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6827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docx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

1、分析教学内容

2、学习者分析(学生)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4、教师分析

5、教学策略的分析

6、教学评价的设计

各环节的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教的目标,也包括学的目标。

它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最后达到的一种目标。

它是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用的方法很多。

教师在备课时要对选用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实际上就是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

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

选用的依据包括五个方面,具体内容参照第二讲中的相关内容。

注意一个课时的教学往往不止一种方法,在设计方法时最好具体到每个子目或每个知识点上。

(如洋务运动一课中,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可以用辩论法,也可用图表对比呈现观点;洋务企业可用图表法;洋务企业的特点可用讲解法或讨论法;评价可用讨论法)

   (3)教具的设计

   历史教具是历史教学必要的辅助手段,包括实物类教具、图示教具、多媒体教具等。

实物教具如小黑板、某种历史物件的模型或样品、有利于教学的其他具体物品;图片教具主要是一些历史图片、地图;多媒体类教具就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设施。

备课时要精心考虑可以选用的教具以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

怎样进行板书设计,将在后一节讲述。

   (5)、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设计是教师对已确定的教学内容怎样教及推进程序的一个总体思考,其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推进顺序。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的时间和学生活动的时间。

教师活动主要包括:

讲解、提问、教具演示、板书等;学生活动主要包括:

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时间可灵活)、讨论、练习等。

对于这些活动什么时候做、用多少时间做都要有计划性。

   ②分配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

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一般是这样的:

组织教学1分钟、导入新课3分钟左右、讲授新课30—35分钟、小结3—5分钟;布置作业灵活处理。

教学中应按这个时间安排进行。

   ③设计每个知识点的用时;

   ④设计好子目间的过渡。

   对教学思路设计的基本要求是:

使整个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一个总体规划,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前提。

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予以重视。

二、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特点?

1、有利于教学情境创设;

2、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3、有利于合作学习;

4、有利于自主体验;

5、有利于全员参加;

6、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我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下面几个主要环节:

      一、明确教学内容:

这里应写明版本、学科、单元、课时及课题。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这里应该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就是任务,教学目标应该是可以预测的,这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可测的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明确的学习方向。

      三、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这是教学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确定是一定不能偏离主干知识,学生学不会的,应该有办法让学生学会。

      四、教法:

即教师如何“教”。

不同的教师,“教法”是不同的,但教师个人教学的艺术特点是确定教学实施策略的基础。

教师如何的“教”,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用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这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

     五、学法:

即学生如何学,采取怎样的“学”的策略,才会保证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六、教学准备:

与本节教学相关的工具,如课本、挂图、多媒体等。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节课的导入,不仅作为教师讲授新课的铺垫,即为进入新课学习提供背景,还应具有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功能和作用。

  

(二)探究新知:

是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也是一节课的核心

  (三)体验发现: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体验发现,巩固提高。

  (四)拓展延伸: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课堂小结:

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的水平,通过积极的引导,将教学的这个环节交由学生完成。

使他们既重现和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在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一次训练的机会。

    八、板书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力求以尽可能简练、精当地文字、符号、线条、图形、图表等表现手法,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丰富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概括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九、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的延伸,也是教学设计的必要环节。

客观公正的教学反思不仅能矫正教学行为,还能提高教学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学情分析都包含哪些方面?

1.分析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

2.分析学生的心里需求。

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里需求就是非智力因素之一,它是学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分析学生的“可能”进行预测。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不仅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提高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分析课堂效果。

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

5.分析课后效果。

对学生课后的联系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对“光的反射”一节课进行教学背景分析

 《光的反射》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设置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现象,本节知识的学习,它既是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又是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光的折射定律的基础,在光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

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理解光的反射规律,进而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同时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

本单元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和看不见的光。

本节课我们重点讲光的反射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后面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学生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教法:

由于学生刚学完光的直线传播,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启发式教学法。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多媒体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启发式归纳法。

教学方式:

本节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应用反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利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并且掌握在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5、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

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

激光手电筒、刻度尺、水、盆、平面镜、投影片、白纸、大头针、量角器、多媒体、白纸、图钉或透明胶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提问:

同学们都知道太阳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太阳,是因为太阳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月亮是光源吗?

