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0320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中央银行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并比较下列每组概念:

1.一元式中央银行与二元式中央银行:

答:

(1)一元式中央银行是指一国由独家中央银行及其众多的分支机构来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二元式中央银行是指在一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

(2)两者均属于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但前者具有权力集中、职能齐全、分支机构众多的特点,而后者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和管理机构,地方级机构受其监督管理,但在各自的辖区内,其操作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2.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

答:

(1)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变化,以达到充分就业或经济增长等目的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变化,以达到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的目的。

(2)两者均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影响总需求,从而实现各政策目标;但在前一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容易,利率水平低,其适用于生产要素利用不足、潜在市场很大、货币容纳量弹性较大等情况,而后者则反之。

3.贴现业务与再贴现业务:

答:

(1)贴现业务是指商业票据的持票人在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未到期商业票据转让该银行,银行扣除贴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持票人的票据行为;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2)两者均为经济主体之间的票据转让行为,但前者是持票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票据转让行为,而后者则发生在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

贴现业务是再贴现业务的基础,贴现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决定和影响再贴现业务的规模和结构。

再贴现业务融出的资金是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

4.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

答:

(1)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某一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是在中央银行存款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2)两者都是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组成部分,但前者具有强制性,而后者则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需要调整其额度。

5.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

答:

(1)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耗费的时间;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实际执行某一货币政策到这一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相应效应之间所耗费的时间。

(2)前者由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个阶段构成;而后者由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构成,其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

6.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

答:

(1)现场检查即由稽核人员通过亲临现场对金融机构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现金、物资财产和文字资料进行检查、分析、鉴别,直接对有关人和事进行查访,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非现场检查是对被稽核单位按要求报送的有关经营活动的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整理、分析和计算,对金融机构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判断的一种检查监督形式。

(2)两者均为中央银行直接监管的形式,但前者具有对具体的监管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及时发现某些隐蔽性问题的特点,而后者则具有全面、连续性监控的特性,也可对有效地确定现场检查的范围提供帮助,增加其针对性。

7.集中监管体制与分业监管体制:

答:

(1)集中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的体制,又称为“一元化”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又称为“多元化”监管体制。

(2)两者是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来划分的,前者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而后者一般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监管职责。

8.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答:

(1)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和某种特定的经济状况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目标;操作指标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直接政策变量。

(2)两者都是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组成部分,前者主要包括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内容;而后者则包括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等金融变量。

9.贴现率与再贴现率:

答:

(1)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按一定的利率计算利息,这种利率即为贴现率,它是票据贴现者获得资金的价格。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购进资产——票据的价格,也是商业银行获得临时可用资金的价格。

(2)商业银行的贴现率,又称市场贴现率,它取决于短期资金的供求状况和再贴现率的高低这两个因素。

在大多数国家,再贴现率是一种基准利率,其他各种利率依据再贴现率的变动而调整,如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将会使贴现率上升。

10.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

答:

(1)现场稽核即由稽核人员通过亲临现场对金融机构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现金、物资财产和文字资料进行检查、分析、鉴别,直接对有关人和事进行查访,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非现场稽核是对被稽核单位按要求报送的有关经营活动的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整理、分析和计算,对金融机构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判断的一种检查监督形式。

(2)两者均为中央银行直接监管的形式,但前者具有对具体的监管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及时发现某些隐蔽性问题的特点,而后者则具有全面、连续性监控的特性,也可对有效地确定现场检查的范围提供帮助,增加其针对性。

11.现金准备与证券准备:

答:

(1)现金准备是指中央银行以黄金外汇资产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使货币发行量与黄金外汇的数量间建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证券准备是指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上交易、流通的证券作为发行的准备。

(2)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现时流动性的资产,使发行的货币具有现实的价值基础,有利于稳定货币;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库券、政府公债等,这些证券必须是在金融市场上交易、流通的证券,证券准备使货币发行具有适应经济运行的弹性,但控制难度较大。

12.差额清算系统与全额清算系统:

答:

(1)差额清算系统是指清算系统将在一定时点(通常为营业日结束时)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出净余额(贷方或借方),即净结算头寸。

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净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银行进行划转,从而实现清算。

(2)全额清算系统是指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对应清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总的借、贷方差额清算。

按清算发生的时间不同可分为定时清算和实时清算两种。

13.单一监管体制与多元监管体制:

答:

(1)单一监管体制是指由中央银行独家行使金融监管职责;多元监管体制是指由中央银行及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金融监管职责。

(2)两者均按监管机构的设立来划分,一国具体实行怎样的监管体制,由该国政治、经济制度、货币信用发展水平、金融体制、民族传统、法律习惯等因素决定。

14.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

答:

