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5040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

《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肖洛霍夫Word文档格式.docx

  肖洛霍夫于1923年开始创作。

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拉普”),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肖洛霍夫的早期创作(1923—1926)大部分收在1926年出版的《顿河的故事》和《浅蓝色的草原》这两部短篇小说集里。

这些作品都是描写国内战争的,反映了内战时期特殊的顿河地区哥萨克内部阶级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和悲剧性。

《看瓜田的人》写一个当白匪警卫队长的哥萨克,残忍地打死同情红军俘虏的妻子,他的小儿子为了从父亲手里救出已受伤的当红军的哥哥,便把父亲杀死了。

《漩涡》写老贫农哥萨克和他的儿子,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参加了红军,不幸被白匪捉住;

担任白匪军官的小儿子,竟亲手将自己的父兄统统枪毙了。

《胎记》描写一个红军骑兵连长奉命参加剿匪,被凶恶的白匪头目打死了;

这个白匪头目跑过去脱下死者的皮靴,从左脚的“胎记”(一颗黑痣)上认出正是自己的儿子,他感到万分震惊,悲痛欲绝,遂饮弹自尽。

在这些富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短篇里,作者表现了新生苏维埃政权的生命力和革命哥萨克的优秀品质,揭发了反动哥萨克对革命的疯狂仇恨和血腥罪行,展示了哥萨克劳动群众的觉醒过程和走向新生活的艰难道路。

在这些作品中戏剧性的情节安排,严谨的故事结构,鲜明而多方面的性格刻画,对大自然细腻而动人的描绘,以及富有感情色彩的哥萨克语言风格等都表现出作者比较丰厚的生活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杰出的艺术才华。

因此,老作家绥拉菲莫维奇特意为《顿河的故事》写了“序言”,赞赏它是“草原上的一朵鲜花”。

20年代后半期至30年代,肖洛霍夫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

《静静的顿河》(1928、1929、1933、1940)和《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1932)。

这两部作品为作家赢得了国际声誉,使肖洛霍夫当之无愧地跨进了本世纪世界杰出作家的行列。

  肖洛霍夫于1932年加入共产党,同年写出了第二部著名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

卫国战争时期(1941—1945),肖洛霍夫以军事记者身分奔赴前线,写了不少短篇小说、通讯特写和政论杂文,揭露德国法西斯的野蛮侵略罪行,歌颂苏联军民的爱国热忱和英雄功绩。

战后的近十年里,作家比较沉默,发表作品不多。

1953年以后,在苏联社会、政治、文艺的一系列变动的影响下,作家创作日趋活跃,先后发表了短篇《人的命运》(又译《一个人的遭遇》)、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和《他们为祖国而战》的部分章节。

《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从1955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于1960年完成全书。

《人的命运》是作者酝酿达十年之久的一篇短篇小说,写成于1956年年底,问世于1956年和1957年之交。

小说在国内外曾引起过巨大反响。

作品以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叙述了索科洛夫一生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中心是描写他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和命运。

小说的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一个工人,战前建立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卫国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他就告别妻子儿女应征入伍。

在战争中,他负伤被俘,在德国集中营里受了两年的非人折磨,多次死里逃生,1944年才设法回到祖国。

然而,他朝夕思念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早在1942年就被敌机炸死,唯一的儿子也在战争胜利的那天早晨壮烈牺牲于柏林前线。

战后,他复员回来当了汽车司机,收养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组成新的家庭,重新去争取新的幸福生活。

索科洛大的悲惨遭遇,真实地表现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亲身经历的生活,概括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

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这篇小说强烈谴责了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暴罪行及其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反映了苏联人民为战胜德国法西斯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及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表现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崇高的爱国热忱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人的命运》着重表现战争和人的悲剧冲突。

这篇小说不同于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描写卫国战争的作品,它没有描述主人公在战争中的丰功伟绩,而是另辟蹊径,表现战争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及其命运。

