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5692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docx

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含答案

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一)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

(1)定义:

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_地理位置,是一个___可度量_______的实体。

(2)划分:

划分指标可以是单一的__(如自然、经济、社会),或者是___综合的__。

(3)类型:

均质区(如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方言区、农业区)

功能区(经济区、贸易区、旅游区)

(4)特征:

整体性性、差异性性、层次性性、开放性性。

 

[练习]:

1、区域(C)

A.都有明确的界限B.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D.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区域的特征有(D)

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独立性④开放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④

3、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A)

①热量带②干湿区③我国三大自然区④文化区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4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D)

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青岛市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⑤⑥D①⑥

5、有关区域的正确叙述是(C)

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限

B区域是主观随意划分的

C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

D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2、区域差异

(1)划分自然区域依据的5个自然地理要素是_地形、_气候、水文_、_土壤_、_植被_。

其中地形和_气候_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_土壤__和__植被_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2)中国自然区域差异的突出表现,就在于_东部季风区_、_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_青藏高寒区_这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3)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积

东部临海

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位于西南青藏高原25%

 

地形(区)

地形相对平坦

以_平原_、_丘陵_为主

包括:

_东北平原、_华北_平原、_长江中下游_平原、黄土高原、_云贵_高原、_四川盆地、江南丘陵

海拔较高,差别明显,以高原、盆地为主

包括:

_内蒙古__高原、

_塔里木__盆地、

_准噶尔__盆地

海拔高,高大山地;以高原山地为主

包括:

__青藏__高原、

_柴达木__盆地

 

气候

季风气候,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特

征:

温差大,降水少。

高原和高山气候,特征:

气温低、降水少,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

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多咸水湖

土壤

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

土壤较肥沃

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土壤贫瘠

原始土壤

土壤发育程度低

植被

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以森林为主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森林草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

气温随纬度变化

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

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农业

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

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

人多地少,环境问题

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

深刻微弱

经济文化

发达落后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

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

(1)地形崎岖

(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区:

(1)地形崎岖

(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4)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别是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划分它们的依据是:

①自然条件的差异;②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

[练习]:

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1-3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D)

A.aB.bC.cD.d

2、制约四大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组合正确的是(A)

A.a——洪涝灾害B.b——热量条件C.c——土壤肥力D.d——灌溉水源

3、c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B)

A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B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D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完成4—6题

4、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原区(D)

A.区域面积依次减小,人口比重依次减小B地势逐级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渐次减弱,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D土壤发育程度逐步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5、新疆瓜果特别甜,原因是(C)

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6、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的自然原因是(B)

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7、关于三大自然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D)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8、关于三大自然区的人文差异正确的是(C)

A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

C青藏高寒区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

D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

9、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C)

A随经度变化所产生的水分差异B随高度变化所产生的热量差异

C随纬度变化所产生的热量差异D随人类开发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经济差异

10、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D)

A冬小麦与春小麦主要产区的分界线B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分界线

C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线

11、从我国东部地区耕作制度的南北差异可见,耕作制度的决定因素是(B)

A光照强弱B热量多少C水分条件D风俗习惯

12、秦岭——淮河作为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的根据是(C)

A其北方以旱地为主,其南方以水田为主

B其北方为暖温带,其南方为亚热带

C在地理上大致与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和800mm年降水量线相吻合

D起北方为半湿润地区,其南方为湿润地区

1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自然景观从东到西明显分为三种类型,其主导因素是(A)

A随经度改变所产生的水分差异B随高度改变所产生的热量差异

C随纬度改变所产生的热量差异D随人类开发程度不同所产生的经济差异

14、青藏高寒区的主要特征有(D)

A土壤肥沃,耕地面积达B淡水湖泊多,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C高山广布森林,低谷多为草甸D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

15、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B)

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B青藏高寒区—--“高”和“寒”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寒冷干燥D青藏高寒区—--冰川纵横

16.右图A地区与B地区的差异有(D)

