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考试重点与名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7709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考试重点与名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温病考试重点与名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温病考试重点与名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温病考试重点与名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温病考试重点与名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温病考试重点与名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温病考试重点与名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病考试重点与名词.docx

《温病考试重点与名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考试重点与名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病考试重点与名词.docx

温病考试重点与名词

1分消走泄:

用辛开苦泄或开泄之品,宣展气机,泄化痰热,分消

三焦气分湿热,代:

温胆汤加减。

2逆传心包:

肺卫之邪化热入里迳入心包,出现神昏肢厥,舌寒舌之多等症。

3增水行舟:

运用生津充液之品,治疗阴亏肠燥便秘的方法代;增液汤。

4正局:

湿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证候。

5变局:

湿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兼变证。

6伏邪自发:

指温病初起里热炽盛证候的发病类型。

7新感引发:

指温病初起除见里热炽盛外,还兼恶寒,无汗,头痛等卫表证的发病类型。

8气管两燔:

气分之热未解,营血分之热已盛。

9水木涵木:

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出现肝阴不足,虚风内动的病。

10膜原:

外通肌肉,内近胃腑,为三焦之门户,一身之半表半里。

11温疫:

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12新感温病:

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发干表。

13伏邪温病:

感受外邪后,未即时发病,发于里。

14疠气:

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闰因素。

15身热不扬:

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下午热盛。

16战汗:

突然全身战栗,然后全身出大汗。

17神志昏蒙:

神识不清,时清时昧,时有谵语.18痉厥:

痉;肢体强直挛急,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发凉。

19冒暑:

感受暑邪,邪犯肺卫,病情浅。

20暑瘵:

暑湿犯肺伤及血络。

21暑厥:

暑热病邪直中心营而内闭心包。

22暑风(痫):

暑热亢盛,引起肝风而陷厥阴。

23暑秽:

感受暑湿秽之气,以称发痧。

24大头瘟:

风热时毒引起的以头面火赤肿大为特征。

25烂喉痧:

温热时毒引起的,以咽喉疼痛腐烂,肌肤发出痈痧。

26温病:

是用温邪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27湿温:

感受湿热病邪引急性外感热病。

28暑伤心肾:

暑热病邪之久羁,在下耗伤肾阴,在上助心火引起的心肾不济证。

症见心热烦躁,消渴,舌红绛等。

29暑湿:

暑湿有二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指病邪,即暑热病邪夹湿所形成的暑湿病邪,它是一种湿热类病邪,亦产生于夏暑炎热多湿的季节,所引发的温病是暑湿病。

第二种含义是温病名,即感受暑湿病邪,临床既暑热见症突出,又兼具湿邪阴气症状的温湿病。

填空1温病气分阶段常风的发热类型是(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自热不扬)。

2高热发痛,肝风内动,冲逆和胃之呕吐,表现为(突然呕吐如喷)。

3温病辨日渴,有助于判断(津液不能上承的原因)(热势的盛衰)(津伤的程度)。

4湿病比较明显的小便裸异常的是(小便短少)(甚则尿不通)。

5伏暑发病的原因为(内因无气不足)(外因夏伤支暑留当令之邪)。

6暑温,暑热邪气直入心,肝经,可致(暑厥)(暑风)。

7大头瘟的临床特征的(憎寒壮热)(头面欣肿,咽喉疼痛)(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数)。

8暑温夹湿,临床除有湿热见证外,还有(暑湿困阻中焦的症状)。

9不能把外感“六淫”看成单纯的物理致病因素,而应看成是包括了(致病微生物)在内。

10气分证的病变部位,有在(肺胆胃肠胸膈)不同。

11湿温病的辨证,当辨明(湿与热的偏重)(病位之所在)。

12春温病起病之初,有发于(气分)和(营分)。

13春温气血两燔,病情严重者,宜选用(清瘟败毒饮)治疗。

14舌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病机为(温热病邪初袭)(客于卫分的舌象)。

15暑风的含义是指(暑热之盛引内陷厥阴动肝风)(故之暑风)。

16暑厥的含义是指(暑热病邪卒中心营)(内闭心包所致的昏厥)。

17根据春温初起临床表现的不同,可把其发病类型分为(伏邪内自发)和(新盛透引发)。

18燥干清窍的治疗,当禁用(苦寒)之品。

19营分证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热灼营阴)(心神视拢)。

20温病神志异常,以(昏愦木语神志昏蒙)最严重。

21白倍的形成机理为(温热留热气分)(郁蒸肌肤)(肺卫失泄)。

22疹的形成机理为(风热伏肺)(内窜营分)(郁于血络)(外湿于肌表而成)。

23温病与伤寒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24温病过程中动风可见于关系是(气分热盛)(阳明热结)阶段。