小说成功地创造了索科洛夫这个社会主义时代的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他身世平凡,经历平常,十分珍视自己建立起来的家庭幸福,然而一旦祖国面临危难,他却能抛弃小家庭的温暖,割断妻子儿女之情的纠缠,毅然走上反法西斯前线。

在战争中,他虽然没有建立丰功伟绩,却用自己平凡的行动,表现了普通人不显眼的英雄主义:

在战场上,他冒着敌人炮火,勇敢地执行战斗任务;

受伤被俘时,面对敌人枪口,他没有低头求饶;

在集中营里,他掐死了企图出卖同胞的叛徒,两次冒险越狱逃跑,最后活捉了一名德国少校逃归祖国。

战争虽然毁灭了他的家庭和幸福,夺去了他的一切,给他的精神和肉体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他却没有被命运的打击所摧毁,没有被无边的哀痛所压垮,而是以深沉的阶级感情收养了孤儿万尼亚,重新组成新的家庭,去迎接新生活的严峻考验。

在索科洛夫的身上,表现了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纯朴中的崇高,揭示出千千万万普通人在夺取战争胜利进程中的巨大历史作用。

  肖洛霍夫于1939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1941年《静静的顿河》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一等奖,1960年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和电影《人的命运》同时获得列宁奖金。

1965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84年肖洛霍夫在他的出生地克鲁齐林诺村去世。

二、《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

此书共分为四部,作家从1928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2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

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

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肖洛霍夫(1905-1986年)从小热爱读书,年轻时参加了革命,创作《静静的顿河》之时,他年仅23岁。

如此年轻和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的肖洛霍夫是否有能力写出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宏篇巨著呢?

这曾经引起许多人的质疑,并引发了一场文坛公案,有人指出肖洛霍夫纯属抄袭,并提及一位无名作家。

面对这些责问,当时年仅20多岁的肖洛霍夫有口难辩,又不知什么原因竟拿不出手稿,最后还是斯大林亲自出面为其解围。

1991年,肖洛霍夫20年代末写此书的两部手稿被发现,当局召集专家进行笔迹鉴定,认为确系出自肖洛霍夫的手笔,这段公案才终于了结。

《静静的顿河》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人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人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1、内容梗概

