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我觉得只要在课堂上活泼.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68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教学我觉得只要在课堂上活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效教学我觉得只要在课堂上活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效教学我觉得只要在课堂上活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效教学我觉得只要在课堂上活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效教学我觉得只要在课堂上活泼.doc

《有效教学我觉得只要在课堂上活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教学我觉得只要在课堂上活泼.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效教学我觉得只要在课堂上活泼.doc

有效教学我觉得只要在课堂上活泼.生动.又有点适当的严肃就有很好的效果了!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有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很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严重浪费,浪费的根源在教师.追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摆脱应试教育而片面追求平均分,旧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许多方面,有来自传统的惯性,有来自高考的压力,有来自制度层面的评价.这里只谈教师能涉及的方面: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能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使课堂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最有效地教学.怎样才能有效的教学?

笔者认为: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关注老师怎样引导、怎样帮助学生的学习;教学是一种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服务,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过程.本文围绕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提出如下认识与大家探讨.

1关于有效学习

1.1关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的学习问题,没有学生的学习就谈不上教学.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是,老师在教学生时,先出示例题,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接下来老师再进行讲解,最后再让学生做一些练习.在很多情况下,是经过反复的操练,形成学生的某种技能,这种学习方法是过去所强调,对提高应试考试有时也有效,这种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看待学习,认为学习是学生头脑中某种联结的形成,通过反复练习形成某种技能.这种练习如果过度的话,就会造成学生对待学习的负面态度.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现在国内外都在讲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比如说,学生学习教材,教材对学生有作用,而学生同时对教材也有作用,学生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新的观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了教材的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出一个概念,一个新的概念,而且建构是和教学同步进行的,学习者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活动.所以学生的学习是自己建构的过程,这种学习是探索性、研究性、理解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1.2关于有效学习

反复练习、操练式学习过程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而新课程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什么是有效学习?

国外大部分研究说明:

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说,反复的练习也有些效果,并不是说绝对没有效果.它的效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另外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它的效果是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研究表明,操练式的学习对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没有显著的效果,有时甚至是负面效果.操练式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成绩有一定的效果,而对解决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显著的效果.现在有一种描述有些学校的教学情况的流行的说法,叫“揪”,或者叫“死揪”,教师布置过多作业,学生操练过度,同一道题要做六到七遍,把学生训练到一见题不细看就能把答案全部写出来的地步,如此重复肯定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不喜欢甚至出现厌恶这门学科,由于学生无法完成作业,又要应付教师,从而出现抄袭现象,扭曲学生心理和人格,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反复的练习体现在“熟”上,叫“熟能生巧”,但过度的练习会“熟能生厌”,使学生不想学习,阻碍学生的发展,长此以往,必定“熟能生笨”.这种学习不是我们提倡的有效学习,我们讲的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挖掘学生的潜能.当然,化学学习中的练习还是必要和重要的,并不是说不需要练习,而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这就是有效学习的意思.

1.3有效学习的五个要素

一是“感悟”.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感悟.感悟是一个名词,它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感悟又是动词,它表示现在的情境.感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有的教师上课,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总是先下定义,然后再强调一、二、三点,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非常累,效果也不尽人意.二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思考.操练式学习是用记忆代替思考,记忆的负担重,而思考的负担轻.思考是化学教学的核心,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化学学习.三是“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与交流,实际上活动与交流是化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该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考虑的是学生怎样的学,关心的是学生怎样思维活动.四是“生成”.学习过程是学习经历与知识、技能生成的过程,所有知识和技能都应当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和重新组合,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记忆.五是“应用”,就是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反思和巩固,还会再次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提高求知的欲望.使学习向新的领域循环推进.一“感悟”、“思考”、“活动”、“生成”、“应用”是有效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那么,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这是课程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结果才能变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2关于教师的有效教学

2.1教学改革的两个问题一

教学的改革,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二是要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关注什么?