25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郁而化热)(过时而发的温病)。

26温病学的发展,可以分为(战国一唐代)(宋一元代)(明一清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27现在如果仍以六淫来概括温邪,就应该把它看成是包括了(致病微生物)在内外多种因素。

28温病的分类,一是按病证性质分为(温热)和(湿热)。

另是按发病类型分为(新感)和(伏邪)。

29温疫是温病中(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的疾病,温毒是温病中(感受时毒邪引起的)疾病。

30肝风内动,冲逆犯胃的呕吐,表现为(突然呕吐如喷)。

3l湿热病邪的形成和致病多在(夏秋)季节,易犯(脾胃)。

32伏寒化温病邪所致温病为(春温),邪从里发,既可发于(气分),以可发于(营分)。

33下焦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它们的病机分别为(肾阳耗伤)(阳不潜藏)(水木涵木虚风内动)。

34中焦证多属温病的(极期或中期)阶段,其中足太阴脾的病机和辨证要点是(湿热因脾)(气机阻遏)(身热不扬))(身热有汗不解)(脘痞)(苔腻)(脉濡)。

35下焦证和营血分证的关系大致是(营血阴伤其者,由于精血同源病变之重点转入下焦则足少阴肾,足厥阳肝关系密切)。

36湿病中苔白腻而舌质红降,主病意义为(湿遏热伏或邪热入营以兼气分湿邪未化)。

37白倍外发的特点是(形如粟米,内含浆液颈项,色白莹亮,多分布于(颈项,胸腹部位,头面,四肢少见)。

38湿热类温病神志异常的表现有(神志昏蒙,神情呆钝)。

39温病中属救急的治法有(开窍醒神法)(息风止痉法)(固脱救法)。

40吴又可所说的“天受”指(空气传播),“传染”是指(接触感染)。

41上焦手太阴肺的病变包括(肺卫证)和(肺热证)的病变。

病机分别为(邪袭肺日,肺气失宣)(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42暑热病邪易兼夹(湿邪)为病。

43疏风泄热法和解表清暑法分用于(风温初起,邪在肺卫的证候)(暑湿内蕴,寒邪束表之证)的病证。

44依四时主气命名的温病有(暑温,湿温,秋燥,风温)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有(湿温,伏暑,风暑温中的暑湿证型湿热疫)。

45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用(分析温病的病机)(辨别病变部位)(明确传变规律)(旧纳证候类型)(判断病情轻重)(指导临床治疗)。

46暑湿困阻中焦,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赤,(脘痞身重)(舌红苔黄腻)(脉洪大)。

47湿温病初起(汗)(下)(润)三大治禁。

48秋燥初、中、末期的治疗大法是(上焦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简述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区别?

凡感受病邪后立即发病,而且病发于表的称为新感温病。

这种温病的特点是初起多为表热证为主,无明显的里热证候,然后再传里热盛,如风湿,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

凡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温病为伏邪温病。

这类温病初起以里热证为主,若无新感引发,一般无表证,若有新感引发,则为表里同病证,如春温,伏暑。

2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比较?

1)新感温病;①发病;感邪后立即发病。

②传变:

初起病邪在表,或从表解,或自表入里,由浅至深传变,进一步内陷深入。

③初起证候;即现表证,以表热证为主。

④治疗:

初起解表透邪为主。

2)伏邪温病:

①发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②传变:

伏邪由里达表则邪热渐退—伏邪内陷深入,病情加重—若伏邪不能外达,或邪透不尽,则病难速愈。

③初起证候;即现里热证,或兼表证。

④治疗;以青里热为主。

3湿温初起湿遏卫气证的表现如何?

