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9771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docx

江西省教育综合考试资料整理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说:

“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P1)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P2)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P2)

4、教育起源说的三主张: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

(P3)

5、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力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

能。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

两者的

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而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观点,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

阐明教育的起源,持此观点的学者多集中在苏联和中国。

(P3)

6、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学校教育的萌芽,但是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习教育则是在奴隶社

会才出现的。

(P4)

7、我国夏代就有了学习,称为“庠序”,但未确切证明。

商朝有学校已得到甲骨文证实。

周朝学校分国学和乡

学两类。

8、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非独立性;

(2)原始性;(3)平等性,普及性。

(P5)

9、古代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2)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3)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个别教学,教学过程是灌输和被动接受。

(P5)

10、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

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P6)

11、教育学的发展分五阶段:

(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17C);

(2)创立阶段(17C-18C);(3)科学教育学阶段(18C

末-19C上半叶);(4)多元化发展阶段(19C末-20C初);(5)分化与拓展阶段(20C中叶至今)。

(P6)

12、《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P7)

13、1632年,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

同年,夸美纽斯的《大

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P7)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113

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113

3

14、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步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强调了教

育学的两大理论基础:

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

提出教学过程“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学

过程“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赫尔巴特因为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代表。

(P8)

15、实验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梅依曼和拉伊,坚持科学主义的实证研究。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是杜威。

提出

“新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教育教学观。

(P9)

16、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

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4)嘉鱼县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P10)

17、教师学习教育学应该注意:

(1)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

践能力相互促进。

(2)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3)把专业理论与交流

讨论结合起来。

(4)把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结合起来。

(P11)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即身心两方面的发展。

(P14)

2、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有三种观点:

(1)内发论;

(2)外铄论;(3)实践主体论。

(P14)

3、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求决定的。

代表人物有:

孟子(中)(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

浩然之气)、柏拉图(古希腊)(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和弗洛伊德(德)(性本能)。

贡献在于引

导人们去认识人的内在力量,缺点是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

(P14)

4、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代表人物有:

荀子(中)、洛克(英)、华生(美)。

贡献是强调教

育的价值,缺点是否认心理发展的能动性,走向了机械主义发展的极端。

(P14)

5、实践主体论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是人的内在需要和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外部

环境刺激下产生的。

(P14)

6、关于影响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因,影响最广的有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其中,环境决定论对儿童教育实践

的影响更大。

(P14)

7、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

高尔登(创始人)、霍尔(美)(“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董仲舒(中)(“性

三品”)。

(P15)

8、环境决定论(养育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完全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

代表人物有:

洛克(英)(教育万能论,

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华生(美)(环境决定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

”)

(P15)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113

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113

4

9、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1)遗传;

(2)环境;(3)教育;(4)人的主观能动性。

(P16)

10、遗传(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

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

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P16)

11、环境包括先天环境和后天环境两种。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

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P17)

1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属于广义的环境,但是它的特殊作用表现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但并非所有

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

需要认识到: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

(2)学校教

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P18)

13、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

出来。

(P18)

14、人的发展与动物的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性是通过人的活

动表现出来的。

(P18)

15、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

(P18)

16、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应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不对的。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

性要求教育不能搞“一刀切”。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注重关键期,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

(P19)

17、发展关键期(最佳期)是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研究表明,2-3岁时学习

口语的最佳期;4-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学习外语应在10岁之前开始,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最佳。

《学记》也言:

“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P19)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表现在:

第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表现在: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

教育发展的动力;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3)经济发展

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

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第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表现在:

(1)教育史劳动力再生产的基

本途径;

(2)教育史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

(P22)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表现在:

第一,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表现在: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113

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113

5

领导权;

(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

育制度和教育的内容体系。

第二,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P23)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在:

第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表现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

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的非正式教育作用。

第二,教

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P24)

4、教育与人口的关系表现在:

第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表现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及其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第二,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表现在: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之一;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P26)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等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在:

(1)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

平衡性。

(P27)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明,

(1)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2)教育对社会要有所批判;(3)教育对社

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P28)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不同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部分之一。

教育目的也不同于培养目标,培养

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P31)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3)评

价功能。

(P32)

3、教育史上有关教育目的的主张主要有两种: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

第一,

教育史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第二,人的自

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第三,人既需要社会化,又需要个性化;

既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P34)

4、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价值为中心,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代表人物有:

(1)卢梭(最激进)。

“出自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113

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113

6

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了。

”主张培养“自然人”。

(2)帕克。

“一切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

(3)爱伦。

凯(瑞典)。

自由教育。

(4)人本

主义者马斯洛(培养自我实现、个性完美的人)、罗杰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P33)

5、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代表人物有:

(1)柏拉图。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最

高统治者哲学家;

(2)涂尔干。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

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

的要求。

”(3)凯兴斯泰纳(最极端,国家主义倾向),国家主义的实质是国家利益无条件高于一切。

(P33)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第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第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第三,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四,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五,培养受

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P36)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P36)

8、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1)体育;

(2)智育;(3)德育;(4)劳动技术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

五育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P37)

9、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个性

健康发展的教育。

(P38)

10、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

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即教育目的的迥异,素质

教育立足“发展人”,应试教育立足“选拔人”。

(P38)

11、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

(P38)

12、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1)政治素质教育;

(2)思想素质教育:

(3)道德素质教育;(4)科学文

化素质教育;(5)身体素质教育;(6)心理素质教育。

(P39)

第五章学生、教师及师生关系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完整的人;

(2)具有发展潜能的人;(3)具有发展需要的人;(4)以学习为主要任

务的人。

(P43)