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

一是“学生”,脑子里有学生,时时想着学生,时时关爱着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当然还包括学生与教师共同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否起到引导、促进、帮助、示范、感化的作用.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关注学生,教学不忘育人,还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教学活动的圣经.教师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教材只是参考,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用,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变,还可以自己设计,这就是参与课程设计,开发校本课程.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很重要的,也是新程理念之一.从目前的情况看,以教材为本是很普遍的.大家经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其实这话是错误的,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之本”.有的教师几乎完全拘泥于教材,年轻教师的课,大多有一个通病,一上课就对化学规律或化学模型先下一个定义,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然后又强调几点注意事项,接着就是习题操练,这样的课学生听起来是非常痛苦的,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根本得不到开发,长此以往,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也会退化.一堂好的课不是教师讲了多少东西,讲得多么优美动人,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学生高品质的思维时间有多长,学生感悟到了多少道理.一个好教师上课从不要叫学生:

“请注意听课,要记住这个、那个”.他们根本不担心会有学生不专心听课,他们会用教师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地积极活动和思考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还有一些年轻老师教案“写得”非常好,教案、课件是从网上拷贝来的,网上确实有不少优秀教案,也有一些好课件,但是人家的好教案对你和你的学生未必是好东西,参考一下可以,照搬肯定不好,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加工是一定不行的,教案只是教学的一种预设,一种参考,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同样是中学生,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的差异是很大的,只有把你的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你的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怎样上好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处理,课堂是学生的生命历程,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有很多课的大部分都是教师在讲,而要求学生配合教师,这种做法是不妥的.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一起研究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2.2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是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情感的发展.还要强调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发展.过去认为:

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什么非要烧了自己?

才能照亮别人,能否不燃烧自己也能照亮别人,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不是烧了自己,而是要越烧越大,今天是蜡烛,明天必须是明灯,明灯还要不断地充电,才能照得更亮.研究表明:

教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新教师,他们的着眼点是完成教案,上课时眼睛是看着天花板的,心中根本没有学生,讲完了事.这些教师大约经过一二年的时间就会跃升到第二个层次,那就是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并能处理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很少反思,考虑较多的是应试的平均分,没有教学风格,最多称得上一个教书匠,而这个过程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第三个层次是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研究表明,有很多教师直到退休还停留在第二个层次,仅仅是一个有经验的教书匠.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关注自身的发展,没有进行研究、反思和提高.因此,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有计划地探索,研究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教师发展好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2.3关于有效教学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怎样教学才算有效,这是一个复杂问题.有时教师讲得很多,讲得很细,讲得很辛苦,自以为效果不错,但恰巧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最多只能说是低效教学.我们要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种策略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一是准备策略,就是怎样备课.以前通常认为,备课主要是根据知识板块设计教学流程,备教师怎样有序地讲,很少关心学生的有效学习.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一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有几个思维高潮,怎样安排,知能构建采用哪些手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营造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怎样与学生互动,知识怎样动态生成,能力如何提升,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这些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在教学进行中动态备课,更重要的还要学会事后备课,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第一手材料,丰富教学理论,形成教学风格.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课中生成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创新.

二是实施的策略.就是根据备好的课如何在课堂中具体落实.问题教学策略:

例如研究原子的核式结构,可设计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模块:

1、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不是最小的颗粒,确定原子也有结构.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和假设,原子可分成二部分,一部分带正电、一部分带负电.怎样分布?

3、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怎样进行理论研究?

是否可以实验探索?

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高潮,教师参与论证,从而介绍卢瑟福的探索过程,得到原子的核式结构.4、经典电磁理论无法解释核式结构,把学生思维活动再次推向高潮,是卢瑟福核式结构错?

还是经典电磁理论有问题?

由此提出玻尔的原子模型,这个模型的成功与不足引导学生创新,总结成功原因说明不足的道理.讨论教学策略:

有的讨论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有的可以分组进行,有的讨论是激发学生大容量思考,通过讨论提高自我判别能力,提高对问题的认识.现代媒体应用策略:

目前提倡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电脑演示是一种新的策略,那么怎样利用电脑演示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呢?

不是一堂课全用媒体,什么时候用,用多长时间大有讲究.否则就会变为“电灌式教学”.它的特点是信息量多,缺点是很难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练习设计的策略:

也可以促进有效学习.还有提问的策略,怎样提问?

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精心设计提问,要提出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一些思考含量。

有些提问是没有思考含量的,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没有效果.以上列举的实施策略可以交叉、联列或单独使用,但要灵活处理.

三是评价策略,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教学和促进教学有效的重要手段.新课改倡导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条,但评价以激励和促进为主,评价必须为促进教学服务,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

以上各种策略的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效教学.学生的有效学习与教师的有效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最基本的渠道.愿大家能成为学术型、专家型教师,为我们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