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300讲全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7392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13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7页
论语300讲全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300讲全集.docx

《论语300讲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300讲全集.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300讲全集.docx

论语300讲全集

《论语三百讲》

傅佩荣

第1讲崭新的开始

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

这个年代称之为“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个得到展开,而在中国,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的结局。

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知道自己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的教育。

所以孔子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孔子了解了中国文化发展关键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真诚的心意。

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

学论语,春天的时候开始,年轻的时候开始。

孔子思想的特色:

温和的理性主义;

深刻的人道情怀;

乐观的人生理想。

第2讲学而时习之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

【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学习的内容:

“五经”“六艺”

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跟计算。

学会这些才能安身立命。

学习的方法:

学思并用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学习不去思考,毫无效果。

考完试就忘了,要不然就觉得说没有心得,你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要是光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想的只有生活经验的范围,你没有系统的知识,那也没什么用,只会陷于迷惑。

学习的目的:

培养德行

颜回最好学:

不迁恕,不二过。

都是与德行有关

人是有情绪的,有时候高兴、有时候难过,这是因为看到你的处境如何、心得如何,这种情绪是很自然的。

儒家的思想,他不反对你有情绪,但是你要做情绪管理,提高你的情商,让自己在各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发而皆中节”,恰到好处就没有问题了。

《论语》的《学而第一》的第一章就出现了很多,有关你如何自己要求自己学习,它的内容、方法跟目的如何,一定要先掌握住。

交朋友的时候可以让你带来快乐,因为大家志同道合。

同时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如果暂时别人不了解你,受委屈了。

因为社会上往往是需要各种表现,别人才会欣赏你。

儒家所说的君子往往是先自我要求,他不急着表现,他认为说我如果有能力的话呢,时机到了,别人自然会欣赏我的才华,给我机会。

第3讲君子务本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学而第一》

【译】有子说:

“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很少会去犯上;一个人不喜欢犯上,反而去作乱的几乎没有。

君子要善于抓住根本,根本抓住了许多问题就解决了,而孝顺和顺从就是仁的根本。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第四》

人之道:

人应该走怎样的道!

受到好的教育,你就应该知道人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儒家强调从根本开始教育

在《论语先进篇》里面有一段资料,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德行科: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科:

宰我以及子贡;

政事科:

冉有跟子路;

文学科:

子游、子夏。

《论语》内容分类:

孔子自己说的话;

孔子跟第一流学生的对话;

孔子与第二流以下的学生对话;

孔子学生说的话。

第4讲巧言令色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第一》

【译】孔子说:

“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的,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重点在“仁”,首次出现。

孔子思想核心:

承礼仪,启仁

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当外界的礼乐不再能够成为行为规范的时候,不再能够分辨善恶是非让你照着去做的时候,你只有设法由真诚引发内在的力量。

孔子说,巧言令色很少有真诚的心意,他说很少有,不是完全没有。

我们就要在这个地方设法提醒自己不妨巧言令色,但是一定要有真诚的心意。

表达我对别人的尊重,如果你到任何地方都板着脸,说话都是有一句没一句的,那别人看到你也就觉得很严肃,保持距离。

孔子不停的教人择善,人生变化无常,总会有很多选择,我们选什么,当然是择善了,但总会有错误,之前错了,那么之后的选择应凝补回来

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你每一次都选对的话,人生越来越充实圆满,你如果选错的话,恐怕就要用以后的正确选择来弥补前面做错的事情。

在今天这个社会上,巧言令色有时候表示对别人的尊重,羞耻心怎么来的,把个人跟团体比较,如果你达不到团体的标准就觉得很丢脸,很可耻。

儒家思想希望你能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基本要求,绝不能低于社会的要求标准,你只有比它更高,而比它更高的话,能够带来内在的快乐。

否则的话,你光说你不能够没有羞耻心,但你有羞耻心之后,别人不称赞你也没什么乐趣。

第5讲三省吾身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一》

【译】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

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

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三”在古代代表多数,

此处的“习”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

第一段是为人谋,代表替别人做事。

譬如我做官,上面有领导;我做事,上面有老板。

那么我就要问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

“忠”这个字代表尽心尽力,我们称为尽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拿人钱财,与人消灾。

第二个,是跟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呢?

