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780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促织》教案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促织》教案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促织》教案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蒲松龄及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学习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能读懂原文,把握情节、人物,领会主旨,赏析技巧。

3.从课文学习中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中皇帝荒淫无度、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增强对历史的认识能力与批判精神。

●教学设想

《聊斋志异》这部小说的突出特点是,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心理刻画细腻逼真,语言摇曳多姿。

学习这篇小说,应从分析情节结构开始。

弄清“宫中尚促织之戏”与下文的关系,以及围绕促织所展开的悲欢故事。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学习文言作品,目的只在“文”“道”两端。

从“文”的角度说,是掌握文言文这一承载了丰富文化遗产的语言工具;从“道”的角度说,掌握这一语言工具又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古代社会和古代文化本身。

因此,通解文字及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方面来解读作品,是学习的重点。

对文中“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两个超现实的离奇情节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蒲氏自身文末议论的分析判断,是学习的难点。

2、解决办法

语言积累,通过知识梳理和课文诵读来落实。

内容、技巧和作者观点的理解评析,通过课堂讨论、教师点拨来完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聊斋主题曲

蒲松龄的自勉诗(科举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

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在贫苦的生活中长大。

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

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

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

他一生科场失意,生活困顿,又久处乡野,亲眼目睹官绅贪赃枉法,残害人民,心中郁闷不平,于是“假借狐鬼,摹成一书,以抒孤债”,这就是《聊斋志异》的写作目的。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志异》:

其中“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以婚姻爱情、批判科举、揭露黑暗现实为题材,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聊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前朝的故事或用幻化的鬼狐花妖事,来揭露当时的社会的黑暗社会现实,批露的锋芒直指当朝最高统治者——天子。

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

“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之状,如在目前”。

情节委婉曲折,布局巧妙,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善于叙事。

补充:

蒲松龄路旁搜奇

蒲松龄在乡里居住的时候,不流于世俗,性格尤其奇怪放诞,以做村里的小孩的老师来养活自己.他作<聊斋志异>的时候,每天早晨,拿一个大磁罐,里面放着苦茶,又准备了一包烟草,放在过往人多的大路旁.地上放上芦席,坐在上面,烟叶和茶放在身旁.见行人走过,一定强拉着他跟他说话,随他知道什么,谈论些稀奇古怪的事.(行人)渴了蒲松龄就让他喝茶,或者给他奉上烟,一定让他畅快地谈论才罢.偶然听说了一件事,回去之后加工润色.这样过了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了,所以笔法非常绝妙.。

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写鬼写妖”,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入骨三分”,则高度概括了他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名篇《促织》。

三、重点字词

四、讲故事,知内容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促织,即“虫”)

2、请根据这一线索概括每一情节的内容。

1、序幕:

交代故事背景朝廷岁征促织

2、开端:

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3、发展:

搜觅促织神卜促织图索促织

4、高潮:

捕毙促织魂化促织试斗促织

5、结局:

因献促织致富

6、尾声:

评议促织

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五、内容分析

1、蟋蟀是怎样控制成名的悲喜情感的。

朗读课文第4、5段,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的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

2、在成名的心中,蟋蟀重要还是儿子重要?

析: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成名一整夜没有睡觉,为儿子,更为蟋蟀,所以才觉得原本是蟋蟀还在。

周国平《一个父亲的札记》中这样写到: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把什么‘扼杀在摇篮之中’,只有做了父母才知道这句话份量的沉重,孩子的死亡带给父母的伤痕是不可理解的。

九岁的小孩,“窥父不在,窃发盆”。

他知道盆中的小虫吃的是“蟹白栗黄,备极爱护”他能不好奇吗?

所以他打开盆,促织跳了出来,你能体会一个九岁孩子当时的慌张吗?

他慌里慌张的去捕,涨红的小脸,满脸的汗水,小虫到手,已是“股落腹裂”。

面对这巨大的事变,课文写到“儿惧、儿啼、儿涕”,以至于投井。

儿子复醒,父母应该高兴;儿子神气痴木,父母应担心才对,如何成名还是念念不忘那只促织呢?

是不是不合常情?

