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77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doc

领袖的人格特征对其决策的影响

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对于人格的研究始终处于重要地位。

人格是指在个体自身的行为当中所体现的一种外在稳定的行为方式和一种内部的影响过程。

在人格心理学看来,当每一个个体所作出特定的行为的时候,必定能从他的人格特征中找到其为什么会做出该行为的依据。

因此研究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助于解释个体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

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当中,领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会做出什么决策,会怎样面对对外关系,这都与领袖的决策息息相关,同时,领袖作为一个行为主体,也具有人格特征,那么不同人格特征的领袖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会不会采取相同的办法呢?

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而本文则会通过对二战前后英国的前后两任首相张伯伦和丘吉尔两人的人特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来研究二人对于绥靖政策的不同态度。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方面,对于人格特征对人行为的影响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国内外文章著作无数。

本文主要以人格心理学六大理论学派中的认知学派和生物学派的观点为基点来研究内维尔张伯伦与丘吉尔二人的性格差异。

第二方面,绥靖政策作为二战爆发的很重要的原因,一直是二战起源研究的热点问题,(绥靖政策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普遍厌战,为了所谓的和平,以英法为首的国家对于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所做的妥协策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恐慌,英法等国对于德国的侵略他国妥协,是为了将祸水东引,让德国和苏联相互争斗,而英法等国则好坐收渔翁之利)英国作为绥靖政策的主要推动者,其首相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1937年内维尔张伯伦任英国首相之后,不仅继续实行前任首相麦克唐纳政府所实行的绥靖政策,而且还将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这便导致了在1940年张伯伦被迫下台,由丘吉尔接任首相一职,在丘吉尔上台之后推翻了绥靖政策,并且对德国宣战。

从张伯伦和丘吉尔二人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这其中必定有二人人格差异因素的影响,而本文则以此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不仅能够不断加深对应用心理学的掌握和了解,而且还能加深自身对二战这段历史的研究,也能够使自己能够更加真实的了解二战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2:

研究现状

研究人格对行为主体所作出的行为在被广泛的研究,有很多著作通过对领导人的心理进行相关的研究从而来探索领导者所做一项决定背后的故事,例如病夫治国中,作者通过对数十位在历史上留下很重要的贡献的国家领导人的心理疾病的研究,从而来探清他们是如何做的决策,如何影响了世界的进程。

本文与此书有不同点,本文试图通过对领导人性格特征的分析,从人格心理学者方面阐释领导者做出不同决策的原因

1、3:

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了解人格特征是如何影响决策的,以及什么样的人格特征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

其次,通过对一战到二战这段历史资料的研究,了解两位领导人所处的时代大背景。

再次,通过人物传记、回忆录、纪录片以及采访一些历史学和政治学家的方式了解两位领导人的性格特征。

最后通过对比二人的性格差异得到我们所需的结果。

第二章:

关于人格的定义及其相关理论

2、1:

人格的定义及六大理论学派

关于人格,维基百科中给出了定义:

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在美国著名心理学作家JerryM.Burger的《人格心理学》一书中,对人格也做出了定义:

人格是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根据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人格的特性:

第一,在定义中首先明确指出的是个体,这便说明人格是从个体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的整体,这边是人格的整体性。

第二,人格具有稳定性,人格由于是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整合,所以人格在多数情况下不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一个今天喜欢打游戏的人,明天也会打游戏。

但是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体在不同的情景当中人格会反映出不同的方面,也可能是收到某些事情的制约,比如一个总是喜欢打游戏的人在感受到打游戏的危害了之后,便不爱打游戏了。

第三,由于人格的结构是多样的,从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在性格这方面具有很明显的差异性,虽然人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但是在他们整体人格方面还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人格所具有的个体性。

第四,人格对个体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它支撑着人的行为,是个体做出某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同时,人格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社会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都对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中,关于人格产生的根源,人格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回答和研究,其中根据JerryM.Burger《人格心理学》书中,介绍了关于人格理论的六个流派,它们分别是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以及认知流派。

