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5446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4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第26讲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中图版.docx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第26讲第2课时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中图版

学习资料专题

第2课时 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高考常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区域植被、湿地的变化,考查森林和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原因及保护措施。

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

一、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森林的现状及作用

读世界森林分布图,回答问题。

(1)分布及现状

①分布。

②现状:

急剧减少,多数地区的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①经济价值:

重要的自然资源。

②生态价值:

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读雨林在大气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之肺”:

调节全球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

(2)“绿色水库”:

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生物资源丰富。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4.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开发计划

5.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深度思考1】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代替的环境资源。

(√)

(2)红树林是一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有红树林分布的沿海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红树林在其中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

(×)

二、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1.湿地的含义

(1)湿地的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

(3)湿地的特点

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

(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生态效益

3.湿地资源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

(2)洞庭湖萎缩

4.保护湿地

(1)必要性:

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深度思考2】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

(2)湿地对自然环境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肺”。

(×)

 

考点一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不同区域森林的生态功能

地区

生态功能

湿润地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防止海风、海浪侵袭

城市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

(2013·课标卷Ⅱ,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图a、图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审题指导]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题干材料“主根……能大量吸收地下水”可推断,地下水水位①下降,沼泽水②减少;材料中“我国西南地区……”季风气候降水有旱、雨季之分。

(2)设问“沼泽地获得稳定水源”,所以沼泽地补给应该是③地下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都不稳定。

2.审图像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尝试自解]                                     

                                    

答案 

(1)原因:

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

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

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快速确定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

(1)熟记主要生态问题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碱)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而在平时的试题中,主要考查的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等。

(2)准确判断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要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典型区域的环境问题或是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区牢固记忆。

如一提到水土流失马上要联想到我国的黄土高原与东南丘陵地区,一提到森林破坏马上要联想到亚马孙热带雨林。

第二,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明确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条件下,正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分析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荒漠化的形成必然与气候干旱相联系,只有在降水稀少的区域才有可能出现该问题,如果人类活动不当,则会出现荒漠化的问题;此类地区如果灌溉不当,则与之相关的生态问题就是土地次生盐渍(碱)化。

考法一 华北地区防护林建设

1.(2012·安徽文综)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

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

完成

(1)~

(2)题。

(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B.②

C.③D.④

(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

(1)题,观察四幅图中距地面6米高度以内风速的大小,最大风速依次约1.3千米/小时、3.2千米/小时、3千米/小时和6千米/小时,因此该范围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

(2)题,华北地区位于中纬度的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条件下,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可知,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答案 

(1)A 

(2)B

考法二 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

2.[2016·新课标全国Ⅲ,36(3),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6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

若表示赞同,需要从热带雨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说明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非凡性,以及发展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作用。

若不赞同,应从旅游观光业产生的危害来说明。

答案 赞同理由:

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

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较大(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

考点二 湿地形成与功能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我国主要的湿地、沼泽的形成

(1)我国主要湿地类型及作用比较。

名称

类型

作用

鄱阳湖湿地

湖泊

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沼泽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白天鹅等许多候鸟、珍禽的栖息地;我国最大的湿地

海南岛红树林湿地

热带浅海区

防御海浪侵蚀海岸、防御台风和风暴潮等,是天然的海防林

长江下游人工湿地

稻田

由人类长期生产活动而形成,具有调节局部小气候、生产粮食的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耕地类型之一

(2)沼泽的形成:

可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如下。

(2018·湖南模拟)某国湿地约占国土面积的25%,湖泊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

读该国区域图,回答

(1)~

(2)题。

(1)据图分析,该国湿地众多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③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 ④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低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该国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  )

①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②美化环境,观光旅游 ③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④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

A.①④B.②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 第

(1)题,结合材料可知,该国为芬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地势较低,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高。

选A。

(2)题,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是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净化水体等。

选A。

答案 

(1)A 

(2)A

湿地成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湿地形成原因: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