在儒家里面很强调守信,比如我今天跟你约一件事,将来时间到的时候我就要做到。

但是由于从现在答应你到将来实现诺言的时候有一个时间上的落差,这中间可能发生任何事。

发生一件事情之后,我以前答应你的事情隔了这段时间去实现的时候不见得恰当。

正常情况,说话应该算话,但是环境变了之后,是否是真正的诚信?

第三个,传不习乎。

曾参后来是有名的老师,教出很多弟子,有些成就的,所以他的传不习乎是说,我当老师,我教给学生的,自己有没有去实践呢?

人活在世界上很容易主观,什么事情都认为我对的,而没有注意到跟别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到别人的立场或是别人的肯定。

儒家思想的特色就在于说我一个个人不能离开人群,在儒家里面没有关起门来的贤人。

你要做贤人,你要做君子,就要打开门跟别人来往。

在家里面,与父母兄弟姐妹;到外面,与朋友,与你工作的老板、同事们都要交往,与天下人都有来往的机会。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

你做任何事只要做不通,都要先问问我自己有没有问题,而不是说先问别人怎么搞的,别人怎么有什么故意阻拦或者其他的问题。

当发现自己没有问题的时候,再去找别人的问题

这是曾参的话,不是孔子的话。

第6讲余力学文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第一》

【译】孔子说:

“青少年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书本知识。

不只是青少年,青少年也会长大,为人父母——要普遍关怀别人

仁:

自古以来都是教育子女做好人,做好事,为什么只有孔子成为了一个学派,因为它是一个体系

人在社会,要学会这些道德要求,你会感觉到说那我守规矩,修德行善不是比较吃亏吗?

所以儒家的思想很强调,你修德行善会有内在的快乐,否则你只看外表的话,会觉得谁好像比较照规矩来。

在许多方面会比较不太顺利的样子,这其实是一种选择的问题,是长期的考虑。

君子之教者五: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尽心上》

时雨:

及时雨,学习最困难,最迷惑的时候指点一下

他自己都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就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第一种是人格教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都是一种与人相处自我要求能替别人设想。

人格教育必须自我要求,由内而发,绝不能说是只是被动而已,所以讲道德的问题关系就非常得明确了。

道德,主动和被动是有天渊之别的

第二种是人才教育

是用之于外,你在社会上是个人才,你可以服务社会,有所贡献,但是人才,它是特殊的一种条件,有某种专长就可以了。

第三个是人文教育

就看你怎么样利用休闲的时间,如何调节自己的生命,让它感觉到生命,很有次序,然后也能够和谐,不断地成长发展。

第7讲君子原则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译】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会流于固陋,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

学习儒家它的后果是在内不在外,就算你今天照孔子的说法去做,考试不一定会考得好点,不一定会顺利地升官发财。

所以儒家一定要保证我这样做之后,合乎一个做人的要求,我应该有快乐由内而发。

学习儒家一定要体验,问问自己内心是不是觉得更为坦荡,更为快乐。

如果说你做的时候,内心也不觉得快乐,代表你是勉强去做的,你照孔子的方式来做的话,不一定有这些成就。

不如:

不相似

但是你一定要很清楚地知道,内心的快乐是来自于你做到了人性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是普遍的,自有人类以来不管东方、西方、古代、现代都是人,而只要是人的话,你只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然后做到孔子说的要求犯了过错去改正。

会不会快乐,这需要体验,我们可以从小地方做起,有小的毛病,改正之后就会发现,别人对我们也比较尊重了,我们对自己也比较肯定,慢慢地再往大的方向走,这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比较具体的方法。

人最难的就是改过,过错与性格有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孟子:

一天偷一个变一月偷一个

第8讲慎终追远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第一》

【译】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终”:

就是生命的终点。

孟子曰: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下》

“远”是指远祖,“民德”就是指老百姓的社会风气。

不忘本,饮水思源

民德归厚:

此处的德是中性的词

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跟西方不同,西方比较重视个体,他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一个主要的考虑焦点,父母生我只是偶然的机缘,我自己要负责自己的生命。

而中国人会把这个家当作单位,像在《易经》里面,坤卦就提到一句话,他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他把一个家庭从开始到现在,如果经常做好事,后代子孙就会有喜庆,等于是说你就有很多福报,那如果说这个家族一路下来做很多坏事的话,他的子孙恐怕就倒霉了,会有遭殃的事情。