以上的流派都已一种综合而全面的模式介绍了人格是怎样构成的。

2、2:

生物学派理论观点

生物学派作为人格理论的重要理论流派之一,与行为主义认为人们的人格特点主要来自于经验的观点不同。

其强调生物特征即遗传对人格的影响。

生物学派的创始人是汉斯艾森克,一个20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在汉斯艾森克创造生物学流派之前,心理学界的传统观点还是认为人们的性格特点来自于经验,当时的许多心理学家把健康的新生儿看成是一块白板,认为除了在智力或身体机能上有一些差异之外,这些新生儿可以同样的发展成为具有任何一种人格的成年人。

而在成年人当中,不同的人格特点被认为是由于后天所遇到的经历和经验不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其成长的早年父母的抚养方式不同而造成的。

而汉斯艾森克则强调生物学特性对人格的影响,他经过多年研究,把所有的特质归结为三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并且把三个维度分别命名为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

并且他认为遗传对决定一个人在三个人格维度上的水平,骑着重要的作用。

在生物学派中海油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对气质的解释和研究,血多人格研究者考察了气质这种一般的遗传倾向,心理学者认为气质主要是遗传来的,这些遗传倾向与经验相互作用而形成了成人的人格特质。

2、3:

认知流派的理论及其观点

认知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的差异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和看法,就像一个人若是在人群中成默寡言,有人会认为他性格内向,不愿说话,而会有其他人认为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行为。

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反应,在认知人格理论中认为这是因为个人建构的不同。

这个理论是由著名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提出的,他对人格的探从对人的一个独特看法开始的,他把这个特点称之为“科学人”观点。

他认为人是科学家,并且认为人并不为环境或者是无意识操纵。

他指出所有的人像科学家一样,都试图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澄清自己的人生。

就像是科学家一样,每一个人对世界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推测,这些推测指导着人去与人或事打交道,并且人们关于对世界的推测也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这些推测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这就像科学家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去预测和掌控他们所研究出来的研究成果。

那么问题就来了,人到底是如何去预测并控制发生在生活中的事呢?

在这里,凯利提出了个人建构这一理论,个人建构指的是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模式或样板来观察世界,凯利称这些模板为建构,意思是人们用来解释世界,分析世人的方式。

不同的模板会产生不同的建构。

在个人建构论中,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模式或样板时人们在对这个世界提出一些看法的时候与一些透明的模板相似,人们就会把那些相似的模板套在他们经历过的那些事件上。

如果他们二者匹配,就保留这些模板;如果不匹配,他们就会修改这些模板,让他们下次更适合做预测。

个人建构是人们观察世界的主要发现方式。

凯利认为当人们的个人建构不能弄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就会产生焦虑等一系列心理疾病

第三章:

丘吉尔及张伯伦的生平及性格特点介绍

3、1:

绥靖政策及当时欧洲的大背景

绥靖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这一解释来自百度百科,在这个解释看来,绥靖是一个很不好的词汇,但是这不禁有一种很深厚的意识形态的因素在其中,自从二战之后绥靖政策一直是被人认为是一种不光彩的,卑鄙的行为,是二战的导火索,但是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对一战二战历史的不断深入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也使得这段历史更加的扑所迷离,为什么会产生绥靖政策呢?

绥靖政策真的就是那么卑鄙嘛?

我们要了解这些,就得从一战之后的历史开始谈起。

1914年-1919年,这段时间开始了世界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就是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像德国这种新型的帝国主义强国。

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却只有少量的殖民地,这与其打过地位不服,便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都损失惨重,特别是法国,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都集中在法国,这对法国的经济有着毁灭性的打击,而英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使得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1919年,一战以英法等协约国的胜利告终,最终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进行裁军、割地、赔款。

这引起了德国民众很大的不满,这便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铺下了伏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各国的民众有着普遍的厌战情绪,同时由于又有着国联的存在,所以当时欧洲大陆的人们都以为以后不会再有战争,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丘吉尔提出要防备德国的理论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丘吉尔是危言耸听,并且认为他是个精神有问题的人。

