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8723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初中科学会考知识点汇总六年级第二学期牛津版文档格式.doc

9.当水受热时,粒子间距离增大,热水因而膨胀,同时密度变得比冷水小。

密度较小的热水向上升,密度较大的冷水向下流回补充,形成对流。

10.固体受热时,固体粒子振动地更剧烈,它们通过碰撞,影响相邻的粒子,使它们振动加剧,受影响的范围逐渐扩大,热也逐渐传至低温的地方,称为热的传导。

11.热的传导是通过粒子的振动而传递的,热的对流是通过粒子的自由移动而传递的。

12.辐射是一种不需介质的传热方式。

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

太阳能也是通过辐射转移至地球的。

13.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不同。

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称为热的良导体。

非金属的导热性较差,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p20

14.不同导热体的导热性能不尽相同。

15.传导和对流均可在空气或水中发生,但以对流为主。

而当上部空气或水受热时,热只能向下传递,这是传导,而不是对流。

水和空气的导热性差

16.传导主要在固体中出现。

当部分粒子振动加剧时,传导便会出现。

17.以下的方法可以防止热的流失:

(i)使用热的不良导体,避免热以传导的方式流失;

(ii)使用密封容器,避免热以对流的方式流失。

18.动物使用不同的方式保持体温。

毛皮、毛发、羽毛和皮下脂肪均可防止热经皮肤流失。

北极熊和野狼的身体表面是厚厚的皮毛,皮毛间储藏的空气为它们保暖。

鸟类利用羽毛保暖。

鲸皮下有厚厚的脂肪防止热经皮肤流失。

人类衣物中储藏的空气可以减少有传导和对流而散失的热。

19.包围着烧瓶的物质称为隔热体。

毛皮和羽毛的空间里藏有空气,而空气是不良的导热体,因此可以减少热的传导。

隔热体所藏的空气越多,保温能力越强,因此人类利用皮革、羽绒、棉花等物质作为制造御寒衣服的材料。

20.保温装置:

保温瓶的内外瓶壁之间是真空的,作用是防止热通过传导或对流进入或离开。

镀银的瓶壁可以减少通过传导散失或传入的热。

软木塞和玻璃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少热的传导。

21.所有生物都可转化及控制能量。

植物吸收太阳能,将其转化成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动物又以植物为食物,把植物的化学能转化成动物的化学能。

从这个关系看来,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都来自于太阳,它直接或间接地为生物提供能量。

22.能源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能的物质资源。

按照不同的分类准则,能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p30

23.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各种形式的能源成为一次能源。

如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以及石油、煤、天然气等。

24.凡是由一次能源经过转化或加工制造而产生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如煤气、电能、蒸汽、液化气等。

p30

25.凡是可以不断得到补充的或能在较短周期内再产生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反之,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称为非再生能源。

p31

26.大量消耗的石油、天然气、煤、和核能等称为常规能源。

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泛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

27.燃烧时可以把储存在里面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和光能的物质称为燃料。

28.使用燃料时必须注意安全,一旦能的转化失去控制,便会造成重大的伤害。

29.煤和石油是两种主要的燃料,它们所储存的化学能也是来自太阳。

太阳可以说是地球上大部分能的最终来源。

30.地球上的能源有限,终有用尽的一天。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属于非再生能源,估计它们全部资源总量只够人类继续使用约200年。

因此,我们必须节约和善用能源,延长有限资源的使用时间。

科学家正致力于开发新的能源和发明一些更节能的能的转化器。

31.风能,风力发电产生的电能不稳定。

32.核能。

利用核反应堆所放出的热能把水加热,产生的蒸汽能驱动涡轮,从而带动发电机产生电力。

但是核燃料和核废料都会发出核辐射。

33.地热能。

地壳中有炽热的岩层,蕴含大量热能。

P40

34.天然气是储存在地层较深部位的可燃气体。

p41

35.在上海,供应的一次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二次能源主要是电能。

主要由上海石洞口发电厂、上海崇明电厂、上海焦化有限公司、东海油气田和“西气东输”工程分别提供。

六.水与人类

1.海洋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大气水通常以雨、雪等形式出现。

p49

2.海水属于咸水,不能直接饮用。

人类能直接利用的只是地下水、江河湖水等为数不多的淡水。

3.水是生命的源泉。

生命最早诞生于远古的海洋。

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就是水。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人体内的含水量约为70%。

4.人类对水的需求非常庞大。

水在人类的生命、生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以“一水多用”和“用多少放多少”的原则节约用水,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珍惜每一滴水。

