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6251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Word格式.docx

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2.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

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

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

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

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

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

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19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

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二、等温线专题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

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

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

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

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

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

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

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4.分析数值特征:

大小小大中间走;

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

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

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5.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

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

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

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

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

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

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

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

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

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

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

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

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

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

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三、等潜水位线专题

1.概念:

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2.河流流向判断:

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潜水的流向:

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4.潜水的埋藏深度:

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

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5.潜水流速的大小:

取决于潜水的坡度。

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小,流速越慢。

在同一幅地图上,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越大,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6.确定引水工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不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取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汇流处,并且埋藏较浅处;

当等水位线由密变稀时,取水井应布置在由密变稀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注意不是垂直)。

7.潜水与河水或湖泊水补给关系:

一是作水平线法,比较水位高低,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

二是作出潜水流向,潜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或湖泊,潜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潜水,则河流水或湖泊水补给潜水。

四、其它等值线专题

1.等温差线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

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

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

冬季则在13~14时。

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

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

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节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

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

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0~9.0℃;

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b)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

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

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d)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

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

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e)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

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2)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

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

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有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达到46℃。

图3给出了不同纬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b)海陆由于海陆热特性不同,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区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大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c)距海远近由于水的热特性,使海洋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和,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

此外,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3)、等值线分析

(a)纬度变化:

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递增。

原因是低纬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中纬度变化大;

低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

中、高纬度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

(b)经度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递增。

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我国是由南向北递增;

由东向西递增)

2、等降水量线

(1)我国由南向北递减。

原因是锋面雨带的南北移动,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量越少。

(等降水量线东西分布)

(2)我国由东向西递减。

原因是离海洋越远,水汽越难以到达。

(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

(3)城市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原因是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中心区尘埃多,凝结核多,降水多(雨岛效应)。

(4)闭合曲线:

越向内降水越少,是内陆盆地或山脉的背风坡;

越向内降水越多,是山脉的迎风坡。

3、等盐度线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不同纬度地区盐度比较主要分析气候中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同纬度不同海区主要分析洋流流经状况,暖流流经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盐度较低;

近海岸盐度还要分析陆地淡水注入的稀释作用;

高纬度海区还要分析结冰与融冰的影响,结冰使盐度升高,融冰使盐度降低。

4、等地租线

由城市中心和交通干线向四周递减,原因是由于地租受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距离远近不同的影响。

一般城市中心地价最高,在交通十字路口形成地租的次高中心。

5、等压线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近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近地面气压一般要高于高空气压,两者名称相对,即低空为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

等压线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线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

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

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

(2)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

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垂直方向上:

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

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3)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线):

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

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

(4)判断鞍部:

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5)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

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力大小:

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6、等震线:

①地震的烈度由中心向四周递减

②影响因子:

震级越高,烈度越大;

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

震中距越短,烈度越大;

地质构造上断层分布,烈度大;

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

四、地理计算专题

1.经纬度计算:

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

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

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等高线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根据(n-1)d(n+1)d(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4.流域面积的计算:

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

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

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

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

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

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

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

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

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

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

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

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

00;

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

00(切点为极昼)或12:

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

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km/h;

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7.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上为0,昼半球h,夜半球h,晨昏上h=0。

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8.昼夜长短计算:

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

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

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

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9.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

00的经线;

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10.温度计算:

①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

6℃;

②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

③常温层以下地温垂直递增率,每往下100m,地温增加3℃。

11.气压梯度计算: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即为气压梯度,计算公式为△P/△d

12.河流径流量的计算:

径流量=降水量一蒸发量

13.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14.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密度=人口总量/分布面积

15.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该地区人口总数

16.运动器感觉昼夜更替周期的计算:

T=360/(地球自转角速度运动器角速度),(同向相加,逆向相减)。

五、河流专题:

1.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①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②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③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2.河流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

长度与流域面积;

支流及注入海洋;

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

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3.河流水文特征: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

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

④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⑤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⑥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⑦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

⑧人类活动,一般河流两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污染、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和生态。

4.河流地貌:

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着,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着,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

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着,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

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5.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

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

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6.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多雨型气候区:

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

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型气候区:

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气温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现汛期。

气温较低地区:

冬季气温低于0℃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

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

气温较高地区:

冬季气温高于0℃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

六、地下水专题

1.类型:

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类型位置流向补给分布深度和水质

潜水

(重力水)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从高处流向低处雨水和地表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埋藏浅,易开采,易污染

承压水

(自流水)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从压力大处流向压力小处潜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埋藏深,水质好,流量稳定

2.地下水的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

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

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

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

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

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

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

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

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

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

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

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

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

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

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

(1)潜水的流向:

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

(2)潜水埋藏深度:

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

(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

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

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

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

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

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盆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

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牲畜饮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

7.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承压水与潜水不是一回事。

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来区分的,而潜水与承压水是依据埋藏条件来区分的。

七、太阳高度

(一)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

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

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

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