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5600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docx

春高三历史高考模拟练习卷

高三历史练习卷一

1.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

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

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

”这一材料说明了()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B.地缘政治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唯一因素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英国形成了“从美国和德国进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对外出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的工业贸易结构。

这反映出当时()

A.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B.英国企业缺乏创新精神

C.美德综合国力已经超过了英国D.英国贸易政策促进贸易自由化

3.1624年,英国通过专利立法。

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

其中,1750年后的占2639项,尤其是1800年到1809年就有924项。

由此可以推知()

A.工业革命开展促进专利立法B.英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C.民主政治确立推动技术进步D.知识产权保护适应经济发展

4.下表是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一些认识,据此可知()

人物

观点

汤恩比

从重商主义到自由放任主义的转变是工业化的原因,经营企业的自由是主要推动力。

坎宁汉

日益增加的资本积累和扩大着的市场的结合,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曼图

强调商业和信贷的扩大对工业革命作了准备。

A.工业革命原因的多元性B.这些观点形成了完整的认识

C.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认识D.没有考虑到英国的历史传统

5.18世纪的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而拥有土地的乡绅则将其土地收人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商人与地主联手控制了经济B.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性较强

C.资本活跃在诸多经济领域中D.地主仍是社会的主导性力量

6.19世纪上半期,英国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代替了传统的招贴画、路牌等,成为广告的主要载体,广告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传播现象和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职业。

这一现象表明()

A.资产阶级控制大众传媒业发展B.经济对市场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C.产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D.报纸杂志的资讯传播功能弱化

7.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谷物法》,结束对谷物进口的限制和关税保护政策,1849年又废除了《航海条例》,允许本国及其殖民地的外贸运输使用别国船只。

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A.倡导自由贸易B.垄断了世界航运C.鼓励海外殖民D.放弃了重商主义

8.17世纪,英国的封建领主不再愿意将土地出租给农民,而更愿意将其出租给资本家去投资办农场或牧场。

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因素有()

A.农村劳动力的B.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C.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D.农村土地价格的下降

9.1890年,美国《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将大企业限制州际贸易列为非法;1914年,美国《克菜顿反托拉斯法》将“对不同的商品购买者实行价格歧视”“直接或间接取得其他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等不公平竞争方式均列为非法。

这表明美国()

A.完全否定了垄断企业的合法性B.希望建立不受限制的经济秩序

C.力图维护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D.资本过于集中影响了经济稳定

10.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

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

美国的关税改革()

A.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D.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11.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中产阶级发起了服装改革的湖流,男子的服装变得十分简洁,典型的男装是西装外套和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

20世纪初,妇女中广泛流行短裙和女士长裤。

这一时期的服饰变化()

A.反映了妇女地位的下降B.适应了生产领域的变革

C.缩小了男女间贫富差距D.强化了服装的装饰作用

12.如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

时间

1901年

1908年

一战前

汽车业工人人数

1773人

12400人

5万多人

年产量

884辆

5547辆

2万辆

这些数据说明了德国()

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B.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

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13.“在17世纪,(英国)煤的运输方面的困难,曾是其作为燃料的一大缺陷,但到19世纪30年代后。

煤就可以自己运输自己了。

”材料现象反映了()

A.煤炭已成工业主要能源B.英国急需煤炭的大量进口

C.英国铁路交通已经建立D.近代的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14.读《上海和广州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

万美元),表格中数据反映出当时中国()

年份

广州

上海

1844

3,340

480

1847

2,530

1,100

1850

1,670

1,190

1853

1,050

1,720

1856

1,730

3,190

A.外贸逆差的加剧B.外贸中心的变动

C.经济结构的变迁D.新式工业的兴起

15.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

这种变化表明()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B.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C.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D.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16.张之洞认为,中国物产之盛甲于五洲,但因交通不便,工艰运贵,所以出产不多,销售不广,且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

由材料可知,张之洞认识到()

A.经济对国家实力有重要影响B.中国处于商战劣势的根源

C.大机器生产对商战的重要性D.专制政体导致了商战不利

17.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

这一变化()

A.有利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B.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刺激

C.推动中体西用思潮的出现D.表明清朝政府已认清形势

18.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高中教材版本

课文表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人民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岳麓书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的解体无关B.进入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D.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某种特例

19.如果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材料主要反映了()

A.传统纺织品已完全商品化B.民族纺织工业发展迅速

C.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D.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离

20.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

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创办新式学堂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D.创办近代海军

21.学者陈旭麓认为: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

”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

22.在1872—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

这类“洋务”逐渐被看作是“时务”。

这里的“时务”是指()

