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史纲高频考点总结.docx
《考研政治史纲高频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史纲高频考点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政治史纲高频考点总结
考研政治史纲高频考点总结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
①地主阶级:
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有的转化为资本家。
②农民阶级:
有的失去土地,成为贫雇农;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③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革命性最彻底的阶级。
④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2.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理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
①兴办近代企业。
(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企业以求富)
洋务企业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方式。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意义:
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了革命纲领。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3.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被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②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
③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平均地权”。
4.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舆论阵地,展开大论战:
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③要不要社会革命。
5.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6.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7.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8.①宋教仁被刺。
②孙中山“二次革命”。
③蔡锷“护国运动”。
④孙中山“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9.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柔软性和妥协性。
考研圈微信号:
lekaokyq
1
回复“17考研大纲”获取最新各科考研大纲
阅读4504投诉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
②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2.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示威游行: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②废除二十一条③还我青岛
3.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特点:
①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②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④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4.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党在当前阶段的纲领是:
①打倒军阀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③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6.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7.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①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③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大会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8.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9.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10.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
11.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①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②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
③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④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①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
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a.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b.会议提出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
c.毛泽东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③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八七会议是中国革命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2.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3.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它的提出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5.①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②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③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④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6.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党内开始滋生一种“左”的急躁情绪。
其产生主要原因在于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①“左”倾盲动错误②“左”倾冒险主义③“左”倾教条主义
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7.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8.长征精神,
①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②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①“反对华北自治”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③“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4.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①首先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②其次,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③再次,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
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5.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抗日反蒋”的口号。
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6.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7.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
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抗日”的字样。
8.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多选)
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不仅含工、农、小、民,还含亲美大资产阶级)
②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
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9.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10.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11.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多选)
①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②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③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12.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13.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①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②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
a.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
b.尊重他们的利益。
c.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③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14.三三制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15.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级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
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16.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起来。
17.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毛泽东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18.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
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重庆谈判从1945年8月20日到10月10日结束。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3.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4.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5.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①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②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主张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6.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做了报告,主要内容有:
①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解决剩下国民党军队的方式是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
②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③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④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战斗的作风”。
7.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
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