  麦列霍夫一家生活在帝俄时期顿河流域的鞑靼村里,这家的小儿子葛利高里爱上了邻居家斯捷潘的妻子阿克西尼亚。

阿克西尼亚长期受到丈夫的虐待,便乘斯捷潘在军队服役期间,与葛利高里有了私情。

葛利高里的父亲为了避免丑事外扬,安排了他与村中一位姑娘娜塔利亚结了婚。

但葛利高里并不爱她,不久公开与阿克西尼亚同居,成了村中一件丑闻。

  葛利高里的父亲羞愧难当,痛打了儿子。

葛利高里一怒之下离家出走,他和阿克西尼亚跑到村外富户李斯特尼兹基家中帮工。

这段时间,阿克西尼亚生了个女儿。

不久,葛利高里应征入伍。

  那塔利亚见丈夫对自己毫无感情,竟然想要自尽。

但经麦列霍夫家百般劝慰,她终于平静下来。

葛利高里第一次休假回家,发现阿克西尼亚和地主家当军官的少爷尤金勾搭成奸。

不巧的是他们的女儿不幸死去。

葛利高里怒火中烧。

他找到尤金打了一架,又痛打了阿克西尼亚一顿。

然后回到自己家中,请求娜塔利亚的原谅。

两人言归于好。

休假结束时,娜塔利亚已怀了孕,不久便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

  葛利高里在军队中勇敢杀敌,因此被授予十字勋章,成了村中第一个骑士。

在部队中他遇见了哥哥彼得罗和情敌斯捷潘。

斯捷潘屡次想加害葛利高里,但无法下手。

葛利高里反而在一次战斗中救了斯捷潘一命。

两人恩怨抵消。

  这时政局发生了动荡。

布尔什维克在军队中鼓动革命,这很快吸引了众多的士兵。

由于艰苦和思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疲于奔命的士兵们已处于瓦解状态。

不久,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取代了沙皇。

接着十月革命爆发,苏维埃政权建立。

很快,不甘心失败的反革命武装卷土重来。

国内战争爆发了。

一向以酷爱自由著称的哥萨克民族情绪异常强烈,要求建立一个顿河流域自治政府,许多人加入了反革命武装,而更多的人则组织起来与白军作战。

葛利高里的许多朋友为革命先后献出了生命。

葛利高里也成为红军中的一名军官。

不久,波得捷尔珂夫任顿河地区领导人。

他率领军民向白军发起攻击。

葛利高里看到波得捷尔珂夫残害被俘的哥萨克军官并处死全部俘虏,他深为不满,于是离开队伍回到了家乡。

  葛利高里回到村中后,便传来红军要打来的消息。

村民们都准备逃离,葛利高里却不愿意。

接着传来的是红军烧杀抢掠的消息,这引起人们极大的恐慌,村民组织了军队以作反抗。

葛利高里拒绝了村民要他作头目的要求,彼得罗成了头目。

在白军后扑下,革命军溃败。

葛葛利高里遇上了被俘的原红军上级,并怒斥他残杀白军战俘的往事。

  1918年时,顿河哥萨克地区成了革命与反革命争夺的战场。

鞑靼村中有人倒向白军,有人倒向红军。

葛利高里被彼得罗都已成为白军头目。

彼得罗心狠手辣,是一个彻底的反革命。

葛利高里却在忧郁中度日。

他不愿滥杀无辜,只想在兵荒马乱中保全自己的生命。

他无意参与什么主义之争,只想早日获得和平。

  叛乱仍在继续。

这时,尤金回到了家乡。

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回来后便与一个女人结了婚。

他以前的情妇阿克西尼亚仍在等着他。

可是尤金结婚之后再也不愿意和她来往了。

他们亲热一阵之后他便给了她一些钱让她走。

阿克西尼亚倍受打击。

  葛利高里厌倦了战争,他返回了鞑靼村,红色政权已接管了村子。

他现在对阿克西尼亚已没有丝毫恋情了,而对娜塔利亚渐生好感。

红军巩固统治后便开始肃清敌对势力。

葛利高里被列人首批名单,他听到风声,连夜逃走了。

  随着政治监禁和处决不断增加,哥萨克人上层人物发动了判乱,叛乱在较短时间内就获得了成功,彼得罗很快成为指挥官。

他下手毒辣,对红军毫不留情,在后来一次战斗中,他被红军俘虏并打死。

  葛利高里在叛军中升任师长。

彼得罗之死使他变得残酷无情,杀人如麻。

但他对老弱病残从不滥杀。

由于一个团的红军开了小差,鞑靼村被叛军占领,红军领导人均被处死。

  葛利高里回家度假,嫂子达里娅试图与他调情被他拒绝。

葛利高里已对打仗和纵欲厌倦了,但他仍怀念着阿克西尼亚。

娜塔利亚对他逐渐冷淡。

他决定返回部队。

临走之前,他在顿河边遇上了阿克西尼亚,两人相视许久,又燃起了爱情的火花。

