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4874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7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该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

A.尊儒抑法B.抑儒尊法C.抑儒抑法D.尊儒尚法

10.图为中国古代某朝的刀刻诏书版文,版文内容为:

廿六年(公元

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乃诏

丞相状、绾(均为人名),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据此

可以获得该朝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

建立秦朝②确立了丞相制度③当时官方使用的标准字体是隶书

④针对“度量不壹”的情况,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1.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情况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说他阵亡了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D.老四收入粮食1000斤,全家人还经常挨饿

12.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规定: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

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还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①秦朝法律严明,且分类很细②秦朝时儒家经典《书》在民间大量流传③秦朝时邮驿通信制度逐步规范化④秦朝以此保证政令畅达和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下面是关于秦筑长城的诗句,你认为谁的观点比较全面客观

A.“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C.“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14.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15.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B.对地方官的监察

C.发挥文官作用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16.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

“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二城。

”又据《汉书》述评: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亡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17.188年,刘焉由益州刺史专任益州州牧,此时的刘焉不可能

A.级别不高,负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并向皇帝报告B.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C.可以统属若干郡县D.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大员

18.“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东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19.汉朝细君公主在远嫁乌孙国,有这样一段心理叙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这段心理叙述说明的历史事实是

A.牺牲女人幸福换取苟安一隅B.生活习惯迥异中原

C.思念故土亲人无奈天各一方D.为了国家舍弃小家

20.《资治通鉴》记载,西汉时期匈奴“往往入寇汉边,不可胜数;

然尚贪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下列对这一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战争没能阻断民族间的经济交流②汉朝关闭边境贸易对匈奴进行经济封锁③匈奴接受了汉朝先进的生产方式④经济交流符合汉匈两族人民的利益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④

21.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

“当日之冲(日冲:

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大地,即今日所说的地球)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

”提出这一说法的是

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

22.某位皇帝下诏说:

“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这位皇帝处于

A.西汉时期B.东汉时期C.东晋时期D.北宋时期

23.北魏大臣甄琛上疏说:

“今伪(南朝)弊相承,仍崇关廛之税;

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北朝比南朝的农业发达B.北朝比南朝的统治开明

C.北朝比南朝的赋役轻D.北朝比南朝的商品化程度低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如馒头、油炸饼、胡饼等,其中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

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①南稻北粟格局的打破②民族融合程度加深③水碓、水磨广泛使用④国外粮食作物引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25.汉人有吃狗肉的习惯,但是《齐民要术》却没有提屠狗及烹饪狗肉的技术,其原因可能是

A.北朝战乱频繁,北方犬类动物濒临灭绝,成为保护动物

B.北方游牧民族不喜狗肉,受其影响,黄河流域居民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C.东南之人食水产,所以《齐民要术》没有提屠狗及烹饪狗肉的技术

D.《齐民要术》主要记载农牧业生产技术,不记载食品加工技术

26.黄河下游河道经常摇摆不定,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却较为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高度重视治理黄河B.政局安定,中原经济稳步发展

C.因畜牧业的发展,黄土高原等北方地区植被等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D.黄河上游的河西走廊等地区农耕业得到长足发展

27.《大唐六典》记载:

“凡水有灌溉者,碾铠不得与其争利;

……仲春乃命通沟渎,立堤防;

孟冬乃毕。

若秋夏霖潦泛滥冲坏者,则不待时而修葺。

……每岁府县差官一人以督察之;

岁终,录考功以为考课。

”上述材料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唐朝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并将其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依据②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③唐政府重视减轻农民负担④唐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8.唐太宗曾说:

“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劳烦。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物产丰富

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的剥削依然沉重

C.唐太宗时期政权统一,疆域广阔,交通便利

D.唐太宗牢记隋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

29.中书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国家机关,隋唐和元朝都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

对中书省在这两个时期的不同历史地位。

表述准确的是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政令的制定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后者主要是管理少数民族

D.前者标志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30.“凡天下十道,置府三百六十四……而关内二百六十一”。

这段话记载了唐代府兵制的改革情况,它应该发生在下列哪一皇帝统治期间?