所以成名爱促织比爱儿子更多。

可见这里的亲情已经被异化了。

西周时,三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杀死一个奴隶只需要赔偿一头牛。

所以我们有了“牛马不如的生活”的说法。

3、学生朗读“斗促织”自然段(6-7),抓住成名的感情变化。

   明确:

惭—喜—骇—失色—惊喜

   成名本是一迂讷之人,喜怒不形于色,如此,对他是不是一种精神的摧残。

4、假如我们身临其境地观看了这场比赛,而且知道小虫就是九岁孩童魂魄所化,你会有怎样的情感和想法?

    析:

 深切的同情,巨大的悲哀。

古希腊有角斗士,就是让健壮的奴隶与野兽相搏,在奴隶的流血死亡中寻找欢乐与刺激。

角斗士毕竟还是人,而文章中是一个可爱的小孩变成了虫。

你能体会一个九岁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肉体和精神折磨吗?

稍微不慎就会被其他的蟋蟀咬死、被鸡啄食。

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九岁的小孩,他需要父母的呵护,但是父亲的肩膀不能为他抗住这可怕的灾难,所以他勇敢,他敏捷,为了家庭的生存,他奋斗。

从此,笼盆成了他的家,搏斗成了他全部的生活,这生活一过就是岁余。

“自言化身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

”笔调是轻松的,文字却滴着血。

蟋蟀不但左右了成名的心情,还左右了他一家的命运。

5、以蟋蟀为线索,试拟一个简要的提纲写出“虫”是如何左右成名的命运的。

无虫而悲(两次想死)得虫而喜失虫而怒(悲)复得虫而喜

因虫而富

6、一只小小的促织,竟使成名一家为之悲与喜,为之生与死,为之贱与贵。

这样写是不是太夸张、太虚幻了?

因而会减弱文章的讽刺效果。

  析:

(1)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

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

试想,如果不是神的意志,成名如何能从现实的苦难中得到解脱?

因此,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并没有减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相反,它更深刻地反衬了现实的黑暗──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灵的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

(2)魂化蟋蟀且轻捷善斗,这是不可能的。

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不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吗?

所以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反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3)最后的结局是:

成名变富,众人升官。

请大家考查其真实性?

 明确:

前者不可能,后者有希望。

        杜荀鹤《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fú),便是生灵血染成。

      诗歌分析:

这首诗写一个“县民无口不冤声”的县官,竟然受到加朱绂的奖赏,揭露了唐末政治的颠倒是非和官吏的腐败。

升迁建立在对老百姓的残酷压榨上。

既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作者为什么给这样的结局?

析:

成名“裘马过世家焉”,“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这岂不荒唐可笑!

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加强了讽刺的力度,同时也是作者“赏赐”给善良的读者的一个“谎言”。

《促织》的结局是喜剧性的,但是它只是成名一家的喜剧,“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它更多表现的是社会的悲剧。

7、而造成这社会的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谁?

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

读后提问:

“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

”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

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明确:

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

未段尖锐地指出: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所以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

补充: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段时间沉迷宠物,懈怠朝政,有一次正在玩一只小鸟,远远地看到魏征走来,心下有所顾忌,便灵机一动,将小鸟塞在怀里,心想,等魏征走开再拿出来继续玩,但魏征来到跟前,却与李世民东拉西扯,没完没了,也没有离开的意思,把李世民急得心急火燎,虽没心思与他闲聊,但又不好说什么,只得硬着头皮应付,好不容易魏征才说完话,慢慢地走开,李世民马上将小鸟掏出来,仔细一看,小鸟早已闷死在怀里,这才明白魏征是故意拖延时间,不让他陷于迷恋宠物影响朝政才出此下策。

这个故事表明,天子一言一行都事关重大,甚至事关民命。

 

8.如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主题)

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

六、全文特点概括

1.曲折跌宕的情节。

(略)

2.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

重点鉴赏第4、5段。

本段写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突出了他因被征促织而心力交瘁。

成名捕捉九岁儿子魂魄所化蟋蟀,为什么听到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觉得原先那条虫“宛然尚在”?

这是他一夜僵卧长愁、神思混乱的错觉。

“见虫伏壁上”,“审谛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

因为它与上品蟋蟀,形体上、色彩上不合。

为什么后来又觉得“意似良”?

