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6940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4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docx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

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工作大纲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二○一二年四月

 

 

 

1概述

1.1流域片概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不含台湾,以下简称“太湖流域片”),地跨苏、浙、沪、闽、皖、赣五省一市,总面积24.5万km2。

其中太湖流域包括江苏省苏南地区、浙江省杭嘉湖地区、上海市大陆部分(不含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和安徽省宣城的小部分地区,总面积3.69万km2;东南诸河包括浙江省大部分地区(不含鄱阳湖水系和太湖流域)、福建省的绝大部分(不含韩江流域)、安徽省黄山、宣城的部分地区、江西省上饶的小部分地区,总面积20.84万km2。

1、自然概况

(1)太湖流域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翼,三面临江滨海,一面环山,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钱塘江,西以天目山、茅山等山区为界。

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

太湖流域河流纵横交错,水网如织,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素有“江南水乡”之称。

流域内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80%,山丘面积占20%。

流域水面积5551km2,约占15%。

流域湖泊面积3159km2,其中太湖水面积2338km2;河道总长约12万km,河道密度达3.3km/km2。

流域地形呈周边高、中间低的碟状地形,地势平坦,河道比降小,水流流速缓慢。

沿长江、沿杭州湾河道引排水受东海潮汐影响。

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丰沛,热量充裕。

冬季受大陆冷气团侵袭,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海洋气团的控制,盛行东南风,气候炎热湿润。

(2)东南诸河

东南诸河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区内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丘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0%。

除少数河流下游有小面积平原外,绝大部分为山岭耸立、丘陵起伏、河谷盆地错落的地形,海岸曲折,多港湾、岛屿以及宽阔的海涂、海域。

区内河流众多,一般源短流急,自成体系,独流入海。

流域面积大于1500km2的有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闽江、九龙江、晋江、赛江、敖江、霍童溪、木兰溪等13条河流。

闽江是本区最大河流,发源于武夷山脉,流域面积60992km2,南平市以下干流541km,流经福州市入东海;其次为钱塘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流域面积55558km2,干流全长668km,经杭州湾入海。

东南诸河河流众多且均属大气降水补给型,区内气温高,湿度大,水汽来源充沛,季风盛行,季节变化明显,雨热同期,夏秋之间常易遭受台风、暴雨和风暴潮袭击,水旱灾害频繁。

多年平均降雨量1792mm,降雨由沿海到内地逐步增加,可达1200~2000mm,是全国降水最丰沛的地区之一。

2、社会经济

太湖流域片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

2010年全流域人口1369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0.2%;地区生产总值7742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万元。

其中,太湖流域位于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是我国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城市化率已超过70%。

流域片内除特大城市上海外,还有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台州、温州、福州、厦门、莆田、泉州、黄山等大中城市以及迅速发展的众多城镇。

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流域片内的长江三角洲相关区域为优化开发区,海峡西岸为重点开发经济区。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下,流域片各区域根据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与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010年以来,国务院陆续批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涉及流域片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是长三角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依据。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旨在发展“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城市之间的融合,加快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明确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与布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建设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流域各省(市)先后提出加快发展的规划布局及目标,江苏省提出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浙江省规划布局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安徽省提出经济结构调整须取得重大进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涵盖流域片福建省全境,浙江省温州市、衢州市和丽水市,以及江西省上饶市部分地区。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定位,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旨在发展“一带、五轴、九区”的网状空间开发格局,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等;东部沿海临海产业发展区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壮大化工、装备制造、能源和港口物流业,建设沿海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中、西部以丽水、南平、三明、龙岩、衢州、上饶等中等城市为支撑点,形成以点状分布的增长极,以闽江、九龙江、晋江、殴江、武夷山脉等发展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等。

在流域片相关功能区规划的指导下,流域片内开展了有关海岛的发展规划工作,主要包括《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舟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

目前,国务院已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福建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设立了平潭综合实验区。

随着国家对流域片各区域的功能区定位,以及各区域对产业发展与布局的优化安排,流域片城市群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建设对水资源的安全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城乡饮水和城市、重要城市群、粮食主产区等重点领域及区域的供水安全,提高流域片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水安全事件能力等。

