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9854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docx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

《课外活动》单元备课说明

 

一、备课资料来源

我们学习了《科学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性质及科学课的基本理念,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并把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划分到课标中“物质世界”范畴。

仔细阅读相关内容,使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有据可依。

还学习了“襄樊市小学教学工作常规”中的“科学教学常规”以此备课,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

重点是深钻教材与教参,体会教材中每幅图、每句话、每个问题的编写意图,确定全面而准确的教学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设计比较合理的教学过程,教参给出的只是教学建议,我们从网络上,《科学课》杂志上也参考了一些内容,把一些可行的东西为我所用,结合教学实际,从目标的把握、过程的设计到材料的准备都尽量做到符合实际教学情况。

二、备课格式

我们严格遵循常规的格式,每一课教案包括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作业设计及课后活动几部分,这里要说明的是有的目标明确写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条,或者是“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精神”三条,有的直接出示这些都是从科学课要达到的三维目标入手设计的。

对于“作业设计”这一环节,我们没在教案中反映,我们一般布置的是科学性结论的记录,(如空气的特征……)课外动手制作(作:

“潜水艇”、“降落伞”)和对现象的口头描述。

在放学过程的设计中,依据常规,努力达到“教学过程与科学学习过程统一”、“组织有序,活动目的性强。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这些常规要求。

三、本单元要突出的主题思想和遵循的课程理念

本单元的内容是《课外活动》,我们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着重点就放在

(1)活动的目的性与对活动的有序组织上。

(2)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3)对活动的分析和多元思维。

(4)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用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完善实验方案,整理现象,分析结果。

通过主题鲜明的问题,有序的活动,探究科学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对于教学理念的把握,以课标为指向,重点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每一课的大致思路

《单元备课》提示本单元研究主题,总体规划教学目标,并指示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及教学时间的划分。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一课从学生玩跷跷板的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为什么个子差别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跷跷板?

”并找准跷跷板与杠杆尺的结合点,引导建立杠杆的概念,以玩跷跷板的经验为基础,研究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方法,进而研究杠杆的特性。

在讨论设计研究方法时,教师用指向性非常明确的问题,比如:

“你准备怎样挂钩码,让杠杆尺平衡?

”引导学生逐步完善活动方案,达到活动目的。

《玩气球》一课以3个活动“1、吹气球,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2、寻找空气,研究空气的特性;3、再玩气球,深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为载体,探究空气的特性。

每一个活动目的明确:

活动一,吹气球是学生经常玩的,通过几个问题“吹大的气球里有没有东西?

装的是什么?

怎样证明里面装的是空气?

”把学生的经验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也参与进来,并且在方法的验证上力求多元思维,达到了活动目的,初步感知了空气的存在。

活动二,寻找空气,让学生经历对问题做出猜想(哪些地方可能有空气)、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放在水中观察气泡等方法……),交流小结这一科学探究过程,同时在验证方法上追求多样化,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活动三:

“瓶中吹气球”的设计目的是因为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程度不深,通过对比实验学生亲身感知了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

理解了空气的这一特征。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经历的也是“猜想——设计方案——验证”这一活动过程。

这三个活动层层深入,在这有序的活动中,学生理解了空气的特性,行为与思维同时参与科学学习过程。

《打篮球》一课是《玩气球》的延续,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经验、充分的实验现象面前,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再以问题为主线,借助观察“注射器内空气体积的变化,特性的变化”这一可视介质,研究压缩空气的特性。

有了这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仔细对比篮球充足气与气不足时的不同。

体会压缩空气的不同,达到学习目的。

《小小降落伞》一课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制作降落伞,其实观察是对制作方法的指导,《玩潜水艇》一课制作“潜水艇”也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研究降落伞下降快慢是一个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沉浮的秘密》一课也是这样。

学生初次接触这类实验,需要教师细致引导,教案中学生提出问题“降落伞下降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做非常具体的猜想:

比如“与伞面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与伞绳长短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定研究主题,引导设计方案,通过交流,互相评价完善实验方案。

此活动比较复杂,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还是能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的。

《玩“潜水艇”》一课,以充分观察各部分特征来为制作潜水艇做铺垫,在交流方法时,教师用这样几个问题引导“用什么材料,各作哪一部分?