  到了1919年,苏维埃政权意识到自己面临的艰巨任务。

大批红军被派了过来,击退了叛军。

叛军带着大批难民渡过了顿河,挡住了红军的进攻。

  红军又接管了鞑靼村,所有富户的房子均被烧掉。

娜塔利亚因患伤寒留在村中。

身为师长的葛利高里虽然战事不断,仍抽出时间派人接来了阿克西尼亚。

两人又恢复了往日的亲热。

  白军又打回来了,叛乱分子被编成一支正规军,葛利高里因为没受过什么教育,降任为骑士中队长。

白军还派出讨伐队屠杀那些曾帮过红军的人,这使鞑靼村又陷人恐怖之中。

这时,达里娅已染上梅毒而投河自尽。

娜塔利亚也在做堕胎手术时大出血而死。

  由于红军不断加强攻势以及哥萨克部队士兵开小差现象日益严重,白军节节败退。

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亚也试图逃走,但因阿克西尼亚患病而未能成行。

她后来自己返回了鞑靼村。

葛利高里则加人了红军,在与波兰人的战斗中表现十分勇敢。

  不久,葛利高里回到了家乡。

红军听到消息,立刻派人来抓他。

他又逃走了,并加入了从红军中叛变出来的弗明的部队。

弗明想要组织起哥萨克人反抗共产党,但叛乱很快被镇压。

反抗者都被打死了,只有葛利高里回到村中。

葛利高里再次出逃时带上了阿克西尼亚,可是她却被一支追击而来的红军巡逻队打死。

葛利高里扔掉了武器,回到了家中。

现在他所拥有的只有自己的儿子。

他不愿再失去这世上惟一的亲人。

2、《静静的顿河》分析:

  《静静的顿河》共四部八卷,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品。

这部被称为“史诗性的巨著”,以1912至1922年十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顿河两岸五百万哥萨克在战争与革命时期的巨大变动。

哥萨克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

远从15世纪开始,大批不堪忍受农奴制压迫的农奴、仆役、流犯和市民,纷纷从俄国内地逃亡到边远的顿河、库班河大草原上成为“自由民”,逐步建立起具有自治性质的哥萨克组织。

哥萨克酷爱自由,英勇善战,性格粗旷强悍。

后来沙皇对哥萨克采取怀柔和镇压相结合的政策,授予一定“特权”、“荣誉”,灌输“忠君爱国”的毒素,使之效忠沙皇。

哥萨克一面务农,一面习武,过着一种传统的近乎中世纪宗法制的生活方式。

由于长期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远离俄国的民主运动,加之沙皇的欺骗收买,哥萨克逐渐变得愚昧粗野,狭隘偏执,充当起沙皇镇压革命的刽子手和国际宪兵的角色;

顿河也从自由的根据地变成反动的堡垒。

但是,在革命前,哥萨克内部已开始阶级分化,哥萨克中的阶级对立已尖锐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

十月革命爆发后,被推翻的各种反动势力纷纷逃亡到顿河流域,妄图把顿河变成他们颠覆年轻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根据地。

“静静的顿河”开始“波浪翻滚”,哥萨克面临着革命与叛乱、真理与偏见、红军与白军的根本抉择。

经过反复的较量、艰苦的搏斗和痛苦的考验,哥萨克白匪的叛乱才被平息。

大部分哥萨克群众转到了革命一边,苏维埃政权终于在顿河地区彻底胜利了。

《静静的顿河》和当时出现的描写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题材的其他作品迥然不同。

它的精湛独特,在于它不是从一个侧面去反映这场历史转折的某个阶段,而是以广阔的艺术视野、可贵的政治胆略,广泛、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上这个巨大变动的艰难曲折的全过程。

它深刻揭示出转折过程中哥萨克阶级斗争的复杂、尖锐、残酷及其悲剧意义,从而反映出旧制度的没落灭亡,新制度的诞生巩固都是不可避免的,哥萨克转到苏维埃政权方面来乃是历史的必然。

  这部长篇小说以中农哥萨克麦列霍夫一家的兴衰为主要线索,以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人物葛利高里为贯穿全书的“中心主人公”。