2、《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青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有:

(1)儿童利益最

佳原则;

(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

(P43)

3、儿童的合法权利有:

(1)生存的权利;

(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利。

(P43)

4、教师职业发展四阶段:

(1)非职业化阶段;

(2)职业化阶段;(3)专门化阶段;(4)专业化阶段。

(P44)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113

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113

7

5、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庠,以长者、能者为师。

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重要特点是

“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在西方,教师多由僧侣充当。

(P44)

6、教师职业专门化发展是以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

世界上最早的示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立了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这是世界上独立师范教育的

开始。

(P44)

7、我国最早的示范教育产生于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的“南洋公学”。

(P45)

8、教师的社会角色包括:

第一,常规角色:

(1)父母的替代者;

(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的楷模;(4)

集体的领导;(5)法官与裁判;(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第二,角色更新转换:

(1)学习的促进者;

(2)学

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3)终身学习者;(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P45)

9、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对象的能动性;

(2)劳动方式的示范性;(3)劳动手段的创造性;(4)劳动效

果的隐含性;(5)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6)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

(P46)

10、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

第一,职业道德素养;第二,专业知识素养;

(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2)广博

的文化科学知识;(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第三,专业能力素养。

(1)教学技巧;

(2)教学能力;(3)教

研能力;第四,专业精神素养。

(P46)

11、“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说明教师具备精深的科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P48)

12、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教育理论知识是教

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解决如何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即“怎么教”的问题。

(P48)

13、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提高专业素养。

(P49)

14、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有:

(1)师范教育(即职前教育,起点和基础);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

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途径)。

(P49)

15、美国傅乐将教师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教学前关注阶段;即职前培养时期,只关注自己。

(2)早期生存

关注阶段;即实习阶段,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和班级的经营管理。

(3)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注的是自己的

教学表现。

(4)关注学生阶段。

(P50)

16、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把教师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1)职前教育阶段;

(2)引导阶段;(3)能力建立阶

段;(4)热心成长阶段;(5)生涯挫折阶段;(6)稳定和停滞阶段;(7)生涯低落阶段;(8)生涯退出阶段。

(P51)

17、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有:

(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3)以日常教育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113

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113

8

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P54)

18、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与策略有:

(1)日常教学反思;

(2)个人行动研究;(3)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4)同伴交流与合作;(5)跳出教育谋发展。

(P54)

19、美国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

”我国朱永新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

业发展发展共同体。

”(P55)

20、师生关系式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

现在:

(1)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式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

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式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P55)

21、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1)社会关系;(基础)

(2)工作关系或教育关系;(背景;规范性、

稳定性)(3)心理关系。

(内隐;情境性、弥散性)。

(P56)

22、师生关系的三种模式:

(1)专制型;

(2)民主型;(3)放任型。

(P57)

23、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P57)

24、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方法:

(1)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来。

(首要途径);

(2)也在课外活动中建

立和丰富起来。

(补充);(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P58)

第六章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

证。

(P61)

2、欧美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1)西欧双轨制;

(2)美国单轨制;(3)苏联型学制。

(P62)

3、西欧双规制以英国、法国、前西德为代表。

一轨是学术教育,一轨是职业教育,两轨之间互不相同,互不衔

接。

这种学制不利于教育普及。

(P62)

4、美国单轨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其特点是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张失衡。

(P62)

5、苏联型学制和美国单轨制不同:

(1)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制;

(2)它吸收了西欧双轨制中的积极因素;(3)

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联系,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联系,形成了立体式学制,因此被称为中间型学制,也

叫“Y”型学制。

(P62)

6、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虽未能实行,但形成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开端。

(P62)

7、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P62)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113

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113

9

8、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

(1)国家有制定法律强迫儿童、青少年在学龄前受教育的义务;

(2)国家有开

办学校、任用教师、提供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的义务;(3)儿童及少年仔学龄期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4)

家长有送子女入学受教育的义务;(5)社会有交纳捐税或集资兴办学校,发展教育的义务。

(P64)

9、义务教育的三个特征:

(1)强制性;

(2)普遍性;(3)免费性。

(P64)

10、义务教育发端于德国。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中的《学务纲要》中最先出现“义务教

育”一词,1906年《强迫教育章程》是中国政府计划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第一道正式法令。

(P65)

11、终身教育的特点:

(1)民主性(普及性);

(2)形式多样性;(3)连贯性;(4)自主性。

(P67)

12、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它的终身性和整体性。

(P68)

第七章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1、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教学的特殊作用体现在:

(1)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进

行人类经验的传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经科学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

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变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3)教学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

程中进行的;(4)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P70)

2、课外活动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二者的区别在于组织指导者不同。

课外活动并不仅仅限于学校范围之

内。

(P70)

3、课外活动的特点:

(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4)过程上的实践性。

(P71)

4、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思想政治活动;

(2)科学技术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最

普遍、最广泛);(5)社会公益活动。

(P71)

5、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基本组织形式);(3)个人活动。

(P71)

6、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1)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2)坚持科学性、这只是想和趣味性相结

合;(3)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5)充分发

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

(P72)

7、综合实践课程既是学科课程,又是学科活动,是一门活动类综合课程。

(P72)

8、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理念有:

(1)突出学生主体;

(2)面向学生生活;(3)注重学生实践;(4)强调活动

综合。

(P72)

9、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1)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2)是一种实践性课程;(3)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微信号:

hg-tch,微博@江西华公教师

江西教师资格证补考群:

196077767;江西教师资格证统考群:

2084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