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7539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轮复习学会表达 教案全国1精品版Word文件下载.docx

c.趣味,指情趣、旨趣、兴趣,这里应为审美趣味。

d.人品,意谓人的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细读要求

①在任务性要求中,哪些是重点性要求?

哪些是一般性要求?

(可以圈出)重点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 重点性要求:

一般性要求:

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重点性要求的具体含义有二:

一是“对此”发表看法,这个“此”应指上面两段文字,两种观点,也就是说不可只选其中一个材料谈,忽视另一个材料,不能只讨论材料的一方面,两方面的材料,不要偏废,在比较中突出观点、看法。

二是暗示了写作文体——论述文。

②警戒性要求有哪些?

(可以圈出)

答案 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2.(2016·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

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标题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①材料中最关键的一段话是哪一段?

请从中提取出关键词。

(可以圈出)其核心关键词是哪一个?

答案 第三段话(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关键词:

虚拟现实、拥抱、远离、保持距离。

核心关键词:

虚拟现实。

②如何理解核心关键词的含义?

答案 虚拟,虽说有虚构之意,但在本材料中,它是从“虚拟现实”沿用过来的,是指高科技带来的模拟现实,与“虚拟现实”几乎同义。

它与虚构、虚幻有一定的差异,也不可直接理解为“虚实关系”中的“虚”。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标题自拟。

一是对材料提出的“问题”有所思考,也就是说要在材料针对“问题”提出的三种态度中作出选择;

二是明确要求,写论述类文章。

答案 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3.(2017·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

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

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①题目自拟。

②不得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套作。

①作家的话语中包含了哪几个关键词?

其中核心关键词是哪一个?

答案 关键词:

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

心灵之书。

②如何理解“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三个关键词的含义?

答案 a.有字之书指书籍,包括电子书等。

阅读他人的知识和经验,填补和丰富自己的人生。

b.无字之书指社会生活,读社会这本书,体验思考人生,从“活书”中直接获得人生经验与智慧。

上面两本书古已有之,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思相似,已成为人生的经验常识。

c.心灵之书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即心灵,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指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完善。

它与前面两本书构成外与内、实与虚的并列关系。

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题目自拟。

重点性要求的关键在于“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a.应全面理解作家的看法。

作家的看法包括“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不可只讨论一本书,应该先从理解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入题,再转到对一本书的讨论。

b.“评说”一词不只是暗示要写论述文,更在于你可以顺应作家的看法,也可以评议、否定作家的看法。

审题是写考场作文的第一步,关乎写作的成败,极其重要,不可不慎。

它包括两个重要的工作:

审读材料和审准要求。

一、审读材料

审读材料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找出材料的中心、重点及核心语意,二是精准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和范围。

1.找出材料的中心、重点及核心语意

(1)拎关键,括中心

一般而言,新材料作文给的材料很简练,但再简练的材料也有它的关键与重点所在,只要拎出这些关键,就可以说是审准了题意。

材料中的关键既指关键句,更指关键词。

审题,不仅要找出关键句,更要提取出关键句中的关键词。

例如: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

“注意了,留一条缝隙。

”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

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

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以上内容,你有何感悟和体验?

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分析 此题的关键句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重点在于对“缝隙”一词的理解。

“留一条缝隙”,关键在于一个“留”字。

为什么要“留一条缝隙”?

如何才能“留一条缝隙”?

应该在哪些方面“留一条缝隙”?

如此一问,思路定然大开。

材料中提到,装修如若要求“丰满”,反而会失败;

留一条缝隙,竟然成就完美,由此可以联想到:

不可求全责备,不为已甚;

尊重他人,方可和谐和睦等等。

例2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分析 “微光”是整篇材料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为何我们曾经将“微光”舍弃,而天才却将“微光”积聚为惊人的才华?

这便是“凡人”与“天才”的不同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

我们为什么会将“它”舍弃呢?

就是因为“它”的两点特征:

一是微小的,二是因为它是“自己”的。

文章可立意为“拾起心灵闪过的微光”,“微光”可象征我们需要拾起的曾经遗忘或忽视的事物,可由人及物,衍生至社会、文化等等。

对于那些无关键词句的材料,尤其是那些叙事性材料,概括中心是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概括中心分三步走:

第一步,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

第二步,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

第三步,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材料 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

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还。

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

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白天温度30℃以上,夜晚-5℃以下)、地理环境复杂、没有任何食物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高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的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分析 三步概括中心:

(1)什么人?

