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9149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doc

《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doc

2007—2013年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2008·山东文综·29)(35分)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析材料,分析问题与掌握主干知识的能力,仍然是一道比较综合的题目。

(2)问则从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反应出的时代变化来回答,政治上民主革命胜利和民族独立的实现,经济上的迅速发展因而日常用语发生变化,体现了政治、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答案】

原因:

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3分)

 

(2)政治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2分)

经济上: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2分)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2007·山东文综·14)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  )

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全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货币上有少数民族的文字表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理念,和汉字共同使用就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创立是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的。

故排除③而选①②④。

【答案】D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

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产生的事物,苏联所没有的,排除B.中国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新事物是出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排除A和C,苏联认为20-30年代苏联进行过类似尝试,农业集体化,故选D。

【答案】D

2.(2011·山东文综·29).(35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

业发展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

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6分)

【解析】第(4)题,作答时应结合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进行作答,武汉钢铁厂属于重工业的项目,回顾相关知识,并结合一五计划的前提、特点和目的作答。

【答案】

(4)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2010·山东文综·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

的是(  )

ABCD

【解析】首先看好题肢中的图片。

横轴指的是年份(1959—1964年),一个点代表一年。

对应的纵轴的增长率就应是1959—1964年的中国GDP状况。

在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来还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些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C

4.(2007·山东文综·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解析】50年代末经济建设的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经济建设一味求快,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因此1960年冬天,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答案】D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2009·山东文综·1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解析】图表反映出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因为那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一穷二白,重工业根本无从发展;也不可能出现在B和C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B段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一直较高;C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获得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

【答案】D

2.(2008·山东文综·29)(35分)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

油、洋铁、洋火、洋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析材料,分析问题与掌握主干知识的能力,仍然是一道比较综合的题目。

(2)问则从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反应出的时代变化来回答,政治上民主革命胜利和民族独立的实现,经济上的迅速发展因而日常用语发生变化,体现了政治、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答案】

 

(2)政治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2分)

经济上: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2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2011·山东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抓住关键词“198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得十四大。

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个体经济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单一公有制的局面,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是在1984年展开,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答案】C

2.(2010·山东文综·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

的是(  )

ABCD

【解析】首先看好题肢中的图片。

横轴指的是年份(1959—1964年),一个点代表一年。

对应的纵轴的增长率就应是1959—1964年的中国GDP状况。

在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来还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些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C

3.(2009·山东文综·1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解析】图表反映出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因为那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一穷二白,重工业根本无从发展;也不可能出现在B和C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B段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一直较高;C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获得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

【答案】D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012·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为了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答案】A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2007·山东文综·16)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声明意在(  )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正是美国和苏联之间冷战的高峰时期,此时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身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无力顾及战略重点欧洲;中国与苏联关系紧张。

基于上述原因,中美因共同的敌人而走到了一起。

综上所述,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

【答案】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0·山东文综·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

所以排除②选项。

其它选项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

【答案】D

2.(2008·山东文综·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综合性较强,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又纵跨古、今中国历史内容,既有外国人的著作也有中国本土资料。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重点体现出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

第(3)问的第一个设问仍要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回答,但要注意回答应该有的放矢,不能过于笼统的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就行了;第二个设问则要注意从所学知识和材料体现的内容两方面入手。

第(4)问是一个开发性题目,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把自己的观点用一个合理、科学的论据来支持。

【答案】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2分)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2分)

(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2分)

新变化: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分)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5分)

3.(2008·山东文综·29)(35分)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

油、洋铁、洋火、洋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析材料,分析问题与掌握主干知识的能力,仍然是一道比较综合的题目。

(2)问则从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反应出的时代变化来回答,政治上民主革命胜利和民族独立的实现,经济上的迅速发展因而日常用语发生变化,体现了政治、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答案】

原因:

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3分)

 

(2)政治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2分)

经济上: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2分)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2010·山东文综·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

所以排除②选项。

其它选项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

【答案】D

大众传媒的发展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1.(2010·山东文综·13)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解析】A项是胡适的观点,提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的观点,不可能是毛的观点;C项所理解的“具体”是不对的,这地方毛指的“具体”应指中国具体的国情。

也就是他认为不能机械的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D项没有提到。

【答案】B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9页(共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