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回答了这几个问题,制作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制作的要求很明确,很细致,这也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玩潜水艇时,学生也不是盲目的,而是带着任务“看到什么现象,并把现象记录下来”。

让学生手脑并用,行动与思维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沉浮的秘密》一课,首先创设问题情境:

“同一个瓶盖,在水中有时沉,有时浮”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再用一组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猜测——验证——整理现象”感知物体“不一定大的沉,小的浮,重的沉,轻的浮”,而这一观点和生活经验是相悖的,(当然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定正确),这更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便在教师引导下设计了两个控制变量的实验活动,一个是研究四个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圆柱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另一个是研究四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瓶子在水中的沉浮情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自由研究》是对《沉浮的秘密》的拓展,通过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浮这一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们备课组的一些想法及为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做的努力,但鉴于思维的局限性,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能集思广益,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可行性修改意见,以便资源共享。

 

《课外活动》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活动》,共包括:

12、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13、玩气球;14、打篮球;15、小小降落伞;16、玩“潜水艇”;17、沉浮的秘密,自由研究及单元评价。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内容紧紧围绕学生在课间的一些活动展开科学探究,在对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的探究过程中,提升能力,发展素质。

单元页三幅醒目的图片,把学生引入到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提示了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每一课都是一个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发现这些活动中存在的科学元素,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①知道什么是杠杆尺及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方法,了解杠杆的作用;

②知道空气的特性。

如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能占据空间,能被压缩,压缩后具有弹性。

③知道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2、科学探究

①能对现象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并能根据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②在探究过程中,能做到先制定方案,再动手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方案,能用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

③努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探究过程相统一。

④能制作降落伞、潜水艇等便于科学探究的材料。

3、科学精神

①能对现象做出大胆猜想、假设,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分析问题初步做到有理有据,思维多样化。

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善于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与建议,能与人合作。

④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逐步并养成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思考、探究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材料准备

①平衡尺、钩码、铁架台、直尺。

②气球、皮筋、水槽、砖块、塑料瓶、剪刀。

③篮球(三个)、注射器、打气筒、橡皮泥。

④可做降落伞面的各种材料、线绳、重物、剪刀、针、计时器。

⑤橡皮管、塑料瓶、水槽、锥子、气针、重物。

⑥身边沉浮的各种小物品,四个一样的塑料瓶、砂、盐、锯末、两个大小不同的木块、两个大小不同的螺母、水槽、天平。

⑦马铃薯、盐、烧杯、盒子等。

教学时间安排

课序

课题

课时

 

单元备课

 

12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

2

13

玩气球

1

14

打篮球

1

15

小小降落伞

2

16

玩“潜水艇”

1

17

沉浮的秘密

1

 

自由研究

1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

 

教学内容

鄂教版《科学》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活动》中第1课《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

教学目标:

1、知道杠杆尺平衡的条件,理解杠杆的作用,并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设计研究方案,利用简单器材,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杠杆作用的研究实验。

3、关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杠杆及其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尺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研究方案,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理解杠杆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

课件或图片。

2、学具准备:

平衡尺、钩码、字典、直尺、固体胶等。

3、学生准备:

课前玩跷跷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大家都玩过跷跷板吗?

你是和谁,怎么玩的?

2、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同学课外玩跷跷板的情景。

3、提问:

看来,和个头差不多的同学一起能玩,和个头比自己大的也能玩。

为什么个子差别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跷跷板呢?

(二)提出猜想

猜想:

为什么个子差别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跷跷板呢?

教师重点引导以下二种情况:

1、对称平衡

2、不对称平衡

(三)制订计划,开展研究

1、认识杠杆尺、钩码,铁架台等实验器材。

(出示相关器材,同时教师名称。

)组装好以后教师问:

它们分别相当于跷跷板的哪一部分?

(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标准名称与刻度线。

2、提问:

你准备怎样挂钩码让杠杆尺平衡?

各小组讨论杠杆保持平衡的方法,并设计好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

杠杆尺每平衡一次,都要记录实验结果。

注意要绝对平衡,并且记录的现象要和实验一致。

(教师巡视,观察探索情况)

(四)研讨整理

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实验结果,把大家共同的看法记录在教材第41页,统计全班同学共发现了多少种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

2、指导学生整理各种平衡的方法,并把这些平衡的方法进行比较。

3、找出杠杆尺的平衡规律,把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教材第41页。

4、学生将实验结果与推测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运用研究结果,解释大个子和小个子能一起玩跷跷板的奥秘。

①两边挂码钩个数一样多,钩码距离中心点一样长,杠杆尺才能达到平衡。

(对称平衡)

②两边钩码的个数不同,多的一边距中心的距离短,少的一边距中心的距离长,杠杆尺可以平衡。

(不对称平衡)。

课外学习与实践。

课外互相交流与本组不同的平衡方法。

第2课时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

在日常的生活中,类似小个子和大个子玩跷跷板的现象很多,说说这些现象中,两边物体平衡的道理是什么?

(课件展示教材第42页场景,引导学生做完整流畅的表达。

2、学生汇报后提问:

如果杠杆已经平衡,这时改变一边的物体离杠杆支点的距离,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提出猜想,引导学生思考

(1)学生做出猜想(不再平衡、倾斜)后,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地描述,向哪边倾斜?