与此同时,1929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各国的经济大崩溃,每个国家都在为复苏本国经济而奋斗,像德国、意大利、日本所出现的法西斯政权的上台,毁坏了民主制度,这也使得这三国的经济能够有更加强有力的集权了恢复,所以德国在几年之前就恢复到了一战时的经济水平,并且还有长足的发展,这便是当时的大背景。

同时,绥靖政策并不是在二战前才出现的,1815年反法同盟对法国的绥靖便是成功的英国一直是一个经常使用绥靖政策的国家无论是对美国还是对欧洲其他国家,英国的绥靖政策都取得过好的成绩。

但是由于慕尼黑绥靖的失败,所以后世学者便大多数的都把绥靖政策看做是一种失败、耻辱。

这便是学者所提出来的慕尼黑类比。

3、2:

张伯伦的生平及其性格特点的介绍

张伯伦全称是亚瑟·内维尔·张伯伦(后面简称张伯伦),1937年-1940年这三年之间任英国的首相,由于在他任期的三年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坚持谈判解决,大多数的人都把他当时的绥靖行为当做是二战爆发的一个很重要的诱因,这便成了后人诟病他的一个重要点,本文希望借研究张伯伦的人格特征的同时进一步的了解张伯伦这个人以及绥靖政策。

张伯伦出生在一个英国很著名的政治世家,他的父亲叫约瑟夫·张伯伦也是政坛的风云人物,曾经担任过伯明翰市长、殖民大臣、对外贸易大臣,虽然他一生都未触及过最高权力宝座,但是几次都是与之擦肩而过。

并且在他的努力下创立了被后世称之为历史上第一所“红砖大学”伯明翰大学。

张伯伦的哥哥奥斯汀·张伯伦也是政坛的风云人物,曾担任邮政总局局长、财政大臣、印度大臣、掌玺大臣、外交大臣和第一海军大臣,可谓是位高权重。

张伯伦出生在这样权势显赫的政治世家,可谓是显赫一时,在我们现在的话语中便是典型的官二代,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官二代。

给我们的感觉,一般出生于这样的政治世家的人一出生便会是前途光明的,便是一生都会幸福快乐的,但是张伯伦却不是这样,他出生于1869年,他的亲生母亲在他六岁的时候便已经死去了,这边导致他小的时候非常内向。

张伯伦早年时期就读于英格兰最古老的公学之一“拉格比公学”是一间男女兼收的住宿制学校,他的兄长内维尔张伯伦也就读过这间学校,由于张伯伦性格内向的原因,他很少参加学校的辩论学会,这对一个出生于政治世家的人是很不正常的,这也导致在以后他从政之后没有人把他当做真正的对手,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从小就要培养与人辩论的技能,特别是在英国这样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里,在这个国家里,民意。

议员的支持是很重要的,那么你要他们支持你,你就得有很好的辩论技巧让他们支持你而不是你的对手。

当然,张伯伦在学校也参加了唯一一次的辩论赛,这场辩论的主题是在当时很流行的爱尔兰自治的议题,爱尔兰自治在当时很流行的原因就是在当时英国的首相为了解决爱尔兰问题而提出了让爱尔兰自治的方案,这个方案引起了英国政坛的轩然大波。

张伯伦参加这次议题的原因就在于在这一议题中,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坚决反对的,作为张伯伦家族的一份子,张伯伦肯定是站在父亲和哥哥这一面的,他们坚决反对爱尔兰自治,认为这是分裂国家的行为。

这便是张伯伦参加的唯一一个学校的辩论会,在学校期间,张伯伦对植物和鸟类感兴趣,他喜欢音乐和文学,经常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

张伯伦大学时期就读于伯明翰大学的前身玛松科学学院,学的是冶金学,在大学毕业之后他并没有选择从政,而是选择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之后在1890年,由于他们家里财政状况不景气,他和他的另一个兄长(不是奥斯汀·张伯伦,他们家有六兄弟)奥斯丁到南美安德罗斯岛经营菠萝麻种植园,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在1896年的时候他的种植园倒闭,而他也选择回到了英国。

