

3.2000年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之相联系的另一种灾害是()

A.台风B.寒潮C.干旱D.涝灾

4.下列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的是()

A.地震—台风—雷暴B.地震—山崩—泥石流

C.暴雨—山洪暴发—海啸D.寒潮—沙尘暴—大气能见度降低部

5.中国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区,春季频发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A.高压脊过境,下沉气流“冲击”地表,造成就地扬沙

B.裸地面积扩大,急行冷锋经过,导致近程扬沙

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风产生远程扬沙

D.热岛效应导致强烈的对流,使高空的沙尘降落

[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是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的复习课,重点是结合高考题目,让学生从训练中找准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以练带讲,结合课堂的案例探究,充分发挥新课程标准下,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倡导学生探究学生和合作学习,通过练习题再归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分布,学生都能把准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最后进行难题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题目从易到难,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效果较好。

原文地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