3、水资源分区

按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分区,太湖流域为水资源一级区长江区中的一个二级区;东南诸河为水资源一级区,它包括六个二级区(不含台澎金马诸河二级区),分别为钱塘江、浙东诸河、浙南诸河、闽东诸河、闽江、闽南诸河,详见分区表1-1和分区图。

表1-1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分区表

一级区名称及编码

二级区名称及编码

三级区名称及编码

四级区名称及代码

所在省区

所在地市

面积(km2)

长江区

F000000

281289

太湖流域

F120000

36895

湖西及湖区

F120100

16672

湖西区F120110

江苏,安徽

镇江,常州,无锡,宣城

7549

浙西区F120120

浙江,安徽

湖州,杭州,宣城

5931

太湖区F120130

江苏

苏州,无锡,常州

3192

武阳区

F120200

8321

武澄锡虞区F120210

江苏

常州,无锡,苏州

3928

阳澄淀泖区F120220

江苏,上海

苏州,上海

4393

杭嘉湖区F120300

杭嘉湖区F120310

江苏,浙江,上海

杭州,嘉兴,湖州,上海,苏州

7436

黄浦江区F120400

4466

浦东区F120410

上海

2301

浦西区F120420

上海

2165

东南诸河区

G000000

钱塘江

G010000

富春江水库以上

G010100

32398

福建钱塘江G010110

福建

南平

衢江上游G010120

浙江

衢州,杭州

衢江下游G010130

浙江

衢州,金华,杭州,丽水

金华江上游G010140

浙江

绍兴,金华

金华江下游G010150

浙江

丽水,金华

安徽新安江G010160

安徽

黄山,宣城

浙江新安江G010170

浙江

衢州,杭州

兰江及富春江上游段G010180

浙江

杭州,金华

江西钱塘江G010190

江西

上饶

富春江水库以下

G010200

16721

富春江下游段G010210

浙江

金华,绍兴,杭州

浦阳江G010220

浙江

金华,绍兴,杭州

萧绍平原G010230

浙江

杭州,绍兴

曹娥江百官以上G010240

浙江

金华,台州,绍兴,宁波

 

续表1-1

一级区名称及编码

二级区名称及编码

三级区名称及编码

四级区名称及代码

所在省区

所在地市

面积(km2)

东南诸河区

G000000

浙东诸河

G020000

12872

浙东沿海诸河(含象山港及三门湾)

G020100

11432

姚江G020110

浙江

绍兴,宁波

奉化及甬江干流G020120

浙江

绍兴,宁波

象山港三门湾G020130

浙江

宁波,台州

舟山群岛G020200

舟山群岛G020210

浙江

舟山

1440

浙南诸河

G030000

33449

瓯江温溪以上

G030100

13898

大溪G030110

浙江

丽水,金华

小溪及瓯江青田段G030120

浙江

丽水,温州

瓯江温溪以下

G030200

19551

椒江G030210

浙江

台州,金华,丽水,绍兴,温州

楠溪江G030220

浙江

台州,丽水,温州

瓯江下游干流G030230

浙江

温州,丽水

飞云江G030240

浙江

温州,丽水

鳌江G030250

浙江

温州

闽东诸河

G040000

16146

闽东诸河

G040100

闽东诸小河G040110

浙江、福建

温州、宁德

交溪(赛江)片G040120

浙江、福建

温州、宁德,南平

霍童溪片G040130

福建

宁德,福州,南平

敖江片G040140

福建

宁德,福州

一级区名称及编码

二级区名称及编码

三级区名称及编码

四级区名称及代码

所在省区

所在地市

面积(km2)

闽江

G050000

61052

闽江上游(南平以上)

G050100

41982

浙江闽江流域G050110

浙江

丽水

建溪片G050120

福建

宁德,南平

富屯溪片G050130

福建

三明,南平

沙溪片G050140

福建

三明,南平,龙岩

闽江中下游(南平以下)G050200

闽江中下游G050210

福建

宁德,福州,莆田,泉州,三明,南平,龙岩

19070

闽南诸河

G060000

35756

闽南诸河

G060100

龙江片G060110

福建

福州,莆田

木兰溪片G060120

福建

福州,莆田,泉州

晋江片G060130

福建

莆田,泉州,厦门,三明,龙岩

九龙江片G060140

福建

泉州,厦门,漳州,三明,龙岩

闽南诸小河G060150

福建

漳州

 