回到英国后他先后在伯明翰的几家工厂担任经理一直到1911年,经营金属制造业,这使他获得了成功,并且成为了一名比较出名的经理,

到张伯伦42岁的时候才开始从政,1911年的时候,张伯伦被选为伯明翰市议会议员,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为什么张伯伦会在伯明翰当选市议会议员。

首先得明确议员选举产生的条件,根据英国地方院议员产生规定:

在英国凡年满18岁没有被法律取消投票资格的英国公民都有选举权。

但居住期限的资格仍保留,选民必须在某一选区中居住3-4个月以上才能在该选区选民册上登记。

凡年满21岁的公民都有被选举权。

在选区获得2名选民推荐和8名选民联署同意都可成为议员的候选人。

除此之外,前文提到过张伯伦家族是当时显赫一时的政治世家,而伯明翰则是相当于他们这个家族的根据地,无论是张伯伦的父亲、还是他的哥哥都曾经在伯明翰当过市长,可以说伯明翰在1873年起就是张伯伦家族选举的世袭地(1873年约瑟夫张伯伦竞选为伯明翰市长)

总的来说,1911年张伯伦当选为伯明翰市议会议员是他从政的第一步,在1915年的时候他当选为伯明翰市的市长,在他的任期内,促使成立了伯明翰交响乐团和全英国唯一一家市立银行,之后他又在1916年连任伯明翰市市长。

在1916年12月,由于市政工作的出色,张伯伦获得新首相劳和·乔治的邀请担任新政府的国家服务总监,张伯伦负责的是为军工企业招募劳工,但是由于政绩不佳,首相不满意,所以张伯伦在1917年的时候辞职了。

这也导致在以后的政治生活中张伯伦和乔治一直互相排斥。

由于这个原因,在1918年大选中尽管他当选为下议院议员,并且联合政府又提供一个卫生部的初级职位给他。

但是他还是拒绝了。

从这件事变能看出来张伯伦是一个很倔强的人,就算那个时候他的兄长奥斯汀张伯伦在内阁任职,但是由于他和首相乔治的原因而不愿意在政府任职,这一点能够从张伯伦的父亲身上体现出来,他父亲约瑟夫张伯伦在19世纪中后期可是英国政坛的风云人物,倔强的脾气出了名,只要是他认定的事儿,那就会一直做下去,就比如说在当时英国政坛,约瑟夫·张伯伦主张帝国关税同盟,想在经济上统一大英帝国及下属殖民地,为政治统一打下基础。

然而,大多数英国政治家仍固守自由贸易政策传统,约瑟夫·张伯伦的主张遭到激烈反对。

于是,1903年,张伯伦辞去殖民大臣职务,带领支持者组织起“关税改革同盟”,掀起声势浩大的关税改革运动,此举不但使得保守党分裂,更是造成了英国自17世纪的内战以来最大的议会分裂。

[2] 这便是约瑟夫倔强的典型案例,而内维尔张伯伦成功的继承了他父亲的特点,所以在和新首相乔治闹翻之后不愿在其政府任职,就算其兄长在内阁任职也是一样。

而且那时的张伯伦已经49岁了!