A.创办军事工业B.兴办民用工业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D.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23.李洵在《明清史》中说: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自然经济主体地位并未改变B.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漠视

24.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25.下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

这表明当时()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

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26.1845年有福州官员奏称:

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布、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

”据材料可知()

A.通商口岸附近经济结构出现变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西方侵略者控制了中国海关D.外商在中国私设企业并迅速发展

27.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选中国商人代理买卖,称为买办,作为雇员领取薪金,参与买卖领取佣金。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买办中许多人自己投资创办企业,其著名代表唐廷枢等还参与主持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的创办。

这种情况表明()

A.外国资本主义阻挠民族工业发展B.买办力量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C.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D.买办阶级是列强经济侵略的急先锋

28.近代某著名人士认为,中国物产之盛甲于五洲,但因交通不便,工艰运贵,所以出产不多,销售不广,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

这种认识()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C.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D.维护了封建专制制度

29.1878年,轮船招商局总办朱启昂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以蒸汽为动力磨面粉,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

下列各项属于该企业创办的有利条件的是()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洋务运动的诱导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30.李鸿章于1865年兴建金陵制造局,其产品除供应南洋、北洋各防营使用外,还接受各省防营订货。

关于该局表述正确的是()

A.是清末洋务运动期间的重要民用工业

B.记录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

C.见证了中国从传统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演变

D.有利清王朝镇压天京的太平军

参考答案

1.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历史学家通过否定地理因素、强调制度因素对工业革命扩展方向的影响,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C项正确;突尼斯等北非国家不是因为是大陆国家而接受工业革命影响迟钝,A项错误;材料中否定了地缘因素的优势,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业化的意义,并不是强调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现工业化,D项错误。

2.B依据材料“从美国和德国进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对外出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制成品”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相关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两国积极进行技术革新,不断发展壮大,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功使得英国依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品就能够从广阔的殖民地获得巨额利润,这造成当时英国的企业缺乏改进技术的创新精神,故B项正确。

A选项并非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排除。

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此时美德综合国力已经超过英国,故C项错误。

材料中的工业贸易结构与贸易自由化并无直接关系。

故D项错误。

3.D从材料中的“1750年后的占2639项,尤其是1800年到1809年就有924项”来看,英国工业革命期间重视保护新技术新发明的专利权,因此可以推知知识产权保护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故答案为D项。

专利立法对工业革命的开展有促进作用,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民主政治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

4.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经济政策的转变、经营企业的自由、资本与市场的结合、商业和信贷的扩大等都推动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这反映出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故A项正确;材料中观点都是从某个或某些方面说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故B项排除;材料中的观点没有体现出阶级立场,故C项排除;汤恩比的观点考虑到了英国的传统,故D项排除。

5.C根据材料内容“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拥有土地的乡绅则将其土地收人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说明资本不仅是买房置地,拥有土地的乡绅将土地收入还投资于商业企业和政府公债,说明资本活跃在诸多领域,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18世纪英国社会经济资本的流向领域,无法得出商人与地主联手控制了经济,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资本的流向领域,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资本流向问题,无法得出地主是社会的主导力量,故D选项错误。

6.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产品日益增多,广告有利于拓展商品销路,打开商品市场,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故B项符合题意。

A项,题干并未反映大众传媒受到资产阶级的控制,排除。

C项,题干未涉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故排除。

D项,材料反映以报纸、杂志的传播为基础的广告业发展迅速,体现了报纸杂志的资讯传播功能的加强,故排除。

7.A英国政府结束对谷物进口的限制和关税保护政策,允许本国及其殖民地的外贸运输使用别国船只,表明英国政府减少了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体现了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英国垄断了世界航运,排除B;英国政府允许本国及其殖民地的外贸运输使用别国船只,没有涉及鼓励海外殖民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了英国政府减少了对对外贸易的限制,无法体现英国是否放弃重商主义,排除D。

8.D依据所学可,新航路开辟后,羊毛和商品粮需要量的增长与价格的提高,刺激了资本家去投资办农场或牧场,因而不少人到农村去租地并且为租到土地而提高地租,而多少年来农民只缴纳固定不变的贡赋。

