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6962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科学1复习资料.docx

外科学1复习资料

外科学

脑脊液循环通路:

产生于脑室脉络丛,由侧脑室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然后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内,回流入血液。

颅内压(ICP):

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通常以侧卧位时腰段脊髓蛛网膜下腔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为代表。

正常为80~180mmH2O。

颅内压增高(I-ICP):

是指病理情况下,当颅内压监护测得的压力或腰椎穿刺测得的脑脊液压持续的超过200mmH2O。

即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相关因素:

血压:

收缩期血压上升——ICP上升;舒张期血压下降——ICP下降。

呼吸:

胸腔内压升高——ICP升高;胸腔内压下降——ICP下降。

颅内压的调节主要依靠脑脊液或脑血容量的改变来缓冲。

引起I-ICP的原因:

1、颅内占位性病变:

使颅内空间相对变小,包括血肿、肿瘤、脓肿等;2、颅内实物体积增大:

A、脑组织体积增大:

如脑水肿;B、脑脊液分泌吸收失调;C、颅内血容量增多:

脑血管破裂等;3、颅腔容积变小。

影响I-ICP的因素:

1、年龄:

小儿颅缝未闭,颅腔容积可变;2、病变过程:

急性病变和慢性病变表现不同;3、病变部位:

部位不同造成不同表现;4、伴发脑水肿程度;5、全身系统性疾病。

容积压力反应(VPR):

I-ICP代偿期内,颅脑通过释放或减少少量脑脊液,而使ICP变化较小,当超过代偿临界点时,少量脑脊液或脑血容量变化就会引起ICP的较大的变化,这种反应即容积压力反应。

I-ICP的代偿机制:

1、脑脊液的调节:

为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包括脑脊液挤入椎管、脑脊液吸收加快、脑脊液分泌减少;2、脑血管的调节:

A、血气影响:

PaCO2下降、PaO2上升——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下降,如过度通气,过度哭泣等;PaCO2上升、PaO2下降——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上升,如过度运动等。

B、I-ICP时,静脉血被挤入颅外循环,颅内静脉血液减少。

C、长期I-ICP时,脑组织萎缩。

3、全身血管加压反应:

即严重I-ICP时,表现出库欣反应。

I-ICP的临床表现:

1、头痛:

为I-ICP最常见的症状,多见于早晚,咳嗽、低头、用力时加重,头痛剧烈时伴有呕吐;2、呕吐:

见于头痛剧烈时,呈喷射状,易发生于食后;3、视神经乳头水肿:

为最重要的客观体征,表现为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中央凹陷消失,静脉怒张,长期I-ICP可继发性视神经萎缩;4、意识障碍;5、单、双侧神经不全麻痹;6、小儿头皮静脉怒张,头颅增大,颅缝增宽,前囟饱满隆起;7、癫痫发作。

I-ICP的主要病理改变:

1、脑血流量下降:

可造成脑缺血甚至脑死亡;2、脑移位或脑疝;3、脑水肿(血管源性、细胞中毒性、混合性);4、库欣反应(Cushing反应):

ICP接近动脉舒张压时,血压增加——脉搏下降——脉压差增大——潮式呼吸——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呼吸停止——心脏停搏——死亡。

5、胃肠功能紊乱、消化道出血:

丘脑植物神经缺血,功能紊乱。

血管源性脑水肿:

指水肿积聚于细胞外间隙,主要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细胞中毒性脑水肿:

指水肿积聚于细胞膜内,多为毒素作用或者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改变所致。

混合性脑水肿:

指水肿在细胞内外均有积聚,为综合因素所致。

I-ICP分类:

1、弥漫性I-ICP:

表现为颅内各部位没有压力差;2、局灶性I-ICP:

颅内有压力差,可致脑组织移位。

I-ICP治疗:

主要为降低颅内高压,包括:

1、脱水:

A、限制液体入量,一般限制在2000ml/日以内;B、渗透性脱水:

最常用的为甘露醇;C、利尿性脱水。

2、激素:

通过肾上腺皮质激素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减少脑脊液生成。

3、冬眠低温:

应避免使用中枢抑制性药物。

4、过度换气:

通常应用于手术当中的较轻的状况。

5、手术:

包括侧脑室穿刺引流、颞肌下减压术及各种脑脊液分流术。

脑疝(brainherniation):

是指当颅内病变所致的ICP增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使一部分脑组织移位,通过一些孔隙,被挤至压力较低的部位,即构成脑疝。

常见脑疝:

小脑幕切迹疝:

疝内容物为颞叶钩回或海马回;枕骨大孔疝:

疝内容物为小脑扁桃体;大脑镰疝:

疝内容物为扣带回;小脑幕切迹上疝:

疝内容物为小脑蚓。

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

其表现较为明显,易于识别。

1、颅内压增高:

表现为头痛加重、呕吐频繁、躁动不安;2、意识障碍:

由嗜睡、朦胧到浅昏迷、昏迷;3、瞳孔变化:

最初由短时间的患侧瞳孔缩小,随后该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消失,动眼神经背侧部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已受损;4、锥体束征:

出现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5、生命体征改变:

血压升高,脉缓有力,呼吸深慢,体温上升。

枕骨大孔疝临床表现特点:

缺乏特异症状,易误诊或漏诊。

常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生命征紊乱出现较早,先有呼吸减慢,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很快出现潮式呼吸和呼吸停止,不采取措施的话,心跳很快停止。

脑疝治疗要点:

及时诊断,快速降颅内压,争取时间,尽快去除病因,病因无法去除时,选用姑息性手术,包括CSF外引流术、脑脊液分流术、减压术。

颅脑冲击伤:

是指头部遭受外力后的瞬间,脑与颅骨之间由于相对运动造成着力部位的损伤。

颅脑对冲伤:

是指头部遭受外力后的瞬间,脑与颅骨之间由于相对运动造成着力部位对侧的损伤。

原发性脑损伤:

是指外力作用于头部时立即发生的损伤。

继发性脑损伤:

是指受伤一定时间后出现的脑损害。

开放性脑损伤:

是指脑组织、蛛网膜、硬脑膜等与外界相通的脑部创伤。

闭合性脑损伤:

是指脑组织、蛛网膜、硬脑膜等不与外界相通的脑部创伤。

逆行性遗忘:

是指脑部受伤后,立即发生意识丧失,当意识恢复后,对受伤当时和伤前近期的情况不能记忆的现象。

头皮血肿特点:

1、皮下血肿:

比较局限,周边较中心区硬,应与凹陷性骨折相区别。

2、帽状腱膜下血肿:

血肿范围较大,不受颅缝限制,甚至可延及全头。

3、骨膜下血肿:

血肿范围较大,但受到颅缝的限制,有区域性,常伴有颅骨骨折和颅内硬膜外血肿,需加以留意。

颅底骨折不同部位的临床表现:

1、颅前窝骨折:

多累及额骨水平部和筛骨,可导致出血,血液进入眶内在眼睑和球结膜下形成淤血斑,构成“熊猫眼”,脑膜撕裂者可有脑脊液鼻漏,气体可经额窦或筛窦进入颅内造成气颅,常伴有嗅神经损伤。

2、颅中窝骨折:

可累及蝶骨和颞骨,导致血液和脑脊液经蝶窦进入鼻道形成鼻漏,也可累及颞骨岩部而造成耳漏,可有颅内积气,并伴有面神经、听神经等损伤,及脑膜中动脉破裂等。

3、颅后窝骨折:

可有乳突和枕下部皮下淤血,可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的损伤。

颅骨骨折的判断:

主要包括:

1、有无出血;2、有无脑脊液漏;3、有无皮征;4、有无积气;5、有无神经损伤。

脑震荡的临床表现:

1、原发性意识障碍,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半小时;2、逆行性遗忘;3、脑性休克状态;4、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5、CT检查无异常;6、脑脊液中无红细胞;7、有头痛、头晕、无力、失眠、耳鸣等症状。

