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7072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docx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

课题研究—苏轼与杭州

课题研究目的

为了改变我们之前以单纯地接受老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创造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我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力,我们展开了一个以“苏轼与杭州”为主题的课题研究。

我们想通过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凭借自己的能力,加强对苏轼的了解,以全面地认识苏轼强大的个人魅力、文学、政治才能,感悟苏轼对杭州产生的文化影响,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过程

确定课题以后,我们小组首先进行了分工合作;分配好了每一个成员负责的部分。

接着,分别进行了研究学习:

杨颖琦,陈凌心负责找资料和做幻灯片

吴倩负责核对材料,编排整理幻灯片

汪漩负责幻灯片中的文字排版和动画效果

李雪薇负责对整个研究型学习成果进行一个总结,并撰写论文,进行封面设计。

研究内容

苏轼其人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文学

•1、豪放风格。

•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

•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

•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乌台诗案

•苏轼一生坎坷,官途跌宕。

在他经历的政治变革中,最有名的当属“乌台诗案”。

所谓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为新法改革受到挫折,改革派需要杀鸡儆猴,保守派的苏轼当时是文坛的领袖,影响力大,无疑是改革派要“杀”的最好目标。

改革派的御史们摘取苏轼的一些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在监狱中一关就是4个月,可谓九死一生,在这4个月中,苏轼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政治

苏轼入朝为官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当时朝廷中存在两大派别,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

因为苏轼与保守派众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当时的人都将他归为保守派。

而从苏轼的政治态度看,他似乎游离于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他初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后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

苏轼人生中两次被迫自请到杭州做官,与他中庸的政治态度密切相关。

苏轼与杭州

很少有一个城市像杭州那样,执着地保留着某个历史、文化名人那么多的印记。

粗略地游一下杭州也许没有多少的感知,及至移居杭州后才深深地感受到,杭州已经把自已和苏东坡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历史在发展,城市在发育,这种融合已经升华为一种文化,它强有力地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街道,但也仅只一条而已。

可是杭州却给予了苏东坡特殊的待遇。

濒临西湖边两条最繁华的街道,一条叫“东坡路”,另一条叫“学士路”(苏东坡曾任翰林大学士)。

似乎不这样就不能表达杭州人对苏东坡的感情。

沿着南山路南行,经过“柳浪闻莺”不远是“学士港”。

港湾上有一座开闭式木桥,这就是有名的“学士桥”。

桥旁有一间两层楼的饭店,称“学士居”。

不知此处当年是否就是东坡大学士的故居遗址。

通过“学士桥”便到了“学士公园”。

公园如半岛状伸入湖中,与雷峰塔遥遥相对。

站在湖岸边近处柳枝低垂,远处白堤隐秀。

日出时湖面涌金,雨色中烟雾空蒙。

杭州人感念苏东坡,在于他给西湖的山水赋予了那么多的灵性,流传下歌颂西湖山水的千古绝唱。

还在于他给西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道美景---苏堤春晓!

苏轼在杭州的故事

苏轼曾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通判杭州,又于元佑四年(公元1089)知杭州,共到杭州两次。

苏轼曾前后两次到杭州做官:

第一次是1071年到1074年,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1089至1091年,任杭州知州。

苏轼在杭州任内政绩显著,得到当时百姓的赞扬,也为后世所称颂.苏轼在杭州的故事太多了,这里不一一列举,只大体说说史实。

苏轼修井

苏轼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时,恰逢供给市民饮水的六井年久失修,不能供水了,苏轼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与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使百姓重饮六井水。

苏轼赈灾

苏轼第二次刚到杭州,就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

冬春水涝,之后又遇大旱。

苏轼决定把用来修葺官舍的钱,先买米赈济饥,又反复上疏,奏请朝廷减轻本路赋税免除积欠,加大常平仓米的购入,以备饥荒。

由于苏轼的反复请求,朝廷决定拨本路上供米二十万石赈饥,宽减上供米三分之一,并赐度牒三百道以助赈饥。

结果米价渐落,元佑5年春没有人饿死。

但是,一些地方官吏无意恤民,专事献媚,看到元佑5年春没有死人就立即报告朝廷,声称本年丰收,别无流民,要求收回度牒钱粮。

苏轼反驳道:

“去岁灾伤之甚,行路备知,便使今年秋谷大稔,犹恐未补疮痍;而况三夏之交,稻禾未了,未委(不知道)逐路提转(提刑转运官)如何见得今年秋熟,便申丰稔?

