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6885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题打包5套新人教版

1 邓稼先

走近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57年他与李政

道教授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获得Rumford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这是美国奖学金额最高的科学奖,杨振宁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物理学家。

背景资料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100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岐王府第里经常看见您,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歌声。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落花的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可歌可泣(qì)    鲜(xiǎn)为人知    鞠躬尽瘁(cuì)

热泪盈眶(kuàng)马革裹(guǒ)尸风悲日曛(xūn)

2.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B)

A.鞠躬 爆炸 宰割 家喻户晓   B.崇高 坦诚 仰慕 锋芒必露

C.大厦 蓬草 萦绕 马革裹尸D.颤抖 焦虑 筹划 死而后已

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C)

A.武松打虎的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

B.作者通过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C.小明是我们班的班长,他每天都要处理班级的事务,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D.在我国文学史上,鲁迅、郭沫若、茅盾都是当之无愧的大作家。

4.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D)

A.我省广大干部和群众团结一心,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奋力抗旱。

B.今年,我市将投入230亿元打造“幸福武汉”。

C.李文英数十年扎根基层,用智慧为棉农造福,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棉花奶奶”。

D.通过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使学生的

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

5.下列句子排列组合最连贯的一项是(D)

①任何的企业活动,都要接受伦理道德方面的约束和限制 ②企业同心合力地

珍惜环境品质并不会花费企业太大的成本 ③但是,赢利不能是企业的唯一目的,不管它如何的必要 ④而对环境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则更为重要 ⑤企业活动是赢利性的 ⑥事实上,企业接受环境道德的约束是有利可图的

A.⑤②①⑥④③         B.⑤④①③⑥②

C.⑥②①④⑤③D.⑤③①④⑥②

字词积累

主题解说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赞扬了邓稼先无私的奉献精神。

重点掌握

本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用意是什么?

主要作用是突出邓稼先战胜艰难困苦的精神和意志,增加悲壮色彩,赞颂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的高尚品格。

难点突破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的形式,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地表现同一主题:

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知识链接

仿《陋室铭》写邓稼先

名不求有,干事就行。

利不求多,温饱则成。

斯是陋室,唯邓德馨。

砖墙映树红,山草入帘青。

谈笑仅同志,往来少亲人。

加紧做实验,搞理论。

无专家之外援,无权威之指津。

沙漠惊天雷,戈壁蘑菇云。

稼先云:

死了也值!

6.学习本文之后,阳光中学七年级

(1)班将要开展“走近邓稼先”的主题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板报设计】

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2016年“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走在世界前列。

学校要编辑一期以“打开科技之窗”为主题的校报,请你为校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

__示例:

走近邓稼先;中国飞天梦的历程、探索与发现。

__

(2)【在线交流】

假如让你去采访邓稼先,请你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

你会如何设计?

__示例:

①请您说说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②请您对我们中学生说几句激励性的话。

__

(3)【写墓志铭】

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

请你仿照例句,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示例:

一生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身先士卒。

让我们记住他——“两弹”元勋邓稼先。

__示例:

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长眠于此。

他鞠躬尽瘁,为“两弹”献身;身先士卒,震撼浩浩乾坤。

身已死,心仍在。

邓稼先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__

阅读“‘两弹’元勋”片段,回答问题。

7.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__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8.“他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__热爱祖国__的思想品质。

9.找出文段中表明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具体事实。

__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0.最能评价邓稼先一生主要贡献的一句话是什么?

__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中考·山西)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

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

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

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

林语堂笑道:

“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他顿了顿,接着

说道:

“花生米又叫长生果。

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

祝诸君长生不老!

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

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

“请吃!

请吃!

”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

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

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

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

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

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

“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也不肯。

”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

“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

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极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做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1.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统领全文(引起下文或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

__

12.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_动作__描写、__语言__描写。

13.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__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

“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

__

14.文中第⑦段画线句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是如何表达的。

__该句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比作“煮鹤艺术”_,生动形象,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惋惜。

__

15.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

品质。

名言一:

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

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__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学识广博、诙谐幽默、卓然独立等等。

__

16.作者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加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请你也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段400字左右的短文。

 示例:

继母是个恶毒的女人,对她非打即骂。

她吃不饱穿不暖,满身伤痕,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

即便是这样忍气吞声,她的灾难还是来了。

在她七岁的时候,丧心病狂的继母挥刀砍下了她的右手,她的人生从此残缺不全。

为此,继母也被关进牢中服刑。

不久,花心的父亲又离婚再娶,那个恶毒的女人和父亲所生的小男孩,也和当初的她一样有了同样恶毒的母亲。

小男孩不仅受到了她所受过的苦,还受尽外人的歧视,甚至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他成长得比她更为凄惨。

