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0288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写作基础 第三章 诗歌概述.docx

文学写作基础第三章诗歌概述

第三章诗歌概述

1989年3月26日,海子自杀,昨天是海子50诞辰,让我们以一首诗纪念海子。

《房屋》/海子

你在早上

碰落的第一滴露水

肯定和你的爱人有关

你在中午饮马

在一枝青桠下稍立片刻

也和她有关

你在暮色中

坐在屋子里不动

也是与她有关

你不要不承认

那泥沙相会,那狂风奔走

如巨蚁

那雨天雨地哭得有情有义

而爱情房屋温情地坐着

遮蔽母亲也遮蔽孩子

遮蔽你也遮蔽我

这首诗中的爱人与爱情,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为象征意义上广义的爱,爱是生命的源泉和意义所在,是灵魂栖息的房屋,永远的家,温暖和遮蔽着每一个人。

最令我心折的,是他采来的意象:

早上碰落的第一滴露水,中午青丫下饮马静立,暮色中坐在屋里不动,3个时段都是休息的时间,万簌俱寂,一个人的行走与沉思,而每个字所引发的联想都意味深长。

按照现代诗学的观点,每个意象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露水,属于童年,属于清晨,属于乡野;饮马属于水边,属于乡村,属于传说和武侠;青丫则意味着春天,属于水墨画,属于疏朗的天空和少女;暮色*,雾霭苍茫,心灵沉静、意味着回归与放松,独坐屋中则安全而深沉,与万物溶为一体。

短短几个字的组合,太多往昔岁月的美丽涌上心头。

很静,仿佛能听到风声,这时一个温和的声音出现了,你不要不承认。

一段只有这6个字,仿佛作者自言自语,又仿佛在对你讲话。

心灵在回味,在反思,在坚持。

没有说教,没有表白,依然是淡淡的,温和的,如画外音,将思绪拉了回来。

接下的象征意义是多解的,巨日消隐泥沙相合狂风奔起,那雨天雨地哭得有情有意,可以联想为政治与社会的某些现象,也可以比喻为每个人的个人境遇,知道海子生平与写作风格的,也可以特指他的死亡或不幸。

最妙的,是这句雨天雨地哭得有情有意,读来简单,写来不易,口语,形象,可拟人可戏剧,如泣如诉,仿佛能看到情景听到雨声,但哀而不伤,温情善良,加上意义多解,别有一番滋味。

所有的幸与不幸,美丽与痛苦,都指向下面这两句:

而爱情的房屋温情地坐着,遮蔽母亲也遮蔽儿子。

是的,所有的岁月,所有的风雨,所有的情意,都走向这一个归宿:

爱的房屋,遮蔽母亲也遮蔽儿子,是生命的来处,也是去处。

最后一段无限扩伸,意味深长:

遮蔽你也遮蔽我。

爱,是每一个人的房屋。

这就是《房屋》,接触的第一首海子的诗,很静,很美,很温馨,带着淡淡的暖意与忧伤。

一再重读,回味不尽。

第一节诗歌的要义及其特点

一、诗歌的要义

在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中,诗歌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在中国,它的萌芽是原始民歌。

比如: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发达的文学样式,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曲都属于诗歌的范畴。

因此,对诗歌的理论总结也最早。

何为诗歌,古今中外的学者论述颇多。

中国古代:

①《尚书•尧典》说: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先秦时代,人们对“志”的理解,主要是思想、志向、抱负之义,但也包孕着情感的基因。

屈原时代,产生了诗歌“抒情说”。

《楚辞•惜涌》说:

“惜涌以致,发愤以抒情。

”②陆机在《文赋》中说: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这说明中国人的诗歌观念逐渐趋同,认识到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吟咏性情”。

对于诗歌的定义,还有很多论述,主要有言志说、缘情说、想象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

这些定义都是从某个方面来界定的。

但到底什么是诗歌,亦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

中国现代: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什么是诗歌的论述也是众说纷纭。

①郭沫若认为“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②何其芳则说:

“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则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些论述,都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诗歌的含义。

西方:

黑格尔认为:

“诗,语言的艺术,是第三种艺术,是把造形艺术和音乐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里,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世界进入 近代史以来,对什么是诗歌也有更直接的表述:

诗是人的精神的挣扎、反叛和斗争;诗的本质是人生复杂经验的聚结;诗是梦境似的一种先验性神秘快感的东西。

综上所述,所谓诗歌,是一种通过跳跃性的结构以及凝练、富有韵律的语言,高度浓缩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字语言艺术。

例如: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我在花丛中任意来回却懒于回顾,一半因为我潜心修道,一半因为曾经有你。

这是诗人元稹为了纪念逝去的妻子而写的。

二、诗歌的特性

诗歌大体上说有以下五个特征:

(一)形象性

它是指诗歌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意象和语言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

尤其在表达朦胧的情感是更能体现其形象性。

例子:

比如写愁愁怨这种抽象而难以表达的情感:

①贺铸(贺梅子):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②食指(1948—)《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

