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5813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7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docx

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

2010年高考地理知识总结精要

一、地球专题

1.经、纬度计算:

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

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北半球当地地理纬度

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东西经-——东(西)经度的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反)。

南北纬——北纬的度数向北增大

东(西)半球——从20°W向东至160°E

2.比例尺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方向—A在B的什么方向,分清出发点B与目的地A,看纬线的位置定南北(上北下南),

看经线的位置关系(经度差小于180°度)定东西

4.有关时间计算:

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

②区时的计算:

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

③地方时的计算:

找出已知的经度与时间,经度差计算:

采用同侧相减,两侧相加;时间差=经度差÷地球自转角速度15°/时或1°/4分;根据东早西晚来加或减时间差;注意考虑行程时间;;结果若小于0,则应加24小时,日期变为昨天。

④地方时的判断方法:

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

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

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

00(切点为极昼)或12:

00(切点为极夜)。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12:

00,其对面经线上的时间为0时。

昼半球中点经线上的时间是12时,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是指0度经线的地方时,太平洋标准时是指120W的地方时。

⑤日期界线有两条:

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

00经线,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跨过它时日期应加上1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有三处并不完全重合),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跨过它时日期应减去1天。

注意今天与昨天范围的描述。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

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km/h;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7.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线上h=0°,昼半球h>0°,夜半球h<0°。

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适用条件:

①两地位于直射点的同一侧;②两地对称分布于直射点两侧)。

8.昼夜长短计算:

弧比法----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时;

日出日落法---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

纬度法----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值地区的夜长。

9.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

00的经线;

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10.常见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1)、极点:

一天中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

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º到23.5º间变化。

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度数相等。

(2)、赤道:

赤道上因全年昼夜等长,所以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和66.5°间变化。

(3)、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地点,其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互余。

11.太阳回归运动轨迹图

12。

黄赤交角的变化与五带

13.地球公转轨迹图判断依据:

地球自转与公转方向一致;地轴北轴倾向太阳—夏至日,夏至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14.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纬度、海陆、地形、地势、天气、气候、空气质量、季节昼长。

15.卫星发射中心的选择因素——纬度、气候、昼夜、人口。

16.回收场的选择因素——地形、气候、河流、人口、交通。

17.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

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圈在某一时刻重合,与纬线圈垂直相交;春秋分以外的其他时间晨昏线与经线圈相交(夹角为0度-23度26分之间,二至日时夹角达最大),与纬度值相同的两条纬线相切而与其他纬线相交,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

18.日出、日落的方位:

①春秋分,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②每年3月21日-9月23日(北半球夏半年)除发生极昼地区以外的其他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发生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其实没有落到地平面之下,只是落到一天中最低的位置);北极因终日太阳高度不变太阳始终位于正南,③每年9月23日-次年3月21日(北半球冬半年)除发生极夜地区以外的其他各地东南日出,西南日落。

④根据日出、日落的方位可以判断日出、日落的日影朝向。

19.发生极昼地区日出时刻的太阳高度:

发生极昼地区日出时刻的太阳高度并非都为0,只有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处日出时刻太阳是从地平线上升起的。

两极发生极昼期间,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都不相同,但同一天太阳高度却始终保持不变。

20..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的变化:

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朝向始终朝北(北极除外);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日影朝向始终朝南(南极除外);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朝向随季节变化而有南北之别。

正午日影的长短可以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进行计算,方法如下:

设正午太阳高度为H,,物体高度为D,正午影长为L,则cotH=L/D,即L=DcotH

21.河流两岸的侵蚀问题:

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如果是弯曲的河道,还是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

凹岸侵蚀,凸岸相对相对受沉积。

港口建在河流凹岸

23.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延伸:

①一年中昼长(或夜长)最大差值△R随纬度增加而增加,南(北)极圈及其以南(以北)地区达最大值,为24小时。

赤道地区△R为0小时;②南北回归线至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即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与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之差)为定值(46度52分)

二、等高线地形图和等值线专题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

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

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地形剖面图的读图方法:

起点、终点、高点、低点的海拨高度,其次为坡度的变化。

4.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5.等高线与地形状态:

山脊——等高线向海拨低处突出(等值线向低值方向突出处为高值区),山谷——等高线向海拨高处突出(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6.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差值计算公式)(n-1)d≤⊿h<(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7.引水线路:

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8.交通线路选择: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9.水库:

⑴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

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3.坝高——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4.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5.坝长——工程量的大小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

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10.水系特征:

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11.水文特征:

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12.农业规划: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13.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

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4.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5.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

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

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

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

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

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16.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17.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18.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

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二)等温线和等温差线

1.温度计算:

①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

6℃;②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③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下100m,地温增加3℃。

2、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位置:

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①纬度:

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②海陆分布:

(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

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大气:

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

①锋面活动:

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

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

暖锋相反。

②天气状况:

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③季风④西风

(3)、地形:

(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海拔--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地形类型--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

坡向----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山脉的走向

(4)、洋流:

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

主要指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此外冰雪的反射率

(6)、水文:

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7)、人类活动:

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3、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地势,洋流,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天气状况,人类活动等。

(a)纬度: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节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

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b)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

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

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d)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

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

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e)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

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问: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哪个气温日较差大?

其间有什么规律(或关系)?

例析:

这类题目,是要从对个别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析入手,总结出一般规律。

阴天时水汽多,白天能削弱太阳辐射,使气温降低;晚上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形式对地面保温,从而使气温升高,这样气温的日较差就小。

晴天时正好相反。

沿海地区水汽多,故温差小;内陆地区水汽少,故温差大。

其间总结出的规律是:

水多温差小,水少温差大。

例如沼泽地区温差小,沙漠地区温差大;气旋控制温差小,反气旋控制温差大。

4、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

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b)海陆——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由东向西递增)

(c)地形——凹地大于高地,原因同日变化;由山麓到山顶递减。

原因:

海拔高度越高,获取地面的热量越少

(d)天气状况——少雨区大于多雨区

问:

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

气温年较差小,原因:

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

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5.等温线的读图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

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

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

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4).分析数值特征:

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6.高考能力要求:

(1)南南北北规律——南、北半球:

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

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高高低低规律——气温高处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气温低处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凸出。

(等值线的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3)点北陆北,点南陆南规律——大陆等温线向北,太阳直射在北半球(7月);大陆等温线向南,太阳直射在南半球(1月);

(4)判断寒、暖流: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

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三)等降水量线

1.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

(1)、位置:

A纬度位置——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B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

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①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难以成云致雨控制,故降水少),但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

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如:

非洲撒哈拉地区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难以成云致雨)和东北信风(来自陆地,水汽少;②锋面:

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③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

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相反。

(5)、植被和水文状况: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

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2、等降水量线

(1)我国由南向北递减。

原因是锋面雨带的南北移动,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

(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

(2)我国由东向西递减。

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

(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

(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4)闭合曲线:

越向内降水越少,是内陆盆地或山脉的背风坡;越向内降水越多,是山脉的迎风坡。

3、副高的位置与强弱影响着我国的降水的多少与分布

4—5月南部沿海,6—7月江淮地区,7—8月华北东北地区,9月退到华南地区

(四)等盐度线

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度和高纬度两侧递减。

原因是副热带海区气温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低纬度和高纬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五)等地租线

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

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距离远近不同的影响。

(六)等压线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等压线越密,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七)等震线:

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八)潜水等水位线

1、地下水

(1).类型:

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2)潜水等水位线图

①潜水的流向:

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

②潜水埋藏深度:

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

③潜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潜水的流向偏向河流机潜水补给河流水)。

(3).潜水与河水或湖泊水补给关系:

一是作水平线法,比较水位高低,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二是作出潜水流向,潜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或湖泊,潜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潜水,则河流水或湖泊水补给潜水。

4.潜水流速的大小:

取决于潜水的坡度。

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

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确定引水工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当等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汇流处,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水位线由密变稀时,取水井应布置在由密变稀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类型 

位置

流向

补给

分布

深度和水质

潜水

(重力水)

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

从高处流向低处

雨水和地表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埋藏浅,易开采,易污染

承压水

(自流水)

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

从压力大处流向压力小处

潜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埋藏深,水质好,流量稳定

 

三.大气专题

(一)气压

1)、影响气压的因素——海拔、近地面气温、空气运动

A、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B、近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C、近地面气压一般要高于高空气压,两者名称相对,即低空为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

D、(气压的高高低低规律)等压线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线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

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

(2)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

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垂直方向上:

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3)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线):

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

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易出现锋面(锋面气旋)

(4)判断鞍部:

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5)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A、风向的作图:

垂直等压线并指向低压作箭头,北右南左。

B、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C、风力大小:

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二)、气候

1、气候类型的判别

(1)、模式法——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以北半球为例)

如在南北纬300-40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在南北纬400--50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2).图表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