”五六月间,浙西数郡果然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淹没,六七月份米价再次上涨,“灾伤之势,恐甚于去年”。

因为去年之灾,如人初病;今年之灾,如病再发。

即使病情差不多,但因元气早伤,便难支持。

加之这年春夏之交,风调雨顺,家家典卖负债以事田作,想夺一个大丰收。

现在淫雨风涛,把将熟的农作物摧折殆尽,“民之穷苦,实倍去岁”。

即使这样,一些地方官仍忌讳言灾。

秀州嘉兴县的官吏,因不受灾伤词状,以致踩死四十余人。

苏轼却接连多次向朝廷报告灾情,要求宽减本路上供米,并高价收购常平米,以备来年出粜救饥。

应苏轼之请,朝廷拨上贡米二十万石赈饥,置饭舍以待饥者;设药局,置病坊以治病者。

元佑四五年的灾情,比熙宁八年的灾荒还要严重,但因苏轼救灾得力,使饥者得食,病者得医,米价未能暴涨,后果要轻得多,而赈灾费用也少得多。

抗瘟疫

元佑四五年灾荒之际,瘟疫流行,杭州是水陆交会的地方,疫疾死亡率比别处都高。

苏轼派人作稀粥、药剂,救活了很多人。

考虑到杭州重镇,苏轼捐了五十两黄金,加上公费,合起来办了一个病坊,叫做安乐坊,收纳贫困病人,为其治病。

苏轼亲率医生分坊治病,得医而愈者千余人。

在古代官方慈善医疗事业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苏轼浚湖

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

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

“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

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而西湖起着为百姓和农田提供水源的作用,“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

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

”直接影响着杭州的存亡。

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

苏轼与杭州小吃

此外,苏东坡和杭州的市井文化、饮食文化也有诸多渊源。

“东坡肉”和“吴山酥油饼”就是其中的代表。

当时,杭州人民为了感谢苏东坡治理西湖和修筑长堤的功德,抬着礼物前往杭州府衙慰劳苏东坡。

苏东坡得知后非常感动,但礼物却不肯收。

可百姓就是不依。

苏东坡没办法只得将这些人的名字记下,这才收下礼物。

等百姓们都走了以后,苏东坡便吩咐厨师按姓名,把猪肉分割成每人一块,再教他当初他在黄州发明的煨肉的方法,煨好后送给百姓,百姓为了感念他的功绩,把这种肉取名为东坡肉。

至于“吴山酥油饼”说的是,一天苏东坡去吴山游玩,腹中饥饿。

正值一位大嫂在卖点心。

苏东坡买了一只并询问:

这种点心叫什么名字?

大嫂答:

并无名字。

苏东坡见点心一层层、一丝丝,很像蓑衣,说:

就叫它蓑衣饼吧!

我想大概是苏东坡的四川话让这位杭州大嫂听成了酥油饼。

从此吴山酥油饼流传开来,并成为了杭州的著名小吃。

诗词杭州

怀西湖寄晁美叔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

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

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

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

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

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

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故事之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

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

”谁知佛印和尚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

“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

”黄庭坚说:

“好吧!

”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

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

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

“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苏轼故事之“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

“水流东坡诗(尸)!

”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

“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

“秃驴何在?

”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

“东坡吃草!

总结

  苏轼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

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

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苏轼在杭州的作为,深深影响了杭州的文化,生活与饮食。

透过苏轼,我们看到了一代文学巨子对一座城市可以有如此之深的影响。

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研究成果

散文苏轼与杭州

吴倩

很少有一个城市像杭州那样,执着地保留着某个历史、文化名人那么多的印记。

杭州已经把自已和苏东坡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历史在发展,城市在发育,这种融合已经升华为一种文化,它强有力地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街道,但也仅只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街道,但也仅只一条而已。

可是杭州却给予了苏东坡特殊的待遇。

濒临西湖边两条最繁华的街道,一条叫“东坡路”,另一条叫“学士路”(苏东坡曾任翰林大学士)。

似乎不这样就不能表达杭州人对苏东坡的感情。

历史上出任过杭州知州的何止百人,可是能有几人留下姓名?