(不是)那么为什么我们能看见月光?

(我们看见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光) (太阳、月亮图片)

出示玩具小狗  (小狗图片)

问题:

玩具小狗会发光吗?

(不会)那为什么我们还会看见玩具小狗?

(因为玩具小狗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深度思考。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实验验证:

桌子上激光笔、一杯水、平面镜、请大家动手试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刚才的实验结果,出示课件,得出结论。

建立概念:

师生总结:

光遇到另一种物质时一部分光改变原来传播的方向,但仍返回到空气中来,另一部分光虽然也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但折射到另一种物质中。

我们把前一种光发生的现象叫光的反射,后一种情况叫光的折射。

今天我们来学习光的反射,关于光的折射我们在下一章中学习。

(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验证→建立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现象:

提出问题:

光从一种物质射向另一种物质的表面时,就会发生反射现象。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光的反射的实例?

学生活动:

互相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意见。

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哪位同学能例举生活中光的反射的实例?

学生:

照镜子、潜望镜、黑板会反射光……

教师活动: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肯定,并利用多媒体演示影片、图片等进行适当补充,同时讲述阿基米德利用光的反射击退敌人的故事。

教师:

可见,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学们是否也想像阿基米德那样,利用光的反射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学生:

想。

教师:

然而,如果想要利用光的反射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先了解光的反射的本质和规律。

现在我们就一同去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师:

不过在探究之前,我们先要认识七个与光的反射现象有关的物理名词。

这对我们将要进行的实验探究很有帮助。

就让我们在下面的小游戏中认识它们吧!

师生互动:

进行小游戏《猜猜它是谁》。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光发生反射时的光路图,并给出七个物理名词,让学生猜出光路图中的每一个部分对应于哪一个物理名词。

游戏之后教师进行适当讲解。

(通过小游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还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关于“三线”: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二角”:

入射角、反射角;“一点”:

入射点;“一面”:

反射面;这七个名词的含义。

有关的几个物理名称教师要结合图并强调平面镜的光学符号的画法:

一“点”:

入射点O(光线射到平面上的点)

三“线”:

入射光线AO(强调:

字母顺序,画实线,箭头及方向), 

                反射光线OB(同上)

法线ON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画虚线)

两“角”:

  入射角i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问题:

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将发生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到什么?

(光为什么会发生反射?

反射光线将沿着什么方向射出?

光的反射遵守什么规律?

2、光的反射定律:

提出问题:

在认识这七个物理名词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猜想,光的反射现象可能存在哪些规律呢?

流程:

实验探索→得出结论→知识应用

探究实验一: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9页了解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是如何设计实验方案的。

(学生阅读)

设计如下:

(学生回答)

学生:

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桌面上,再把一张可折叠的硬白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所示)一束光贴着白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去,在白纸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

(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让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

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用笔画出光的径迹。

用量角量出角I和角r。

学生操作:

问题:

如何在白纸上描出入射和反射的径迹?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①将一张16K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出直线ON作为法线;在ON的一侧画几条角度不同的直线AO、A1O、A2O。

  ②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分别沿AO、A1O、A2O射向镜面,观察反射光线。

  ③分别在每条反射光线的位置上用大头针扎一个孔B、B1、B2。

用刻度尺画出直线分别将OB、OB1、OB2连接起来。

  ④再用量角器量出反射角(r)和入射角(i)的大小,并记录大小进行比较。

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发现:

角I和角r相等。

教师介绍并演示可折叠的白纸板的作用: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路径是看不见的,让光紧贴着白纸板传播,就可以看见径迹。

3、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①当E、F屏在同一平面上时,可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时,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导学生此现象说明:

“三线共面”。

②让学生观察: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说明:

“两线分居”。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

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

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

(注意不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反射角的大小取决于入射角的大小)

(2)、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a:

三线共面、b:

两线分居、c:

等角)

(3)、鼓励学生去反射定律中找一些规律:

①、法线与镜面垂直

②、法线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

③、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共同边为法线;(引申:

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

4、知识应用:

应用反射定律解决问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讲解例题)

(1)求角(随堂教师举例)

         

(2)作图(完成下面光路图)

问题:

根据“逆向思维法”,如果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着什么方向射出呢?

