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8281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样算来,李广的出生年当在高后二年至六年(前186至前182)。

同时,还需要考察李广结发和结婚的年龄。

元狩四年((前119)出击匈奴前,李广向大将军卫青请求居前军时说自己是“结发而与匈奴战”,到自刎时仍说“自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因而结发之年也是准确断定他的年龄及生年的一个依据。

他从军是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结发”也就在这年。

所谓结发是指古代15岁成童时挽发结髻于头顶,又称束发。

周代至秦汉一般是男子20岁行冠礼,《礼记·

曲礼》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是“三加”,即按程序先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

冠岁就是男子20岁了,也称“弱冠之年”。

《左传·

襄公》载:

冠而生子,礼也。

”意思是说举行冠礼后就可以结婚生子了。

可见,古时结发行冠(笄)礼的年龄一般与许嫁行聘年龄一致。

在周代,男子结婚年龄一般是20岁。

《孔子家语》记载:

“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

女子十五而许嫁,有适人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

”又《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说:

“下令于民曰:

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墨子·

节用上》言:

“昔者圣王为法曰:

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

女子年十五,无敢不事人。

”从战国晚期,各国为增加人口,实际中使婚龄提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初。

西汉初年,全国刚刚安定下来,人口下降数量很多,所以未循古制而鼓励生育,人们结婚的年龄普遍偏小。

当时朝廷规定,15~30岁的男女必须结婚,否则就要定罪,或者加倍征税。

婚配应以男女性完全成熟时为宜,古人以男年16、女年14道通。

汉代普遍早婚,杨树达研究当时结婚年龄一般是男子15~16岁,女子13~14岁。

对于西汉普遍早婚的现象,时人王吉曾批评说:

“世俗婚嫁太早,未知为人父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

”假使李广15~16岁结发、行聘定亲,20岁行冠礼、娶亲,则他的生年就应该为高后六年(前182),而长子李当户出生应在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即他结发之年以后了。

李当户出生于李广俘获匈奴当户之年,具体是何年史书中没有明言。

然而,李当户在汉武帝即位之初就已是皇帝身边的护卫人员。

有一次,韩嫣与汉武帝戏耍,对皇帝有不恭敬的行为,李当户当场揍打韩嫣。

《汉书·

佞幸传》说江都王因韩嫣戏弄而愤怒,向武帝祖母窦太后提出入朝为护卫,不久窦太后将韩嫣赐死。

窦太后死于建元三年(前135),李当户打韩嫣在武帝即位至韩嫣赐死之间(前140至前135)。

李当户在武帝即位时已是御前卫士,此时是景帝前元二年(前155)改了征兵年龄之后的事,因而其年龄至少是20岁左右,那么李当户就应生于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左右了。

可以说,这个生年比较准确,与李广可能结发年龄接近(韩嫣是被汉武帝的生母王太后赐死的,并非窦太后,且王太后逝于前126年,故无法据此判断李当户年龄)。

至于李当户具体什么时间死的,史书也没有明言,只说李陵是“遗腹子”,李陵出生在他死的当年或次年。

只要知道了李陵的年龄,也就可以推知李当户的卒年。

但是,史书也没有记载李陵的年龄。

李陵生年,向无定说。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汇注考证》所附《太史公年谱》,于“元光元年丁未”栏下书“李陵生”。

张鹏一《司马太史公年谱》云:

“考《李广列传》,广三子:

当户、椒、敢,皆为郎。

上与韩嫣戏,当户击嫣走。

当户早死,遗腹子陵。

《佞幸列传》:

嫣后以无礼江都王,皇太后赐嫣死。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江都王非入朝在建元四年。