(1)经济发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供应,是通过正常的信贷渠道投放的;财政发行是指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是政府通过强制的力量,采取直接发行货币、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公债的方式,迫使银行额外增加货币发行。

(2)两者均按货币发行的性质划分,但前者是为了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而后者纯粹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容易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影响货币、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

15.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与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答:

(1)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

是指货币供给主要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而不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2)前者认为中央银行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给,而后者认为中央银行能有效控制货币供给。

16.币值稳定与物价稳定:

答:

(1)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或剧烈波动,呈现基本稳定状态,其包含3层含义:

①物价稳定是由币值稳定演变而来的;②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③物价稳定的实质是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

(2)币值稳定是以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或剧烈波动,呈现基本稳定状态,它只是物价稳定的一层含义,包括在物价稳定范围之内。

17.认识时滞:

认识时滞是指自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确有实行某种货币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耗费的时间。

其原因有二,一是收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18.决策时滞:

决策时滞是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确有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耗费的时间。

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19.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量,控制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20.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的办法,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21.公开市场政策:

所谓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调控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根据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不同,公开市场业务可分为被动的公开市场业务和主动的公开市场业务两种模式。

2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调控信用量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调控运行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二、简答题:

1.试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必要性。

答:

(1)中央银行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政府融资的需要;

(2)中央银行的产生是为了实现银行券统一发行的需要;

(3)中央银行的产生是为了实现统一票据交换和债权债务清算的需要;

(4)中央银行的产生是充当“最后贷款人”的需要;

(5)中央银行的产生是对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需要。

2.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主要职责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工商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放、汇”业务的特征;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集中存款准备金;②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③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资金清算。

3.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为什么?

答:

(1)垄断发行原则。

有利于统一国内货币形式,避免多头发行造成的货币流通混乱,也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灵活有效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通过完全占有货币发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加强自身经济实力。

(2)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

否则就会出现通货不稳,扰乱正常流通和生产的运行,进而导致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危机的爆发。

(3)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现象发生,确保国民经济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4.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有何异同?

答:

(1)相同之处:

①融资效果相同:

买进证券相当于发放贷款,卖出证券则相当于收回贷款;②对货币供应的影响相同:

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成倍扩张;卖出则反之;③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2)不同之处:

①资金的流动性不同:

贷款到期才能收回,证券则可随时买卖,其流动性高于贷款;②依据不同:

证券买卖以证券的质量为依据,而贷款以商业银行的信用为重要依据;③收益不同:

贷款有利息收入,而证券买卖的收益主要是买进或卖出的价差收益;④对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

证券买卖对金融环境的要求较高,而贷款业务则对其要求较低。

5.试述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重要性。

答:

(1)支付系统运行是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2)支付系统运行效率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3)支付清算服务与金融稳定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6.试分析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答:

(1)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较强;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2)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缺点: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并不是绝对的;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存在着一定的时滞。

7.什么是金融监管?

其必要性何在?

答:

(1)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总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2)其必要性在于:

①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金融业的监管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②金融业是一个存在诸多风险的特殊行业,又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③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的客观需要。

8.中央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答:

(1)经济监督职能:

通过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帮助被审计单位达到其目标。

(2)经济鉴证职能:

鉴证是指鉴定和证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显现并被广泛运用的。

(3)经济评价职能:

是在审核监察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经营决策、内部控制以及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等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9.简述中央银行在对外金融关系中的地位和基本任务。

答:

(1)充当政府对外金融活动的总顾问和全权代表。

(2)与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官方结算。

(3)进行资本国际流动的调节管理和对外负债的全面监测。

(4)充当各国黄金和外汇储备的管理者。

(5)进行外汇交易。

(6)调节与监督国际金融活动。

(7)发展与各国中央银行及各国际金融机构的对外金融关系。

(8)充当对外金融的总体发展战略的制定者。

10.简述中央银行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性。

答:

(1)对金融市场监管是政府调节和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

(2)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

(3)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是监管整个金融业的客观需要

(4)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风险的客观需要

11.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

答:

(1)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目标。

由于各国历史、经济、文化背景和发展的情况不同,因此,各国的具体监管目标也有所不同。

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共性:

①确保金融稳定安全、防范金融风险;②保护消费者权益;③增进金融体系的效率;④规定金融机构行为,促进公平竞争。

(2)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①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金融监管的原则:

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依法监管原则;“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稳健运行和风险防范相结合的原则;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②中国金融监管原则:

不干涉银行内部管理的原则;公正、独立的原则。

12.货币政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1)货币政策是一项宏观经济政策:

以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相结合,并以总量调节为主。

(2)货币政策是调节货币总需求的政策,亦称之为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政策。

(3)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节经济的政策:

采用经济控制和法律控制措施,以调整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来实施间接调节。

(4)货币政策目标具有长期性,而货币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又具有短期性、时效性的特点。

13.支付系统有哪些风险?

