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8042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7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季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Word下载.docx

学生看图回答。

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

(1)

(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

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

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

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

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

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

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

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

中国位于哪个分区?

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

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

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过渡:

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

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

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

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

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

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

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

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

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

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

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

请大家在图上找出:

里海、贝加尔湖、死海。

(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板书设计:

一、位置

纬度位置:

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置:

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

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

P2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

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

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复杂的气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提示:

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

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

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

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

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

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

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总结本课要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

“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学生情况分析:

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

3.课程资源分析:

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构思】

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

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

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

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地理课”,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

一是将P11活动2设计成游戏方案;

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以艺术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身份组建考察团,在网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这条线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

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

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

①课前准备 ②游戏、质疑、问题整合 ③表演 ④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

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

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

“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

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

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

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导入新课]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

[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猜一猜]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

[讲解]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

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

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

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

[小结]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

[解说]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承转]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

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

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

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

[读图]6。

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

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提问]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

(60。

55亿)

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

(12。

95亿)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

(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其中亚洲有几个?

(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

(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活动]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3、按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

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

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

55亿*1。

3%=0。

79亿),所以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0。

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

8亿*1。

4%=0。

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

520。

79*100=66)。

[小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板书]一、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问]1、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亚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长率)

2、我们还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吗?

(亚洲的人口密度)

[讨论]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

(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

[讨论]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示材料]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庄稼枯萎等。

[小结]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从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

(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

[阅读]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填图]根据阅读材料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

A、要求增产粮食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F、土壤肥力下降

[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提示]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

[绘图]学生绘制良性循环图

[活动]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

反馈练习:

课课练8—10页

课后作业:

1、请大家交流收集的材料,写一篇关于“由于人口众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小论文。

2、搜集有关亚洲各地区的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图片、资料。

反思

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探索精神等,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整合到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和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得最好的过程、最喜欢的环节和收获最大是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4、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5、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

[多媒体]景观图P13图6.17学生观察5秒钟后遮蔽并多次重复提问:

看到了什么?

[小结]人、帐篷、骆驼;

人穿长袍、帐篷在沙漠上、骆驼是单峰驼。

[提问]人为什么穿长袍、为什么居住帐篷、人们如何生存、此地在哪里、当地的自然环境如何?

[归纳]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

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便于散热。

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

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需要居住帐篷。

[讲述]分析一幅图,要观察人们的服饰、居住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教师出示]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什么联系?

[探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讨论13页图6。

17的2——6幅图所反映的当地文化状况,选代表发言。

[活动]完成14页活动1

[承转]由此可见,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自然环境适宜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提问]有哪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回答]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地区。

[提问]这三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读图]分析三地区气温、降水、地形和土壤,进而说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小结]都位于北半球温带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的北部,也就是既没有过于寒冷的地区,也没有过于炎热的地区;

从降水来看,既没有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也没有极度湿润的雨林地区;

从地形来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

[提问]这一切都是巧合吗?

说明了什么?

[回答]不是,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所收集的亚洲不同国家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情资料。

服饰

[展示]四幅图片

[提问]这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传统服饰?

[回答]中国的中式服饰、印度的纱丽、日本的和服、西亚地区的服饰。

[提问]西亚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回答]颜色大多是白色,头上缠着头巾,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可以反射阳光,头缠围巾可以阻挡风沙。

[提问]和服与中国哪个朝代的服饰相似?

[回答]与唐朝相似。

当时唐朝很强大,日本曾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两国文化不断交流。

[提问]中式服饰这张图片拍摄于什么场合?

[回答]APEC高官会。

[讲述]各国领导人穿上中式服饰,感受东方文化韵味。

今年中国许多城市出现中式服装热,你怎么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

[回答]中国去年有四大盛事,人们穿着民族服装表示庆贺。

[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文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结]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饮食习俗礼仪

[活动]各国不仅在服饰上呈现多样性,其饮食习俗礼仪更是异彩纷呈。

下面我们搞一个活动,男女接力比赛,说出各国具有特色的饮食习俗和礼仪。

规则:

不用举手,想好就站起来回答,男女交替进行。

[讲述]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流,日本茶道发源于中国,但为什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提问]大家有没有亲戚在日本企业工作的?

他们有什么感受?

[回答]工作压力大,很累。

[讲述]为了消除紧张和压力,人们通过品茶来体味人生的宁静和祥和。

可见,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建筑

[讲述]我们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劳动的全部成果。

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体现一种思想,具有象征性。

而各国的建筑正是这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展示]民居图片

[讨论]1、这是哪些地区的民居?

2、各有什么特点?

3、请解释原因。

[回答]东南亚的高脚屋,结构分为上下二层,便于通风散热防潮,因为这里炎热多雨;

西亚的传统民居墙厚,窗户小,可以阻挡阳光照射和风沙,因为西亚炎热干燥;

印度尼西亚巴东镇建筑屋顶呈牛角状,便于雨水排泄,因为这里多雨。

[讲述]我们出去旅游都喜欢参观各地名胜古迹,下面老师带大家到亚洲各地转一转。

[展示]图片

[提问]我们参观了哪些名胜古迹?

[回答]中国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天坛;

古巴比伦古城;

柬埔寨的吴哥窑;

印度的泰姬陵。

[补充]还有韩国的国宝级财产佛国寺、泰国的素可太泰护国寺、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用石头书写的关于宗教文化和文化的书籍,是目前最大的佛教殿堂。

[讲述]大家请看这两张图片,越南古都顺化的太和殿和皇城,其建筑风格与哪国相似?

[回答]中国

[讲述]这是老挝的凯旋门和故宫,其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

[回答]溶入了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