其与哪三类证候容易混淆,应如何鉴别?

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闭脘痞,苔白腻,脉濡缓。

恶寒发热,少汗头痛,伤寒太阳表证容易混淆,但有脘痞,苔白腻,脉缓等湿病状可以鉴别;脘痞胸不饥,与饮食积带容易混淆,但无缓腐吞酸可以鉴别;午后热显,与阴虚发热容易混淆,但无五心烦热,舌红少苔亦可以鉴别。

4热闭心包证和湿热酿痰蒙蔽心窍证在病证性质,临床表现,治法月药上有什么不同?

1)热闭心包证:

①病证性质;心包,营分证的上焦病变。

②临床表现;灼热肢厥,昏谵或昏聩,舌质红绛。

③治法方药,清心开窍,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2)湿热酿痰蒙蔽心窍证:

①病证性质:

气分湿热证的上,中焦病变。

②临床表现:

身热汗出不解,神志昏蒙,时清时昧或似清似寐,苔白腻或黄腻。

③治法方药:

清热化湿,豁痰开蔽,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至宝丹。

5邪阴膜原的病机,表现治法?

①病机:

湿热秽浊阻于膜原,气机被遏。

②表现:

寒热往来,寒甚热微,呕逆胀满,苔厚腻或如积粉。

③治法:

疏利透达膜原之邪,达原饮,雷氏宣透膜法。

6简达五个承气汤比较?

(五方均有大黄,见腹满便秘,宣攻下泄热)①宣白承气汤;用于肺有痰热壅阻,大肠有腑实热结所致的痰热喘秘证。

见喘促痰盛,宜宣肺化痰。

②牛黄承气汤:

用于热闭腑实证,见身昏舌蹇,宜清心开窍。

③增液承气汤;用于阳阴腑实兼阴液亏损证,见口干,咽燥,唇裂,宜滋阴攻下。

④导未承气汤;用于腑实兼小肠热盛证,见小便红赤,涓滴不畅,溺时痈痛,宜清小肠。

⑤桃仁承气汤;用于热于血结证(蓄血下焦)见大便黑结,神志如狂,舌有瘀斑,宜活血逐瘀。

7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主病是什么?

①发热恶寒:

多见于温病初起,为病邪在表之征象。

②寒热往来:

为热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征象。

③壮热:

为邪入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之征象。

④日晡潮热:

多发生于热结肠腑,阳明热结证。

⑤身热不扬:

为湿温病邪在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湿蕴热蒸之征象。

⑥发热夜甚:

为热入营分,劫灼营阴之征象。

⑦夜热早凉:

为温病后期,作邪留于阴分之征象。

⑧低热:

指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手足心甚于手足背,为温病后期阴虎热之征象。

8湿热与温热的临床表现特点?

温热类温病:

起病较急,热象显著,易伤阴津,传变较快,病程较短。

湿热类温病起病较缓,初起时热象可以十分显著,当湿邪偏盛或转化为寒湿时,易伤阳气,湿热化燥化火,可耗伤阴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9温病分类的方法?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①温热②湿热

(2)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①新感②伏邪。

10温病与瘟疫,温毒?

①温病与温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②温病与温毒;指温病中有中毒表现的一类特殊疾病,除了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表现证以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遗烂或肌肤斑疹等特证。

11风热、暑热、湿热、秋燥致病特点?

①风热—a先犯肺之卫b易化燥伤阴c易出疹d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e易动风②暑热—a经入阳明,不见卫分记b易伤津耗气c易兼挟湿d易窍闭动风。

③湿热一明显季节性b发病的隐袭性c疟状矛盾性d病性缠绵性e病情的粘腻性f病位以肺胃为主g易因遏清阳,阻滞气机,损伤下阳。

④燥热一a病位以肺为主b易至津液干燥。

12卫气营血,病机,辨证要点?

①卫一a邪郁卫气,邪正相争b发热,微恶寒,口微渴②气一a邪入气分,热炽津伤b壮热,口渴,苔黄。

③营一a热灼营阴,扰神窜络b身热夜甚,时有谵语,舌红绛④血一a动血耗血,瘀热内阻b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腔道)出血,舌质深绛。

13.三焦?

