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69365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看待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正确看待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正确看待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正确看待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确看待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正确看待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看待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正确看待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

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

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认为一个人只要知道什么是善良和正确,就一定会去实践它,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我国也在中小学推进全面的德育工作,使得学生成长为主流道德的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爱国,集体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现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和互联网的普及,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人们走在了一起,难免会有文化上的冲突。

外来的价值文化也在影响着我国的人们,其中过于强调功利性和享受性的西方文化价值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当然中小学首当其冲,学生能不能坚持主流的道德修养是个严峻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中小学一直在开展德育工作,但是教法单一,形式老套,教学内容空洞,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多元化社会对于德育工作的要求。

我想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忽视德育与生活联系

在当前的中小学德育中,部分教师在片面的追求课本的知识,一味的讲授课本上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在理解德育的时候产生误解。

认为人们的高尚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水平只是存在于课本中,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圣人”是不存在,没有做到用德育去教育学生的目的。

或则是和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不大的人物,让学生觉得品德思想太遥远了。

而现行的思想品德课过于强调考试成绩,上课也只是讲重点和考点,和现实生活基本没有什么联系,这就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要求,效果可想而知,难免让学生产生疲劳。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时候,也是应付考试,德育课对他们来讲就只有分数,而在生活当中可能没有什么作用。

(二)忽视道德的内化过程

很多教师和家长可能会有这样一个想法:

学生在学校是一个听好,表现很好的学生。

可到了家里确实是一个问题孩子。

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觉得还是平时的品德教育没有给孩子带来内化的后果。

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不能说不全,形式不能说不多,但是,学生们仅仅完成了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或浅表层次的常规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依然没有确立。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慎独”、“三省乎己”等古训全然忘却,“学英雄”时的誓言早已置之脑后。

我认为,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学校德育只满足于形式上的说教和灌输,而没有注重德育内容的内化过程,以致失去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衡量学校德育工作优劣的标准不能只看学生是怎么说的,更要看学生是怎么做的。

说的要转化成做的,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德育工作既要教给学生道德规范,又要提高学生道德行动的自觉性,实际上,学生在多年的教育中对道德概念、规范、准则早已耳熟能详,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而是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而不去做。

我们必须看到,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道德行为的产生,在认知与行为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

(三)忽视德育的真善美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

而德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

完全之人物"

所以"

真善美之三德"

是德育内容应有之义。

"

真"

是人的"

知力之理想"

是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是"

善"

和"

美"

的必要前提条件.掌握了"

才能实现"

认识了"

必然"

才能获得"

自由"

从而开出了人类的创造之花--美;

感情之理想"

是对历史的正当性、价值取向的正值性的见解,是德育质的规定性;

意志之理想"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真和善的和谐统一,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德育内容只有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才能展现其进步性、方向性和审美性,才具有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实现引导人、教育人、提升人的根本目的。

反观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在德育中很少上升到真善美的层次,最多让学生了解某人的优良品德,而没有去思考他身上体现出的真善美,所以学生在德育方面产生困惑。

只是单纯的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而没有告诉学生其实德育和真善美是统一的,真善美是更高层次的德育。

我们的中小学德育的目的应该是真善美的大结局,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明白怎么做,而不是纸上谈兵。

(四)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位置上,也就是说要使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放给他们,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时,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可变性。

教师的德育教学只有在个性化上着力,在发挥主动性上下工夫,才算抓住了德育工作的创新。

在现实的思想品德课上,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教学生建立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学生在学习中难免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很显然没有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从中明白良好的品德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这样下去,德育工作开展的时效性可想而知,陷入一个死结。

我觉得只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让德育的功效体现出来,没有学生参与的德育是不完整的,也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文化相冲突,不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开展。

(五)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对策略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是解决新问题并切实推进德育工作的灵魂和动力,所以德育工作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

第一是中小学德育观念的创新。

创新就是要有所突破。

这表现为老师首先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传统文化体制带给我们德育指导思想上带来的一些条条框框和一成不变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如果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办法、老方式,沿用盲目空洞的教法,不仅毫无结果,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在目前情况下,必须更加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学生的思想行为融为一体。

我们要在充分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通过感情的交流,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从而让他们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提高思想教育的水平和德育工作的效益。

其次,德育工作的内容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这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引导学生把握未来发展大势,另一方面还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并促使他们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是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创新。

首先,德育工作应充分关注知识、知识产品、知识价值观等内容并以此作为当前构建德育工作的理论体系,整合德育内涵的取向之一。

我们要以科学知识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良好协作品质,提高学生的意志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

其次,要把德育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结合起来。

目前,不少地方在学生中频频发生暴力事件乃至自杀事件,这固然有许多家庭和社会性因素,但是学生的心理品质发育畸形、心理障碍问题突出,更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少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设。

因此,就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一个“盲区”即学校既没有形成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机制,更没有向学生传授进行自我心理的调适方法。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内容必须适度拓宽外延,把学生的心理品质培育纳入到自己的学科范畴。

第三是中小学德育教法的创新。

这表现为一要体现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即德育工作者必须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在方法上坚持多样化和多渠道。

因为学生的思想问题多种多样,兴奋点也不相同,所以,我们在方法上也要多样化,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载体和渠道。

二是要以活动为载体,置教育于活动之中。

因为能够成为学生德育载体的活动,必须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篝火晚会、辩论会以及专题讲座等。

这些活动的优点就在于形式活泼,贴近生活并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就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感染力,从而能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态度、情感、习惯、兴趣等起到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这就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在新世纪以来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

由于我国社会转型任务尚未完成的缘故,旧的价值体系虽已渐趋解体,但新的价值体系却又未真正确立,让整个社会处于一个价值观迷茫的阶段,这就更让德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因此,梳理和检讨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创新的途径,目前就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胡景涛。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21。

[2]教育部。

中小学校德育大纲[R],2004:

8-10。

[3]顾明远。

试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J]。

湖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版,2002,(6):

67-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