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

兹韦列夫和保托夫野外遇险,最后奇迹生还。

(2)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中提示句:

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另一方面……

道理: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变通的办法能创造奇迹。

(3)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经验创造奇迹;

变通创造奇迹;

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2)找关系,寻关联

①找关系

新材料作文中提供的对象、要素多是多元的,能从中抓住一对关系或一组矛盾来审题立意,不仅能扣题,而且往往被视为立意深刻。

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是关系型的,或二元关系,或多元关系。

如2016年高考作文题:

a.全国卷Ⅰ漫画的核心元素:

人、分数、吻和巴掌。

这些元素的组合可以形成下列“二元”关系:

奖与罚、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起点与终点、数量与质量、外因与内因等。

b.江苏卷中的“二元”关系有:

说与不说、个性与创新。

有些新材料作文,其中的“二元”关系不甚明确,稍加思考,也可以间接抽取出“二元”关系。

如2016年浙江卷作文题核心问题:

对待“虚拟现实的态度”。

从这个“态度”中可以抽取出“人与科技”“人与物”“人与自我”等“二元”关系,但核心的“二元”关系是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

②寻关联

“关联”是2017年高考作文题中的一个热词,用关联思维来审题立意正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由多个关键词或多个名句组成的作文题中,核心在于“寻关联”。

要学会从不同的关键词或名句中找同类、找同质,或者叫合并同类项。

如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中的美丽乡村、中华美食、长城可以合并为“美丽中国”,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可以合并为“科技创新中国”。

“寻关联”更善于在看似毫无联系的地方找到联系,在一般性联系的地方找到潜在的逻辑性线索。

例如,一带一路和食品安全有什么联系呢?

在其现成的状态下,可以说一点联系都没有。

但从更深刻的意义上来看,一带一路是最先进的科学实绩,是世界性倡议发展蓝图,而食品安全问题则是它的对立面,恰恰是由最先进的发展带来的。

这种联系是因果性的。

如能这样寻找关联、联系,不但审题准确,而且立意深刻。

(3)列对象,找角度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

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春,小爬山虎要长大了。

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缘了。

墙角的竹笋嘲笑他柔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他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慕他坚毅有力、能爬高墙。

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墙顶。

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象得那样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

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爷说:

“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

”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深思……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分析 这则材料涉及多个人、物,于是可以从多个不同的对象中寻找审题立意的角度。

①主体对象——小爬山虎,可以提炼出“只有不断攀登,才能见到峰顶的风景”等立意。

②其他对象:

a.小爬山虎的妈妈——可以提炼出“教育孩子要树立正确的目标”等立意。

b.竹笋、小草——可以提炼出“在批评中学会长大”等立意。

c.牵牛花、太阳伯伯、风姑娘——可以提炼出“鼓励与信任才能成功”等立意。

d.孩子——可以提炼出“乐观地看待生活”等立意。

(4)依现象,找原因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因果联系则是事物普遍联系中的一种。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其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年轻人在阳台上种植了一大排紫藤花。

夏天,枝叶垂悬于两层楼之间,形成了美丽的绿色叶幔。

年轻人几度想将枝叶拉起用木架固定,帮他挡住阳光,降低屋内暑气,但感觉如此做太小气而作罢。

第二年,年轻人在阳台欣赏盛开的紫藤花时,发现有几株葡萄藤攀上了他的阳台。

往下看,一个女孩正对着他微笑。

楼下人家为了感谢他种植的紫藤花挡住夏天的太阳,所以种植葡萄作为回馈。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分析 本题可以采取“依现象,找原因”的方法来审题立意:

为什么会有楼下邻居种了葡萄回馈年轻人的结果呢?

追究原因就会知道,是因为年轻人种植的紫藤花给邻居带来了阴凉,他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了邻居,邻居心存感恩也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了年轻人,由此可得出正确立意——学会分享、懂得感恩、邻里和谐相处等。

2.精准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和范围

找出材料的中心、关键,只能算审题的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是要精准理解这些核心词语的含义和范围,只有把这步工作做好了,才算是完整、准确地审题。

不少考生对材

料的关键、核心找得很准,可是找出来,不假思索,落笔就写,往往会出现偏离题意的问题。

究其原因,就是未做好精准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和范围这一工作。

许多偏离题意的问题,就出现在这一环节上。

那么,如何精准理解呢?