续表1-1

图1-1太湖流域水资源分区图

图1-2东南诸河水资源及行政分区图

1.2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1、流域片供水现状

(1)太湖流域

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76.0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60.1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53.1亿m3,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重复计算量为37.2亿m3。

流域多年平均本地地表水可利用量为64.1亿m3,占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的40%;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总量为24.3亿m3,可开采系数约为0.6。

流域主要靠取引长江水和上下游重复利用来弥补本地水资源不足,长江水源对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成果(以下简称“调查评价成果”),太湖流域现状(2000年)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能力为388.8亿m3/年(未包括海水直接利用部分)。

地表水供水基础设施90350座,现状总供水能力为382.0亿m3/年,占总供水量的98.3%,其中蓄水工程59530座,现状供水能力为9.1亿m3/年;引水工程4978座,现状供水能力为101.6亿m3/年;提水工程25799座,现状供水能力为176.5亿m3/年;引江及调水工程43座,现状供水能力为94.8亿m3/年。

地下水供水工程8069座,现状供水能力为6.8亿m3/年,占总供水量的1.7%。

2010年太湖流域总供水量355.4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354.7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0.6亿m3(浅层地下水供水量0.21亿m3,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深层地下水供水量分别为0.09亿m3、0.18亿m3、0.13亿m3),其它水源供水量(污水处理回用)0.07亿m3。

本地水源供水196.6亿m3,长江水源供水154.5亿m3(其中江苏省92.5亿m3,上海市62.0亿m3),钱塘江水源供水4.3亿m3。

在流域总用水量中,生活用水占8.1%,生产用水占91.0%,生态环境用水占0.9%。

太湖流域经过长期的流域治理和供水工程建设,特别是1991年治太工程实施以来,已基本形成北向长江引排、东出黄浦江供排、南排杭州湾并且充分利用太湖调蓄的防洪与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

根据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流域目前已基本形成沿长江、钱塘江地区以长江和钱塘江为主要供水水源,流域内部饮用水水源地向太湖、太浦河~黄浦江上游一线和山区水库集中,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以当地河网供水为主的供水格局。

(2)东南诸河区

东南诸河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95.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987.8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7%,其中闽南诸河最高为25.1%,闽东诸河最低为17.0%,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东南诸河区现状(2000年)各类供水工程年总供水能力337.33亿m3(未包括海水直接利用),其中地表水供水基础设施54.86万座,现状供水能力326.84亿m3/年,占总供水量的96.89%;地下水源供水基础设施(配套机电井)2.24万眼,现状供水能力9.82亿m3/年,占总供水量的2.91%;其他水源(主要是集雨工程与污水处理再利用工程)供水数量较少,仅占0.20%。

2010年东南诸河区总供水量335.7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326.4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8.5亿m3,其它水源供水量0.8亿m3。

在该区总用水量中,生活用水占11.0%,生产用水占88.1%,生态环境用水占0.9%。

东南诸河区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已基本形成以区内主要河流为依托,大中型水库为骨干,各分区自我平衡为主,钱塘江、闽江等跨区域调水及沿海城市与岛屿海水资源利用为补充,蓄、引、提、调相结合的供水格局。

2、流域片供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太湖流域

1)流域水污染严重,供水水源地安全问题突出

流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废污水排放量剧增,导致流域河网普遍受到污染,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流域常年水质型缺水,水环境状况恶劣,城镇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据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调查成果分析,流域27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安全或基本安全的城市仅有17个,城市供水安全率仅为63.0%。

不合格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位于流域当地河流、湖泊,其水源地水质目前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供水安全问题突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同时,大多城市尚未建立双水源或备用水源工程,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能力较弱。

太湖流域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仍存在原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山丘区水源得不到保证。

2)流域引江及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干旱年季节性工程型缺水严重

2010年,流域本地河网用水总量355.4亿m3,远大于当年本地地表水资源量(209.8亿m3),流域主要靠长江引水和上下游重复利用来弥补本地水资源不足。

经过多年治理,特别是一轮治太工程实施后,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流域总体引江及水资源调控能力依然偏低。