(可用示意图标注出来)

(2)演示验证

(3)学生独立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杠杆有什么样的作用?

把自己的推测写下来。

(三)制订研究方案,展开实验探究

1、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各组讨论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包括词典、直尺、固体胶等。

2、各小组进行杠杆撬动重物的实验,研究其工作原理,记录实验结果。

启发学生想办法改变杠杆的形式,自行研究。

3、各小组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自行设计其他可行的实验,研究材料还可以扩充,如直接在室外用撬棍撬重物等。

(四)总结与交流

1、学生总结杠杆的作用,把大家共同的看法记录在教材第43页。

2、学生将实验结果与推测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杠杆的基础知识,认识杠杆的作用:

①有传递力的作用;②杠杆有改变力的方向的作用;③当支撑物靠近手时费力;④当支撑物靠近重物时省力。

教学中,不要硬性规定学生一定要得出以上结论,并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说法把结论概括出来并填到方框里。

(五)拓展与应用。

1、请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并出示课件)

2、判断日常生活中的几种杠杆——钉锤、火钳、秤、剪刀是省力还是费力,为什么?

3、利用杠杆设计一个省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玩气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鄂教版科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活动》第2课《玩气球》。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2、科学探究: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空气的特性;

(2)能用一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能设计实验,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学习新的科学观察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能对现象做出合理的猜想,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见解;

(2)能够对他人的见解发表评议;

(3)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实验材料:

气球、塑料瓶、皮筋、水槽、木块、砖块、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吹气球,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1、同学们一定都玩过气球,说说你是怎么玩的?

(学生可能说吹气球,用打气筒打,吹满后放气球……)

2、我发现大多数同学玩法都是吹气球,现在,我们一起做个游戏:

把手中的气球吹起来,不要吹得过大,以免炸开伤人。

(学生吹气球,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

3、你们把气球都吹大了,吹大的气球里有没有东西?

(学生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

有),如果有,气球里装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

4、怎样证明气球里装的是空气呢?

(学生讨论交流验证方法,要尽可能的引导,追求方法多样)

5、实验验证:

(学生按自己的方法验证空气的存在)你是怎么做的?

有什么现象?

(二)寻找空气,研究空气的特征

1、看来,空气确实存在于气球中,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中可能存在空气?

哪些地方有空气?

2、学生做出大胆假设(木头里、粉笔里、砖头里、教室里……)

3、讨论:

这些物体里是不是真有空气?

你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到你说的这些物体里、这些地方有空气呢?

4、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力求方法多样化)。

5、整理并指导方法:

同学们的方法大多是把物体放在水中,看它是否冒气泡,如果冒气泡,证明里面有空气。

在做的过程中,如果真的冒气泡了,老师有一个要求:

运用你的眼、鼻等多种感觉器官,仔细观察气泡,看气泡从哪来的?

是什么样子的,到哪去了?

6、学生动手实验后并分组汇报。

(教师从气泡的颜色、气味、味道、动态等各方面引导学生汇报)

7、小结:

你发现了空气是什么样子的?

8、教室里有没有空气?

你能收集一点空气吗?

(学生收集空气并进行仔细观察),(此步如果前面学生已说到教室里有空气,可省略)。

(三)再玩气球,深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老师也会玩气球,但和你们的玩法不同,想不想见识一下?

2、介绍玩法并把气球绑好。

3、猜一猜,老师能否把气球吹大?

(学生猜想,如果都猜到吹不大,在后面吹的环节教师可幽默地给学生鼓劲,让他们使劲吹)

4、请你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试一试看能否吹大。

5、吹大了吗?

(没有),为什么吹不大呢?

6、学生猜测讨论交流(瓶子里有空气的原因吧)

7、验证:

想办法把气球吹大。

(学生讨论方法)

8、汇报交流并动手操作(注意安全,并观察现象)

9、你是怎么做的?

吹大了吗?

在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10、思考:

为什么这样就能把气球吹大?

说明了空气具有什么特点?

(四)构建整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吹大的气球一捏就变瘪了,松开手又变圆了,这是为什么?

 

 

打篮球

 

教学设想: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游戏入手,通过拍打瘪的、充气不足、充气足的篮球产生的不同现象,让学生带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这个问题进入科学探究中。

在玩注射器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注射气里空气体积发生了变化,学生再次带着新问题进行下一轮的探究,学生根据实验中的感觉和现象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而且还有弹性,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来研究哪些地方利用到压缩空气具有弹力的性质,使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

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细致归纳。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知道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根据科学课教学特点和课堂教学实际需要,我还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和我们的生活相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欲望。

课题:

打篮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篮球为什么会弹起来。

2、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3、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发现充足气的篮球里的空气与周围空气的不同。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能选择自己的擅自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1、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想性猜测。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篮球(一个瘪的、一个充气不足、一个气很足)

教学过程:

一、游戏感知

1、出示三个篮球((瘪的、充气不足、充气足的),请几个同学分别上前拍打。

2、你看到了什么?