葛利高里从小接受了古老的哥萨克传统生活方式的熏陶,青年时代应征入伍,参加了帝国主义战争。

亲身的经历,现实的教育,同共产党人和革命哥萨克的接触,使他开始有所觉悟。

十月革命后内战一开始,他参加了红军赤卫队,英勇地同白匪作战。

1918年春,形势突然逆转,白匪利用红军执行政策上的过“左”错误,煽动顿河哥萨克暴动。

葛利高里不能容忍所在部队不经审判就处决了全部白军俘虏,在白匪的“哥萨克自治论”的影响下,他脱离了红军,和哥哥彼得罗一块参加了反革命暴乱。

在白军中,他不断和白匪军官们发生冲突。

1918年底,当白匪溃败时,他怀疑自己的道路走错了,便退出白军回到村里,想从此解甲务农。

但红军和村苏维埃政权仍然对哥萨克实行过火政策,胡乱捕人杀人,葛利高里也被列入了被捕人员名单,他闻讯后逃跑了,1919年3月,顿河哥萨克再次暴动。

葛利高里的哥哥在搏斗中被红军杀死。

葛利高里怀着复仇的心理再次参加叛军,并爬到白军师长的高位,成了统率三千人马同苏维埃作战的叛军骨干。

同年10月,红军很快打垮了南线白军,葛利高里带着情妇婀克西妮娅想随白军逃到海外去,但未成功。

在对白军失望的情况下,他再次参加了红军,在布琼尼骑兵队任连长、副团长,为赎罪奋不顾身地同乌克兰和波兰的白匪英勇作战。

然而,他终究得不到红军的信任,1921年内战刚结束,他便被复员回村。

这时,他的妻子娜塔莉娅死于小产,嫂嫂妲丽亚自杀溺死于顿河,父母也先后病故,只有妹妹杜妮娅已和村苏维埃主席珂晒伏依结了婚。

葛利高里回村后想同妹夫珂晒伏依和平共处,但后者不信任他,声言要将他逮捕;

他又听信了残余叛匪头目佛明的谣言,害怕受到苏维埃政权的惩罚,于是投入了佛明匪帮。

1922年春,佛明的叛乱彻底垮台,他潜回村中带上婀克西妮娅想远走他乡。

潜逃时,婀克西妮娅半途中弹身亡,葛利高里心碎肝裂,独自一人在草原上走了三天三夜,然后把武器抛入开始解冻的顿河,孤身一人回到了村里。

在家门口的石阶上看到唯一的儿子米沙特。

“这就是在他的生活上所残留的全部东西”,“这就是使他暂时还能和大地……相联系着的东西”。

  葛利高里在历史转折关头,不自觉地卷入历史事件的强大漩涡之中,一直动摇在两个敌对阵营之间,这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个人的主观原因的。

葛利高里出身于殷实的哥萨克中农家庭。

中农具有两重性,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作为劳动者,他淳朴善良,热爱自由劳动,热爱土地家乡。

劳动者的品性,使他向往真理和正义,追求社会主义新事物,所以他两次投身革命,和白匪英勇作战。

但是,作为一个私有者和哥萨克下级军官,葛利高里在政治上具有小资产阶级左右摇摆的全部劣根性;

他对真理、正义的苦苦探索,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严重的个人奋斗性质;

尤其是对几世纪遗留下来的保守落后的哥萨克传统观念和偏见,以及哥萨克军官的特权思想,他一直顽固地坚持,不愿舍弃。

这些又使他“倾向资产阶级”,因而三次投入反革命叛乱,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和感情也逐渐丧失殆尽,变成一只凶残冷酷的“老灰狼”。

他的反复无常,他疯狂时的嗜杀成性,使老布尔什维克施托克曼和村苏维埃主席珂晒伏依,把他看成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葛利高里在独特环境中形成的哥萨克慓悍性格,他那刚愎自信、桀骜不驯的野马般个性,他那暴躁易怒的狂风般脾气,面对革命队伍中一些他无法理解的偏激情绪和过火行为,更促使他动辄感情用事,任性胡为,不断地同各种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发生尖锐的冲突。

他投身白匪一开始就意识到叛乱“必遭灭亡”,即使在叛乱的高潮中,他也怀疑自己的“生活道路不对头”。

在白匪那里,他被看作是“一只白老鸹”,“一个粗野的哥萨克”;