①上焦证;包括肺和心胞的病变。

(1)手太阴肺①肺卫证—病机;邪袭初犯,肺气失宣。

辨证要点;身热,恶寒,咳嗽。

②肺热证一病机;邪热雍肺,肺气闭郁。

辨证要点;身热,口渴,咳喘,苔黄。

(2)手厥阴心包一病机;邪陷心包,心窍闭阻,灼热,神昏谵语。

②中焦证;包括胃、大肠、脾的病变,邪在中焦,多届温病的极期或,中气阶段。

(1)足阳明胃一病机;胃经热盛,熏蒸内外。

辨证要点;壮热,汗出洪大,渴饮,苔黄燥,脉洪大。

(2)手阳明大肠一病机;燥热伤津,辨证要点;日晡潮热,便秘,苔黄厚焦燥,脉沉有力。

(3)足太阴脾(湿热病)一病机;湿热因脾,气机阻遏,辨证要点;身热不扬,或身热有汗不解,脘痞苔腻,脉濡。

③下焦证;包括肾与肝的病变,多为温病末期阶段。

(1)足少阴肾一病机;肾阴耗伤,阴不潜藏。

辨证要点;低热,口燥咽干脉虚神倦

(2)足厥阴肝一病机;肾阴耗竭,水不涵木,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舌干降而痿,脉虚弱。

14.辨斑疹顺,逆证?

①顺证—形态;松浮洋益色泽;泽红话荣润。

分布;由躯干达四肢,再到手足掌,并依次消退,稀疏均匀一预后良好。

兼症;斑疹透出后,身热渐退,脉静身凉,神志转清,呼吸平稳。

②逆证—形态;紧束有根。

色泽;晦暗枯槁。

分布;现见于四肢或手足掌,再到躯干,不依次消退,稠密融合一预后不良。

兼症;斑疹:

己出,身热不退,烦躁不安或斑疹甫出妈隐神昏谵语。

15.温病主要治法?

(适用代表方)。

(1)泄卫解表法应用;疏风泄热法(银翘散、桑菊饮)、透表清暑法(香薷饮)、宣表化湿法(藿朴夏苓汤)、疏表润燥法(桑杏汤)。

(2)清解气热法应用;轻清宣气法(栀子豉汤、清心凉膈散)、辛散清气法(白虎汤)、清热泻火法(黄芩汤加减)。

(3)通下逐邪法应用;通腑泄热法(承气汤)、导滞通便法(枳实导滞汤)、增液通下法(增液承气汤)、通瘀破结法(桃仁承气汤)。

(4)和解祛邪法应用;清泄少阳法(蒿芩清胆汤)、分消走泄法(温胆汤加减)、开达膜原法(雷氏宣透膜原法)。

(5)祛湿解热法应用;宣气化湿法(三仁汤)、燥湿清热法(王氏连朴饮)、分利湿邪法(茯苓皮汤)。

(6)清营凉血法应用;清营泄热法(清营汤)、凉血散血法(犀角地黄汤)、气营(血)两清法(化斑汤)。

(7)开窍醒神法应用;清心开窍法(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现代临床常用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豁痰开窍法(菖蒲郁金汤。

现代临床上亦有用石菖蒲注射液)。

(8)息风止痉法应用;凉肝息风法(羚角钩藤汤)、滋阴息风(大定风珠)。

(9)固脱救逆法应用;益气敛阴法(生脉散)、回阳固脱法(参附龙牡汤)。

(10)滋阴生津法应用;滋养肺胃法(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增液润肠法(增液汤)填补真阴法(加减复脉汤)。

16银翘散证与桑菊饮证?

