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6073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docx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力图从教材设计的角度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益,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大的发展。

2、体现整体效益的结构,构建了以活动为基础的整体框架,将内容间有独特联系的典型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使它们在教学目标方面形成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整体,从而使学生认识的发展、探究能力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成为逐渐发展的过程,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注意从小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喜欢科学课,建立起学习科学课的信息。

教学目标:

“动物”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让学生亲历饲养和观察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共同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学科

科学

备课人

苏建萍

累计课时数

8

课题

蜗牛

(一)

所用课时数

1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

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四、饲养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

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

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

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

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

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

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课后反思

学科

科学

备课人

苏建萍

累计课时数

9

课题

蜗牛

(二)

所用课时数

1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

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

分组:

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二、观察蜗牛吃食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

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

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

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

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

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

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

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

学科

科学

备课人

苏建萍

累计课时数

10、11

课题

蚯蚓

所用课时数

2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认真观察,有目的的有序的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

能自己设计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与本组成员合作一起进行观察和实验。

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愿意帮助其他的同学。

喜欢观察和研究动物。

3、科学知识目标:

能够知道蚯蚓的身体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及其他相关知识。

能够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真观察,有目的的有序的进行观察蚯蚓

教学难点

认真观察,有目的的有序的进行观察蚯蚓

教学准备

蚯蚓若干条、毛巾、沙子、土、水、纸盒等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猜蚯蚓”

课前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

“没有脚,没有手,弯弯曲曲来回走,松土数它是能手。

这是什么?

接着检查学生准备材料情况,为下面的探究活动作好准备。

二、观察提问“问蚯蚓”

 

三、玩中探究“玩蚯蚓”

“这节课,老师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你们喜欢吗?

”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和启发有困难的小组,促进观察活动的开展。

 

第二课时

四、交流学习“说蚯蚓

1、谈话,引入新的探究活动——蚯蚓的生活习性。

 

2、研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和启发有困难的小组,促进实验活动的开展。

 

五、实践探索“养蚯蚓”

 

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蚯蚓,大家最想知道关于蚯蚓的哪些知识?

  

1、让各小组学生开始思考探究办法,制定探究计划,并进行探究活动。

2、提醒学生每组可以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议题来探究;巡视各组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教师发下几条蚯蚓,激起其他同学迫不及待地也想要领走蚯蚓:

“谁敢自己上来抓一条蚯蚓下去?

4、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分组探究:

蚯蚓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你还有哪些其他的发现?

5、比谁的实验设计得好,谁的发现最多。

 

小结:

各组汇报,交流讨论“我们发现……”

教师表扬全体同学,特别是那些细心观察、大胆实验的小组。

对于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注意提示,例如“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

”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

本活动的重点不是要测量出蚯蚓的准确身长,而是让学生学习使用一些测量的方法。

”        

 

1、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获得的关于蚯蚓的各方面知识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形成对蚯蚓的整体认识。

完成实验报告。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观察实验目的,切实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

2、“你认为……?

”“你想研究……?

”“怎样设计实验?

3、小组讨论实验方法,找老师领取器材,展开研究“蚯蚓喜欢温暖的还是寒冷的环境?

”“蚯蚓喜欢阴暗的还是明亮的环境?

”“蚯蚓喜欢潮湿的还是干燥的环境?

”“蚯蚓喜欢土还是喜欢沙子等等?

各组填写实验记录。

交流汇报。

教师伺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鼓励学生课外自己开展观察动物的活动。

4、尽管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出结论,对蚯蚓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明白,比如:

蚯蚓吃什么?

怎样繁殖等等。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学会养蚯蚓。

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写一篇简短的观察日记,记下蚯蚓的新发现、新感受,培养他们认真细致、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直接兴趣。

课外活动:

饲养蚯蚓,观察蚯蚓能为人类做什么?

5、总结时渗透环保教育,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好机会。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能认真观察,有目的的有序的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

能自己设计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课后反思

学科

科学

备课人

苏建萍

累计课时数

12

课题

蚂蚁

所用课时数

1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一、揭示课题。

 

二、激发探究欲望。

 

三、引导探究。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五、课外延伸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

蚂蚁。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

选几幅展示。

3、比较。

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1、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

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

说什么?

争论什么?

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2、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

你认为怎样?

你能不能再看看?

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3、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4、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

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

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

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1、提供学生较多的探究研讨和动手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这节课不在于学生获得多少蚂蚁的知识,而在于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得知识。

因此,在引导探究阶段要给学生自主权。

课后反思

学科

科学

备课人

苏建萍

累计课时数

13

课题

金鱼

所用课时数

1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每组:

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

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

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

“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

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

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

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

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

(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

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

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

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

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

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

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课后反思

 

学科

科学

备课人

苏建萍

累计课时数

14

课题

动物的共同特点

所用课时数

1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

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师引领组织

学生学习训练

个性设计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

点。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

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

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

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

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

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

理解什么是生物。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

“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

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

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

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

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备课组网上讨论意见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