当户又在其后,使以遗腹子生,当在是年矣。

”也认为李陵生于元光元年(前134)。

有人认为将李陵生年定在元光元年颇为牵强,因为韩嫣无礼于武帝与无礼于江都王刘非并非同一时事,韩嫣赐死与当户之死也并非在同一时间。

但是,说李陵生于元光元年与我分析的元光元年到三年((前134至前132),还是比较接近的。

班固《汉书·

李广苏建传》称李陵“少为侍中,建章监”。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即为成人。

20岁,也正是区别“少”与“长”的界限。

如果李陵监建章宫骑在太初元年建章宫初建之时(前104),并且是15岁的话,那么,他就应生于前119年即李广自刎的那年,而其父李当户只能死于元狩三年(前120)。

显然,李当户比李广早一年死,无论如何与与司马迁所说“早死”的情形不符。

因而,李陵任侍中、建章监的年龄要大于15岁。

如果李陵是19岁任建章监的话,那么他就应生于元朔六年(前123),而其父李当户就只能死于元朔五年(前124)。

于是,赵生群先生推断李陵出生当在元朔六年(前123)之后、元狩四年(前119)之前。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说“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似与作郎、侍中不在同一时间,也就是说李陵先作侍中,在20岁左右成年“既壮”为监建章骑。

李陵在宫中的经历是从郎、加侍中、监建章骑、骑都尉一步步走过的。

汉代的郎官大多是从高官及富家子弟中选拔而来充任侍卫的,汉初至武帝时任子制度是:

凡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即可任兄弟或子一人为郎。

李广死后,由第三子李敢代为郎中令,由于李陵是李广嫡孙且为郎中令李敢亲侄,于是选为郎。

再经选拔,优秀者加侍中衔,才可以担任皇帝的侍从。

当时的侍中仅伺应杂事,分掌乘舆服物。

再经选拔,才可为建章骑监。

太史公的一个“选”字,其中包含着数年的辛苦。

李陵选为郎大概就在元狩四年到六年(前119至前117),即使以15岁为郎,也应生在元光元年到三年(前134至前132年)。

假使李陵元朔六年(前123)出生,到元狩六年(前117)才仅6岁,这是不可能作郎的年龄,因而赵生群先生的说法明显不合情理。

李广苏建传》中说,李陵在任建章监后曾奉武帝之命“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

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是说他还做过骑都尉。

数年后,“汉遣贰师将军伐大宛,使陵将五校尉兵随后”。

李陵年龄大概与同为侍中的霍光相近,而且两人关系比较好,就是所谓“素与陵善”。

霍去病约在元狩四年(前119)出发去击匈奴途中“道出河东”时见到生父,战后返回途中把“时年十余岁”的异母弟霍光带到了长安,“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

霍光于地节二年(前68)病死,诏书说他“宿卫孝武皇帝三十余年”,表明他的确是元狩四年到长安为郎。

李陵与霍光的关系正是在同为郎、侍中及以后几年宿卫侍奉汉武帝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显然,李陵也是元狩四年“时年十余岁”的状况下选为郎。

李陵还与苏武关系不错,是在“初俱为侍中”时结下的情谊,年龄也应相近。

苏武于神爵二年(前60)病死,80余岁。

苏武于天汉元年(前100)使匈奴,被拘留19年。

天汉二年李陵降匈奴,遂有单于派他说苏武事,并言“陵与子卿素厚”。

苏武生于建元元年(前140)左右。

李陵任骑都尉、深入匈奴事,应在元鼎六年(前111)设张掖郡那年,此时他是21~23岁。

李广利伐大宛在太初四年(前104),中间相隔了将近7年,时李陵可能28~30岁。

那么,他就可能出生于元光元年至三年(前134至前132),其父李当户也就可能死于这几年间,并且比李广早死十几年,的确可以称为“早死”了。

对于死亡,中国历来根据年龄段而有不同称法,12岁以前死的叫“夭折”,20岁前死的叫“少亡”,30岁前死叫“早死”……司马迁所说的“早死”应该是指20~30岁而死的成年人。

当然,联系具体历史事实更有助于进一步准确判断。

从记载看,李广抗击匈奴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军开始至作上谷太守前(前148),从选为郎开始逐步升骑常侍、骑郎将、骁骑都尉,共18年;

第二阶段是任上谷太守开始至升卫尉前(前134),历上谷、上郡、北地、雁门、云中、陇西6边郡太守,共14年;

第三个阶段是马邑战役开始直至自刎之年(前119),历卫尉、骁骑将军、右北平太守、郎中令,中间在曾被免职为庶人约三四年,共15年。

在前两阶段,汉与匈奴的关系基本以和亲为主,汉帝国在军事上采取防御性措施;