银翘散证:

风热邪袭肺卫而病变重心偏于卫,以发热,恶汗,无汗或少汗为主证,方中有辛散透表的荆芥,豆豉故解表之力较胜,为凉平剂。

桑菊饮证:

病变重心偏于肺而表证较轻,以咳嗽为主证方中有杏仁降肺气,故宣肺止咳力较强,为辛凉轻剂。

17热灼营阴证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主证:

有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斑疹隐隐,咽燥口千而反不甚渴,舌质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治法:

清营泄热养阴方药:

清营汤(水牛角,黄连,生地,玄参,麦冬,银花,连翘,竹叶心,丹参)。

18白虎加人参汤证与王氏清暑益气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病机;暑热亢盛,津液受伤。

表现;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齿燥,舌燥,背微恶寒,脉共大而芤。

治法;清泄暑热,或兼以益气生津。

王氏清暑益气汤证—病机;暑热,仍在,津气俱伤,虚实兼夹。

表现:

身热,心烦,溺黄,口渴,汗多,息高,神疲,神疲肢倦,脉虚无力。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鉴别;白虎加人参汤证适用于暑入阳明,暑热较盛而津气耗伤较轻之证,清暑泄热之力,较强,王氏清暑益气汤证适用暑热稍轻,津气耗伤较甚之证,其清泄暑热之力不乃白虎加人参汤,但养阴生津益气之力较弱。

19黄连阿胶汤证与连梅汤证?

黄连阿胶汤证—病机:

真阴亏虚邪火仍炽。

表现:

心烦不得卧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清心火,育真阴。

连梅汤—病机:

暑热久羁,余热扰心,水火不济。

表现:

心中烦热,消渴,麻痹,舌红绛。

治法:

清心火,养肾阴。

鉴别一两方均为心肾不交,水火不剂所致,病位同在心肾,黄连阿胶汤症为心烦不得卧,热伤肾阴,心火炽盛所致,故黄连,黄芩同用,以加强泄火之力,连梅汤主症为消渴不己,暑热久羁,耗伤肾阴所致,因此,生地,麦立,乌梅与黄连同用,侧重酸苦泄热酸甘化阴而生津止渴。

20湿渴正气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病机:

湿温病初起,卫气同病,即有湿郁卫分的表证,又有湿遏脾胃气机的里证。

表现:

恶寒少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口黍不渴身热不汤,午后热甚。

治法:

芳香宣化,祛除表里之湿。

方药:

藿朴夏芩汤(藿香、半夏、赤苓、杏仁、生苡仁、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厚朴)。

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

21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这是根据秋燥上、中、下三焦的主要病理变化提出的治疗大法。

秋燥初期,病在上焦肺,治宜清宣肺燥。

秋燥中期,病在中焦胃,治宜甘寒滋液。

秋燥末期,深入下焦肝肾,治宜滋养精血。

22秋燥的治疗大法是哪些?

治疗大法—“燥者濡之”并注意祛邪初,中,末期的治疗大法“上燥治气”—指燥热病邪犯于上焦肺时,从治肺入手,初起多有肺卫表证,常用桑杏汤、若燥热在肺经气分用清燥救肺汤。

“中燥增液”—指燥热病邪损伤胃汤津液,治用甘寒濡润之品增液润汤,常用增液汤,五汁饮等。

“下燥治血”—指燥热之邪损伤下焦,肝肾真阴,用甘寒合咸寒之品滋养肝肾真阴。

可用加减复脉汤等。

用药禁忌一苦寒性燥伤阴之品。

23气分燥热伤肺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病机:

肺中燥热化火,肺气壅滞而逆,津气被伤。

表现:

身热,干咳无痰或吐少量泡沫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烦渴,苔薄白干燥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赤。

治法:

辛凉透热,清肺降气,甘润养阴。

方药:

清燥救肺汤(冬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楷杷叶)。

24伏暑湿热夹滞阻肠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病机:

暑湿郁蒸气分,与肠道滞相结,大肠传导失司。

表现:

身热稽留,胸腹满闷灼热,呕恶,便溏臭不爽,色黄加酱,苔黄垢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导滞通下,清热化湿。

方药:

枳实导滞汤(枳实、生大黄、山楂、槟榔、厚朴、川连、六曲,连翘、紫草、木通、甘草)。

25虚风内动和热盛动风?

两证均为肝风内动证。

虚风内动—由肾阴耗损,水不涵木所致,见手足蠕动,低热,心中谵口大动,形消神倦,齿黑唇裂,舌绛而干或光绛无苔,脉虚等证,用三甲复脉汤。

热盛动风—邪热炽盛,引动肝风所致,见高热烦渴,神昏,手足躁犹,颈项强直,角红反张等证,用羚角钩藤汤。

26调胃承气汤证与增液承气汤证?