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

31.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曾夸奖平定安史之乱的官兵说:

“朔方健儿好身手”,这里的“朔方健儿”

A.服役期间,自备衣食和武器B.普遍都是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人

C.长期隶属于统兵将领,是职业兵D.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

32.武则天统治后期有一位读书人决定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有人给他提供如下建议:

①进士科录取率较低,只有背熟四书五经才有希望考取。

②如果武艺超群,通晓兵法还可以报考武举科。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A.①说法正确,②说法不正确B.①说法不正确,②说法正确

C.①②说法都正确D.①②说法都不正确

33.《旧唐书》载:

“(玄宗)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其说明

A.重农抑商B.官商勾结C.商品经济发展D.抑制腐败

34.经济特色对城市的命名具有一定影响,杜甫有诗曰: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其中的“锦官城”应该指的是

A.邢州B.洪州C.成都D.巩县

35.《新唐书·

百官志》载:

“两京置市署:

令一人,从六品上;

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③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6.“草市迎江货”说明

A.唐朝城市的繁华B.唐朝农村商业繁荣

C.唐朝交通运输非常繁忙D.唐朝政府鼓励商业活动

37.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

"

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8.史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聚集),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但在唐朝前期它

A.作为商业区,受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

B.作为商业区,繁华程度远逊于东西两市

C.属于住宅区,不允许从事商业活动

D.属于住宅区,商业只为日常生活服务

39.观察右图的唐朝胡装女俑,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先进的陶瓷工艺水平②西方宗教传入中国

③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④唐文化的兼容并蓄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40.唐朝的中原人流行穿胡服,妇女喜欢穿男装,女装流行袒胸窄袖的款式。

这反映了唐朝

A.少数民族服装开始传入中原B.少数民族服装取代了汉族服装

C.妇女与男子的社会地位平等D.社会风尚比较开放

41.唐朝出现了大量以反映战火频繁的抗击少数民族贵族侵扰为主题的边塞诗歌。

从“丈夫誓许国”(杜甫《前出塞》)和“归来报天子”(王维《从军行》)以及“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中异姓王”(岑参《九曲词》)中,可以看出他们

A.将爱国与忠君相互混淆B.投笔从戎以期加爵封侯

C.仇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D.既报国忠君又追逐功名

42.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43.与《昭君出塞》相比,《步辇图》反映了唐朝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C.利用和亲的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D.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

44.《新唐书·

食货志》载:

“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节级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则舟无停留,而物不耗失。

此甚利也。

”据此判断我国古代史书中“食货志”部分记述内容主要是

A.水利工程的兴建B.水陆交通的发展

C.赈灾济穷的管理D.社会经济状况的演变

中国古代南北方战争比例变化表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

元明

北方

87%

76%

61%

68%

50%

29%

26%

南方

13%

24%

39%

32%

71%

74%

45.从《中国古代南北方战争比例变化表》中可以看出

A.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各地发生战争的频度B.隋唐时期南方发展程度不如魏晋南北朝

C.东部沿海地区是各政治势力的必争之地D.唐宋以后农民起义主要发生于南方地区

46.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

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

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

A.艺术内容的时代性B.中美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47.比较和识别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叙述错误的是

图一敦煌壁画中的犁图二18世纪晚期欧洲的新式犁

A.图一犁名曲辕犁,早在中国汉代就已应用

B.曲辕犁至少比欧洲同类工具早产生一千多年

C.我国古代农具和耕作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D.图二表明“蒸汽时代”欧洲农业革新滞后于同时代工业

48.“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史,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其实质目的是

A.削弱朝中大将兵权B.加强皇权

C.防止藩镇割据D.使地方上的军、政、财三权分离

49.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宋太祖任命文官周渭到这里担任知县,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周渭仅在马上拱手致意,—向目中无人的符彦卿心中极为不快,但也无可奈何。