而在后一阶段,汉帝国改变国策,在军事上采取主动打击匈奴的措施。

李广自言四十八年军旅生涯中“大小七十余战”,多数在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参战的机会比较少,只有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和后元六年(前158),可以数得出的。

前元十四年(前166)参战时李广还不是郎,因在这次战斗中“用善射,杀首虏多”,才选“为郎,骑常侍”的,所以只有在后元六年(前158)俘获匈奴当户。

李当户生于李广俘虏匈奴当户的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卒年在元肖元年至三年(前134至前132),那么他只活了24~26岁。

泷川资言和张鹏一定李陵生在元光元年,是取李当户死时是24岁(娶亲结婚在20岁左右),其子李陵就是公元前134年生,公元前119年选为郎是15岁,符合班固所记“少为侍中”的情形;

到元鼎六年(前111)深入匈奴后任骑都尉,仅为23岁,既与监建章营骑的20岁左右年龄相符,也与景帝前元二年(前115)改“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相一致。

我们把李广自刎时年龄定为63岁,李当户生年定在汉文帝后元六年,李广就是24岁得子,那么他就应生于高后六年(前182),结发定亲在16岁前后,娶亲结婚必定在20岁左右。

【注释】①《春秋·

文公十一年》载:

“狄侵齐。

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

《左传》记:

“冬十月甲午,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其喉,以戈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以命宣伯。

”《春秋左传诂》引服虔注:

“宣伯,叔孙得臣子侨如也。

得臣获侨如以名其子,使后世识其功。

鲍思陶点校:

《元朝秘史》卷1,齐鲁书社2005年版。

《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

秦简《编年纪》墓主喜17岁始傅。

《汉仪注》:

“秦制十二爵,男子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年五十六免。

无爵为士伍,六十乃免老。

”《汉书》卷5《景帝纪》:

“二年冬十二月……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

”张家山出土《二年律令》明确记载傅籍标准:

“不更以下子年廿岁,大夫以上至五大夫子及小爵不更以下至上造年廿二岁,卿以上子及小爵大夫以上年廿四岁,皆傅之。

公士、公卒及士五(伍)、司寇、隐官子,皆为士五(伍)。

畴官各从其父畴,有学师者学之。

《盐铁论·

未通》:

“今陛下(昭帝)哀怜百姓,宽力役之政,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

劳榦:

《居延汉简考释·

簿录》、《名籍类》、《车马类》。

杨树达:

《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汉书》卷72《王吉传》。

日·

泷川资言:

《史记汇注考证》,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张鹏一编:

《太史公年谱》,民国二十二年富平张氏刻《小双寂庵丛书》本。

哀帝纪》:

“除任子令及诽谤诋欺法。

颜师古《注》记载:

应劭曰:

“任子令者,《汉仪注》‘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不以德选,故除之。

爰盎传》如淳注曰:

“盎为兄所保任,故得为郎中也。

苏建传》: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李广苏建传》:

“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

《汉书》卷68《霍光金日磾传》。

《汉书》卷54《李广苏建传》附《苏武传》。

《汉书》卷6《武帝纪》记,元鼎六年“又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皆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

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

李陵最早教射张掖、酒泉只能在此年。

3人物简介

李陵(前134年-前74年)之父是李广长子李当户(前158-前134),李当户早死,李陵为遗腹子。

李陵成年后,被选拔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他擅长射箭,十分爱护手下的士兵。

汉武帝因李家世代为将,便让他带领八百骑兵。

李陵曾带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侦察地形,但没有发现敌人。

后又被任命为骑都尉,率丹阳郡的楚兵五千名,在酒泉、张掖一带教练射术,以防备匈奴。

天汉二年(前99年)秋,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骑兵三万出征匈奴,在天山与右贤王相遇、战斗。

汉武帝在武台召见李陵,令他为李广利军监护辎重。

李陵辞谢,并主动请缨率所部独立成军,牵制匈奴军队,以辅助李广利的正面作战。

武帝应允,因为战马不足,所以李陵只能将步兵出征。

李陵率五千名弓箭手从居延北行军一个月,在浚稽山与且鞮侯单于的三万骑兵遭遇,匈奴军将汉军围在两山之间。

汉军以辎重车为营,布阵于营外,前列士兵持戟盾,后列士兵持弓箭。

匈奴见汉军人少,便向汉军进攻,结果遭到汉军千弩急射,匈奴兵应弦而倒,被迫退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急调左右部八万余骑攻打李陵,李陵且战且退,士兵伤重者卧于车上,伤轻者推车,再轻者持兵器搏战。

李陵说:

“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

军中岂有女子乎?

