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9806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这段话描写了丁香花的形状________;颜色________;气味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拟人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

(3)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参差

单薄

(4)“檐前积雪”指的是(   )

A. 屋檐前边的积雪                        B. 春天未融化的积雪                        C. 白色的丁香花

【答案】

(1)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紫色、白色;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2)拟人句: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好处: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3)cēn cī;bò

(4)C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拟人句:

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确定正确的音节即可。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结合选项确定答案。

故答案为:

(1)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紫色、白色;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2)拟人句: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好处: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3)cēn cī、bò

(4)C

【点评】

(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②我在原野上摇曳_____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_____我在清风中呼吸_____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_____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_____我醒来时_____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③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_____歌唱_____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_____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1)在文中横线上加上标点符号。

②我在原野上摇曳________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________我在清风中呼吸________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________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________我醒来时________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③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________歌唱________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________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找近义词:

柔美——________    浓郁——________

②找反义词:

俯视——________    妄自尊大——________

(3)①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句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________,“硕大无朋的独眼”指________。

(5)片段最后一句“哲理”指“________。

(6)下列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A. 从“人类尚未完全领悟”说明人类没有像“我”一样领悟这些道理,暗含了对人类的批评。

B. ③揭示出花的精神:

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C. “我在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这既是对花儿的写照,也是对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D. 以上都正确。

(7)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花自喻,想象奇特。

B. 描写客观真实,准确地说明了花的相关科学知识。

C. 描画了一个和谐美妙的世界。

D. 在对花的诗意的描写中融入作者自己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答案】

(1),

;;

;,

;,

;;

;,

;,

;;

;;

(2)旖旎;馥郁;仰望;顾影自怜

(3)拟人;写了花充实快乐的一天生活

(4)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夜空中的星星;太阳

(5)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6)D

(7)B

【解析】【分析】

(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3)①把“晨风、群鸟”当做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4)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6)、(7)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②,;,,;,③,;;

(2)旖旎、馥郁、仰望、顾影自怜

(3)拟人;写了花充实快乐的一天生活。

(4)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夜空中的星星;太阳

(5)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6)D;(7)B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7)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3.课内阅读。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说:

“大伯,您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看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

”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

”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鲁迅先生的鼻子本来是天生的,为什么说是碰壁碰的呢?

从中体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请你结合当时鲁迅先生生活的社会环境,谈一谈你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的理解。

(4)“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一说大家为什么笑呢?

【答案】

(1)伯父和“我”谈碰壁。

(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

幽默。

(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解析】【分析】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3)谈自己的理解,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伯父和“我”谈碰壁。

(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

幽默。

(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点评】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阅读练习。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_______(déděi)严肃,忧虑。

“嗯①,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_______(shuósháo)说,“嗯②,你看怎么办?

得_______(déděi)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_______(dāidǎi)在一起怎么行!

哦③,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1)“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这是对渔夫________的描写。

由此我们想象到当时渔夫的内心世界:

________。

(2)文中三个语气词,表达了人物不同的内心,请对它们的理解写下来。

嗯①:

________

嗯②:

________

哦③:

________

(3)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4)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________

【答案】

(1)神态;孩子没了母亲可怎么生活,可是我家也不好过。

(2)表示思考;;表示商量;;表示决定

(3)dé;sháo;děi;dāi

(4)同死人待在一起可不行。

【解析】【分析】

(1)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

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2)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

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4)此题考查学生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能力。

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①改感叹词,把感叹词(真、啊、多么之类的)去掉或改成另一种形式。

②改标点,吧感叹号改为句号。

故答案为:

(1)神态;孩子没了母亲可怎么生活,可是我家也不好过

(2)表示思考;表示商量;表示决定

(3)dé;sháo;děi;dāi

(4)同死人待在一起可不行。

【点评】

(1)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主要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词的理解能力。

(3)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4)掌握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

A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mí mǐ)全班,以至全校。

   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

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huō huò)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B,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仔细想来,那个发明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C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

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于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 钓)。

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 诧)(zhà chà)风云的古战场。

D

   还有同学①           ,想②           ,给竹节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

一有机会,便③           招呼大伙儿来观摩。

谁知④           ,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 嗑)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黑虎掏心!

泰山压顶!

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

咚咚锵!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

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

(2)文中空白处应填入的成语依次是________

A.弄巧成拙     B.别出心裁     C.技高一筹     D.得意扬扬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

盛行________     绞尽脑汁________

B.找反义词:

陈旧________     沉默寡言________

(4)第5、6自然段末尾都有“神气”,这属于________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从句式和标点符号两方面分析第10、11两个自然段的表达效果。

(6)第12自然段主要抓住老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7)对文中ABCD四处句子,批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小时候的物质条件不够好,不像现在,玩具的品种多,而且人们也有钱买。

而那时的玩具“只能自己做”。

B.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课桌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效果。

C. 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这种玩法的喜爱。

D. 运用了比喻,富有趣味,“古趣”指的是把竹节人装扮成孙悟空、窦尔敦等。

“斗趣”指的是玩竹节人的两个同学打闹。

(8)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

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

【答案】

(1)mǐ;huō;钩;诧;zhà;磕

(2)B;C;D;A

(3)风靡;挖空心思;新鲜;念念有词

(4)反复;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创造很是欣赏,很得意,很自豪。

(5)作者连用五个短句,五个感叹号,以及后两句的反复,营造出一种热闹、激烈的气氛,表现出同学们玩竹节人的入迷,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自己玩竹节人了。

原来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

(6)语言;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玩玩具时全神贯注的样子

(7)D

(8)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老师的行为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突出了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

【解析】【分析】

(1)本题为考查字形、字音题。

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再找一找对应的字,最后在检查一遍。

(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辞格。

(5)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6)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7)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8)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mǐ;huō;钩;诧;zhà;磕

(2)B;C;D;A

(3)风靡、挖空心思、新鲜、念念有词

(4)反复、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创造很是欣赏,很得意,很自豪。

(5)作者连用五个短句,五个感叹号,以及后两句的反复,营造出一种热闹、激烈的气氛,表现出同学们玩竹节人的入迷,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

自己玩竹节人了。

原来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

(6)语言、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玩玩具时全神贯注的样子

(7)D

(8)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老师的行为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突出了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拼音、汉字的识记能力。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考查学生对反复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6)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7)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8)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阅读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  )落山涧(   ),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

“同志们!

用石头砸!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   )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坠________ 落山涧________  拧________ 开  叽________ 哩呱啦

(2)写出“居高临下”、“山涧”的意思。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了壮士们的________精神。

【答案】

(1)zhuì;jiàn;nǐng;jī

(2)①居高临下:

站在高处向下看,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②山涧:

山间的水沟。

(3)顶峰歼敌

(4)行动;决心;坚强不屈、顽强斗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摘抄文段中的一个比喻句。

(2)写出第三段体现音乐艺术巨大感染力的句子。

(3)贝多芬弹奏的音乐,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答案】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2)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3)贝多芬创作和卓越的才华。

【解析】【分析】

(1)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掌握,

(2)考查的是对音乐艺术的理解,(3)让我们感受到贝多芬创作和弹奏的成功(卓越的才华)。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8.阅读短文,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