因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而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标志。

但到底是有缺陷,所以“将献公堂”,又“惴惴恐不当意”。

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

3.动词的运用。

重点欣赏第6、7段小促织勇斗“蟹壳青”和“鸡口脱险”。

这段文字通过“怒”“奔”“跃”“张”“伸”“龁”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惟妙惟肖。

4.衬托。

如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5.对比。

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写了少年的三笑,共有三层对比:

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

由此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6.讽刺手法。

如“抚军不忘所自”,真是明褒暗贬。

“抚军”身为一省的民政军政最高长官,不关心国计民生,却一心拍马,细写《促织疏》;而那个一心“欲媚上官”,残害百姓的县宰,最后竟以治理才能优异而享有好名声。

作者不露声色,将揶揄讽刺的味道隐含其中,令人玩味不已。

7、浪漫主义色彩: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魔幻小说。

《促织》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是否超越了现实生活?

它谈狐论鬼,超越现实,《促织》也不例外:

其一,成名在走投无路之时,求神问卜,女巫竟然“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问卜得图,按图苦搜,终获佳品。

其二,成名子因误毙促织而投井,竟然化魂为虫,历经险厄,拯救全家,因祸得福。

这些超越现实的情节是否脱离了现实,成为虚幻无稽的空想而用来博人一笑?

这些看似虚幻的想像,其实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

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

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解决自身困难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

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

试想,如果不是神的意志,成名如何能从现实的苦难中得到解脱?

因此,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并没有减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相反,它更深刻地反衬了现实的黑暗──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灵的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

促织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

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

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

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

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

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

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

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

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

他妻子说:

“死有什么益处呢?

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

”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

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

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一直没有找到。

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

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复去只想自杀。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

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

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

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

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

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

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

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

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

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

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像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蛤蟆,就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

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

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

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

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一样。

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粒小芥菜子似的;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

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

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

他便跟着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叭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

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

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

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

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

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

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

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

“祸根,你的死期到了!

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孩子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

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

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

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不再有一点生趣。

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

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

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

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

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

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

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

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

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

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

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

(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

(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

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

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

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

(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蟋蟀的笼子里。

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

少年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

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

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

(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

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

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

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

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

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

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

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

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

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

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

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

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

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

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

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

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

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

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

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

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

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

现在才苏醒过来。

巡抚也重赏了成名。

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异史氏说:

“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

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赔上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

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

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

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

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

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

’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注释:

①宣德间:

宣德年间。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

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

“累”,无论是作“受累”、“亏累”,都读第四声(lèi),只有在“堆叠”(“累土为山”)、重叠(“层楼累榭”)、屡次(“累战皆捷)时,才读第三声(lěi)。

③成然之:

“然之”是意动用法,以妻子的话为对;“然”:

是不及物动词,意为“对,是的”,表肯定。

成名(认为)很对。

④展玩不可晓:

翻来复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

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

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⑥思试之斗以觇之:

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

“以”,连词“而”。

“觇”,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

(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

“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8)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

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9)奉行者:

以译“奉皇帝的命令去办的人”为好,可与上文“天子”一致。

(10)加以官贪吏虐:

加以,加上;或翻译为两个词,“加”,加上;“以”,由于。

“贪”译“贪婪”为好。

(11)一跬(kuǐ)步:

课文未注。

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

课文中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12)以蠹(dù)贫:

蠹,蠹虫。

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

有的译作“由于读书而贫困”。

根据文意还是以译作“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为好。

(13)“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向隅”、“聊赖”应怎样翻译,文意才顺通?

“向隅”实际上是代指“哭泣”;“聊赖”意为生活上或精神上的凭借;“不复聊赖”活译为“不再有生趣”这种化用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种修辞方法,目的是使平实的语句带有“古色斑斓”的韵味(旧时评注家冯镇峦语)。

这种化用,本文中还有许多。

如“东曦既驾”,化用了古代日神驾六龙的传说,“掩口胡卢而笑”,“胡卢”是笑在喉间;“蠹若木鸡”,原意是说把斗鸡训练到“望之似木鸡”的程度,其他斗鸡就“无敢应者”,只好赶快逃走;“裘马扬扬”、“裘马过世家”,化用了《论语》中子路的话: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的“裘马”代指衣食往行方面的排场,不能只理解为穿皮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