(1)结合材料语境,确定核心词语的词意。

如2017年江苏卷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车”。

什么叫车?

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

如果要写“风车”“纺车”,算不算车?

写“时代之车”“心灵之车”,算不算车?

根据对材料中“车”的理解,写这些车,均属偏离含义,因为材料中的“车”已限定在实指意义上,即指一种运输或代步工具。

(2)结合积累,联想社会人生,理解核心词语的词意。

如2017年浙江卷作文题,“三本大书”中的“心灵之书”这一核心词语的含义抽象、模糊,如果不把它的含义理解透,那么写作中很难做到符合题意。

我们可以联系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有句话,叫“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可以联想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从而可以确定“心灵之书”指的是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完善。

二、审准要求

新材料作文由材料与写作要求两部分组成,审题的重心自然放在材料上,而写作要求无非是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之类,不大会引起考生的重视。

可是,随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诞生,审准写作要求越发重要,甚至超过了材料的阅读。

那么审准要求,这个“准”应放在哪里?

写作要求由两部分构成:

任务性要求与警戒性要求。

警戒性要求主要是指不得抄袭、套作之类的要求,与写作关系不大。

而任务性要求很重要,任务性要求有两方面。

一是一般性要求,主要指“自拟题目”“自定立意”之类,这类要求很笼统、空泛,审题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二是重点性要求,如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又如2017年浙江卷作文题:

这些就叫写作指令,任务驱动。

所谓审准要求的“准”主要指这部分要求。

什么是“审准”?

就是对重点性要求逐字逐句地读,既要明白明示信息,更要明白潜在信息。

如对2017年全国卷Ⅲ所给的两个副标题所暗示的文体信息一定要读出,对2017年浙江卷“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要咬文嚼字:

“作家的看法”指什么?

“评说”的明示信息与潜在信息各是什么?

随着隐性审题的增加,随着任务指令的增强,审准写作要求越来越重要。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做人要像山;

有人说,做人要像水;

有人说,做人就要做太阳;

有人说,做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不好吗?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

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1)细读材料,思考:

①请提取出关键词。

答案 做人、像山、像水、做太阳、做萤火虫。

②“山”“水”“太阳”“萤火虫”各比喻什么?

答案 参考:

山喻沉稳,水喻灵动,太阳喻大爱,萤火虫喻小爱。

(2)细读要求,找出重点性要求,明确其意。

答案 要求①: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

这一要求的意思是对“上述文字”要完整理解:

材料写了四种不同的做人态度,可以逐一写四种,也可以融合写(如将“山”与“水”融合),如写其中一种,需兼及其他。

要求②:

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这一要求暗示可以写成记叙类文章,也可以写成论述类文章。

(3)确定立意。

答案 略。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

比尔·

盖茨说:

“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

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

读了这两位名人关于自尊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②不得少于800字。

(1)细读材料,请提取出关键词。

答案 第一段:

高尚的品格、自尊心。

第二段:

成就、切勿过分强调、自尊。

(2)细读要求,找出重点性要求,明确写作要求。

这一要求可分两点来理解:

①要求对两位名人关于自尊的观点发表看法,②写论述类文章。

答案 ①苏霍姆林斯基是站在人类的品格角度强调自尊的重要性,比尔·

盖茨则是站在对人的评价的角度谈没有成就以前,不要过分强调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在比较中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尊心;

盖茨则认为自尊是建立在成就之上的,没有成就而过分强调自尊是没有意义的,讲自尊是需要条件的。

②顺着材料的指向,还可以衍生出一系列问题:

当世界不在意你的自尊时,你还在意自尊吗?

成就和自尊是什么关系?

在没有成就的情况下,什么是不过分强调自尊?

那些在追求成就的途中失败的人,他们有无自尊?

对这些问题,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如即使世界抛弃了我,我也不能抛弃自己;

没有实际成就的自尊是孤单脆弱的;

过分自尊是一种自卑;

成功让你更有自尊;

我的自尊与成功失败无关,等等。

综上所述,可有如下立意:

①无论成败,自尊永远至高无上;

②成就不是尊严的尺子;

③人最高贵的品格是尊严;

④在没有成就以前,我们更应该讲自尊;

⑤没有实际成就的自尊是脆弱的;

⑥一味讲自尊是为了掩盖自卑。

两者结合的最佳立意:

捍卫自尊,追求成功。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