A.A地比B地全年气温高

B.A地比B地水田数目多

C.A地比B地全年日照强度大

D.A地比B地楼房间距大

读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完成17-19题

17、能依次正确反映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构成的是(A)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③②①

18、东部地带今后应(A)

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

B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

C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积极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D有步骤地重点开发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能源和水利资源

19、三个地带相比较(C)

A①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小,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B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③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的提高

C三个地带中的第三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D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会下降

20、三个经济地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差别是(C)

A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B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的配置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D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的配置

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

(二)

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

人类活动分布区

举例

人地关系

采集狩猎阶段

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地区_

崇拜自然

农业社会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

四大文明古国

改造环境,驯化禽畜,栽培作物

工业社会

资源丰富(能源、金属),区位交通优越(道路、航道、港口)

德国鲁尔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山东东营

利用环境提供的资源或区位优势发展经济

后工业

社会

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

美国硅谷,日本九州,北京中关村

注重环境质量

2、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航海技术

阶段

影响

落后

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多发源于大陆内部

发展

海洋交通发达,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

(西欧、日本、美国东、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进步

开发海洋矿产有石油、天然气、锰结核

 

3、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

工业化

阶段

影响

以前

人口稀少、文化、技术大多由大陆传入

以后

(1)利用岛屿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英、日)

(2)利用波浪、阳光、海岛、海滩发展旅游业

(3)控制岛礁,确定海域的归属权,具政治、国际军事意义

三、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自然资源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

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

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

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石太线)

3、面临问题:

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

(2)提高综合利用:

变煤为电、油、气

(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

东水西调

2、美国:

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

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农业:

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

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

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南部:

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

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三)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

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

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

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类型:

国内——区域产业转移;跨国——国际产业专业

(2)原因:

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市场

或为:

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

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

(4)举例:

亚洲:

美国日本四小龙、东盟中国、越南

第一次第二次

珠三角:

香港珠三角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5)影响: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自然环境

提高环境质量

(1)乡村地区→工业化地区

(2)导致环境污染

人文环境

(1)失业人口增加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1)加快工业化进程

(2)缓解就业压力

3.中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路线

输出地

输入地

南水

北调

东线:

长江下游扬州→天津(华北)

中线:

三峡,丹江口水库→北京、

石家庄、郑州(华北)

西线:

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

黄河上游(西北)

(1)减轻洪涝灾害

(2)长江口盐度升高,水质变差

(1)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2)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西气

东输

塔里木盆地轮南→上海

(1)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2)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1)缓解能源紧张

(2)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西电

东送

北线:

山西、内蒙→华北(京津塘)黄河上游

中线:

三峡→华东、华东(沪宁杭)

南线:

珠江中上游→华南(珠三角)

贵州、云南

[练习]:

1、有关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C)

A“人定胜天”,地理环境也是可按人类意志进行改造的

B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没有丝毫关系

C区域地理环境是一定区域中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D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既稳定又深刻

2、在后工业化阶段,高薪技术产业区主要布局在(A)

A环境质量优越地区B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C人口资源充足地区D劳动力低廉地区

3、海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被人们重视的原因是(B)

A海洋深度大,容易淹死人B航海技术落后,难以逾越

C海洋里没有什么资源D海洋水不能饮用或用于灌溉

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B)

A领海范围为200海里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24海里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12海里

5、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比重状况是(C)

A第一产业比重最大B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C第三产业比重最大D三大产业比重均衡

6、发生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C)

A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厌倦效应,一件事干得长了,就想换另一件事干

B各地风俗习惯不一样,产业在转移中才能找到适合发展的区域

C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类型不断升级,不发达地区往往成为较落后产业的“接受地”

D经济不发达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为了经济发展,需引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7、一般来说,较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转移的产业是(A)

A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多以第三产业为主D资金密集型产业

境外加工贸易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对外合作的重要方式。

读图,我国将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产品市场示意图,分析完成8、9题。

8、三家工厂在我国选址的原因分别是(A)

A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庞大的市场吸引、中国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

B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开拓中国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C庞大的市场吸引、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中国的资源优势