应如何控制和防范支付系统风险?

答:

(1)支付系统的风险类型主要有:

①信用风险;②流动性风险;③系统风险;④法律风险;⑤其它风险。

(2)支付系统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①对大额支付系统透支进行限制;②对私营大额支付系统进行管理;③对银行结算支付活动进行监督;④发展实时全额清算系统(RTGS);⑤加强支付清算领域的法规建设;⑥加强支付系统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14.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

答:

中央银行的性质是指中央银行自身所具有的特有属性。

它是由其业务活动的特点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决定的。

概括起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点看,它是特殊金融机构:

经营原则和经营目标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不经营一般金融机构的业务;拥有一般金融机构不具有的特权;与政府的关系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

(2)中央银行是保障金融稳健运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采取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保障金融稳健运行和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3)中央银行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负有重要的公共责任:

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机构,肩负着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职责。

15.简述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地位。

答: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一国币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提供保障。

(2)从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来看,中央银行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

(3)从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看,中央银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16.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有何重要意义?

答:

(1)可避免货币分散发行时带来银行倒闭、金融混乱事件的发生,便利商品的流通,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2)有利于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使货币发行便于控制,以保持市场货币流通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当比例,保证通货的稳定。

(3)有利于中央银行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4)有利于推行国家货币金融政策,便利政府利用中央银行手中的货币工具来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

17.利率作为中介指标有什么优缺点?

 答:

(1)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

不仅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利率上升表明银根趋紧,反之则表明银根趋松;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加以较为有效的控制;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2)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缺点:

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是预期实际利率;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多的依赖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收益变动的敏感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18.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答:

(1)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其具体涵义是指: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不是为了稳定币值而稳定币值,而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稳定币值;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并不并列,而是有层次和主次之分的。

(2)我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原因:

稳定币值具有稳定和维护经济秩序的作用;稳定币值具有维护社会公平和激发生产积极性的功能;稳定币值为实现其他宏观政策目标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且其本身所产生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9.简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与原则。

答:

(1)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

①保证国家法律法规、金融监管规章和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②保证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③保证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完整和真实。

(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是:

①全面性:

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②审慎性:

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③有效性:

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其约束的权力;④独立性:

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其建立和执行部门,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

20.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监管的原则有哪些?

答:

(1)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公开是指有关制度、信息、程序和行为不加隐瞒地向社会公众公;公平是指参与者在地位、权益、责任等方面处于平等地状态;公正是指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处理有关事件。

(2)全面监管的原则:

是指对所有金融市场的子市场都进行监管。

(3)效率性原则:

监管必须是有效的;监管必须保持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尽可能降低监管成本。

21.试述中央银行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答:

(1)代表政府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活动。

(2)与世界银行集团等国际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3)与国际清算银行的活动。

(4)与区域性、地区性国际金融组织的活动。

(5)各国中央银行间各种交流合作活动。

(6)在国外需要的地方设立中央银行驻外代表处。

22.中央银行存款与商业银行存款有何区别?

答:

(1)存款的强制性:

中央银行存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商业银行存款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存款原则。

(2)存款用途、目的的特殊性:

中央银行吸收存款是出于宏观调控和行使监管职能的需要,而商业银行是为了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

(3)存款人的特定性:

中央银行只吸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特定部门的存款,而商业银行直接吸收个人、工商企业的存款。

(4)与存款当事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性:

中央银行与存款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除经济关系之外,还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商业银行与存款当事人之间只有纯粹的经济关系。

23.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与贷款业务有何意义?

答: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保证,是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手段。

(2)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和贷款业务也是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渠道。

24.中央银行有哪些基本类型?

各有何特点?

答:

(1)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

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设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全面、纯粹地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

这是最主要、最典型的中央银行制度形式,可分为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和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2)复合型中央银行制度。

是指在一国内,不设立专门的中央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来同时扮演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种角色,也就是所谓的“一身二任”。

(3)准中央银行制度。

是指某些国家或地区没有建立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只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

(4)跨国型中央银行制度。

是指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共同设立和拥有的中央银行。

1998年7月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亦属此例。

25.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中央银行国有化趋势加强。

其主要原因是使中央银行真正做到以社会的利益为己任,实现一国经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

(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加强。

表现为独占货币发行权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3)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

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

①现代中央银行普遍运用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货币供应量;②各国中央银行创造和广泛运用了一系列选择性的政策工具。

(4)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①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为各国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场所;②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对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26.简述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答:

(1)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