”(《汉书·

李广苏建传》)原来刚出征时,一些关东盗贼的妻子因迁徙而随军,为士卒妻妇,藏于车中,后被李陵发现,全部处斩。

第二日再战,斩首三千余级。

行十余日,抵一大泽中,泽中多芦苇,匈奴顺风放火,汉军亦纵火,预先烧周围的芦草以自救。

退至某山,单于派兵攻击,李陵与匈奴兵步战于树林中,斩杀数千人。

又发连弩射单于,单于逃走。

单于见李陵部卒勇锐,久战不下,又渐近汉塞,便问部下:

“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

”诸将说:

“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

”于是再战。

当时,两军一日战数十次,汉军又伤杀匈奴二千余人。

匈奴见形势对已不利,便想退兵。

这时汉军军侯管敢被校尉侮辱,气愤之下投降匈奴,说:

“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

李广苏建传》)单于大喜,于是便派骑兵合攻汉军,并大声疾呼:

“李陵、韩延年趣降!

李广苏建传》)汉军在谷中,匈奴在山上,四面对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撤,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而去。

此时,汉军尚有三千余人,以短刀,车辐为武器,退至一峡谷内,被匈奴阻断后路。

单于隐藏在汉军身后,在角落里向汉军投石,汉军多数战死,无法前行。

黄昏后,李陵穿便衣独步出营,良久而还,长叹说:

“兵败,死矣!

”军吏说:

“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

”李陵说:

“公止!

吾不死,非壮士也。

李广苏建传》)于是斩尽旌旗,将珍宝埋于地中。

李陵慨叹说: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

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夜半李陵与成安侯韩延年率壮士十余人突围,被匈奴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

匈奴招降李陵,李陵曰:

“无面目报陛下。

”(《史记·

李将军列传》)遂降匈奴。

仅有四百余人回到了汉境。

 这场战役李陵以步兵与匈奴骑兵抗衡,孤军苦战,充分发挥了远射兵器弓、弩的作用,杀伤匈奴骑兵万余,其战术运用和战役指挥是成功的。

但是由于汉军未能对李陵部实施必要的接应和支援,实力相差悬殊,最终造成李陵几乎全军覆灭。

李陵战败后,武帝召见了李陵的妻母,后听说李陵投降,大怒而责,陈步乐自杀,群臣皆言李陵有罪。

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盛言: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这次李广利出征匈奴,因为李陵和单于主力遭遇了,李广利的功劳很少。

武帝因此迁怒于司马迁,将其腐刑下狱。

后武帝后悔没给李陵派救援,说:

“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

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

李广苏建传》)于是遣使者慰劳李陵军逃脱的人。

李陵在匈奴一年有余,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率兵入匈奴,无功而还,说:

“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李广苏建传》)武帝闻后,将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诛杀。

陇西士大夫都以李氏为愧。

李氏的名声由此败落了。

匈奴单于得到李陵后,因李家世代为将的声望,以及与之交战时李陵英勇的表现,对他非常佩服。

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并加以重用,封为右校王。

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二人与李陵交情非常好,便派李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降陵。

任立政见李陵即说:

“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

(《汉书·

李广苏建传》)想以此言打动李陵。

但李陵说:

“吾已胡服矣!

”“归易耳,恐再辱,奈何!

”最后他说:

“丈夫不能再辱。

”表示其决意留在匈奴。

李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点评:

李陵以其特殊的经历使其成为历史上颇有争论的人物。

有人以李陵投降匈奴而不耻于他,也有人认为他敢以“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并非怕死。

“将军百战声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辛弃疾·

贺新郎)也许只有司马迁的那一番言论,才是历史对李陵的公正评价。

4历史误读

如果将李陵投降的原因尽归于其贪生怕死,似乎不太能让人信服。

作为从小熟谙“虽忠不烈,视死如归”之道理的名将李广之后,作为临十余倍于己之敌苦战近十日而毫无惧色的一代名将,生死似乎不应当是特别重大的问题。

《答苏武书》所道:

“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

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於国主耳”。

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更何况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言:

“身虽陷败彼,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

”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所言是属实的。

而况李陵在最后关头,确实是想一死了之的。

之所以不死而要受降,或许这是因为他毕竟还年轻气盛,要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而兵败的话,恐怕他早就跟匈奴拼了。

然而自己明明被人算计,而功业不成,如此赴死于国事无补,自己也死难瞑目。

况且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战死,对皇帝没法交代,也愧对他祖父李广的在天之灵,更对不住那些跟着他拼死血战的五千将士。

投降也是让兵士们尽可能杀出重围向汉武报信,似乎别有考虑。

李陵欲“有所为也”,自己且暂留此有用之身,待来日寻的时机再立奇功,譬如生擒或刺杀单于,至少也可以向他祖父李广学习,想办法逃脱,这在苏武返回汉朝后是得到证实的.其后,汉遣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

“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使者说:

“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

“乃李绪,非我也。

李广苏建传》)李绪本为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后降匈奴。

李陵痛其家因李绪而被诛,便叫人刺杀了李绪。

匈奴大阏氏要杀陵,单于将其藏于北方,大阏氏死才回来[2]。

不难看出李陵终究是心系故国,李陵如果“上念老母,临年被戮;

妻子无辜,并为鲸鲵”,则实在有千万条理由可以带上匈奴兵马,杀回汉地。

然而李陵却没有这么作,反而先是冒着生命危险刺杀了李绪,为自己复仇、也为汉家清除了一大隐患;

此后更带着被单于要求而娶之的其之女儿,住到偏远的地方,基本和匈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只有在遇到单于要决大事时,才“入与决”。

李陵在匈奴呆了二十五年,和他太太拓跋氏生养了几个儿女,余则基本无所事事,惟苟且其百死之身而已。

中间曾被单于指派当说客去劝降老朋友苏武,两人见了几面,喝了点酒,大概相互还赠送了几首诗(但今存于《昭明文选》和《艺文类聚》中之别诗,疑为后人伪托)。

苏武当然没有被说动,但两个人仍保持着很深的友谊,以致于后来苏武还朝,还颇为他讲了几句话。

李陵的真正为匈奴“效劳”,是在征和三年(前90),在匈奴和汉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会战中,李陵被信人不疑的单于安排协从一匈奴大将军围攻汉军。

而他将和汉军会战的初战地点,竟正是最终导致他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与匈奴最后一战的战地:

浚稽山。

这是否是暝暝之中的一种安排?

征和三年,李陵作为汉朝的降将,大抵第一次参加了匈奴和汉之间大规模会战。

由于后世有不少汉奸或试图当汉奸者,总绞尽脑汁试图从李陵的这一次参战中,提取出自己也可安然地替新主子卖命的心灵解脱的泻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次会战,多作一些了解。

《汉书卷九十四上·

匈奴传》:

“单于既立六年,而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

其年,匈奴复入五原、酒泉,杀两部都尉。

於是汉遣贰师将军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叁万馀人出西河(作者按: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载商丘成所带兵为二万人),重合侯莽通将四万骑出酒泉千馀里。

单于闻汉兵大出,悉遣其辎重,徙赵信城北邸郅居水[3]。

左贤王驱其人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兜衔山。

单于自将精兵左安侯度姑且水。

御史大夫军至追斜径,无所见,还。

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叁万馀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

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汉纪十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所载本乎此,惟商丘成所带兵为二万人,与汉书异,不赘述。

上述所引之文清楚明了,亦不再加解释。

 李陵所带的匈奴军,和汉御史大夫商丘成所领之汉兵,会战于浚稽山。

浚稽山正是数年前李陵最后一次与匈奴决战之地点。

那时,李陵曾“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叁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汉书卷五四·

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因此,他对浚稽山一代的地形,无疑是十分熟悉的。

李陵自幼“有广之风”,乃一代名将,精通兵法;

同时,熟悉地形要略,对于带兵打仗之将而言,极为重要;

因此,李陵可谓占尽地利[2]。

反观商丘成,“(征和二年)九月,商丘成为御史大夫”(《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汉纪十四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

御史大夫之职责,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