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相信未来

(二)凝练性/概括性

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是通过典型化的方法,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活动,但是诗歌的要求更集中、更凝练。

它要求在有限的诗行里,容纳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诗歌是一种最凝练的文学样式,所以它在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时,往往选取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片断和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事物,通过个别的具体形象,以一当十,凝练地概括生活,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

毛泽东: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写于1935年9月,将红军过草地、爬雪山、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写出,同时表达出自信的英雄气概。

(三)跳跃性

诗歌的跳跃性,由诗歌的思维(想象)决定,多半在形象、动作、图景等之间进行,跳跃的各句间又有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通过某些线索表现出来,比如想象、情感(如陆游的《钗头凤》)、理性逻辑(如卞之琳的《断章》)等。

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大跨度跳跃,是由诗歌跳跃性的思维特点决定的。

有人说,小说是线,是面,而诗歌是点,是一个个跳荡跃动的点。

说得更形象一点,如果说小说是一条绵延不断的路,是一幅长长的卷轴,那么,诗则是茫茫雪原上的足印,是连缀在一起的颗颗玄珠。

在诗人情感勃发的时候,各种不同的场景、物象、意绪就如狂泉喷发,在诗人的脑海里纷纷涌现,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抢拍下一个个闪光的镜头,然后把它们组织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于读者的面前。

所以,诗是纵览古今,贯通南北,把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此景与彼景、真境与幻境统一在一个画面里。

例子: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首句一问一答,虽是平铺直叙,却意味无穷。

一个在夜雨朦胧的巴山异地,一个在遥远的北国他乡,一个来书殷勤探问归期,一个虽欲早归而不得归,拳拳之心,切切之情,已跃然纸上。

第二句借景抒情,诗人的满腹羁旅愁思就如那脉脉秋霖,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池塘,弥漫夜空。

“巴山夜雨”是眼前之景,两地相思是此刻之情。

但诗人的思绪并没有局限在现实的时间和空间,滞留于眼前的人情和物象,而是飞越时空界限,拓展到美好的未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能与你共倚西窗,剪烛夜话,那时再谈起今日两地相思的苦情,又该是一番什么滋味!

诗人归期未卜,无法回答友人的询问,只好借对未来的憧憬安慰友人,同时也作为对自己心灵的慰藉,而设想未来相聚时的欢乐,这些更增添了眼前相思的苦况。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现在,后两句是诗人的设想,写的是未来,而到那时,现在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最后的“却话”又从未来回到现实(即那时的过去)。

诗人的想象从此地的巴山飞到彼地的西窗,从此时的分离到未来的欢聚,又从未来的欢聚闲谈飞回到过去(今日)的相思,在时间和空间上打了一个回旋,使过去、现在、未来得到和谐的交融和统一,理想与现实同时展现,真境与幻境共相叠印,构成了一个浑融完整的艺术意境,使这首短短的七言绝句显得深婉曲折,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四)音乐美

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为诗歌在节奏和韵律上的音乐感。

(1)节奏感

所谓节奏,即某种声音相隔同等时间重复出现。

对于音乐来说,节奏就是曲调的快慢节拍。

诗歌的节奏,指的是诗歌的语言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的间歇和停顿。

一般四言二顿,五言三顿、七言四顿。

如: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或: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由此可见,节奏是诗歌形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因为有了音乐般的节奏,才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2)韵律感

只汉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或者是韵尾相同,就属于押韵。

诗歌中,一般是末字押韵,形成韵脚。

节奏是停顿,是间断,而押韵是黏合,是连续。

押韵把一行行语音上独立的诗句连接在一起,使读者诵之如清音绕梁,绵绵不绝,形成回还往复的音乐旋律。

另外,就中国古典诗歌而言,还非常讲究平仄,即把高低长短不同声调的调按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使诗歌的声调错落而又整齐,变化而又有规律,形成高低抑扬的诗歌声调美。

(五)绘画美

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例子:

①请看陶渊明的诗: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时已傍晚,天色朦胧,远处的几户农家在一片迷离的暮色里若隐若现,几缕炊烟袅袅上升,深巷中隐隐传来几声狗叫,几只雄鸡傲立桑树枝头,呜呜啼鸣,更给人宁静安谧之感……好一幅和平恬静的乡村生活图景!

画面清新优美,色调平和,意境迷人,使读者如入其境,如闻其声,获得真切的形象感受。

②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则是塞外漠北壮丽的风光:

茫茫一片大漠,空寂苍凉,唯见一缕孤烟连云直上,滔滔黄河从地平线上的那端蜿蜒而来,一轮通红的落日悬挂在天边,把灿烂的余晖洒在地上,映在河里。

多么新颖的构图,多么瑰丽的色彩!