报应,这就是报应,母亲咬着牙说,她却沉默了,显得心事重重。

从那以后她竟然经常往小男孩那儿跑,偷偷给他送好吃的,还把自己的零用钱给他。

时光飞逝,高考的时候她以高分考入理想的大学,学费无着落;但因为她的特殊身世及自强自立,引起了电视台的关注,电视台为她募得两万元捐款。

念四年大学,两万元已算拮据,她却做出一个惊人之举——将捐款的一半分给了小男孩。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走近作者

臧克家,诗人。

出生于山东诸城。

1932年以新诗《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曾任《诗刊

》主编。

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背景资料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1943年后,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被国民党的特务杀害。

著有《红烛》《死水》等诗集。

字词积累

A.形近字

 

B.字词音形义

弥(mí)高:

更高;弥,更加。

锲(qiè)而不舍:

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兀兀(wù)穷年: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群蚁排衙(yá):

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迥(jiǒnɡ)乎不同:

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全诗显示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仰之弥(mí)高      锲(qiè)而不

迥(jiǒnɡ)乎不同楚辞校(jiào)补

一反jì(既)往hè(赫)然而出

kānɡ kǎi(慷慨)淋漓群蚁排yá(衙)

2.请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关的四字词语。

(1)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气冲斗牛)

(2)用心专而深,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

(潜心贯注)

(3)完全与已经过去的情况不同。

(一反既往)

(4)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而不舍)

3.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

A.刚走到校门口,我就看见一幅写着“向闻一多先生学习”的巨大标语。

B.我们朗诵着《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

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气冲斗(dǒu)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慷(kānɡ)慨淋漓: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表达时极为畅快的样子。

目不窥(kuī)园:

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中的园圃,即专心致志;本文形容埋头读书。

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写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的表现,体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难点突破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

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

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知识链接

A.关于人生意义的名言

1.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闻一多

2.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邓中夏

3.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

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鲁迅

B.闻一多与《七子之歌》

澳门回归之日,《七子

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观众强烈反响,大家听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这首歌的歌词是70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4.下列句子排列组合最连贯的一项是(C)

①其中包括他们的肤色、相貌、身材、线条、姿态、气质、风度等许多方面 ②这样的美,才是广大女性更加向往、追求和渴望的 ③真正的女性美,应该是结实、精干、肌肉强健,富有区别于男子的特有的曲线美 ④越来越多的人现在都倾向于认为:

现代女性的人体美,绝不是苗条、柔软、纤细 ⑤当代青年人心目中美的典型,已不再是一个或一种人,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模式 ⑥既不失女性的妩媚,又足以承担生活竞争的压力,担当起社会责任

A.①⑤⑥③②④       B.⑤④⑥②①③

C.⑤①④③⑥②D.②⑤①③④⑥

5.请选取一个你熟悉的名人,仿照下面的句式赞美他。

示例: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闻一多)

他,是音乐的先锋。

他,是灵魂的

先驱。

(贝多芬)

 

6.七

(1)班开展以“文明出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整

理的《闯红灯原因统计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其中的信息。

(不得出现数字)

闯红灯原因

有急事

看到没有车

看到别人闯

习惯了

闯红灯人数

12

86

369

84

__据调查统计,人们闯红灯最主要的原因是“看到别人闯”,其次是“看到没有车”和“习惯了”,真正“有急事”的只是寥寥无几。

(2)配合交警在十字路口值勤时,几位同学发现,一些闯红灯的行人不服交警的劝阻和处罚,甚至出言不逊。

针对下面

的情况,请你选择一个对象,对其进行规劝。

①一位大妈不耐烦地说:

“等,等,等,一等就是几十秒,我等得起吗?

__几十秒等来的是安全,是健康。

大妈,您想想,现在还有什么比安全健康更重要的呢?

如果大家都不愿意等,那这马路上该乱成什么样子呢?

②一位大叔掏出一张20元钞票对交警说:

“不用找了,我再闯10块钱的。

__大叔,有些东西不是能够用钱来衡量的,钱能不能买到健康,买到安全呢?

文明交通,应该从每个人做起。

读课文第一至第七自然段,回答问题。

7.选段的最后一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总结上文。

8.“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这一句中的“它”指的是什么?