其原因是

A.地方行政长官握有驻军将领任免权

B.地方军、政、财权分离,互不统属

C.驻军粮饷要依靠地方行政长官支拨

D.驻军的实力不强,厢兵、乡兵强大

50.“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51.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这样写道:

“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侫辐辏,败坏XX,以至于此。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A.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B.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

C.王安石过于自信,高傲自大D.急于求成,损害了百姓利益

5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

A.以整顿吏治为要务B.以理财整军为要务

C.受到了保守派官僚的反对D.用人不当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53.下列地图中表示草原文明的是

ABCD

54.宋代时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力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力。

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55.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的优劣 

 

B.封建制度的强化

C.封建国家的盛衰 

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56.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其错误的一项是

BCD

ABCD

57.山海关某段长城的残垣断壁旁边有一座石庙,导游说这是宋代人为纪念秦朝孟姜女在这里哭倒长城而建,残垣断壁就是哭倒的长城的遗迹。

下列有关石庙真伪的议论最有说服力的是

A.不大可能,因为孟姜女的故事是虚构的,石庙不可能为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而建

B.完全可能,不管孟姜女是否真有其人,关键是有哭倒的长城的遗迹的确存在

C.不大可能,因为秦长城根本不过山海关,山海关在宋代为契丹占据

D.完全可能,因为宋代的长城通过山海关,人们就认为孟姜女是在这里哭倒长城的

58.历史上改革往往因专注救治前朝制度之弊,忽视了新创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而给社会带

来了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说明这一点的是①北宋军事改革②北宋财政改革③王安石募役法④商鞅按军功授爵⑤唐实行募兵制改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⑤D.③④⑤

59.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前言、引论中说:

“中唐以来之社会,……常易招致‘王室’与‘政

府’之娇纵与专擅……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据此,我们作出的合理推断有①明朝以前的“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明朝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②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历经六百多年后被废除③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④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60.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

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①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④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II卷(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61.(21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的自我调节。

——伏尔泰

材料二人们曾想使君主以专制主义支配法律,但是任何事物与专制主义联系在一起都会丧失其力量。

中国的专制主义在灾难深重的巨大压力下,也曾试图给自己套上锁链,但最终完全徒劳无益;

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起自己,而且变得更加凶残。

因此,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主义的国家。

或许在最初的朝代,帝国的疆域还没有如此广大,政府的专制主义倾向稍逊;

而如今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如果把北宋看作小麦经济和水稻经济的分水岭,我们会发现,水稻接掌中国农

业后,中国统一王朝的更迭周期比过去延长了。

从历史上的人口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从未超过六千万,但是北宋以后人口急剧增加,到清朝末年达到了4亿。

北宋以前的3000余年间,中国的人口、经济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繁荣,相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游牧民族虽然屡次南侵,却始终不能深入到帝国的纵深地带。

但北宋以后,由于经济重心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迁,使中原地区变得空虚起来,给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机会。

北宋与辽、南宋与金的恩怨就是这种状况的写照。

随后,蒙古和满族也都先后成了中国的统治者。

我们似乎很幸运,在我们的文明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我们利用水稻这种植物成功地应付下来,使历史发展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

我们始终守着最让人感觉踏实的农业,无论商业还是工业都显得没什么必要,甚至是不务正业。

于是,机会在贫瘠的小麦田陇中到来,很快又从肥沃的水稻沟渠中流走了。

一一张博文《小麦与水稻的接力赛》

(1)“相互制约”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

如何认识“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的自我调节”?

(5分)

(2)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专制主义加强的原因是什么?

他对中国政治特点的认识是否符合实际?

为什么?

(3)孟德斯鸠曾极力倡导“权力制衡”精神,这是对唐朝大衙门“相互制约”精神的抄袭吗?

(4)指出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并概括指出水稻经济代替小麦经济掌握农业后产生的历史作用。

(6分)

62.(19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礼记·

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

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

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

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

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历史风云网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

“燕都地处雄要……局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

“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

“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

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

金帝完颜亮言:

“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

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

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

”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大金国志》等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元)许衡《鲁斋遗书》

请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