调胃承气汤证—病机:

气分邪热与肠腹部胀满硬痛,苔黄而燥,脉沉有力。

治法:

软坚攻下热结。

方药:

调胃承气汤(甘草,芒硝,大黄)表现:

潮热,便秘。

增液承气汤—病机:

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

表现:

腹满便秘,舌苔焦燥脉沉细。

治法:

滋阴攻下。

方药:

增液承气汤,(鲜生地,玄参,麦冬,生大黄,元明粉)偏于热结而液不干者,旁流是也,则用调胃承气汤。

鉴别一如贝苔灰黑而燥,则为津伤己甚,用增液承气汤。

1。

5天前剧烈运动后出汗较多,未及时换衣,出门时一阵凉意,当晚恶寒、发热、口干、咽微痛,第二天咳嗽有白痰,连服数日“板蓝根冲剂”未见效?

剧烈运动后汗出多,腠理疏松,表气不固,外邪乘虚而入。

从当晚的症状恶寒发热,口干,咽微痛,以及第二天的咳嗽白痰来看,可以判定温邪袭表证,符合风热病邪初犯肺卫的证候。

由于治疗不力,致使病邪由表入里,由卫及气,恶寒消失而发热加重,咳嗽痰黄,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符合肺经里热证的诊断,故辨证为邪热壅肺证。

本证按卫气营血辨证属气分证,按三焦辨证属上焦证,按病证性质分类属温热证。

2。

于半个月前感冒,当时出现恶寒发热、头重痛、肌肉疼痛等症,诊为流感,用过数种治感冒及抗生素?

半个月前感冒,从恶寒发热、头重痛、肌肉疼痛等表现来看,有温邪挟湿的特点。

近4天的表现更证实了这种看法的正确性:

持续发热不为汗衰,午后热度高,胸闷不欲食,恶心呕吐,大便初溏后硬,是湿因中焦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口干苦、口臭、口渴、小便黄是热重而阴伤。

由上可知,本证当辨为温热固脾胃证。

本证按卫气营血辨证属气分证,按三焦辨证属中焦证,按病症性质分类属湿热证。

3两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头痛、微恶寒、口渴、心烦等症,曾自服药未见好转?

病起于春季,受凉后旋即出现一系列表里同病证表现,从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的“四大”症表现来看,是阳明热盛证。

又见神情烦躁,头痛剧烈,颈项强直,时有呕吐,皮肤斑点,是阳明热盛引起了以下病理变化①肝经热盛动风:

②营血受迫而出血。

说明本证已非单纯气分证,而是气营(血)同病证,且伴有动血动风之变。

本证按卫气营血辨证属气营(血)同病证,病变部位在阳明、心经、肝经、其证属实,处于温病菌的极期阶段,故不能归于三焦辨证中的下焦证。

4,日前春游归来,感到全身不适,发热恶寒无汗,头痛。

自服解热止痛片、感冒清热冲剂,遂后汗出较多,发热恶寒消失,头痛亦减?

辨证:

肺经热盛,兼痰热壅阻。

治法:

清宣肺热,化痰平喘,佐以凉血活血。

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味。

制麻黄6,生石膏30、杏仁10,甘草6,瓜蒌20,浙贝母10,白茅根30,冬瓜仁20,芦根30,桃仁10,黄芩10,知母10。

5、发热伴恶寒3日,自服发汗退热药后发热始退后增,今起体温38.5℃?

辨证: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治法:

宣肺化痰平喘,通腑泄热。

方药:

宣白承气汤加味。

生石膏30,生大黄10,杏仁10,瓜蒌皮10,黄芩12,芦根30,赤芍15。

6、于1992年12月30日入院,身热,汗出而喘,面白唇青,哭则无泪,便溏溲少,舌红苔润,指纹青紫,直通三关?

辨证:

邪热犯肺,里热郁闭。

治法:

清宣肺热,熄风止痉。

处方:

麻杏石甘汤合熊麝散,麻黄2.4,生石膏24g(先入),杏仁6,生甘草2.4,生黄芩6,熊胆1.5,麝香0.09。

7、连日来过食酒肉辛辣,咋日发热头痛,有明恶寒,体温38℃,心烦不安,睡眠欠佳?

