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8122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按人教版整理.doc

2018年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高考知识点梳理2018.3.21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高考考点】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哲学的作用

【知识梳理】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形成不同:

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特点不同:

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误区:

①哲学与世界观都是科学的;②哲学就是世界观;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

(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

具体科学

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某一具体领域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联系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误区:

①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X)

②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

(X)

③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X)

④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X)

4、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①从本义上看:

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之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从本质上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从产生看: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特点看: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5、哲学的作用: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学习、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高考考点】

1、哲学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

3、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知识梳理】

1、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哪些?

①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它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特别提醒】

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②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对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思维能否反作用于存在的不同回答。

③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④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派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把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复杂问题简单化

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1、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基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

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本原,即物质=具体物质形态

B、进步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局限性:

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根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并没有真正揭示物质的本质;也很难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

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

“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微粒说:

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

②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中的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A、基本观点: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即物质=原子、分子

B、进步性:

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C、局限性:

第一,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

第二,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的多样性。

第三,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四,不彻底性,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它不仅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起来,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了唯物主义,做到了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特别提醒】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彻底的、非科学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是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王等。

如:

“智子疑邻”中,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

(2)陆九渊: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3)王阳明: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4)贝克莱: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5)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6)康德: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7)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如:

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思想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封建迷信思想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上帝、神灵等主宰世界,这些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超自然的“客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朱熹:

“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2)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3)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4)中外的神创论:

上帝创造世界;盘古开天地

(5)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6)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特别提醒】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2)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

(3)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4)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哲学两个对子之间的关系

哲学上“两个对子”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哲学中这“两个对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其区别在于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

②其联系主要表现在: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又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影响和制约。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高考考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知识梳理】

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为什么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

①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③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科学发展观。

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主题“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误区】:

1、真正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

(关键是看它是否正确反映了自己时代的要求,是否代表自己时代的先进思想)

2、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只有那些能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能真正称其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考考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物质运动的规律:

①规律的概念。

②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知识梳理】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属性:

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③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一般属性。

(3)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①区别:

A、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B、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②联系:

A、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上的物质。

B、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3、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哲学的运动概念: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注意: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①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

人两次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毛泽东: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例如:

“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例如:

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5、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特别提醒:

①规律是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规律是有条件的,不是永恒不变的

②哲学上的规律与具体科学的规律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③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

④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⑤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

⑥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⑦“太阳东升西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往低处流”等是体现规律的现象

▲如何按规律办事?

1、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

2、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造福于人类;

3、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4、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

【高考考点】

1、物质决定意识:

①意识的起源②意识的生理基础③意识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2、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客观规律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知识梳理】

1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3)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特别提醒:

(1)、“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区别:

①“客观实在”:

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②“客观存在”:

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意识有正确的错误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