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9143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5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3节.docx

古诗文阅读第二章第3节

第3节 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①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1·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①湖:

杭州西湖。

②折:

弯曲。

③景:

影。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考点要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考点剖析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

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

“表达技巧”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修辞手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抒情手法,四是描写手法,五是表现手法。

3.命题规律

(1)提问角度

直接提问:

该句(联、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该句(联、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间接提问:

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如何表达感情的)?

这类提问,答题时必须写出表达技巧。

(2)区分题干中的“一”“些”“主要”等关键词

规律:

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

只写一种即可。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至少写两种。

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必须写出主要的,可写一到两个。

(3)问题指向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描写手法”等是具体的概念。

如果提问“表达技巧”这个宽泛的概念,则要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然后把“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考虑。

 

一、修辞手法类

演练体悟

 (2008·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

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合点拨

 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等。

解题步骤

(1)点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词)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词)中是怎样运用的。

(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

对点直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上

董 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1)诗的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构思上有何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表达方式类

演练体悟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①吴公台:

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

②摇落:

零落。

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袞

李商隐

   竹坞①无尘水槛②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①竹坞:

竹林环抱荫蔽的船坞。

②水槛:

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

试结合作者的感情体会本首诗的抒情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合点拨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抒情。

描写、

抒情技巧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描写讲究角度:

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

讲究方式: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讲究方法: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抒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最主要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借事(物、人)抒情,用典抒情等。

解题步骤

(1)指出运用了哪种描写或抒情手法。

(2)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用。

对点直练

 (2008·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①撚(niǎn):

持取,撚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现手法类

演练体悟

 (2007·山东)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①关:

指居庸关。

②旆(pèi):

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合点拨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

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高考通常在狭义方面使用它,主要包括: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

解题步骤

(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指出诗(词、曲)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如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等。

(3)阐明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对点直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二兄入蜀

卢照邻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诗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结构技巧类

演练体悟

 (2011·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合点拨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

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

景结情等。

1.卒章显志。

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

2.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解题步骤

(1)点出行文技巧的名称。

(2)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

对点直练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大德歌 秋

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注]。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便做陈抟睡不着:

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

相传陈抟能一睡百日不

醒。

这首曲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辨析古诗词鉴赏中六种最易混的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这两首诗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艺术手法?

现场答案

矫正指导

现场答案1

现场答案2

现场答案3

矫正指导1

该答案失误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握不够;二是答案过于简略,对诗句分析不够。

矫正指导2

该答案失误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艺术手法把握不准;二是答题思路不明确,缺少结合诗句的具体分析。

矫正指导3

该答案失误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艺术手法概括不全,二是缺少具体的分析。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两诗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这点不难看出。

白诗先写柳自身之美,再写环境之差;李诗先写春日得意,再写秋日零落,显然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考生在答题时不仅要写出具体手法,还要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规范答案

 

探究点一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练练悟悟

1.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杜甫《岁暮》)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6)自古妒娥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于阗采花》)   

(7)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潜《归园田居》)______

点拨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探究点二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练练悟悟

2.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景物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

借景抒情的“情”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的“志”指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人生态度。

借景抒情一般要借众多景物来抒情,托物言志一般是聚焦于一个主体事物之中。

探究点三 衬托和对比

练练悟悟

3.试指出下面诗句或画线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      

(3)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5)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    

(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点拨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

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题组1 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

表示风力壮猛。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寻宴上有怀知己

曹 邺

荻花芦叶满溪流,一簇笙歌在水楼。

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

女萝①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

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②舟。

 ①女萝:

一种蔓生植物。

②五湖:

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功成之后游于五湖。

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②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①莫愁:

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

姓卢,名莫愁,貌美如仙,爱好歌舞。

②梁广:

古代因善画海棠而出名的画家。

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驿台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分条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2 考点综合练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城 南

曾 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以上两首诗都是写雨景,说说这两首诗写的雨景有什么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琦君[注]

锦书万里凭谁寄?

过尽飞鸿矣。

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

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琦君(1918~2006),浙江永嘉人。

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

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