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昏迷时间多长于半小时;2、有局灶体征、症状,挫裂伤部位相应的神经功能出现障碍或有相应体征;3、有头痛、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征;4、严重的可由于出血和水肿引起I-ICP,可发生脑疝。

原发性脑干损伤的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昏迷较深,时间较长;2、瞳孔大小多变,对光反射无常;3、眼球位置不正;4、锥体束征,早期可有软瘫,反射消失,以后可有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5、有生命征变化,伤后可立即出现呼吸功能紊乱。

中间清醒期:

常见于硬脑膜外血肿,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之间有一段意识清醒或好转的阶段,即中间清醒期。

颞部硬膜外血肿的急性典型性临床表现:

1、头部有外伤史;2、意识障碍,常见有原发性昏迷后出现中间清醒期,后又进入继发性昏迷;3、可有急性脑疝症状,有I-ICP,瞳孔改变,锥体束征以及生命征的改变。

应及早作CT检查并注意复查。

胸部创伤

胸膜腔的特点:

密闭,呈负压状态,其损伤可分为开放性胸部损伤和闭合性胸部损伤。

前者包括肋骨、胸骨骨折;创伤性窒息;胸暴震动等,后者包括穿入伤,贯通伤等。

胸部创伤的紧急处理:

包括入院前处理和入院后急诊处理,前者主要是保持呼吸、给氧,控制出血、补充血容量,处理伤处,骨折固定,而当情况严重时,入院后应行急症开胸探查手术,主要见于以下情况:

1、胸膜腔内进行性出血。

2、经胸膜腔闭式引流后持续大量漏气,呼吸仍很困难,提示有较广泛肺裂伤或支气管断裂。

3、心脏、大血管损伤。

4、食管破裂,膈肌破裂。

5、胸腹联合伤。

6、胸壁大块缺损。

7、胸内较大异物存留或异物临近重要脏器。

肋骨骨折:

一般发生于4~7肋,其长而薄,最易折断,1~3肋粗短,一旦骨折说明致伤暴力巨大,常合并锁骨、肩胛骨骨折及颈部、腋部血管神经损伤,8~10肋有肋软骨,11、12肋游离,不易骨折,如损伤则可能有腹内脏器和膈肌的损伤。

连枷胸(flailchest):

是指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时,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胸内负压消失,出现反常呼吸,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凸。

常发生于三根以上肋骨同时损伤时。

反常呼吸可导致二氧化碳蓄积,缺氧,纵隔摆动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出现循环障碍。

肋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呼吸困难,体检发现:

直接压痛,骨摩擦感,见接压痛,胸壁浮动或反常呼吸,可并发有气胸、血胸及皮下气肿。

X线表现可有肋骨骨折线及断端错位。

肋骨骨折的治疗:

1、闭合性单处肋骨骨折:

做肋间神经封闭,胸带包扎,镇痛,鼓励病人咳嗽、咳痰,骨折可自愈。

2、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保持呼吸通畅,防治休克,控制反常呼吸,主要通过厚敷料加压包扎固定,肋骨牵引固定,手术内固定,PEEP机械通气等方法进行。

3、开放性肋骨骨折:

主要先进行胸壁伤口清创,使之成为闭合性骨折,再行治疗。

气胸(pneumothorax):

是指肺组织、气管、支气管、食管破裂,空气逸入胸膜腔,或经胸壁伤口穿破胸膜,使空气进入胸膜腔。

分为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闭合性气胸:

损伤后胸膜腔和外通道闭塞,不再有空气进入胸膜腔。

气体多来源于肺组织、支气管裂伤、食管破裂。

症状较轻,肺压缩<30%,可有胸闷、气促、胸痛、胸部紧迫感。

体征:

肋间隙饱满,可有皮下气肿,伤侧鼓音,呼吸音低或消失。

X线表现:

根据气胸的不同程度,可有不同程度的肺部萎缩,并可有积液,纵隔移位较小。

治疗:

少量可自行吸收,大量可在第二肋间隙穿刺抽气,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开放性气胸:

胸膜腔通过伤口与外界相通,气体可由伤口自由进出胸膜腔。

症状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紫绀,休克,甚至有失去生命感。

体征:

胸壁有破口,气血进出征,可有皮下气肿,叩诊鼓音,呼吸音低甚至消失,可有纵隔摆动音及空气进出伤口的嘶嘶音。

X线表现:

伤侧肺明显萎缩,胸腔积气,纵隔器官移位,可合并积液。

治疗:

应迅速封闭伤口使其成为闭合性伤,清创,进行闭式引流,可作剖胸探查,进行全身治疗,半卧,给氧,输血,输液,镇静,止痛,抗生素治疗。

张力性气胸:

是由于伤口的活瓣作用,使吸气时气体可进入胸膜腔,呼气时不能排出,胸腔内压力迅速增高。

气体多来自较大较深的肺裂伤,支气管裂伤或者食管裂伤。

症状为极度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紫绀,休克,昏迷。

体征有肋间隙饱满,呼吸运动减弱,皮下气肿,纵隔气肿,高度鼓音,无呼吸音。

X线表现为大量积气可是肺全部萎缩,纵隔明显向健侧移位。

治疗:

需紧急排气,第二肋间隙抽气,插管,做剖胸探查,进行全身治疗并应用抗生素。

血胸(hemothorax):

是指胸部损伤后,由于心脏、胸内大血管及其分支、胸壁、肺组织、膈肌和心包血管等处的出血而导致胸膜腔积血。

血胸量≤0.5L为少量血胸,积血不超过膈顶,可无症状;0.5~1.0L为中量,可有血压下降,脉搏升高,呼吸困难;>1.0L的为大量血胸,症状明显,可有休克。

血胸的临床表现:

肋间隙饱满,语颤下降,气管向健侧移位,叩诊呈浊音,呼吸音下降,X线表现有胸腔积液征,纵隔向健侧移位,胸穿可抽出血液。

进行性血胸表现:

1、休克症状逐渐加重,血压下降,脉搏加快,呼吸加快。

2、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重复测定进行性下降。

3、经输血,输液等治疗后,血压不上升或升高后又迅速下降。

4、引流量每小时>250ml,持续3小时以上。

5、凝固性血胸抽不出血液,但连续X线检查,示胸膜腔阴影继续增大。

血胸的治疗:

1、非进行性血胸:

少量可自行吸收,不需穿刺,积血较多时,可作早期穿刺,胸穿后需注入抗生素预防感染,可采取胸腔闭式引流。

2、进行性血胸:

防治低血容量休克,输血、输液、吸氧,及时剖胸探查,对于凝固性血胸,出血停止后数日内剖胸清除积血和血块。

当发生并发感染时,按脓胸处理。

气管和主支气管损伤的可能机制:

1、胸部受压时骤然屏气,气管或主支气管内压力骤增引起破裂;2、胸部前后方向积压使两肺移向侧方,气管分叉处强力牵拉导致主支气管起始部位破裂;3、减速和旋转产生的剪切力作用于肺门附近主支气管导致破裂;4、头颈部猛力后仰,气管过伸使胸廓入口处气管断裂。

心脏损伤的Beck三联征:

是指由于心脏损伤,心包和心脏裂口较小时,心包裂口易被血凝块阻塞而引流不畅,导致出血淤滞于心包腔内导致心脏压塞,临床表现为心音遥远,心搏微弱,静脉压升高,脉压差减小,动脉压降低,颈静脉怒张表现。

创伤性窒息(traumaticasphyxia):

是指钝性暴力作用于胸部导致上半身皮肤、粘膜的末梢毛细血管淤血或出血性损害,是由于胸部与上腹部受到暴力挤压时,病人声门紧闭,胸内压骤然剧增,右心房血液经无静脉瓣的上腔静脉系统回流,造成末梢静脉及毛细血管过渡充盈扩张并破裂出血。

脓胸(empyema):

是指脓性渗出液积聚于胸膜腔内的化脓性感染,常见为金葡菌、G-菌或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