辨证:

春温热灼胸膈,腑气不通。

立法:

宣郁凉膈,兼以通腑。

处方:

凉膈散合栀子豉汤加减。

大黄(后下)6,芒硝(冲)6,生甘草3,连翘10,栀子10,薄荷6,前胡10,淡豆豉10,黄芩10。

8、两天前受凉后出现感冒症状,见发热恶寒、头痛、口渴、心烦等症,门诊治疗未见好转?

辨证:

春温,阳明热盛迫血发斑,引动肝风。

立法:

清气泄热,凉血化斑,佐以熄风。

处方:

化斑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水牛角30(先煎),羚角粉0.6(分二次中服),生石膏40(先煎),知母10,粳米30,竹茹10,生地20,玄参15,甘草6,桑叶10,菊花10。

9、初见发热头痛,面赤烦渴,服退热药后热非但不退反而增高,神昏抽搐,急入院治疗?

辨证:

春温,阳明燥热,内陷心包,引动肝风。

立法:

清泄阳明,开窍熄风。

处方:

牛黄承气汤加味。

生大黄10,芒硝10(分冲),羚角粉0.6(分二次冲服),钩藤15,连翘15,生石膏30,栀子10,黄芩10,生石决明30(先下),薄荷6(后下)。

10、8月9日开始发热,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喜饮,头痛,食少纳呆,神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辨证:

暑温,暑热未去津气已伤。

立法:

清暑益气养阴。

处方:

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味。

太子参30,麦冬12,石斛10,黄连5,竹叶10,知母10,西瓜翠衣30,白薇10,地骨皮10,甘草3。

11、病初起时头痛烦躁,继而头项强痛,身热,口渴,恶心欲吐?

辨证:

暑温,暑热闭阴心包,引动肝风。

立法:

清心开窍,凉肝熄风。

方药:

安宫牛黄丸,羚角钩藤汤加味。

石决明15,白芍12,木瓜12,钩藤12,菊花12,竹茹12,僵蚕12,知母10,玄参15,花粉15,川贝10。

12、日前开始发热,并伴有咳嗽气促,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显,遂前来治疗,收住院?

辩证;暑热犯肺,气阴两伤。

立法:

清泄暑热,益气生津。

方药:

王氏清暑益气汤化裁。

西洋参(另炖服)6,石斛10,麦冬10,石膏15,花粉15,茯苓10,杏仁6,芦根15,沙参10,竹叶6,炙甘草3。

13.发热1周不退,面赤,口渴而不多饮,胸闷脘痞,咳嗽痰中带血,不欲饮食,小便短赤,大便稀溏臭秽?

辨证:

暑湿弥漫三焦。

立法:

清暑化湿,宜通三焦。

处方:

三石汤加减,滑石20,石膏30,寒水石20,杏仁10,竹茹10,银花15,通草6,黄连5,芦根20,竹叶10,甘草5。

14、3日前开始发热,午后热度高,头部和躯干部热而四肢发凉?

辨证:

署湿夹滞冒风,肺胃不和。

立法:

调肺胃以化滞,祛暑湿以散风。

处方:

香薷饮加味,香薷3,厚朴1,杏仁3,扁豆3,藿香3,车前子(包)3,枇杷叶5。

15、身热汗出,身目发黄,神志不清6日,门诊治疗未效?

辨证:

湿温,湿热蕴毒,酿痰化风蒙窍。

立法:

清热化湿,解毒开窍熄风。

处方:

甘露消毒丹合菖蒲郁金汤。

滑石20,茵陈15,山栀10,石菖蒲10,川贝10,薄荷6,藿香10,连翘15,郁金10,竹叶10,丹皮10,竹沥10,玉枢丹10。

16、2年前曾回突发高热,诊时见寒热往来,继则高热但无汗?

辨证:

湿热痹阻经络。

立法:

化湿清热,宣痹止痛。

处方:

宣痹汤合白虎加苍术化裁。

生石膏20,知母10,苍术10,防已10,生薏二30,青蒿15,杏仁10,晚蚕砂30,半夏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