探究实验二:

(放多媒体课件,解题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把上图中的入射光线变成反射光线,则上图中的反射光线变为入射光线。

可得出:

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光路可逆性

(学生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随堂实验:

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 每个同学通过前面的镜子,你看到了谁的眼睛,做完后,同学之间下位交流。

结论:

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5、光的反射类型:

讲述:

光射到任何物体上都会发生反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演示:

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射到墙上、墙上会产生光斑而拿一个同样大小的硬纸板做同样的实验,而墙上不会产生光斑。

问题: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平面镜表面很光滑,硬纸板表面很粗糙)

观看课件的动画播放。

(动画图)

配文:

这是一个非常光滑的平面。

各点的法线都在竖直方向互相平行,当一束平行光射入时,由于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所以发射光线还是一束平行光,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而一个粗糙的平面,表面上看很平,细微之处实际上是凹凸不平的,这就相当于将前面那个光滑的平面随意弯折。

这时,大家看到的各点的法线不再平行。

入射光平行射到各点上时,入射角不同,反射角也不同。

发射光线一定不再平行了,而是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问题:

你认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

镜面反射:

①反射面平滑;②入射光平行,则反射光平行;

漫反射:

 ①反射面粗糙;②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各个方向。

共同点:

二者都是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解释以下日常生活中两种反射的事例。

①看电影

②黑板反光

③雨后夜晚走路

师:

请大家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假如光线不能够被反射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2、为加强反射,到处都用平面镜将会怎样?

(学生讨论、再一次发散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引向社会,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光反射的重要性,及光污染现象,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生活是最深刻的实验”。

体现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课堂练习:

 1、当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时,反射角为     ,入射光与镜面的夹角是     ,当入射角减小100时,入射光与反射光夹角是     。

2、当入射光与镜面的夹角为20°时,入射光与反射光夹角为      ,入射光与反射光夹角为120°时,入射角为      。

3、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发生      的缘故。

有时,黑板反光,教室里的某些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某些字,这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发生      的缘故。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入射光与镜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为20°

B、镜面反射遵守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反射定律

C、镜面反射中有的光线遵守反射定律,有的光线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D、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反射定律

5、一束光线沿与水平成20°角的方向射向地面,若用平面镜,使其反射光线垂直地射进一口深井中,则镜面与水平方向夹角应是(           )

A、45°       B、35°           C、55°            D、40°

6、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由90°减小到60°时,,则反射角(            )

A、由90°减小到30°             B、由30°增大到90°      

C、由30°减小到0°              D、由0°增大到30°

四、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知识要点:

(1)光的反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表面时,又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角的大小取决入射角的大小),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的反射现象中可分两种: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课堂小结,可以发现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

加上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会到互动课堂的乐趣。

同时,又回归主题,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起到首尾呼应的积极作用。

五、作业:

课本41页练习1和42页练习2。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表面时,又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

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平行光射到凹凸不平的平面上,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的反射叫漫反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七、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感受到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对物理这门新课的兴趣,他们的主动性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支持,更是一种力量,让我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设计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不足之处就是在讲光的反射时,还不够严谨,在第一次介绍作图的方法时,没有做好很好的示范,也没有深层次地挖掘光的反射图中的几何关系,还需要在下节习题课中进行补充。

八、教学设计评价:

我想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实践者,不仅要不断补充和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材施教。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启发和引导,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表现空间。

 

 

∙发表评论

教学设计的格式是什么?

一、教学目标:

二、1、知识与技能

三、2、过程与方法

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二、学生分析:

六、三、教材分析:

七、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八、2、本节主要内容

九、3、重难点分析

一十、教学重点

一十一、教学难点

一十二、4、课时要求

一十三、四、教学理念

一十四、五、教学策略

一十五、六、教学环境

一十六、七、教学过程

∙ 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

∙【标题】

∙标题要具体、明确。

通用格式为“**版**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

可以设计一个课时,也可以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

∙【署名】

∙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

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

∙【正文】

∙一、设计思想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