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9869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docx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总汇

题型:

1.单选题(20×1分=20)2.判断题(10×1分=10)3.简答题(要解释性拓展语句)(3×8分=24)4.论述题(概念、内容、联系实际)(2×13分=26)5.案例题(1×20分=20)

选择题:

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印度,发展于古希腊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

2.西方文明古国很早就在一些城邦中建有各种博物馆和图书馆。

这些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3.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4.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

5.春秋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6.求学青年按籍贯组成同乡会,学者们则按专长组成教授会,两者结合是中世纪大学的雏形。

7.中世纪大学的三个特点:

行会性、自治性和国际性。

8.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

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9.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

德国人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洪堡思想:

大学在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增加科学研究职能。

洪堡思想的基本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

10.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

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11.范海斯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被称作威斯康辛思想,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9世纪以前,培养人才;19世纪初,发展科学;19世纪末,服务社会。

12.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同时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13.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4.高等学校组织的特征是“二重性”:

教育性、学术性。

15.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6.选课制萌芽于德国,成型于美国。

17.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益型原则。

18.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三大模式:

集权模式(中国、法国、苏联);分权模式(美国、英国)并重模式。

(日本、德国)

19.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20.我国学位制度分三级:

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21.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22.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交了著名的“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的论文。

他把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精英教育阶段:

一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占该国适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在15%以下

②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在15~50%之间;

③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在50%以上

23.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

09年是24.2%,中长期发展规划刚要提出15年目标36%,20年目标是40%

24.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认为教学应当:

25《学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

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原则;

还提出: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6.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27.文以载道、寓理想性于教学中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的原则。

28.互动合作式教学意味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29.“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体现博与专相统一的原则。

30.《学记》曰:

“君子之教,喻也。

”体现的是语言的感染性

31.演示法开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32.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的。

33.发现教学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34.程序教学法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斯金纳提出。

35.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力。

36.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特殊性、特征):

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37.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立,后经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赫进一步完善得以推广。

38.我国首次使用班级授课制是1861年创立的京师同文馆。

39.个别教学、小组教学是班级授课制辅助形式

40.远程授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41.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短学程化,场所多样化。

42.教学环节分为:

课前(备课),课中(上课),课后(考核与评价)。

课中(上课)是核心环节。

43教学课程(教学大纲)是该课程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44.1681年,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45.1980年2月12日,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93年10月31日,八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基本法);

1996年5月15日,八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年8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46.教师的角色特征是传授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代理人的角色。

47.“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创造性。

48.向师性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49.“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50.教师的权力:

(看)①教育教学权;②科学研究权;③管理学生权;

④获取报酬权;⑤民主管理权;⑥进修培训权。

51.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

52.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53.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校科研,从19世纪开始。

54.科研作为高校职能的提出者是洪堡,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首开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

55.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的内容是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56.高校科研管理中常见的方法:

激励法、计量法(选择)

57.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58.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认为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

他因此,在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59.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改造和创新方面。

60.教育方针:

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61.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

主观性、复杂性。

.

6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

(即细化了的教育目标。

63.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

.《学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

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原则;

64.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单一的是专才。

判断题:

1.教学评估师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

2.学历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是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人数增加。

(√)

4.马丁·特罗提出的量化标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性条件。

但不是唯一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

5.知识与能力并不成正比。

(√)

6.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

(√)

7.教学方法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总和。

(×)

8.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

9.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它不具有一套固定模式和具体环节,所以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仅仅是一种教学原则、教学思想。

10.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

(√)

11.教学科目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

(√)

12.教学科目就是课程。

(×)

13.教材就是教科书。

(×)(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

14.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

15.高校教师资格是对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本要求,因为它是基本要求,就意味着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

16.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

17.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

(√)

18.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

19.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不是高级人才或专门人才)

大题:

☆1.结合任教的学科,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述。

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

具有:

合理性、实践性。

教学原则体系包括: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③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④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⑤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⑥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⑦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⑧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八条教学原则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它必须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您还可以选择别的原则进行阐述,并且要结合自己的所讲的课)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是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

2)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师同样提出很高的要求。

教师须既有专业所长,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独立性、创造性特点的反映,也是高等学校一条特殊的教学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将教学活动体现于科研过程,使科研活动教学化,从而将高等学校的这两种主要的活动,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共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

2)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

3)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2.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内容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

教学方法包括:

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③以学生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