(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考法一 湿地资源的功能

1.(经典高考题)读区域图,完成问题。

分析图中乙地湿地的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判定该区域为“三江平原”。

该地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根据河流分布、流向可知该地地势低洼,易积水;沼泽作为湿地中的一类,能够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 形成原因:

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作用:

调节气候(或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

考法二 湿地形成的原因

2.[2014·课标Ⅱ,36

(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

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8分)

解析 沼泽的形成主要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易发生凌汛,导致河水泛滥。

因而该地沼泽广布。

答案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考点三 湿地资源问题及湿地保护

1.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类活动

影响

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

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湿地中水量

减少、干涸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点不同。

举例如下:

湿地类型

主要目的

大河中下游湖泊

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3.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6)理顺关系、协调发展、综合治理。

 

(2015·天津文综,8~9)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

(1)~

(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解析 第

(1)题,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蒸发总量减少。

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水的含盐量增加,大量鱼类可能死亡,鱼类密度会减小,故选项A、B、D错误。

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选项C正确。

(2)题,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艾比湖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耕地、灌渠增加,大量截留入湖河流水量造成的。

防止艾比湖面积萎缩的主要措施是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选项B正确。

答案 

(1)C 

(2)B

湿地的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分析

本考法常常结合区域图考查区域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分析。

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湿地减少的原因的分析方法。

(1)看变化时间的长短

长期(如一万年以来)

主要是自然原因,如气候变干、蒸发加强

近几十年的变化

主要是人为原因

一年内的季节变化

一般与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水有关

(2)看湖泊所在地

外流湖

萎缩

①围湖造田;②上游植被破坏,泥沙淤积

面积增加

①退耕还湖;②上游水土保持工程

干旱区内流湖萎缩

①气温变化,冰雪融量减少;②入湖河流水资源利用过度

考法一 湿地的破坏及影响

1.(2013·海南地理,13~14)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

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

(1)~

(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

(1)题,由“黄河”和“灌渠”可知,银川平原为灌溉农业区,农业开发,排水造田导致湖泊减少。

(2)题,湿地资源对城市具有调节小气候、降解污染、美化环境、旅游等功能。

增强城市排污能力是间接功能;湿地面积增大可以减小城市气温年较差,故排除①④。

选B。

答案 

(1)C 

(2)B

考法二 湿地的形成原因与保护

2.[2015·安徽文综,35

(2)、(3),24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14分)

(2)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10分)

解析 第

(1)题,湿地的形成条件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可从地形、气候、水文及有无冻土等方面分析。

(2)题,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结合西北内陆的地理环境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保护湿地、合理放牧、恢复天然植被、加强管理等。

答案 

(1)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2)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

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知,对环境问题的考查,通常是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典题示例]

 (经典高考题)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4分)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8分)

[尝试自解]                                     

                                    

 【阅卷抽样】

 【失分诊断】

(1)审题不准,忽略“最主要”,错把“土地荒漠化”答成“水资源短缺”。

(2)答案要点不全。

忽略答案的限制条件“农业措施”。

答案要点不准确,将“合理开采地下水”答成“开采地下水”。

【应用流程】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2)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答题模板]

1.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分析思路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问题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3.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答题思路

工程措施

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应用体验]

(2016·海南地理,2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其采挖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每年采挖过程中大量草地被践踏和碾压,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

简述大规模采挖冬虫夏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提示,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破坏后很难恢复,采挖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对其它植被破坏严重,每年采挖过程中大量草地被践踏和碾压,加剧草场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导致土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答案 (生态环境脆弱,破坏易,恢复难。

)植被破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分涵养能力下降;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加剧;鼠害等生物灾害易发。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7·湖南十二校第一次联考)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是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

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较高,气候寒冷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2.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B.①②③

C.②④⑥D.④⑤⑥

解析 第1题,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

第2题,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同时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答案 1.A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