他既没有找到“真理”,也没有找到“正义”。

在红军中,他既不了解人民所进行的阶级斗争的正义性,也不理解当时发生的各种历史事变的意义,更不能正确对待革命队伍中的过火行为和“左”的错误所造成的悲剧性的后果,而是以庸人观点去看待你死我活的阶级搏斗,把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看成是毫无意义的兄弟仇杀,因而分不清阶级斗争中的是非善恶,错误地认为白军和红军、都是一个样子。

他“站在两种原则的斗争的中间,对这两方面他都不肯承认”;

他在冰炭不容的敌对阵营之间动摇徘徊,在白军与红军中三进两出,竭力寻找一条超越革命与反革命的“哥萨克中间道路”——“第三条道路”。

然而,哥萨克中农是没有独立的政治路线的。

葛利高里顽固坚持“第三条道路”的结果,只能越来越背离人民,最后以自己的彻底毁灭而告终。

葛利高里悲剧的实质,是在阶级搏斗尖锐化的革命年代,企图追求和探索实际上不存在的“第三条道路”的“理想”遭到彻底破灭的悲剧;

是在艰难困苦的动荡时期,既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又找不到自身的真正地位和道路的人的悲剧。

  3、艺术成就:

《静静的顿河》结构庞大复杂,但大而严谨,杂而不乱。

社会生活和私人生活,两条线索交织进行。

由点到面,逐渐扩展,规模宏大,画面广阔,既有变幻莫测的重大政治风云,又有刀光剑影的战场厮杀,还有诗情画意的哥萨克人的劳动场面以及独具色彩的爱情瓜葛,上至将军统帅,下至一般群众,许多形象都塑造得鲜明丰满,有血有肉。

对中心主人公葛利高里挖掘深刻,发人深思。

正面英雄人物写得个性突出,如施托克曼的沉着干练,珂晒伏依的倔强开朗而又鲁莽偏激,彭楚克的对革命满腔热血和忠心耿耿,都令人掩卷难忘。

书中的哥萨克女性各具特色,如婀克西妮娅的热情放荡和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娜塔莉娅的庄重善良,杜妮亚的单纯可爱,读来都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小说中历史真人与虚构形象交融结合,辉映相衬,对历史人物,写得简捷明畅,大刀阔斧;

对虚构人物,尤其是男女主人公,着墨细腻,色彩浓烈。

作品语言丰富生动,独特的幽默风趣的哥萨克口语的运用,大量民歌民谣的引用,奇异的顿河大草原壮丽风光的描绘,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氛。

总之,《静静的顿河》在艺术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长篇小说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但小说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反映出作者当时世界观上的矛盾。

小说把哥萨克叛乱的原因,主要归之于革命队伍本身的“左”的错误,认为“无缘无故,不仅不会叛乱,连跳蚤也不会咬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哥萨克叛乱的根本性原因的开掘,冲淡了对叛乱的反革命实质的揭示。

作者对主人公的偏爱是明显的,小说虽然否定了葛利高里追求的“第三条道路”,但对他“正直”、“善良”的人性却颇为赞赏,对他坎坷一生的悲剧结局深表同情。

这部尔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

气势雄浑的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

众多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表现。

正如肖洛霍夫写给高尔基的信中所言,他在《静静的顿河》中所写的“都是严酷的真实”,这一点是其最大的成就之一。

本书另一成就是塑造了葛利高里的复杂形象。

小说整个复杂而曲折的故事以他生气勃勃的登场开始.以他痛苦、孤寂的下场结束。

小说全部重大而多方面的内容都是通过他坎坷、艰难和最后毁灭的一生经历而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的形象得到小说里最多方面深人细致的描写,在他身上倾注着作者的全部思想和艺术激情。

  《静静的顿河》在其内容和主题的深刻性,其囊括现实的广度和揭示生活过程的深度,其刻画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生动性和发掘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刻性,以及多方面综合运用语言艺术技巧等方面,都不愧是一部既磅礴壮观又委婉细腻、扣人心弦的史诗性长篇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