当然这种观念是比较浮泛,因为我们知道真正行善避恶的主体还是个人,但是个人跟个人之间还是有他的特殊的关联,像一个家就是一个单位,在这一方面来说的话,西方跟中国各有特色,家庭是一个群体组成的,它有血缘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家庭是好的,但是你不要忽略掉他的个性。

如果做父母的都能了解这一点,他对孩子的个性就比较能尊重,做孩子的都能了解这一点,他就能够也尊重父母亲。

一大家人在一起的时候,需要的是互相忍让。

中国过分重视家庭、关系、人情,往往忽略了法律、

人权,个体发展,西方世界过分重视个人则更可怕,往往变成孤独一人

希腊人讲如果一个人不讲城邦,他就是一个白痴。

人应该来自家庭,进入社会,最后又要回归家庭。

父母、子女相互理解

第9讲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第一》

【译】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一点最为完美。

无论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求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恐怕还是成不了事的。

礼代表区分,乐代表和谐

有秩序才能有和谐,真正的和谐是有秩序的。

不能为了追求和谐而和谐,追究和谐首先要守礼。

在现代来说是守法,合乎道义,有正当性

美:

合理想,值得欣赏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第一》

【译】有子说,与人约信要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这样就值得尊敬了。

开始做好事,我有爱心,久了之后就失去爱心了,变成例行公事了!

第10讲敏于事慎于言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一个人多追求物质欲望,就少了时间去学习了

做到三点,孔子就认为你好学了,这显示的是一种特殊模式,好学的目的是要改善自己。

三人行必有我师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贤思齐

“不要只看到别人眼中的小草,而忽略自己眼中的大梁”

——《圣经新约》

意思是我们自己的毛病,因为自己太过于主观看不清楚,而看到别人有毛病的时候就念念不忘。

儒家的“好学”含义非常丰富,它可以概括成为我们做人处事的原则,也就是要自我要求。

好学不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让自己长进的,所以我们好学的目的是要改善自己,让自己生命趋于完美。

第11讲切磋琢磨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译】子贡请教说一个人,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人表现如何?

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就像修整骨角与玉石,要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

这就是您所说的意思吧。

孔子说:

“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做任何事,要记得从消极的、不要有负面的表现,还再进一步转成积极的、有正面的作为。

儒家的思想对于在贫穷如何、在富贵如何,都有它的引导、都有它的观念,这些观念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子贡年轻的时候是贫穷的,他后来富裕了,所以他就可以思考,我应该在贫穷跟富裕的情况下,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言行表现呢?

儒家的思想是强调他的一贯的原则,重心是在内不在外。

否则的话,外面一旦出现各种变化,马上随之丧失内在的原则,这对儒家来说是教育的失败。

第12讲知己知人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第一》

【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病就是生病的“病”,这边讲的患,“患”就是担心。

病就是以此为病,就是认为说这个很糟糕。

所以你不要特别去挂念别人不了解自己,你要担心的是自己能力不够、无能。

“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第四》

【译】你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你要设法让别人值得来了解你,或者说让你值得被别人了解。

了解一个人要看他过去的表现如何,看他现在做什么事,还要看他将来要往哪里发展。

所以了解一个人,他的才华、他的学识,需要时间。

有时候需要场合让他表现,他如果还没有机会表现的话,那怎么办呢?

所以在古代社会很多念书人都要主动地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本事在什么地方。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第二十》

【译】你如果不懂得怎么听别人说话,你就不可能去了解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

你要了解一个人的话,就要懂得听别人怎么说话。

他说的话是巧言令色这一类,还是他说的话很实在,可以代表他真正的见解。

自古以来,儒家的思想是受到肯定的。

很多时候你要等待机会,不要着急,你要尽量充实自己。

学习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要精益求精,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将来总有机会让别人了解我。

我就可以为社会尽我的力量来服务。

第13讲为政以德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

“尧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史记五帝本纪》

孔子提到“无为而治”,特别就用舜来做例子,他说舜不用做什么事,他只要自己本身行为端正,面向南方一坐着就好了,就跟这边讲北极星本身不动一样的意思。

但是在老子的思想里面是指你不要刻意做什么事,因为你刻意做任何事的话,你的考虑永远不可能周到,你顾了这一边就忘了那一边,到最后挂一漏万,甚至捉襟见肘,很难全面照顾反而不好。

而在儒家里面讲“无为而治”是要有德作为基础的,有道德的领导可以让天下无为而治,是因为人性向善。

以整个国家来说,政治领袖表现德行,老百姓就可以自己上轨道。

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老百姓都是人性向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是人,我人性向善,那么领导者表现善的行为就是德行,我自然支持他,自然可以有向心力可以团结起来。