如果说陶诗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墨画,那么,王维的诗则是浓抹重彩的风景画。

“诗中有画”是佳境,然而诗究竟不是画。

画是以直观的感觉形象诉诸观众的感官,而诗是以语言形象诉诸读者的想象。

画只能表达静态的美,诗却可以借助形象性的语言描绘动态的美,即所谓化美为媚。

如同样描绘一个美人,绘画总要画出人的长相、身材、服饰等,即使如此,也总给人不足之感。

但诗却只用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就可以把美人的千娇百媚、风姿神韵在回首嫣然一笑里表现无余,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诗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画面的美感,读者的想象也不仅仅停留在事物的静态美。

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这句不仅能使读者想象出朦胧月色里梅花的秀丽姿容,而且使读者似乎闻到了画面上浮动的缕缕幽香。

再如:

①“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②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诗歌除了以上特征外,还有如朦胧美、意象美、哲理美、建筑美、情感性等等特点。

 

第二节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一、意象的概念和分类

(一)意象的含义和要求

1.概念:

意象指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像。

是抽象的“意”与具体的“象”的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就其客观方面而言,意象首先是“象”,即一定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

它必须是具体的、生动可感的;就其主观方面而言,它又必须包含诗人的情感、意志和认识等内在之“意”。

但是,意象的“象”并不仅仅是纯客观的自然之象,透过诗人灵视的取景框,读者所看到的已经不是单纯的、没有生命意义的种种客观物象,而是满含着诗人美好的理想与追求的“第二自然”;意象的“意”也不是直接陈述出来的抽象的“意”,而是融化、寄托在“象”中的诗人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

“意”是抽象的观念和情感,“象”是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用具体的“象”来表现抽象的“意”,这正是诗歌美学的一般原则。

意寓于象,象明乎意,二者不可分离。

意离开象,就剩下一堆抽象的概念、定义、口号,也许真实、正确,却不能给人以无限丰富的美感;象离开意,就成了没有任何现实内容的机械摹本,同样不具有感发人心的艺术力量。

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意象:

①月亮: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②柳与送别: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③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

2.意象的要求与作用

要求:

贴切、自然、富于感染力等

作用:

(1)对诗人而言,他必须通过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思。

(2)对我们读者而言,必须通过意象去审视诗人的主观情思。

(二)意象的分类

A.自然意象(物象):

用于寄托作者情思的大自然物象,即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如: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B.社会意象(事象):

用于寄托作者情思的人物场景、生活场景和社会事件。

如:

白居易《长恨歌》: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二、意境

(一)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营造的一种境界,即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它是作者在诗作中所创造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里面凝聚着作者独特的情思。

(二)意境与意象的关系

意境=图景+情思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简而言之,意象与意境是点与面的关系。

(三)意境的构成

意境由一个个意象构成,但它是虚实相生的。

即“如在目前,见于言外”,它是司空图所说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它的基本特征是:

(一)情景交融。

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二)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三)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比如①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的题目为《秋思》,但除了“断肠”二字外,作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思”的是什么,只是用彩笔描绘了几种不同的自然景物,这一个个单独的景物就如一组组移动的镜头,在读者眼前缓缓而过,同时又在读者的脑海里构成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晚景图。

羁旅之人的秋思,人生失意的感慨,这些主观的内在之意都没有在作品中直接明白地陈述出来,而是隐藏在一个个单独的客观物象中,这些蕴藉着诗人内在主观情感的外在物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就是这首诗的意象。

②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现代诗社主要成员郑愁予的诗歌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

《错误》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台湾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第三节诗歌的主要种类及构局谋篇

一、诗歌的主要种类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一)按音律,可把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四类

1.古体诗:

古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

它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是: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1)楚辞体:

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

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2)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

如《敕勒歌》、《木兰诗》、曹操的《短歌行》。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3)歌行体:

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

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

它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

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分为两种:

(1)绝句:

又称绝诗、截句、断句。

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2)律诗:

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3.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是: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其特点是:

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套数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按内容,可把中国古代诗歌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行旅诗、闺怨诗等类

1.怀古诗:

又叫咏史诗。

一般是为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而作。

它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感慨个人遭遇,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怀古诗(咏史诗)只是对历史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在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

山水田园诗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边塞诗:

又叫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6.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这些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歌就特别多。

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现代诗歌的分类

(一)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可把现代诗歌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

1.叙事诗:

是一种刻画人物、描绘环境、叙述事件的诗歌。

它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完整的人物形象。

但是由于叙事诗的叙述方式不是连续铺陈,它一方面是故事的叙述,一方面又饱含着诗人对故事中人物的丰富感情,因此,叙事不像其他叙事作品那样注重人物的细致刻画,环境的多侧面、多层次的描述。

叙事诗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情节却有较大的跳跃性。

这种叙事情节的大幅度跳跃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叙事作品的重要特点。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2.抒情诗:

是一种以抒发作者激情和理想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着重表现由某一具体事物引发的典型感受,并借此反映现实生活。

抒情诗的主观感情色彩和个性色彩比较强烈。

一般说来,抒情诗不详细地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作者只借诗中的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炽热的感情。

有时抒情诗虽然也有人物形象和情节,但却极为概括,往往只是一个侧面或片断。

抒情诗包含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等。

这类作品很多,如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有很多出色的抒情诗名篇。

具有广泛影响的有屈原的《离骚》,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在自由诗中,较为典型的抒情诗篇有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艾青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