3、你有什么感觉?

(拍打篮球的同学来描述)

二、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

1、对于玩篮球出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初步的猜想。

三、分析探究

1、探研一:

(1)你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P47)

(2)生讨论

(3)出示实验器材,用注射器进行实验,观察注射器里空气体积的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开手后活塞运动的情况。

(4)注射器内的空气有哪些变化?

(5)注射器内空气占据的位置为什么变小了?

2、探究

(1)还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

(2)讨论汇报

(3)用篮球能实验。

(①给瘪的篮球充气,当篮球刚变圆时反复挤压,松开篮球有什么现象?

②继续打,再反复挤压,有什么发现?

③对比,感觉两者不同)

3、小组讨论

①注射器,篮球里的空气被挤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②发生了这种变化后空气有什么性质?

四、扩展运用

1、解释现象,解释拍球时看到的现象。

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在物体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小降落伞

 

教学内容:

《小小降落伞》

教学目标:

1、了解降落伞的下落速度与降落伞的伞面大小,伞绳长短和重物的轻重等因素有关,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

2、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合理地选择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会对实验结果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3、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降落伞的制作与评价,体验制作降落伞的乐趣,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4、学生亲历降落伞的制作、放降落伞等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会为了达到探究目的,去控制一些变量,做一些简单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重点:

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降落伞的下落速度与伞面大小、伞绳长短,重物轻重等许多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材料不同的伞面,长短不同的毛线,螺丝帽、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展示一幅跳伞运动员跳伞的情景图。

2、跳伞运动员在干什么?

(跳降落伞比赛)

3、你们还在哪见过降落伞?

4、你们玩过小降落伞吗?

(板书:

小小降落伞)

二、制作小降落伞:

1、谁能说说你玩过的降落伞是什么样的?

2、降落伞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3、学生认识降落伞的构造(伞面、伞绳、悬挂物)

4、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降落伞?

5、学生讨论:

制作一个小降落伞需要哪些材料?

6、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有制作降落伞的实验材料,请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小降落伞。

7、学生动手制作降落伞。

8、展示小组制作的降落伞。

三、玩降落伞:

1、猜想:

如果放在同一高度,你们手中的降落伞下落的快慢一样吗?

2、师讲玩降落伞时注意的事项。

3、学生到教室外玩降落伞。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玩了自己制作的降落伞,你有什么发现?

2、生汇报。

3、提出问题:

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二、猜测问题:

1、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2、把你的猜想具体说一说。

3、学生汇报后师整理:

与伞面大小、伞面形状、伞绳长短、悬挂物轻重等有关。

(引导学生描述到有怎样的关系。

三、制定研究计划:

1、刚才同学们都做出了自己的猜想,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2、小组讨论:

你们小组打算选哪个问题来研究?

怎样研究?

3、分组汇报实验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起评价,完善每一组的方案。

四、实验验证:

1、请小组长领取各小组所需要的材料。

2、小组合作做实验。

3、填好记录单。

五、总结交流:

1、说说你们小组研究的是什么?

实验结果怎样?

2、教师总结板书。

3、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有哪些?

4、完成教材51页下方的方框。

六、拓展与应用:

1、如果学校开展一项降落伞比赛活动,看谁的降落伞下落的速度慢,你会怎样改进你的降落伞?

2、课外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降落伞的知识,了解降落伞的种类及用途。

 

 

 

玩“潜水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北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活动》第5课《玩“潜水艇”》

教学目标:

1、通过细致有序的观察,了解潜水艇的构造及各部份作用。

2、在认识潜水艇的构造基础上,能与人合作制作一个潜水艇。

3、在玩“潜水艇”的活动中,理解潜水艇沉浮的秘密。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与重要性以及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能自制一个能听从指挥的“潜水艇”,从玩自制“潜水艇”的活动中知道是什么决定了“潜水艇”的沉浮。

教学准备:

教师:

“潜水艇”模型

学生:

橡皮管、塑料瓶、锥子、重物、线绳或胶带,盛有水的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玩“潜水艇”模型认识各部分特征

1、瞧,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玩具,你认识它吗?

想不想玩一玩?

你知道怎么玩吗?

玩是有要求的,看哪一组听得最认真?

2、提玩的要求,在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能沉能浮)

3、对于它能沉能浮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若提不出,那老师有疑问,潜水艇为什么能沉能浮呢?

4、潜水艇这么神奇,它身上一定有许多秘密,请仔细观察,比一比谁发现的多。

5、发现了什么?

引导交流并板书。

二、制作潜水艇

1、你想拥有自己的潜水艇吗?

好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潜水艇”模型,并玩一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