由于农村土地价格的下降,物价上涨,领主的收入已明显相对减少,许多人很愿意将自己的土地租给资本家。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农村劳动力的增加与封建领主更愿意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去投资办农场或牧场无关;B选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出现导致资本家去投资办农场或牧场,不是封建领主意愿变化的直接原因;C选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7世纪中期,并非16世纪开始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C根据材料内容“《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克菜顿反托拉斯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反对垄断组织的法,垄断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材料内容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打击垄断组织违反市场秩序的行为,因此材料措施力图维护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打击垄断组织违反市场秩序的行为,而不是完全否定垄断企业的合法性,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克菜顿反托拉斯法》等法律限制和规范经济秩序,而不是建立不受限制的经济秩序,故B选项错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接受市场监督的条件下资本集中是不会影响经济稳定,垄断组织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D选项错误。

10.D从材料可以看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通过了新的关税法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美国对外市场的开拓,客观上推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答案为D。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要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扩张的特征,不是对欧洲国家妥协让步。

A错误。

当时应该是扩大对外资本输出,而不是扩大资本积累,B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降税措施,应该是鼓励开放,它不利于保护国内市场,C错误。

11.B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并像欧洲大陆推广,为了适应工业革命中机器生产的需要,男女服饰变得简洁,灵活,故B正确;妇女从事工业生产,说明地位的提高,故A错误;材料只是说从事生产领域导致服饰变化,体现不出贫富差距,故C错误;材料中服饰不装饰,是工作需要,故D错误。

12.A由图表可以得出1901、1908、一战前这三个时间点汽车业工人人数由1773人到12400人再到5万多人,呈直线上升趋势,德国无产阶级力量上升;德国汽车的年产量由年产量884辆到5547辆再到2万辆,也呈直线上升趋势,工业化生产能力增强。

综上,结合20世纪初的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并接近完成,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可知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项正确。

仅仅就汽车产业来看,无法得出就德国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的结论,故排除C项。

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是在二战后,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材料不涉及轻重工业比例问题,故排除D项。

13.C铁路交通使用的是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汽机车,而蒸汽机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又可以运输煤炭,所以是“自己运输自己”,C项正确;虽然煤炭是近代工业的主要能源,但材料与此无关,A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煤炭的运输而不是进口,B项错误;电力工业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D项错误。

14.B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上海进出口贸易额逐渐超过广州,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外贸中心发生变动,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故答案为B项。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差额,不能反映逆差加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动,排除C项;新式工业的兴起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

【点睛】

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

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

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对被选项要“三思”:

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

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15.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是在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阐释传统手工业市场的发展情况,故B项排除;鸦片战争后,国人依然仇视外洋事物,还没有完全从“天朝大国”中解放出来,所以会出现“奇技淫巧”的认识,而19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及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应该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故C项正确;“追逐西方时尚”与材料主旨不合,故D项排除。

16.C材料“土货往往质粗价廉,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反映了张之洞主张通过机器生产提高本土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竞争力,体现了大机器生产对商战的重要性,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对国家实力的重要影响,故A错误;中国处于商战劣势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落后的自然经济,张之洞并未认识到这一根源,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专制政体对商战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只有经过机器、化学的加工,才能变粗为精,实现增值”,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机器生产提高本土产品的质量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7.A材料反映近代中国由传统的华夷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国家平等的意识和外交理念,故选A;鸦片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就已经出现,此时林则徐、魏源等人就已经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了,并开始向西方学习。

因此,B项不是民族危机逐渐加深的结果,排除B;外交称谓的变化并不是中体西用思潮的体现,排除C;清朝政府没有认清形势而全面学习西方,排除D。

18.B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表格表明近代以来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选B;主要是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我国自然经济,排除C;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就是自然经济。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征,故属于自然经济,所以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表现,排除D。

19.D依据材料所述当时的农民在织布时用的都是进口纱布,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中纺纱和织布相分离,所以D项正确;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所以B项不正确;材料所述传统织布业地位逐渐丧失,所以C项不正确;A项中传统商品完全商品化说法不准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0.B结合史实可知,“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培养新式人才,为中国长远发展和根本改造提供人才和思想的条件,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是自强新政的首要措施,但与长远发展不符,A项错误;“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可以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改变旧的经济政策,但不是最成功的做法,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求富”的活动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消沉下去,C项错误;“创办近代海军”的成果也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所省无几,D项错误。

21.A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救亡图存,因此它作为核心动力推动着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洋务运动的特征;C选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D选项错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与实业救国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B依据材料中“在1872—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时务”是指洋务派在“求富”口号的指导下兴办的民用企业,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创办军事工业属于洋务运动第一阶段;C选项错误,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洋务运动自身并未发展民族资本主义;D选项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3.B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大量掠夺中国的原材料,侵占中国市场,冲击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产品商品化加强,B正确;自然经济主体地位并未改变阻碍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故A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与问题无关,C错误;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错误。

24.B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

点睛:

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