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8264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全的历史知识点集结.doc

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

一、古代部分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

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

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

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⑥崩溃原因: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⑦影响:

a、积极: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b、消极:

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①目的:

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②实质: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③等级秩序: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由来:

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

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

①三公:

丞相:

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御

史大夫:

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

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

①由来:

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

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积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④秦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消极)

5、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①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②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摧残文化、钳制思想

③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筑长城

④交通:

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

(1)中央:

①设中朝(由皇帝的近臣组成,品秩低)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执行机构)。

(2)地方: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各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评价:

三省的相权一分为三,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宋朝:

①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

③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④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4.元朝的行省制:

①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作用: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对于相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②明成祖朱棣设内阁,性质: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

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军机处:

①原因:

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②内容:

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

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④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

消极影响:

①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六、中国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

如: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例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例如: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

自秦废分封后,官吏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推行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例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等。

第2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春秋战国时期:

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③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④东汉:

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⑤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确立: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5、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6、认识:

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7、水利工程建设:

传说英雄:

大禹治水,都江堰(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灌溉工具:

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二、手工业

1.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

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②汉:

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③唐朝:

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

④宋元:

棉纺织业兴起,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⑤明:

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2.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时代:

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

②夏商周:

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③春秋战国:

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炼钢,淬火工艺

④汉:

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⑤东汉时期:

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3.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

彩陶出现.

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唐朝:

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④宋元:

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烧制出青花瓷器。

⑤清:

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并且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②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出现工场手工业

④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三、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①秦:

对“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

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十分严格.

③南北朝时:

城镇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对草市进行行政管理,设草市尉.

④唐朝时:

草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夜市也非常繁荣.

⑤宋: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⑥明清:

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商业城市:

①春秋战国时期:

许多诸侯国的都城,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如齐国的临淄.

②汉:

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③隋唐:

长安,洛阳,广陵(扬州),益州(成都)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④宋:

开封。

⑤明清:

会馆、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商业区繁华 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②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

③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四、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及海禁政策的内容及影响:

重农抑商:

①最早由战国时商鞅提出.

②基本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这个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海禁政策基本含义:

明太祖由于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

二者的影响: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产生:

明中叶以后,产生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

2、实质:

雇佣关系①机户:

早期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②机工:

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3、缓慢发展的原因:

明清王朝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①资金:

土地买卖制和高额地租吸取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资本积累,另外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②技术:

革新慢 ③市场:

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国内市场狭小,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国外市场无法开拓

④劳动力:

国家重农抑商,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无自由劳动力。

⑤国家政策:

推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3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①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儒家:

1)孔子:

思想内容: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

思想内容: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

思想内容: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

老子:

思想内容: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法家:

韩非: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

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①根据中央集权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③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应措施,用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宋明理学

1、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休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的心学:

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2、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后来成为封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理论工具;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明末清初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1、出现的背景:

政治: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思想:

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明朝后期的思想家):

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否定“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男女平等。

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①共同主张:

政治——都反对君主专制;经济——都主张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思想——提出“经世致用”主张;②不同主张政治——黄宗羲主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夫之主旨“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②经济——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这是资本主义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③思想上——王夫之是唯物主义思想家。

③代表作: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弊书》、王夫之《船山遗书》。

4、影响:

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②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③并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第4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1、造纸术:

①西汉时就发明了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④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3、火药:

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②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4、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从中国的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秦始皇的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2.中国书法:

起源:

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传说。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

发展:

小篆:

创始于秦代;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楷书:

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最能抒发作者的情感

中国书法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为自发阶段,魏晋以后为自觉阶段。

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东晋的王羲之所书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而怀素、张旭之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苏轼、苏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四大家,都以行书名世。

元代赵孟頫,创赵体。

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3.中国画

(1)中国画又称国画,是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

追求抒情写意的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

中国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的作品,也有许多精彩之作。

(2)特点:

①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和气韵。

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

③表现手法灵活、自由,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④宫廷画和民间画注重写实,人文画主写意。

三、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

1.《诗经》

概况: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

以四言为主,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内容: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地位:

《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2.楚辞——①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

②《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3.汉赋——①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在骚体诗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

②特点是

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③代表人物有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张衡等。

4.唐诗——辉煌的原因:

①政治上:

国家的统一②经济上:

国力的强盛,③文化:

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④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

①盛唐——诗歌豪迈奔放、刚健清新,成就最大,代表人物有“诗仙”李白②中唐——诗歌沉郁凝重,代表人物有杜甫(诗圣)、白居易

5.宋词——繁荣的原因:

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词两流派: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6.元曲:

由散曲(元代出现的新体诗)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

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代表人物:

关汉卿《窦娥冤》。

7.明清小说

繁盛的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成就:

①明朝的“三言”、“二拍”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对象写入文学作品;②揭露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力作有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③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四、京剧

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形成:

①清乾隆年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道光年间,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

汉合流”的局面。

②以后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

发展: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

第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