苏东坡两度出任杭州,前后大约5年。

从时间来说不算很长。

然而他在任期间,体查民生疾苦,带领百姓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清淤治河、防治水患;挖井引水、为民解决饮用咸水之苦。

他走遍了杭州的山山水水,直到现在杭州城还烙印着他的足迹。

沿着南山路南行,经过“柳浪闻莺”,不远便是是“学士港”。

港湾上有一座开闭式木桥,这就是有名的“学士桥”。

桥旁有一间两层楼的饭店,称“学士居”。

不知此处当年是否就是东坡学士的故居遗址。

通过“学士桥”便到了“学士公园”。

公园如半岛状伸入湖中,与雷峰塔遥遥相对。

站在湖岸边近处柳枝低垂,远处白堤隐秀。

日出时湖面涌金,雨色中烟雾空濛。

杭州人感念苏东坡,在于他给西湖的山水赋予了那么多的灵性,流传下歌颂西湖山水的千古绝唱。

还在于他给西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道美景---苏堤春晓。

“凭谁妙笔。

横扫素缣三百尺。

天下应无。

此是钱塘湖上图。

一般奇绝。

云淡天高秋夜月。

费尽丹青。

只这些儿画不成。

花满苏堤柳满烟,苏堤是最有江南味和最有西湖味的地方。

沿着苏堤散步,想象着千年前的苏轼曾怎样踏过这江南的浓浓春色。

诗人曾看过的山,诗人曾涉过的水,在江南暖暖的丽日下含着淡淡的笑看着你。

你可以领略到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城的姿容;可以见到湖中孤山峙立、三堤纵横湖间;

对西湖,苏轼真诚地赞美。

在他笔下:

夜晚的西湖是“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雨中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春日的西湖畔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堤,真是如西子美人,各种妆扮都风华无限。

杭州清新秀丽的南方山水为苏轼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

一如他本人所说: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除了诗歌,苏东坡和杭州的市井文化、饮食文化也有诸多渊源。

“东坡肉”和“吴山酥油饼”就是其中的代表。

传说当年苏东坡为了犒劳筑堤民工,将猪肉用酒烧好送往工地。

百姓为了感念他的功绩,把这种肉取名为东坡肉。

如今东坡肉成为了杭州的名菜,到杭州游玩的人无不尝过。

至于吴山酥油饼的由来是这样的:

一天苏东坡去吴山游玩,腹中饥饿。

正值一位大嫂在卖点心。

苏东坡买了一个并询问:

这种点心叫什么名字?

大嫂答:

并无名字。

苏东坡见点心一层层、一丝丝,很像蓑衣,说:

就叫它蓑衣饼吧!

也许是苏东坡的四川话让这位杭州大嫂听成了酥油饼。

从此吴山酥油饼流传开来,并成为了杭州的著名小吃。

苏轼不会忘记,在他官场失意后,是余杭的江南人家,小桥流水,沉淀了自己心中的喧嚣。

苏轼的杭州,是人间的天堂。

他们也许注定相遇,共赴一场生命的盛宴。

 

 

散文我眼中的苏轼

汪漩

苏轼,是在我脑海里留下深深印记的人。

他正义凛然,心境旷达,历经磨难,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但是这些形容词并不能真正完整地概括他。

要想真正了解他,还只有去他的诗中寻找他平生的精髓,探寻他的为人。

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是怎样的一种建功立业的激情;“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怎样的一种豪迈与乐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怎样的淡泊与镇定.他留下的诗句,不,不只是诗句,诗句过于肤浅,他留下的是自己内心独白,是混沌世态中一笔光辉的精神财富。

人生的历练造就了他,也因此他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他的不凡经历。

是呀,东坡的一生可谓命途多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

相反,他将自己那旷达的心境通过诗歌这个载体传达给了华夏子孙.他一生刚正不阿,体恤百姓,受万民敬爱,却因此引来了官中认识的不满,以欲加之罪使他被贬.他敢于和王安石抗变法,也敢于直面惨淡的流放。

苏轼为官意不在己而在民.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百姓。

自古流传至今,一位文人因有了一处胜景而留下不朽诗行,一处胜景也因为有了文人的动情描绘而多出另一脉文化传承。

岳阳楼与范仲淹,滕王阁与王子安,庐山飞瀑与李白,苏东坡自然就是上天赐与西湖的了。

曾经的西湖,只不过是一个被水草淤塞了的平湖,直到天子贬来了苏轼。

他把造就西湖之美的义务扛在肩上,又把播撒西湖之美的责任揽于笔端。

阳光下汗水驻堤,月光中感慨诗行。

于是才有了——初晴的西湖明丽清新,宛如西子盛装而至,美轮美奂;烟雨迷蒙中的西湖又像西子花容罩纱,空灵润艳,人似朦胧清香在。

因为有了苏轼的职责,东坡的情感,才有了往后数千年的——西子苏堤同圆月,诗歌春晓共婵娟。

苏东坡与西湖的情缘打动了每位生长在这方水土的人们。

苏轼的诗词深重地刻在了唐宋八大家的年谱里,如水的明月,斑驳的树影。

交织的是他心有不甘,胸怀愤懑的心情。

虽是闲人心不闲,身处江湖仍忧君。

苏轼,他失意雄夸的世界;苏轼,他豪迈,柔情而又惆怅的世界,都是用至情,在沉寂的历史上,挥笔绘了一幅水墨画——永恒的“苏堤春晓”,真挚的邈远婵娟,高雅的片片竹叶,千年的明月诗行——诗句西湖同圆月,竹林春晓共婵娟。