5.自然界里的水都含有杂质,例如悬浮的微粒、微小生物和溶解的物质等。

6.水的净化方法

a)沉淀法——去除水中较大的固体颗粒

l水中加入明矾,搅拌后静置。

p55-56

用沉淀法除去水中较大的固体颗粒。

明矾可以使池塘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来。

b)过滤法——去除水中细小的固体颗粒

使滤纸紧贴漏斗并向里倒入水。

p57-58

l用过滤法除去细小的固体颗粒。

过滤法可以除去悬浮颗粒,而不能把微小生物和已溶解的物质除去。

c)加氯法——去除水中的微小生物

向水中加入数滴氯水。

p59

l用加氯消毒法除去水中微小生物。

d)蒸馏法——去除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l加热蒸馏烧瓶里的水,使水蒸气通过冷凝管、接受器,用锥形瓶手机馏出物。

7.自来水厂通过沉淀、过滤、消毒(氯气)等过程生产自来水。

8.我们可以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饮用水)。

这种方法虽然有成效,但须耗用大量能源,成本颇高。

利用蒸馏得到的水,称为蒸馏水,蒸馏水十分纯净,可以直接饮用。

但因为缺少微量元素,长期饮用对健康有害。

9.冰(固态)、水(液态)和水蒸气(气态)均属同一物质,但以不同的状态存在。

10.物质的三态的关系如下:

11.固体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1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沸点。

13.物质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14.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

15.水的粒子不停运动,其中有些粒子的动能较大,当他们接近液面时,便很容易挣脱其他粒子的引力,脱离液体而进入空气中,这个过程称为蒸发。

蒸发现象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而沸腾只能在温度达到沸点时才能发生。

16.加快蒸发的条件如下:

a)液面面积大;

b)较高的温度;

c)空气流通。

17.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溪水、湖泊、河流和海洋可为我们提供大量有用的物质。

因此,我们必须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

18.水分以气体状态从叶中散发出去的过程称为蒸腾作用。

蒸腾的器官是叶

19.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利于:

1.有利于在高温下降低叶片的温度;

2.有利于根部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3.有利于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运输。

20.水质污染的危害:

(1)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

(2)造成水体富营养化(3)危害人体健康。

21.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城市生活废水;

农药和化肥;

工业“三废:

(废渣、废液、废气)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防止水质污染,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产生污水。

七.空气与生命

第一节空气的组成活动7.1~7.3

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微溶于水。

空气的成分如下:

a)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

b)此外,空气还包含水汽和其他微粒(例如微生物、花粉、烟粒和尘粒)等。

2)气体的检验方法:

a)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b)二氧化碳可以:

i.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ii.使碳酸氢盐指示剂变黄。

3)用途:

a)氧气用于:

呼吸作用;

助燃

b)二氧化碳用于:

光合作用\灭火器

c)氮气用于:

冷藏。

4)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它们都是无色的、无味的。

我们可利用一些特别的方法鉴别他们。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以使碳酸氢盐指示剂变黄色,这都是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是氧气的检验方法。

5)空气中除了含有气体外,还含有一些微小的颗粒,例如烟尘、花粉、细菌等。

P85

第二节氧气与燃烧活动7.4~7.8

1)食物在氧气中燃烧时,会放出能量,并且生成热能与光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p89。

2)燃烧有三项不可缺少的条件:

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燃尽、氧气不足、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燃烧便会停止。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用灭火器灭火

切断氧气的供应

用水灭火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一下

山火发生时把树木锯走

取走可燃物

烹调时油锅着火,赶紧把锅盖盖上

第三节生物体如何获取能量活动7.9~7.13

1)含有叶绿素的植物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有机物。

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淀粉中。

3)植物制造淀粉所需的条件是:

阳光,二氧化碳;

所需要的原料是水和叶绿素。

4)植物中的绿色物质称为叶绿素

5)淀粉水溶液遇碘液由无色变成深蓝色。

第四节动植物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活动7.14~7.18

1)在细胞内,氧气和食物产生反应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贮藏在食物中的能量会转化成生物体的能量,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因此,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比大气中的多,温度也较高。

2)人类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含有较少的氧气,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汽。

同时,呼出的气体温度较高。

3)人类的呼吸器官

肺是动物体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场所。

空气进入的途径:

鼻腔或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4)呼气和吸气的过程是由膈肌和肋骨间肌肉协同完成。

变化

动作

胸廓

吸气

变大

扩大

呼气

变小

缩小

1.动物呼吸时会放出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

植物的生命活动也需要进行呼吸作用,在呼吸过程中会放出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

2.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助于大气中气体成分保持相对平衡,使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几乎保持不变。

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速度比进行呼吸作用的速度快;

(光照下,植物也能进行呼吸作用)

4.植物数量比动物数量多。

5.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产生温室效应

6.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

(1)工业、交通和生活上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2)人们滥伐森林,在草原上过度放牧。

7.如何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改变以煤、石油等矿物为主要能源的现状,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

多种绿色植物,减少森林砍伐。

空气质量与空气污染指数

1.空气质量状况分为五个等级:

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污染。

2.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3.燃料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过程产生的废气。

4.污浊的空气可能含有某些刺激肺部的物质,包括1)细小的悬浮颗粒、2)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5.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6.吸烟和吸“二手烟”有害健康。

尼古丁使人上瘾。

7.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年的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