现状工况下遇枯水年(P=90%,1971年型)和特枯水年(P=95%,1967年型),流域缺水量分别达30.6、42.3亿m3,7~8月遇流域用水高峰,流域存在严重的季节性缺水,需抓紧落实《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以下简称“《水资源综合规划》”),进一步增强流域引江及水资源调控能力。

3)流域用水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流域一方面本地水资源不足,另一方面还存在管理粗放和用水效率低下的问题。

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2010年流域单位GDP用水量为83元/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71m3。

流域农田灌溉工程配套不完善,目前多采用漫灌模式,造成水资源浪费,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面源污染;流域内还有大量的灌渠是土渠,破损、渗漏问题突出,灌溉水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流域内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但节水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2)东南诸河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河流源短流急,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

东南诸河区气候湿润,雨量丰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

全区90%以上为山丘区,区内中小河流众多,均独流入海。

由于区内大部分河流上游山区河流坡陡流急,中下游地区人口密集,又受河口潮汐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

2)区域经济发展快,发展布局与水资源分布不匹配,山丘区工程型缺水与部分沿海城市及海岛地区资源型缺水问题并存

东南诸河区位于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域地理位置优越。

改革开放以来,本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地区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已成为我国经济较发达、产业较密集、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东南诸河区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发展布局与水资源分布不匹配,水系中上游地区水多人少,而下游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水资源偏少,沿海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000m3的缺水地区有厦门、舟山,小于1700m3的少水地区有莆田市、泉州市、宁波市、绍兴市、福州市和台州市等地市。

区内海岛海洋资源丰富,大小岛屿4578个,约占全国岛屿的65.8%(除港澳台所属海岛),是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

由于海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天然淡水资源缺乏,用水矛盾一直较为突出,生产和生活用水严重短缺,供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节水潜力大

与发达国家相比,本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

2010年全区单位GDP用水量为97元/m3;农田灌溉工程配套不完善,渠系水利用系数低,城镇供水管网综合漏失率12%~21%,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

4)城镇污水处理率低,大多数城镇尚未建立双水源或备用水源,监测、预警和预防体系尚未建立,应急能力薄弱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点源和面源污染排放量不断增加。

污染负荷大量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如浙江的宁绍平原、温黄平原和金衢地区,福建的福州地区、三明地区和闽南三角洲地区,而同期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16%,远远不能满足污水处理要求。

水体污染发展迅速,导致部分地区缺乏满足水质要求的当地水资源,不但破坏水环境,还对供水安全构成威胁。

大多数城镇尚未建立双水源或备用水源,监测、预警和预防体系尚未建立,应急能力薄弱。

1.3规划编制背景

1、已有规划实施情况

1991年江淮大水之后,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开始实施太湖流域综合治理11项骨干工程,至2002年底全面建成,初步形成北向长江引排、东出黄浦江供排、南排杭州湾并且充分利用太湖调蓄的防洪与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

为推进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提高流域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根据国务院召开的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精神,自2002年起,实施以望虞河为骨干引水河道的“引江济太”水资源调度,截止2010年底,从望虞河累计调引长江水172亿m3,入太湖75亿m3,增加了水资源量供给,配合其他措施改善了水环境。

2007年无锡市供水危机后,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得到空前重视,治理力度前所未有。

国务院批复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正根据《总体方案》加快推进饮用水安全、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面源污染治理、提高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引排通道工程、生态修复、河网综合整治、节水减排建设、监管体系建设和科技支撑研究等综合治理工作。

《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于2010年获国务院批复(国函[2010]39号),《区划》是太湖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以及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据。

《水资源综合规划》作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附件,已于2010年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函[2010]118号)。

该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规定的水资源战略规划,重点回答了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重大战略问题,确定了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的总体框架,明确了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开发利用上限,提出了全国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和安全保障战略对策,是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纲领性文件,属于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

2、规划编制必要性

为了贯彻落实《水法》、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适应流域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要求,按照已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总体安排,进一步提高流域片整体供水安全能力,有效保障流域片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供水安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水安全事件能力,编制流域片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是贯彻落实《水法》的需要。

《水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全国的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中期供求规划,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经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地方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修订,经本级人民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是《水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为保障流域片整体供水安全,需由流域机构编制流域水中长期供求规划,为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提供基础。

二是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适应水资源供求形势的需要。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了利用5~10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的目标,提出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完善优化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实现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水利工作会议要求,根据太湖流域及东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