致病菌进入胸膜腔的途径主要有:

1、直接由化脓病灶侵入或破入胸膜腔,或因外伤、手术污染胸膜腔,食管、肺手术并发症;2、经淋巴途径:

纵隔感染、膈下脓肿、化脓性心包炎;3、血源性播散:

败血症,脓毒血症。

脓胸的病理分期:

I期渗出期,浆液渗出;II期纤维化脓期,脓细胞和纤维蛋白增多,浆液呈脓性;III期机化期,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毛细血管一起形成纤维板。

急性脓胸:

主要表现为急性炎症和胸膜腔积液,胸腔穿刺可抽出脓液。

治疗主要为全身支持疗法,使用足量、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排净脓液,使肺复张,处理原发病。

可进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脓胸扩清术。

慢性脓胸:

多由于1、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2、异物存留;3、伴有支气管胸膜瘘或食管瘘;4、特发性感染:

结核、真菌、寄生虫;5、临近组织慢性炎症造成。

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气促、咳嗽、脓痰、杵状指(趾);X线表现为胸膜增厚、肋间隙变窄、纵隔移位、膈肌升高;胸腔注入美蓝后咳出蓝色痰液为支气管胸膜瘘;口服美蓝后胸管引出蓝色脓液为食管瘘。

治疗主要为营养支持,消灭致病原因和脓腔,尽量保存和恢复肺功能。

可进行改进引流,胸膜纤维板剥除术,胸廓形成术,胸膜肺切除术。

肺癌:

发生于支气管粘膜上皮,又称支气管肺癌。

主要由于吸烟,接触致癌物质,大气污染及人体本身原因所致。

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前者主要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位置靠近肺门,后者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位于肺的周围部分。

肺癌的组织学分类主要包括非小细胞癌和小细胞癌,前者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

其转移方式主要包括直接转移、淋巴转移、血行转移。

肺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

刺激性咳嗽、咯血、胸闷、哮喘、气促、发热、胸痛;晚期表现:

侵犯膈神经,膈肌麻痹;侵犯喉返神经,声带麻痹;压迫上腔静脉,上半身静脉怒张,皮下水肿;侵犯胸膜,胸膜腔积液,胸痛;侵入纵隔,压迫食管,吞咽困难;Pancoast肿瘤,胸、肩、臂痛,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肺外症状可有杵状指等。

肺癌的诊断:

一、X线检查:

中央型:

1、肺炎征象;2、肺叶或一侧全肺不张;3、断层X线片示支气管腔内肿块影,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阻塞;支气管造影示管腔边缘残缺或息肉样充盈缺损;5、肺门部肿块影。

周围型肺癌:

1、肺野周围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块影;2、边缘模糊毛糙,细短的毛刺影;3、轮廓不规则,呈小的分叶或切迹,偏心性空洞。

肺癌的鉴别诊断:

1、肺结核球:

多见于青年,病程长,发展慢。

病变常位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

X线片示块影呈圆形,密度不均,见钙化点、周围钙化灶;2、肺脓肿感染史,脓痰,空洞壁薄,内壁光滑,常有液平面;3、肺部良性肿瘤病程长,生长慢,大多无症状。

X线片:

近圆形肿块,密度均匀,可有钙化点,轮廓整齐,多无分叶。

肺癌的治疗:

主要依靠早发现、早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可进行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

食管癌:

其发生主要与亚硝胺及真菌、遗传因素、营养不良及微量元素缺乏、饮食习惯等有关。

主要的病理类型可分为:

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腔内型。

主要经食管壁内扩散,直接向四周扩散,或者通过淋巴或血运转移。

食管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

哽噎感、异物感、食物停滞感、胸骨后闷胀、疼痛;中晚期典型症状:

有进行性吞咽困难,疼痛、呕吐,消瘦,并可伴邻近器官受累症状。

体格检查需注意锁骨上有无肿大淋巴结,有无胸、腹水,有无肝肿大。

食管癌的诊断:

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可作食管吞钡造影和纤维食管镜检查等。

食管吞钡造影的主要表现为:

早期有局限性是食管粘膜皱襞连续性紊乱、粗糙、中断,有小的充盈缺损,有局限性管壁僵硬,蠕动中断,可有小龛影;中晚期则有不规则的狭窄和充盈缺损,管壁僵硬,狭窄上方食管扩张。

食管癌的临床分期:

0期:

Tis/N0/M0;I期:

T1/N0/M0;IIA期:

T2(T3)/N0/M0;IIB期:

T1(T2)/N1/M0;III期:

T3/N1/M0或T4/任何N/M0;IV期:

任何T/任何N/M1。

Tis:

原位癌;T1:

肿瘤浸润食管粘膜或粘膜下层;T2:

肿瘤浸润食管肌层;T3:

肿瘤浸润食管外膜;T4:

肿瘤侵犯食管邻近结构。

N0:

区域淋巴结无转移;N1:

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食管癌的鉴别诊断:

1、反流性食管炎:

X线检查食管粘膜纹正常。

2、贲门失驰症:

病程长,X线吞钡检查食管末端狭窄呈鸟嘴状,粘膜光滑。

3、食管瘢痕狭窄:

有吞服腐蚀剂病史,X线检查为不规则的线状狭窄。

4、食管良性肿瘤:

X线示食管腔外压迫、粘膜光滑完整。

5、食管憩室:

X线示憩室。

6、食管静脉曲张:

X线示食管粘膜呈串珠样,蠕动好

食管癌的治疗: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手术为主,进行综合性治疗,包括放化疗、免疫疗法及中医中药治疗。

纵隔分区:

以胸骨角――第4胸椎下缘的水平连线,分成上、下两部。

下纵膈以气管、心包为界,分前、中、后纵膈;上纵膈以气管为界,分前、后纵膈。

纵隔肿瘤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神经源性肿瘤;2、畸胎瘤与皮样囊肿;3、胸腺瘤;4、纵隔囊肿;5、胸内异位组织肿瘤;临床表现为:

1、胸痛、胸闷;2、呼吸系统症状:

气促、呼吸困难;3、食管症状:

吞咽困难;4、神经系统症状:

Horner综合征;5、上腔静脉症状:

上腔静脉综合征6、其它症状:

重症肌无力、畸胎瘤咳出头发样细毛或豆腐渣样皮脂、恶性肿瘤;消瘦、贫血、剧痛。

纵隔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诊断主要依靠:

1、病史:

>1年,多为良性;伴有剧烈胸痛、上腔静脉受压,多为恶性。

2、胸部X线、CT检查;3、诊断性放射治疗:

疑为恶性淋巴瘤、不能确诊,可试用小剂量放疗,当肿瘤迅速缩小,即可诊断。

4、颈部肿大淋巴结活检。

5、纵膈镜:

适于胸腺瘤、淋巴瘤;6、剖胸探查:

诊断不明。

治疗:

原则上均应采取手术治疗,如不及时治疗,无论良恶性,进行性生长累及其它脏器时,往往失去手术时机,此外,对于恶性肿瘤,除手术意外,还应辅以放化疗和中医中药治疗。

对于淋巴组织肿瘤,则不宜进行手术,可采取放疗或化疗。

心肌保护:

是指心直视手术时,阻断心脏血流,可引起心肌的再灌注损伤,可采用药物心停搏法,主要采用高钾、低温、顺行或逆行灌注等手段保护心肌。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胎儿时期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正常通道,出生后未能闭锁可形成先天性心脏病。

可导致主动脉血分流至肺动脉,使肺动脉血量增加,左右心负荷增加,肺动脉压增高,逆转为右向左分流,发生缺氧、紫绀。

临床表现:

分流量少时无症状,分流量大时,患者易感冒或呼吸道感染,严重的可有发育不良。

触诊左侧第二肋间可有连续震颤,听诊有粗糙连续的机器样杂音,脉压大,出现水冲脉,枪击音。

心电图表现为左室高压,左右心室增大。

X线表现为主动脉结突出,肺动脉段隆起,左心缘向左下延伸。

治疗:

原则应手术治疗,适合年龄为6~14岁,如有逆向分流则不适合手术。

手术主要包括结扎、切断缝合、补片修补、介入导管封堵。

房间隔缺损:

是指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发育不全,遗留缺损造成血流可以相通的先天畸形。

由于左向右分流,导致右心负荷增加,肺动脉压力增加,最终形成紫绀。

临床表现:

可出现劳力性气促、乏力、心悸等,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和右心衰竭。

体格检查可见有二尖瓣面容、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浮肿。

听诊可闻及心尖部有隆隆样的舒张期杂音,P2亢进,有开瓣音。

X线表现为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凸出,右心房增大。

心电图表现为右心肥大,P波高,电轴右偏,可有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右房、右室大,房间隔回声失落。

治疗:

除有逆向分流情况外,均应采取手术进行修补,包括直接缝合、补片修补和介入导管封堵。

室间隔缺损:

由于室间隔发育不全所致,左向右分流,导致肺循环血量增多,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室肥大,最终出现右向左分流。

临床表现:

分流量小者可无症状,分流量大的患者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心慌、气促。

触诊可有左胸第3、4肋间震颤,听诊可有左3、4肋间收缩期杂音,P2亢进。

X线表现为主动脉结小,肺动脉段隆出,肺血多,左室大。

心电图表现为电轴左偏,左室大。

超声检查左室、左房肥大,室间隔回声中断。

治疗:

对于缺损>0.5cm无自愈可能患者应尽快实施手术,右向左分流,临床上出现紫绀者禁忌手术。

主要进行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

法洛四联症:

为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基本病变包括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以及右心室肥厚。

患者右心流出道受阻,导致血液右向左分流,使动脉氧饱和度下降,出现紫绀,此外由于肺循环血量减少,导致活动受限,喜蹲踞。

临床表现:

紫绀,运动后呼吸困难,活动后出现蹲踞。

体格检查可有杵状指和紫绀,听诊在肺动脉瓣听诊区可有粗糙的收缩期杂音。

X线表现为肺动脉段凹陷,心尖圆钝,呈靴形心,主动脉影增宽,肺影清亮。

超声心动图显示升主动脉内径扩大,骑跨在室间隔上方,室间隔连续性中断,右心室增大,多普勒显示右向左分流。

治疗:

均应采取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室间隔修补以及肺动脉口狭窄疏通。

二尖瓣狭窄:

主要由于风湿性心脏病所致,可导致左房压增大,左房增大,肺毛细血管扩张,肺淤血,当肺毛细血管压大于血浆渗透压室,可导致急性肺水肿。

临床表现:

主要有心慌、气促、咳嗽、咯血、紫绀;发作性夜间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当发生急性肺水肿时,可出现血性泡沫样痰。

体格检查表现为二尖瓣面容、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浮肿,听诊可闻及心尖部有隆隆样舒张期杂音,P2亢进,有开瓣音。

X线表现为左房增大,肺动脉粗隆,肺血增多。

心电图表现为二尖瓣P波,电轴右偏,房颤。

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回声增强、增厚,开放受限制。

治疗:

心功能I级时可不进行手术,心功能II级、或III级时,需进行手术,血沉快、抗O高时不能手术,急性肺水肿时需进行急诊手术。

主要采取闭式扩张,直视分离,二尖瓣置换,球囊扩张等。

泌尿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

1、疼痛:

包括肾疼痛、输尿管疼痛、膀胱疼痛、前列腺疼痛、阴囊区疼痛及阴茎疼痛。

肾绞痛主要是由于肾肿胀使肾被膜受牵张所致,多为结石、肿瘤、感染、积水及囊肿等。

输尿管钝痛多与缓慢发生的输尿管梗阻有关,而绞痛多见于输尿管结石,与结石在输尿管内移动有关,绞痛先于血尿多见于尿结石,血尿先于绞痛多系血块阻塞输尿管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