若不是内心倔强的人,到了这个年纪肯定不会随意的放走这么一个好机会。

1922年的时候,伯纳尔·劳出任英国首相,并且邀请张伯伦出任邮政总局局长,同时他在1923年的时候以卫生部长的身份加入内阁,在此之间由于政府更替频繁张伯伦几次轮换当过卫生部长,又担任财政部长,直至1931年他重新担任财政部长一直到1937年,在他任财政部长的时候由于正处于经融危机发生之时,所以他提出了一项引起英国上下轩然大波的政策—保护性关税政策,因为当时英国上上下下都是主张实行自由贸易的,而张伯伦的这一政策虽然稳定了英国的经济,但是也是得罪了一大批顽固的党派人士,这便为以后埋下了伏笔除了提出保护性关税政策之外,他还大幅度的削减政府开支,这使得在经融危机以后,英国的经济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这也为英国能够参加二战提够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934年张伯伦在张伯伦担任财政大臣的期间,由于经济政策的适当,他宣称一战后“经济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接替鲍德温成为英国首相,这便使得被后人诟病已久的绥靖政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张伯伦坐上了首相座位之后,大力发展国内经济,使得英国经济得以很快发展,但是在对外政策,特别是对纳粹德国的政策,张伯伦不顾内部,尤其是丘吉尔的反对。

力图以谈判等一系列的和谈的方法与希特勒保持和平,他自己称之为一个“绥靖政策”。

当时绥靖这一词还不是贬义词,它是指以和平谈判的方法来代替军事冲突解决一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这一政策是英国一直以来都奉行的政策,并且在张伯伦之前的首相鲍德温与麦克唐纳都是奉行的绥靖政策。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主要体现在1938年希特勒派兵进驻奥地利将之吞并,但是一张伯伦为首的政府认为这是日耳曼民族自己内部的事儿(奥地利内部日耳曼民族居多,而且当时奥地利民众对政府很不满,都欢迎希特勒进驻奥地利)而且事已成定局,因此张伯伦对此保持沉默。

同样是1938年9月,德国以保护苏台德地区的徳裔居民为借口威胁进攻捷克,张伯伦和法国首相达拉第一起在慕尼黑与希特勒签署了被后世称为绥靖的巅峰《慕尼黑协定》,不仅把苏台德地区割给了德国,而且还答应了德国尽乎一切要求,只希望过希特勒不在发动新的战争。

而且回国后张伯伦在机场就挥舞着协定宣称:

“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

”但是事件并没有朝着张伯伦所预想的那样发展,1939年德国先后入侵了捷克与波兰,这也标志着张伯伦绥靖政策的失败,在此之后,张伯伦放弃了绥靖政策,对德国宣战,并且任命丘吉尔为第一海军大臣。

由于决策的失误,张伯伦被迫在1940年的时候辞去首相一职,他建议丘吉尔接任,由此拉起了二战的序幕。

张伯伦虽然出生于政治世家,但是他的仕途却远没有像他的爸爸和哥哥那样一帆风顺,先是经商失败破产,然后42岁才进入政界,又因为与首相乔治不和,而拒绝在乔治政府下任职,在下议院当了几年的后排议员,直到1922年伯纳尔·劳任首相,张伯伦才正式得以施展他的才华,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53岁了。

一览张伯伦的政治生涯,其实不难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但是不能说是个合格的政客,他的政治对手都承认他是个诚实的人,但是许多的事后诸葛总是会认为他是一个典型的不顾欧洲其他小国的利益,向法西斯卑躬屈膝的人,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他在国内的贡献,无论是他在其任卫生部长,还是财政部长的时候,都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他任职卫生部长的时候推行保障制度,被一度认为是福利制度的开端,在他任职财政部长的时候,英国安全的度过了金融危机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可以说张伯伦的经济政策为英国参加二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虽然张伯伦的对内政策如何成功,但是在绥靖政策破产以后,很大一部分原来支持他的同事都反过来批评他,甚至有他一个挚友公然在议会对他进行批评,他引用克伦威尔解散议会时的宣言指控张伯伦政府为“老而腐朽的军人”,并且直接指责张伯伦说:

“救你所做的贡献而言,你坐在这里太久了。

”虽然张伯伦还不至于众叛亲离,但是这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当然,这也与张伯伦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其一、在政府里,张伯伦从来不会考虑平衡,他只会任用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甚至是无党派人士,就像与他意见相左的丘吉尔就在绥靖政策破产之前就一直没有被征召进入政府供职,其二、张伯伦继承了他父亲倔强的脾气(这也可以理解为贵族的傲气),自从在乔治政府与乔治发生矛盾之后,便无论如何也不在其政府任职了。