D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开拓国际市场

9、三家工厂在我国选址的根本原因是(D)

A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B利用我国的原料

C开发我国市场D降低生产成本,追求最高利润

 

10、读“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表2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炭

天然气

优点

开采成本低、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

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缺点

使用不方便、燃烧效率低、废气、废渣排放量大

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资料:

我国能源地区分布不均。

西气东输工程是从塔里木盆地轮南至上海的输气管道(如图所示)。

新疆的天然气非常丰富,但经济发展滞后,相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小,天然气得不到充分利用。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很大(以煤炭为主)。

长期以来这里能源资源贫乏,所需能源主要从外区调入。

(1)试从调出、调入区资源和经济发展特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的原因天然气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不平衡、天然气污染小。

(2)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西部经济发展影响有AB(选择填空)。

天然气污染小

A.增加就业机会B.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C.改善生态环境D.减少财政收入

(3)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东部和沿线地区环境的影响可能有改善环境质量、生态良性发展

(4)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都属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范畴,研究此类问题应从几个

方面考虑?

①从调入调出区的资源分布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考虑;

②做到资源和经济优势互补;

③在工程实施中注意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四大工程中,对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是南水北调和西电东送。

它们对北京的积极影响是①解决缺水问题;②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③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地理必修3复习提纲(三)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1、原因

(1)自然原因:

黄土土质疏松、易侵蚀性;

地形起伏、地表破碎;

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

开垦陡坡、毁坏树林、过度放牧和樵采、滥用土地

2、危害

(1)破坏土地肥力→农业减产

(2)灾害加剧:

泥沙淤积引起洪涝灾害

旱情加重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影响水资源合理利用

3、治理

(1)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2)工程措施:

修水库、打坝淤地、缓坡修水平梯田

(3)小流域综合治理: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_农业技术措施_

四、荒漠化

1、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洋远,加之周围高大地形的阻挡,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荒漠广布,成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2、原因

(1)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干旱;物质条件——地表松散物质;动力条件——风力作用

(2)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治理

(1)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2)生物措施(抗旱固沙植被)和工程措施(草方格)

(3)寻找新的替代能源

五、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

1、基本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区域位置

②自然环境:

降水丰沛、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降水、地形、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③自然资源:

矿产(煤炭、磷、铅锌、铁、铜等)、水能资源等

(2)人文条件:

①生产力水平低②经济基础差③交通困难

2、治理措施:

①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

②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

③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

④保护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经验:

⑴设置专门的开发管理机构⑵因地制宜地开发

⑶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⑷提高流域的开放程度

[例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D)

A农业历史悠久,可耕地垦殖殆尽

B人口增长快,工业发达

C耕作技术和方式落后,作物品种少

D滥垦滥伐,破坏地表植被

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A)

A保持水土B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C改良土壤D解决农村燃料不足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土地裸露的“红色荒漠”,据此回答3-5题

3、形成“红色荒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B)

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C沉积作用D搬运作用

4、形成“红色荒漠”的主要人为原因是(C)

A过渡放牧B开山取石C滥伐森林D交通建设

5、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D)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据此回答6~10题。

6、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B)

A.荒漠化B.水土流失C.酸雨D.气候变暖

7、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C)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D.干旱和大风现象

8、下列不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是(D)

A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B造成耕地的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

C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D黄土土质疏松,孔隙很多,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9、下列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叙述不正确的是(C)

A要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植树种草

B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C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水土流失会逐渐减轻

D大力加强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10、下列属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工程措施是(A)

A打坝建库,平整土地B轮作套种C退耕还林还草D深耕改土

11、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A)

A过度开采和过度放牧B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

C迫于人类压力和不合理经济活动D工矿开采不重视环境保护

下表为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12-14题

表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次)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

(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12、表中显示我国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

A西本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13、为了控制沙尘暴次数增多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B)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

C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14、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D)

A建设巨大航运网B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改善气候D兴建众多大坝,疏通河道

 

读“世界荒漠化分布图”,回答问题15-17。

115、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B)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中不包括(A)

A.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D.全球CO2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