 

心得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陈凌心

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我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锻炼,提升自我。

这是我对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真实体会。

 

在江燕萍老师的策划组织下,我们组员参与调查研究了“苏轼与杭州”这一研究课题。

虽然对于苏轼这个人物,从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一研究起来我才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多东西都不懂。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接受了很多的教育。

例如,挫折教育、意志教育、人文教育等。

更重要的是在和同组同学合作研究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如开题、论证、讨论、采访、提问、咨询、信息搜索、网页制作、摄影、写作、论文陈述、课件展示、论文答辩等知识和能力,学会了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的研究的过程,激发了自身的探究的能力和热情。

研究性课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

我们获得的信息量比平时45分钟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信息量要多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这其中的大部分并不是老师传授的,老师只提供了他们活动的环境、空间和一些方法,而我们就靠这些学会了主动探寻知识、学会了分析、学会了思考……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指导师当然是同学们的老师,有时学生也是老师的老师,有时我又感到自己和老师成了真正的知心朋友。

我觉得自己也常常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在与大家一起共同成长。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

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

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

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

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组长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执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造成某些缺漏和过失。

幸好还不算严重,否则我真无地自容,组员也没有责怪于我,反而给我补遗拾漏。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

这段日子,我们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

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肯定的是我们每个学生竭尽全力的价值:

只要方法正确,言之有理,你就是成功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个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想象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动手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施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

相信:

研究,将从这里起步。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论文论苏轼对杭州的贡献

李雪薇

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

东坡一生两次出任杭州地方官,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至熙宁七年(1074),任通判,留下不少西湖诗词传为佳话。

第二次到杭州为官,是在北宋元祐四年(1089)哲宗赵煦时,其祖母高太后临朝,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的头衔任杭州知州,兼辖浙西七州。

有关这次知杭,《苏东坡全集·苏东坡宋史本传》是这样记载的: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

东坡到达杭州时,是北宋元祐四年(1089)七月,杭州正遭大旱。

粮价上涨,疾病也开始流传,灾情严峻。

东坡到杭后立即投入救灾,把修葺官舍的钱也改为先买米赈济饥荒;又连续七次上书朝廷,要求宽免秋税,予以赈济等,均获朝廷支持。

由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同时向周边产粮地区购入粮食存满常平仓,所以第二年春季青黄不接时杭州没有因饥荒而饿死人。

然而饥馑尚未过去,瘟疫却又降临。

元祐五年(1090)春季灾后瘟疫严重爆发。

病人的主要症状都是手脚冰凉,腹痛腹泻,发热恶寒,肢节疼重等,是属寒疫,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

就在人们绝望时,奇迹发生了。

东坡取出一张友人的药方,请杭州宝石山下楞严院里的僧人按药方配药熬汤,然后分发给病人喝。

由于所用药物都较为廉价,适合广为布施,于是苏东坡以此方配了药料,请人在大釜中了煮药汤,分设在杭州城街头,布施百姓喝药防疫。

为了更有效地救治众多的病人,并不富裕的苏东坡又慷慨捐出家中五十两黄金,还从公款里拨出二千缗钱,作为治病基金,安排人员在杭城大街上广施舍粥和药剂;同时又于众安桥北面地方(当时还没有众安桥)设立了治病坊,名为“安乐坊”,专门收治穷苦病人,活人无数。

医学史认为“安乐坊”不仅是杭州历史上最早的医院,也是中国第—家官民合办医院——官立民助的慈善性质贫民医院,而后宋代大规模实施的“安济坊”,即发轫于此。

他在此地不但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

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以诗人的身份,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从此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苏东坡在杭州可圈可点,较早采用以工代赈方法疏河道,浚西湖,筑苏堤,整治六井等,不仅使灾民在经济上有出路,同时还安定了社会,避免了大疫的蔓延,保留了人脉。

他爱护杭州的百姓,故杭人亦以真诚相报“轼二十年间再荏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他的作为,对于脆弱的古代城市来说,避免了一次下降趋势,保存了地区的经济元气。

几十年后南方的经济优势趋势使宋室仓皇南渡后时得以缓冲,杭州在其后为保存汉文化做出了相当贡献,文明得以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