这两点脾气使得在其失败之后很多原来很好的朋友都来落井下石。

张伯伦是一个传统的英国绅士,受到了传统欧洲政治体系教育的人,而这体系有很大的绥靖因素在里面,众所周知,英国在建国以后一直是对欧洲大陆采取的平衡政策的,无论是法国或者是德国的崛起都是在英国眼中对自己的挑战,所以英国经常使用平衡政策,联合弱的对付强的,以谈判政策为主,战争手段为辅,就像在美国独立并崛起之后,英国与美国必然出现的世界霸主之争,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为什么?

就是英国主张以谈判代替战争。

而张伯伦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除此之外,一战的影响可以说是对于那些参加过一战的人的一种残酷的体现,所以在一战过后,欧洲普遍都有厌战情绪,而且在一战过后各国经济体系崩溃,在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都以恢复本国经济为重,所以丘吉尔在30年代初提出的德国威胁论在当时的国人来看是无稽之谈,所以当时的英国人都把丘吉尔看做是疯子,是战争狂人。

由此大背景来看,张伯伦选择绥靖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如果能谈判的话,是没有人愿意发生战争的。

3、3:

丘吉尔生平及其性格特点

丘吉尔全名叫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是英国著名的斯宾塞家族的一个分支的后裔。

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也算是一个政坛明星,可惜由于政治路的不顺心,英年早逝。

丘吉尔的母亲是美国一个富豪家族的女儿,所以在以上看来。

丘吉尔也算是一个名门贵族的后代了,这一点很张伯伦很像,但是丘吉尔的一生可比张伯伦精彩的多,在丘吉尔七岁的时候就被送到圣乔治寄宿学校,在学校里丘吉尔算是一个很顽皮、性格叛逆的人,学业成绩经常倒数,在他的传中,他小的时候是很不情愿去学校的,他觉得在学校里学的东西远没有他在家里的玩具蒸汽机车以及那一千多个士兵玩偶有趣。

在1888年4月丘吉尔通过考试进入了哈罗工校,同样的是寄宿生,在哈罗公校里,丘吉尔的身体得以增强,在新生军训中,丘吉尔学会了使用马蒂尼-亨利步枪,并且同军训队伍进行了模拟对战,在写给他母亲的心里,丘吉尔显然对新学校的生活十分满意。

在学校里,丘吉尔任然是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这让他母亲非常生气,即使他的记忆力在背诵比赛里得到很大的肯定。

丘吉尔的父亲给丘吉尔定下了一个目标,靠军校,这使得丘吉尔很开心,因此,丘吉尔在父亲的支持下进入了军事班学习由于丘吉尔的数学成绩不好,进入培养皇家炮兵和工程兵的学校很难,所以只能选择考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在哈罗公校里,具丘吉尔的一个学长回忆,丘吉尔除了成绩不怎么样之外,他的智慧、勇敢、魅力、对恶劣环境的漠视、旺盛的想象力、叙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此后经过三次的入学考试,丘吉尔于1893年成功的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并且在1894年丘吉尔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

在1895年1月24号,政坛失意的丘吉尔的父亲去世了,这给丘吉尔很大的打击,并且一直影响到他以后的生活。

在丘吉尔父亲死后的第四周,丘吉尔加入了女皇第四轻骑兵团,驻扎在奥尔德肖特。

1895年,丘吉尔利用假期与朋友一起到古巴亲身体验西班牙和古巴人民起义的战争,并且这次旅程算是半官方的色彩。

1896年,丘吉尔随军调往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在1897年印度北方部落发生战乱之后,丘吉尔以记者的身份随军出发采访。

在1899年,丘吉尔离开军队准备回国投身政坛的,但是在议会选举中落败了。

同年九月,丘吉尔以《晨邮报》的记者身份前往南非,采访第二次布尔战争。

在随英军士兵行伍途中被俘,并且由于携带武器参加战斗,布尔人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