第14讲思无邪

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于真情。

《诗经》是部文学的作品,一定要有真诚的情感,最怕无病呻吟或是矫揉造作,所以你如果了解《诗经》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它原来的出处是古代有采风之官到各地采集民间的各种歌谣,收集起来之后作为教化的参考。

《诗经》跟思想基本上没有直接的关联,《诗经》里面很多地方都会提到抱怨、难过、担心的情绪,这都跟思想完全没有关系,它讲的都是真诚的情感。

所以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它是文学作品,以真诚的情感为主,只有真诚的情感才能感动别人。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第十七》

儒家的教育包括文学、历史、艺术全部在内,而在文学这个领域,特别重视《诗经》,作为真诚情感的表现,所以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三个字概括叫做“思无邪”。

思是语首词,无邪是代表从内到外直接出去,没有转弯,也不必绕什么圈子,所以一切都出于真诚的情感。

第15讲刑与德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

德治之后要配合礼治,如果礼治还不行的话,就要法治了,所以礼跟法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

一般讲礼跟法有一个简单的分辨,法是从外在约束你的行为,礼是从正面引导你的行为,差别就在这里。

如果说你遵守礼仪的话那就比较好了,所谓富而好礼,这个礼就是正面的引导,见到长辈要有礼貌,见到老师要尊敬,这些都是礼仪。

这个礼仪建立的人际关系是普遍适用的,因为一个年轻人对长辈尊重代表他将来年纪大了变成长辈的时候,将来的年轻人也会尊重他。

否则一个年轻人对长辈不尊重,不知道去遵守礼仪,那么他将来老的时候变成长辈,他凭什么要求年轻人对他尊重,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知道人的社会是普遍的。

一个社会一定要有延续的发展的过程,在这一方面孔子的思想对于政治,可以说是指出了它的重点。

也就是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老百姓如果无耻的话,政府要怎么做都不容易有好的效果。

第16讲三十而立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事,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有关立志的问题,在《论语》里有三个对象:

第一个立志于学习;

第二个立志于行仁;

第三个立志于求道;

士心为“志”代表读书人的心意,就是他的志向,至于“学”只是一种外在的描述,你学什么、目的何在。

那你就要志于仁,仁就是仁义的“仁”,就是你立志以后要走上个人生命的正路。

第17讲从心所欲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第二》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事,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天命”的两个重点:

第一,在孔子来说他当时的情况,他觉得要怎么做才能够实现这一次的目的,是他的使命所在,所以他出来做官;

第二个,我们一般人可以学的是把天命当做人性向善,应该追求择善固执,最后达到止于至善,当做我们每一个人的天命。

有关天命在孔子的思想里面很明显地说出来是:

第一个要知天命、第二个要畏天命、接着就要顺天命、最后一步还要乐天命。

“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孔子说这话代表他在七十岁以前如果从心所欲的话,偶尔难免有可能违背规矩,代表人的心的确是有问题,捉摸不定的,所以我们学儒家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儒家从来没有把人的心看做本善的。

第二点就是你要了解从心所欲代表你自然而然去做的,不逾矩代表你都符合规矩,也就是做到应该做的事情。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对孔子来说他的七十岁的境界是他自然去做的都是他该做的,他该做的事都做得很自然。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

第18讲无违之孝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

【译】孟懿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礼制。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以礼的规定来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以礼的规定来安葬他们,以礼的规定来祭祀他们。

一个孩子他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尽力做到最好,让父母不要操心,只是偶尔生病是难免的,让父母为生病而操心,如果只有这件事的话,那算是非常孝顺的。

等于是你做子女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父母从来都不操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不同的人,他要求因材施教。

第19讲色难之孝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第二》

【译】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但是像狗跟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我们现在奉养父母亲一定要记得,孝顺来自于内在的情感,只有父母对子女这一伦,我们做子女的不能计较任何条件。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第二》

【译】子夏也来了,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做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我们现在奉养父母亲一定要记得,孝顺来自于内在的情感,因为一个人内心有真的情感,自然而然脸色就会开心。

有一种安定的力量,因为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来源,孔子教学生的时候,他自己的学生是一般百姓,他特别着重在内心的情感要尊敬,同时要由内而发保持好的脸色。

第20讲人无所藏

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