请说说此句的含意。

__“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9.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和“做”的

词语吗?

__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

“鱼雷”闻一多

叶兆言

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代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

的是为了批判古代,是为了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

这番

话是在闻一多死后才说的,闻先生地下有知,大约会很喜欢。

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

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

能否静下心来做学问,从来就是一种缘分,不是什么人都能获得这份荣幸。

闻一多算不上科班出身,留学前,他学的是外语,去美国留学,学的是美术,业余的兴趣则是写新诗,所有这些准备,和后来的一头扎在古文献堆里做死学问,似乎挨不上边。

一个人最终是否有所作为,开始时学什么并不重要,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

考察他的生平,写新诗和投身民主运动,时间都不长。

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

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

闻一多从美国回来,先担任中央大学的外文系主任,后来又任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任职时间都不长,其中重要原因,和这两所学校的保守学风分不开。

一个写新诗的人在大学里没有什么出路,在老派的教授眼里,仅仅会几句外文和弄劳什子新文学,都是没有学问的表现。

在闻一多的世界观中,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独裁。

天赋人权,不可侵犯,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公朴被暗杀以后,很

多人告诉闻一多,他已经被列入黑名单,形迹可疑的特务就在他家门前闲逛,而且送来恐吓信。

闻一多如果理智一些,就不会去出席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但

是他并不承认这就是中国的铁定现实,不愿意在独裁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

过去的十多年里,他一直埋头书斋,是中国最传统的读书人,与世隔离,现在,沉寂的火山突然爆发,他拍案而起,成为最激烈的民主斗士。

在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定有一种寂寞之感,他没有料到偌大的昆明,只有他一个教授来出席这样的纪念活动。

据目击者说,那天本来不准备安排闻一多说话,可是他很

激动,跳上台去,言辞激烈地说了一遍,演讲词后来被收进了中学课本。

10.郭沫若把闻一多比作“一枚鱼雷”说明了什么?

__说明了闻一多研究古典文献是为了批判古代,将古代炸个稀巴烂。

11.本文主要从哪个方面介绍闻一多先生的?

__做学问。

12.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同事为什么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

__因为闻一多在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

13.过去十多年,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是中国最传统的读书人”,为什么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拍案而起?

(从文中找出原句回答)

__他没有料到偌大的昆明,只有他一个教授来出席这样的纪念活动。

1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评价一下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__示例:

闻一多先生具有不畏强权、不惧封建独裁而用笔、用生命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民主战士的高大形象。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散文集《牛车上》等。

文题解读

题目点明了作者回忆的对象——鲁迅先生。

可以看出作者是通过对鲁迅先生生活中的诸多细节的回忆,来表现这位伟人的个性、情趣、魅力和气质的。

主题解说

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写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从平凡的小事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思想和高尚人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重点掌握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首先是真

实感。

大量记述伟大人物生活、工作中的琐事,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他也像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好和生活特点,如爱抽烟,做事敏捷果断,乐观且自信等。

其次是直观感。

事例具体,人物形象丰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第三是趣味感。

许多琐碎的细节,新鲜有趣,让人读起来兴味盎然。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舀(yǎo)    揩(kāi)    碟(dié)    疙dɑ(瘩)

捆(kǔn)ké(咳)嗽调ɡēnɡ(羹)jiǎo(绞)肉

jiào(校)对草shuài(率)洗zǎo(澡)f

ēn(吩)咐

2.根据释义写词语或解释词语。

(1)安详,安稳。

___安顿___

(2)心里怀有的念头。

___存心___

(3)悠然:

___悠闲的样子。

___

(4)深恶痛绝:

___厌恶、痛恨到极点。

___

(5)不以为然:

___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___

3.整体感知。

读完本文后,相信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更加具体、更加深入一些了。

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___青年的良师益友,热情的文学导师,忘我

的革命战士。

___

4.学习完《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一课,某校七年级(4)班准备举行一次“走近鲁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

 

(1)生活鲁迅:

鲁迅说话非常幽默,下面是一位同学搜集到的有关鲁迅的一则材料,请完成横线上的对话。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

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

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

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

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

鲁迅笑着说:

“__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

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__”

 

(2)印象鲁迅:

黑板报上有一个版块叫“只言片语话鲁迅”,下面是一个同学的发言,请仿照示例,写出你的发言。

示例:

鲁迅——肩扛黑暗的闸门,放众多后来者走进了光明的世界,而自己宁愿被黑暗吞噬。

我眼里的鲁迅:

__示例:

①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