3.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教学效率较高,在目前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规、最有效、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明确的目的性(教师的讲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来进行,突出重点和难点);

②内容的科学性;

③内容的逻辑性(要运用准确的概念和教学语言,内容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层次分明);④语言的感染性(语言要科学、准确,又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4.“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提出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补充)

①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②要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④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⑤要依据教学的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5.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一般规律)(P125-128)(答题要点:

三性)

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使其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统一过程。

(1)特殊性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首先,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真理为对象,而是以他人或者前人已经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

其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即,条件、形式不同)。

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亦即再发现的过程。

第三,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2)双边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配合,共同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

再者,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

(3)发展性在知识、技能,智力、能力,态度、品质等层面全面发展

6.班级授课制及其优缺点(考点:

年年都考,出大题)(P141)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是现在最基本的教学制。

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对象。

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

缺点:

个性服从共性。

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即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兼顾个别差异。

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7.备课的基本要求:

(三点:

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P144)

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

其次,教师备课还要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乃至还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第三,备方法,在吃透内容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8.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即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上课(课中)是通过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予以实施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第一,目标明确第二,内容正确(懂,透,化)

第三,方法得当第四,表达清晰第五,气氛活跃

9.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P114)(大题,简答题)

课程是教学科目、教学活动及其安排进程的总和。

高等学校课程即高等学校的学程,就是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

既可以是一门教学科目,也可以是指高等学校所提供的所有教学科目。

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10.高等学校课程的结构(P114)

①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④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1.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即教师的三大基本任务或三项重要职能)(P192-193)

要点:

学校职能:

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承担者:

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政治思想教育)。

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

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12.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大题,记住,P194-195)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其高度的协作意识

13.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补充)(p196)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

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③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⑤身心素质(一是身体素质:

体制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二是心理素质:

开朗的心胸,愉快的心境,顽强的毅力)

14.教师的教育情意(P198)

①教育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是推动教师自我发展与提高的巨大动力。

)②教育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理智性的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的情感体验,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教师优秀个性的重要因素,是教师教育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

③教育性向(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是教师适合教育教学的个性倾向,是教师发挥特长、做出成绩的重要因素。

④教师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教师对其工作的自我体认与自我反思。

15.大学生的身心特殊性

①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②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

③他们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

④他们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

⑤他们面对的压力也较大;

⑥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还不够。

☆16.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活动,是实现高校三大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①科学研究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研是高校的职能之一,是评价高校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

②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及时、准确的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时将新成果引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与现实结合的更加紧密。

③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过程,推行教学科研化和科研教学化,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④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很多经典学科都来源于科研工作,新学科的建立、发展和成熟有赖于科研工作的深化和突破)。

⑤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高校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⑥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科研优势转化为科技成果,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17.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意义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只有通过对自己教育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质量。

18.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内容(制约作用):

①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②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

③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④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

⑤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

⑥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19.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高等教育机构和在校生的数量是高等教育规模的重要指标,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能允许多少人接受高等教育,直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②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经济领域的利益和力量越来越多的介入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立法和决策过程。

③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

(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判定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直接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经济的进步促进了高等教育新机构与新专业的诞生。

④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和职业迅速更替,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已在世界上普及,高等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①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以人力资本理论影响最大,根据舒尔茨的计算,美国1927~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

②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很大一部分人收入分配差异是由所受教育差异引起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减小;对教育投资的增加可提高全社会中劳动所得所占的比重,降低财产所得所占的比重。

☆21.怎样理解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知识改变命运)

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是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即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主要表现在:

①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这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

②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不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水平。

③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

④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22.高等学校的职能(大题,P79-81)

①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职能、中心任务)。

2)发展科学(重要职能)。

3)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前两大职能的合理延伸)。

②三项职能的关系:

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其中,(P82)

1)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

2)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3)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效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效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23.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请对这两种观点做适当的评述。

(补充)

(1)这是两种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

(2)个人本位价值观指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嫁设计教育目标。

强调教育要为人的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3)两种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片面性、局限性。

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它把社会视为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社会对复杂的个人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极端个人主义,个体责任感降低;社会本位价值观在于肯定教育价值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密切教育与社会联系起积极作用,但也导致教育被动性,容易助长短视行为,影响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4)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协调整合,历史上出现在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在特定地区、条件下做出动态调整。

24.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

(P89)1)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

——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评价和激励作用

25.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身与心的关系。

即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2)德与才的关系。

即道德品质与才智的关系。

3)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